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兩千年前的織錦 當代無法複製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0-7-3 01: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魅力科學    (2009-08-28 15:02:20)
        
《最早的織錦》

2009年8月18日 首都博物館展出「千古探秘——考古與發現」展覽。

在首都博物館剛剛開展的「千古探秘——考古與發現」展覽的展廳里,一塊貌不驚人的古老絲綿引起了參觀者的極大關注! 這塊絲綿之所以引起這麼多人的濃厚興趣,還是得益於它卓絕的紡織手法,這種手法連現代技術也不能逾越!

它堪稱是世上絕無僅有、卓越超群的織錦,是我國紡織品文物出土最早、面積最大的整幅拼縫織物,同時它還是我國最早的、第一塊密度最高的織錦實物,它的出現不但改寫了「我國的紡織史」,更讓人驚奇的是,如此高超的紡織工藝讓現在的人都無法比擬。

這就是兩千多年前的絲綢織物,通過光譜測試發現:它每平方厘米所用的經線竟達到了兩百八十多根,每根線的直徑只有零點一毫米,密度之高十分罕見。

    在考古發掘史上,西漢的馬王堆漢墓曾出土過一件只有48克重的絲綢織物,但它的經線密度才達到一百多根,而它的年代比靖安的這些紡織品還要晚四五百年時間。由此可見,早在2500年前的紡織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高度,這種技術現代人都達不到。

我們不禁要問:手藝這麼高超的紡織品,到底是給什麼人穿的呢?又是何人所為呢?這還得追溯到2007年1月6日,在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水口村李洲坳的小山崗上,一座被偶然發現的東周古墓——它距今2500年。

聽說這一消息之後,國家相關考古隊員,立即趕赴事發地進行搶救性挖掘保護,古墓在一座小山上,憑經驗推斷很有可能就是古墓的封土堆,這個高達十二三米小山包,如果是墓葬,那麼它的規模一定不小,而且極可能是有棺槨保護的東周貴族墓地。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封土堆消失了,而當墓穴完全暴露的那一刻,在場所有的人都被眼前的情景震驚了!

期望中的大型棺槨並沒有出現,展現在人們面前的竟是一個由47具小棺整齊排列而成的奇特棺陣。這種奇特的埋葬方式,更加勾起人們的好奇心,這些人究竟是誰?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繫?他們因何死去,又為何被整齊的下葬於此呢?

既然是一座集體葬,難道是貴族整個家族遭到了不測?同時考古隊員發現了位於墓穴東南角的那一具大棺,這第47具棺木與其他小棺不同,有棺有槨,在棺外東側,還發現有一件直徑達三十厘米、保存基本完好的圓形金箔飾物,這極有可能是一種圖騰標誌,也是墓主地位和政治權力的象徵,由此推斷死者的身份應該相當於諸侯王。

可同時又出現了另外一種說法,眼前這棺陣與秦始皇兵馬俑的隊列如此相似,雖然靖安大墓遠沒有秦兵馬俑那樣氣勢磅礴,但是,主棺在前,叢棺在後的埋葬形式,卻與秦兵馬俑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靖安地處古代吳國和楚國的交界線上,春秋戰國時期常有戰爭發生。難道古墓裡面整齊埋葬的是戰死沙場的軍人,那究竟是哪個年代的戰士?這個將軍又是哪個諸侯國的呢?但是僅憑現有的推測是很難有說服力的。推斷墓主人,一是憑藉墓誌銘,但這座墓沒有,另外就是憑藉墓主人的服飾,如果主棺中能夠發現死者的服飾,或者陪葬兵器以及有銘文的器物,都將對判斷墓葬的性質以及墓主身份有很大的幫助。

東周時期,雖然家家戶戶大都種植桑麻,但是奴隸制社會,決定了普通百姓只能穿麻衣,她們雖日復一日的耕作,但是卻無力穿上精美的絲綢,而只有有錢人才用絲織品做衣服,據說當時有錢人家的女孩子都穿「八層沙」, 這是因為當時的紡織技術相當發達,能染成不同的顏色,織出美麗的圖案,甚至輕薄的程度讓人難以想象,即使是疊起來六層還能看報紙。

所以當時的女子裡面穿一層最艷麗的薄沙,外面再套上多層透明的白沙,這樣隱隱約約讓人看到裡面服裝的顏色,也就如同今天的透視裝。假如墓中發現了這樣的服飾,那就極有可能她們是陪葬的嬪妃,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墓葬中的屍體都是用竹席或者是用沙給裹起來的。

屍骨的跡象表明死者沒有穿衣服,只是裸體用竹席或者布包裹著。通過這個發現,表明墓葬中年輕的女子地位一定很卑微,說明這些女子極有可能是紡織女工,至此墓中的女子身份算是在真相大白了,但是誰又曾想象過,這些絲織品是王亞蓉教授帶領助手整整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從一把一把的淤泥里一點一點清理出來的……此時,這些絲織品不僅是判斷墓葬的唯一物品,也將給現代人揭開一段我們知之甚少的一段歷史……

這是迄今為止發現密度最高的織物,它們又是如何能在經歷了2500年還能呈現在是人面前呢?如何清洗、加固才得以和世人見面?

來源:(http://**/s/blog_4d026c660100elf6.html) - 兩千年前的織錦 當代無法複製_BTV3—魅力科學_新浪博客


七月份,在南方地區是悶熱潮濕多雨的天氣,即使什麼都不幹,汗水還是隨時往下淌,即便是這樣的天氣,王教授還是帶著兩名助手,蹲在棺木外,小心翼翼的進行清理。

這些曾經非常精美的絲綢和淤泥混在一起,兩千多年的自然變化使得它們緊緊地附著在屍骨上,難以分離。所有織物都變得很脆弱,一點不慎的觸碰,就將化為粉末。所以每一個動作都要小心翼翼,甚至連大氣都不敢喘,同時,他們還獨創了虹吸法,把棺內的水先排乾淨。

考古工作者們將屍骨與緊緊附著在上面的織物進行剝離,再小心翼翼地將屍骨取出。完整取出的織物,還需要浸泡在水裡。把大的泥沙用鑷子夾出來,然後泡在水裡反覆清洗。

經過了不下數千次的反覆清洗,才使得精美的絲綢露出了本來的面目,通過光譜測試發現,除了G8號棺木出土了一塊麻織品,剩下全部是絲織品,其中G11號棺木出土的一塊184厘米X133厘米的方孔紗,這是中國紡織品文物出土最早、面積最大的整幅拼縫織物。

此外,還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織錦實物,而且是由硃砂礦物顏料染線織造花紋,這是中國第一塊密度最高的織錦實物,每厘米織物經線280根,花紋有各式幾何紋和動物紋樣。記者幾經輾轉,聯繫到了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他肯定了這尚屬我國首次發現迄今為止密度最高的織物,同時他認為這也是空前絕後的一次發現。

雖然地位不高,但能使用名貴的絲織品下葬。這說明這些女子是紡織女工,那麼47號主棺的墓主人,可能就是為國君負責紡織工作的官員,所以他的陪葬品並不多。雖然她的地位比較高,但也難以逃脫殉葬的命運。那麼在這座古墓的周圍,必將有一座大的主墓還沒有被發現。

雖說清理的過程是冗繁而艱辛的,但是比起下一步的工作卻又輕鬆了許多……對於稍稍觸碰,就「灰飛煙滅」的絲織品來說,如何讓它變得柔韌、不至於破碎?無疑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活!那麼,這塊古老的織物到底有哪些獨特的設計?考古工作者又是怎樣讓它以與眾不同的方式在大眾面前亮相呢?

經歷2500年的洗禮,它的韌性大打折扣,所以要想讓它和世人見面,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進行加固,只有這樣才能讓它能夠經受住搬運的風險。

有了這種想法的王教授,該如何實施呢?她想到了用單根蠶絲加固的方法,但是經過嘗試卻失敗了,為此,她還特意創新了一下加固的技術,就是給這很糟的絲織品加固,但是加了一層還不行,後來用兩次單絲的蠶絲網。這就等同於在絲織品的下方平鋪上一層網,然後將網和絲織品粘合在一起,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由於絲織品經歷了歷史的滄桑,已經早已褪色,甚至還被泥水的顏色侵蝕,變成了褐色,如果加固網是蠶絲的本來顏色,那麼在展出的時候,顏色上就會形成很大的反差,從而喧賓奪主,為了不影響觀看和研究,王教授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給它染色,加了褐色不影響觀察和研究。

經過加固染色后,我國最早的絲織品終於可以和世人見面了,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又難倒了王教授,就是它對恆濕恆溫的環境要求特別嚴格,北京的天氣又特別乾燥,和南方差異很大,如果像其他出土文物一樣對待,很有可能展出後會導致絲織品乾裂損壞,這將是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怎麼辦?

首博一直都處於恆溫狀態,重點就是恆濕的問題,首博王武鈺館長的一個大膽的想法最終被大家採納了:把它放在水中展出!最終,東周時期的絲織品,也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密度最高的織物,首次採用了水中展出的方式進行展覽。



站在這件文物前,我們不禁要問,古人的先進技術,現代人是否還能還原呢?抑或是能夠逾越呢?絲綢博物館的趙院長告訴記者,這種平紋經錦的技藝早在唐代就失傳了,不過絲綢技藝的先進性,密度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圖案是否變化自如,織布工藝是否更省事方便等等,但是傳統工藝的保護也尤為重要。

從古至今,養蠶業和絲織業在我國歷史最悠久。民間傳說是軒轅黃帝之妻嫘(leī)祖,教黎民百姓養蠶、繅絲、織布的,距今已有4600年。到了東周時期,我國的絲織品已出現薄如紙張的絹。從靖安東周墓葬發現的紡織品不僅保存完好,而且製作工藝十分精湛。這批紡織品實物證實當時紡織品繅絲、織造和印染工藝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到了漢武帝執政時期,大量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向西運輸。經過魏晉北朝發展到唐代,中國絲綢發生了很大變化,兼容了外來技術、紋樣的優點。宋元時代絲綢品種風格有了創新。明清江南蘇杭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此時,我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

據資料記載,東周時期的絲織品還遠銷國外,前蘇聯的考古工作者,在西伯利亞的阿爾泰巴澤雷克古代游牧民族的貴族墓中,發現了一些絲織品。經測定,這些絲織品的纖維結構、紋飾風格和刺繡手法,都與楚墓中出土的絲綢一模一樣。而當時,西伯利亞地區的氣候既不可能種桑養蠶,也未曾生產過絲織品。因此,專家們認定這些絲織品是我國古代所生產的。


回首再看這塊我國「最早的織物」,似乎有種穿越時空之感,它讓我們有幸觸碰了兩千五百年的中華文明史,讓我們再次感到了我國紡織業傳承已久的神奇魅力。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9: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