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經典籍集結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6-12 01: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此帖是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切勿以為這是某種「權威「的說法。

第一次經典結集

  佛入滅后的三個月 ,印度馬嘎塔(Magadha,古譯:摩揭陀) 的國王阿迦答沙都(Ajatashatru,古譯:阿闍世)舉辦了結集。地點是在 Rajagaha 的Cave of the Seven Leaves (七葉窟)。領導僧侶為大阿拉漢 馬哈咖沙巴尊者(Maha Kassapa,古譯:大迦葉尊者),阿難達尊者(Ananda),和伍巴離尊者(Upali,古譯:優波離尊者) 馬哈咖沙巴尊者從僧團中選取了五百阿拉漢來重述佛陀所說過的話。由在佛陀身邊最久的阿難達尊者重述經藏 (Sutta),和持戒第一的伍巴離尊者重述律藏 (Vinaya)。

  他們完成了重述之後,阿拉漢們便開始檢查字義是否有誤,然後再一起重述並檢查每個字和每個段落。每一位阿拉漢都如此的念著和檢查著,並將每個字記入腦海中。只有當一段話被所有的阿拉漢檢查和驗證后,才會被大會採納。這還包括了每段話佛陀是在哪裡、什麼時候、什麼情況、和對誰說的等等。

第二次經典結集

  佛入滅后的一百年,(在印度) 由於 Vajjian (瓦基族)的比庫不尊守戒律,如向俗人到寺院誦戒時 (Uposatha,伍波薩他) 乞求錢財,他們甚至乞求一分錢到一毛錢,而這些都是違反比庫紀律的行為。這些行為被僧團中的 Yasa 比庫看到,他總共指出了十項被違反的戒律∶

· 帶著鹽和裝鹽的東西並需要時使用
· 午後進食
· 在同一天到第二個村莊進食,破壞了進食的戒律 (食量過多)
· 在同一教區里卻在不同的地方參加了超過一次的伍波薩他(巴利語uposatha的音譯。誦戒)
· 向大眾取得不該有的法令 (權力)
· 把習慣性的行為當作是首先的
· 在飯後用乳漿
· 喝還沒發酵的發酵果汁
· 坐在沒有邊幅的布上
· 接受金銀

  而這些 Vajjian (瓦基族)比庫反對 Yasa 的指責,並要求他向那些他禁止聽從瓦基族比庫們的人們道歉。Yasa 保護著自己的觀點,並取得了人們的支持。這使得瓦基族的比庫們更加憤怒並逐 Yasa 出了僧團。Yasa 於是到了高賞比(Kausambi)並送信報告給在西方阿槃提(Avanti)和南方的比庫們。

  Yasa 到了 Ahoganga Hill 找尋大阿拉漢 Sambhuta Sanavasi並告訴他事情的嚴重性和請示他該如何處置。在同一時間,西方有六十位阿拉漢和八十位從阿槃提(Avanti)和南方來的阿拉漢們聚在 Ahoganga Hill。他們選出了 Revata of Sahajati 作代表來處理瓦基族比庫們的問題,而 Revata 建議到問題的當地去解決。於是七百位阿拉漢在 Vesali(韋沙離城) 舉行了結集。

  當時是 Kalasoka 國王的時代。明確的地點是在韋沙離城的 Valikarama,時間是 Kalasoka 國王的第十一年。阿拉漢 Sabbakami 是大會的主持人,在大會之後 ,他們宣布了瓦基族比庫們的行為是違反紀律且不被允許的。

  根據 Dipavamsa 的記載,瓦基族的比庫們反對了大會的決定,並舉行了他們自己的結集,稱為 Mahasangiti (大眾部結集)。在此之後,瓦基族的僧侶們離開了長老部 (Theravada),並組織了他們自己的團體 ,稱為Mahasanga (大眾部僧團),他們稱自己為 Mahasanghikas (大眾部僧團)。於是此時整個佛教僧團便分為兩派,一派為原始佛教的長老部或稱作上座部 (Theravada),一派為新起的大眾部 (Mahasanghikas)。此次結集同樣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

第三次經典結集

  佛入滅后的第 234 年,結集是在印度阿首咖國王(Asoka,阿育王)時代的 Patiliputta 舉行的。由阿首咖國王信奉了佛教 ,許多異教徒被吸引加入了佛教來取阿首咖國王的支持。雖然他們加入了佛教,但他們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思想,更把他們自己的思想說成是佛陀的思想。原始佛教的僧侶於是和他們分開了,並拒絕和他們一起參加誦戒。於是在Patiliputta 約有七年沒有誦戒。當地佛教內部的異教徒數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統僧侶的數量,於是阿首咖國王便請求正統僧侶們來和異教徒作誦戒,但是被正統僧侶們拒絕了。

  阿首咖國王為此事感到非常的困擾,於是他送了使者到 Ahoganga Hill 去請阿拉漢 Moggaliputta Tissa 來解除他國內的困境。經過數次的失敗以後,Moggaliputta Tissa 終於默許了,他乘船到 Patiliputta 和阿首咖國王會面。根據歷史記載,阿首咖國王跪在河裡伸出右手以表示他對阿拉漢的敬仰。阿首咖國王請求了 Moggaliputta Tissa 顯示神通來證明他是位阿拉漢,他同意了並在阿首咖國王面前引起了一次地震。這更增加了阿首咖國王對 Tissa 的信任。

  隨著 Moggaliputta Tissa 的建議,阿首咖國王舉辦了第三次的經典結集。經過了阿首咖國王的幫助,60,000 位異教僧侶被逐出了僧團。Moggaliputta Tissa 於是選出了 1,000 位阿拉漢來集成正法。阿拉漢們花了九個月的時間,終於完成經典的集成。在第三次經典結集,Moggaliputta Tissa 撰寫了 Kathavatthupakarana(Points of Controversy) 來推翻異教徒們加在佛教里錯誤的理念和觀念等等。(此時有十八派異教在佛教里) 第三次經典結束后,阿首咖國王便送出傳教士四處去傳播佛教正法。根據 Mabavamsa,佛教傳到了以下國家∶

  國名      傳教士名
(1) Kasmira-Gandhara Majjhantikathera.
(2) Mahisamandala Mahadevathera.
(3) Vanavasi Rakkhitathera,
(4) Aparantaka Yona-Dhammarakkhitathera.
(5) Maharattha Mahadhammarakkhitathera.
(6) Yona Maharakkhitathera.
(7) Himavanta Majjhimathera.
(8) Suvannabhumi Sonathera and Uttarathera.
(9) Lankadipa Mahamahindathera. (獅子國,斯里蘭卡古稱「楞伽」(Lanka),或「楞伽島」(Lankadvipa))

此次結集一樣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

第四次經典結集

  第四次結集發生於公元前 29 年,是在國王 Vattagamani 時代的 Tambapanni (Sri Lanka斯里蘭卡) 舉行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已沒有許多僧侶能像當時的阿拉漢 Mahinda 一樣的將全部的經典記入腦中,配合當時文字的開發,於是當時便決定要將經典以文字記下以保存至後世。

  Vattagamani 支持了這個想法,於是便舉行了第四次結集,目的是將經典以文字記載。在有文字以前一直是以口述的方式,這難免另人起疑。但在歷史上經典的正確性的由來是這樣的,在當時的 Sri Lanka斯里蘭卡 發生許多內亂,此時有許多僧侶回到南印度去避難,直到內亂結束后,他們才回到 Sri Lanka 斯里蘭卡和其他僧侶比對經典,發現所有重述的經典一字無誤,於是便認證了在他們腦海里的經典是準確無誤的。

  這套口述和記憶的傳統從佛入滅后便從未改過,每天僧侶們都會互相重述和比對經典的正確,若有偏差,便會請示長老正確的字句。所以經典會保存在無數的僧侶記憶里,他們每天都會互相重述和比對來確保經典的正確性。為了確保在未來經典的正確,他們決定將經典用文字寫下。

  大阿拉漢Maharakkhita和五百位阿拉漢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並將其寫在葉子上(貝葉經)。地點是在一個叫做 Aloka lena 的山洞。大會圓滿的結束,且經典被正確的寫下和小心的保存。從這之後,葉片書傳播和出現在緬甸、泰國、柬埔寨、和寮國(寮國)等地。

第五次經典結集

  第五次結集發生在公元 1871,在緬甸國王 Mindon(敏東) 的時代,地點在Mandalay(曼德勒),目的是要重述、驗證、和比對經典,來確保一切無誤。由三位阿拉漢主領,分別為Mahathera Jagarabhivamsa、Narindabhidaja、和Mahathera Sumangalasami。其中還有 2,400 位僧侶。整個結集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方式也和第一次結集一樣的嚴謹。這次結集 Mindo 將所有的經文撰寫在 729 塊大理石上,並將它建成了佛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書」。每片大理石有 5 inch 高,5.5 feet 長,和 3.5 feet 寬。

  佛塔名為 Kuthodaw Pagoda (緬甸固都陶佛塔)∶[Largest Books](世界最大的書)

第六次經典結集

  第六次結集發生在西元 1954 年,地點在緬甸仰光,由緬甸政府贊助。由緬甸首相烏努U Nu 率領建造了 Maha Passana Guha (大山洞),造型很像在印度第一結集的 Sattapanni Cave (Cave of the Seven Leaves)。山洞完成後,大會聚集於 5 月 17 日,西元 1954 年。就像之前的結集一樣,這次結集的目的是重述和驗證經典。由八個不同國家來的 2,500 位長老僧侶們,同時聚集於此。這八個國家為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斯里蘭卡、越南、和尼泊爾。

  由近代的緬甸大阿拉漢Mahasi Sayadaw(馬哈希西亞多)負責經典的問證,和由Bhandata Vicittasarabhivamsa 回答所有的問證。此後,經典便以七個國家的文字寫出 (除了印度以外 )。整個過程花了兩年的時間,其中包括了種種的比對、驗證、和考察,總算於佛入滅后的 2,500 年的五月,公元1956 年完成。這次經典的集成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正確和無誤的經典。且被認證為佛陀的正法經典。

  第六次結集時馬哈希尊者扮演為馬哈咖沙巴尊者的角色,而三藏法師明昆尊者扮演為阿難達尊者的角色,一問一答的方式一一結集了五尼迦耶(經藏五部)及以外五部注等....全以背誦的方式結集完全三藏。當時共同參與者來自泰國、寮國、錫蘭、柬埔寨等...,上座部佛教五大國家的高僧長老,以外場外開放隨喜參與者來自諸國的記者,宗教研究者等....結集一開始馬哈希尊者向諸位長老言:諸位高僧,諸位尊者,諸位善知識,隨聞佛子(馬哈希尊者自稱)宣說...之後問起諸經,律及阿毘達磨等...,每一經結集后馬哈希尊者向大眾說:每問問題尊者三藏法師明昆尊者一一回答,或分別回答之故,佛陀的正法至今為止仍有清凈無缺。

http://www.dhamma.org.cn/books/six_collection.htm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6-13 12:58 | 只看該作者
我感覺,佛經從口傳到形成文字過程中,會有一些差異。傳到中國翻成文字又會有差別。我們現在讀東漢的文字,唐朝的文字,很難理解那個時候那些文字的真實意思。
但我相信一點,古人翻譯經典的人大多是有修有證的人,文字上更替近本來的意思。可惜100多年來,國人自廢武功,文言文看不懂了。儒釋道怎麼能不衰落!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3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6-13 15:04 | 只看該作者
文言文是誦習佛法的障礙,因為即使在古代,也只有少數人看得懂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6-13 22:5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Dhammapala
讀書的人到一定程度的人,大多能看懂。「四書五經」不比佛經好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6-14 08:14 | 只看該作者
佛典裡有許多外來語,無法用漢字本身的涵義去理解它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6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0-6-14 09:35 | 只看該作者
佛經是用古代白話文譯的吧.古代白話文和文言文不是一回事,和現代白話文也不是一回事,但是現代白話文是以古代白話文為基礎的.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80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7
至善 發表於 2010-6-14 12:50 | 只看該作者
讀佛經比讀文言文好讀很多,但是畢竟佛經里的名詞和智慧是需要時間學習的, 看經文和註釋幫助很大。
青青翠竹 儘是法身
鬱郁黃花 無非般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匿名  發表於 2010-7-29 08:02
佛經的難度不是讀懂佛經否,而是佛理不全靠文字。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9
jiandao 發表於 2010-7-30 04:0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0-7-30 04:12 編輯

回復 2# chico

"文言文看不懂了。儒釋道怎麼能不衰落!"
========================================
大師弘法, 顛倒因果!!!!!

儒釋道衰落, 所以文言文看不懂了!!!

當然, 總結佛經典籍集結歷史, 功德無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16: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