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心目中最能打仗的帝王是誰?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10-6-29 10: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毛澤東喜讀古書,對明代馮夢龍編纂的《智囊》一書愛不釋手,多次閱讀,並在上面圈點了不少地方。《智囊》在記述孫臏「駟馬之法」處有一按語:唐太宗嘗言:「自少經略四方,頗知用兵之要,每觀敵陣,則知其強弱,常以吾弱當其強,強當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過數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陣后反而擊之,無不潰敗。」蓋用孫子之術也。



    毛澤東讀此按語后評點道:「所謂以弱當強,就是以少數兵力佯攻敵諸路大軍。所謂以強當弱,就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以五六倍於敵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圍,聚而殲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毛澤東在這裡說得非常明白:古代皇帝帶兵打仗的冠軍是李世民,亞軍則是朱元璋。



    在毛澤東看來,在總體處於弱勢情況下,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致人而不致於人,從而造成相對的強勢,以相對的強勢敵相對的弱勢,各個殲滅敵人,最終由弱變強戰勝敵人。這是中國兵法的精妙之處,他認為李世民得此精髓,以此戰法馳騁天下無敵手。


    毛澤東晚年還曾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樣,先守不攻,讓敵人進攻,不準士兵談論進攻的事,談論者殺。待敵人屢攻不克,兵士氣憤已極,才下令反攻,一攻即勝。這樣一可練兵,二可練民。」一再流露對李世民能征善戰的讚賞,對李世民褒揚有加。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在十六歲時就嶄露頭角。《新唐書》記載,北巡的隋煬帝楊廣,被突厥始畢可汗突襲圍在了雁門,四十一座城池淪陷了三十九座,沒辦法,只好寫下詔書投入南去的汾水中,希望能有人前去救援。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這時剛投軍不久,是屯衛將軍雲定興的部下。在準確地分析了敵我形勢的基礎上,李世民向雲定興提出了增援建議:目前敵眾我寡,不宜直接投入戰鬥,可在白天遍插旌旗,夜裡緊擂戰鼓,威而不發,形成大軍壓境之勢以迷惑敵軍。突厥果然上當,雁門之圍不戰而解。這正是《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一個十六歲的孩子用兵能到如此水平,真可謂是軍事天才!



    李淵舉兵反隋,時年18歲的李世民就是主要策劃者之一。在進軍長安的過程中,面對複雜的形勢,李淵等人曾產生退縮的念頭,但在李世民的堅決鼓動下,終於成事。從十八歲隨父反隋開始,在同群雄逐鹿的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屢為主將統兵,親自指揮一系列重要戰役,推翻隋王朝他的戰功最大。而且在南征北戰中,他總是一馬當先身先士卒,精於騎射,膽略過人,驍勇善戰。史書記載,其父太原留守李淵在攻打魏刀兒時不幸身陷敵陣無法脫身,十八歲的李世民果斷地率小股騎兵突進敵陣,神箭所指,例無虛發,將李淵從敵陣中救出。



    618年3月,薛舉父子入侵關中,李世民奉命率軍征討,擊敗敵軍,斬殺薛舉之子薛仁臬,徹底消滅薛舉父子割據勢力,解除了後顧之憂,鞏固了關中,為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619年10月,劉武周攻唐,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佔領整個河東,李淵準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李世民主動請纓,率軍3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劉軍精銳宋金剛部,隨即揮軍北上,於次年4月滅掉劉武周,收復河東全境。

    620年7月,李世民率軍挺進中原,勢如摧枯拉朽,收復河南大半郡縣,圍困王世充於孤城洛陽,以圍城打援之戰術生擒竇建德,迫降王世充,平定了隋末以來最大的兩股勢力……李世民的赫赫戰功不勝枚舉,他是歷史上親自上陣帶兵打仗最多的皇帝。



    善用兵法,是李世民的顯著特點。他總是以弱敵強出奇制勝,或以強吞弱穩操勝券,其屢建奇功之軍事才能,著實為千古罕有。在著名的淺水原之戰中,李世民與敵方相峙了六十多天,一直等到對方糧盡,兩名大將來降,方才開戰。他先讓人在淺水原南誘敵,之後他帶領騎兵內外夾擊,敵軍大敗。他懂得因時因地制宜靈活運用戰術。他從小熟讀軍書,很多兵家兵法戰術他幾乎都爛熟於胸,但他並沒有套用書本,而是巧妙的利用地形地物來作戰。在洛陽大戰王世充時,他利用夜戰、水戰的條件取勝。而在大戰劉黑闥時,李世民讓人游到上游築壩堵水,使河水變淺,誘敵過河,到戰敗敵人渡河逃回時突然把壩扒開,致使河水猛增淹死敵人無數,更是「善假以物也」(利用地理條件)作戰的成功案例。



    劉繼興認為,非常經典的武牢之戰,是李世民寫在中國軍事史上的傳奇。公元619年,李世民率眾攻打王世充時,前來救援的夏王竇建德挾十萬大軍瘋狂撲來。當時竇建德消滅了另一鎮義軍孟海公,士氣正盛;所以自認為志在必得。李世民手下的蕭禹、屈突通、封德彝等謀臣武將都認為唐軍腹背受敵,提出了退守暫避敵鋒的建議。可李世民認為,王世充已是秋後的螞蚱了,不足為慮,而竇建德持驕躁之兵而來,我們如果把握武牢這個要塞,急於求戰的夏軍必然為我所破。但如果我們退避或是行動不迅速,讓竇建德佔領了武牢,與王世充形成合力,就很難再消滅了。於是,李世民留下李元吉、屈突通繼續圍攻洛陽,自己只帶領三千五百人就奔武牢而去。



    從兵法來講,李世民這一招叫「圍點打援」。但從實力上講,以三千五百對陣十萬大軍,這在一般的正常人看來,簡直是發了瘋,是在拿將士的生命開玩笑。但天才就是天才,年輕卻老謀深算的李世民摸透了竇建德的脾氣,派出小股騎兵接二連三實施騷擾,大膽地在黃河北岸牧馬誘敵輕出。志大才疏的竇建德果然命令士兵快速前進,夏軍綿延二十里,陳兵於汜水對岸,與武牢只一河之遙。《舊唐書》上描述唐軍說:「鼓噪,諸將大懼」。這是很正常的。我方只有三千五百人,而十萬敵軍全線推進,那場面怎不令人膽寒?但李世民卻鎮靜自若,他只帶了幾個人來到高處觀看敵人動向,對諸將說:「夏軍從來沒遇到過真正強大的對手,所以非常輕視我們,列陣喧囂,是紀律鬆散的表現。我軍按兵不動,時間一長他們的士氣就會低落下來。等他們士兵飢疲交困後退之時,我軍追而擊之,必然大獲全勝。我和大家打個賭,一定會在午後打敗夏軍。」果不出李世民所料,竇建德的軍隊從早上一直忙活到中午,既餓又累,很多都坐了下來喝水休息,有些則琢磨著如何後退。戰機成熟了,李世民一聲令下,親率虎狼之師風捲殘雲一般渡過汜水直撲敵陣。夏軍來不及重新布陣即被衝垮,李世民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等人揮著大旗左突右沖,如入無人之境,夏軍全面崩潰。這一戰,追出三十多里,殺死夏軍三千多人,生俘五萬多人,生擒夏王竇建德。李世民以自己的輝煌戰果兌現了戰前的諾言。大勢已去的王世充一看如此情形,很快就放棄了抵抗獻上了洛陽,做了唐軍的階下囚。李世民以微弱之師大破強敵,創下了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迹。


   《舊唐書》和《新唐書》同時記載著這樣一件事:同時代的李密,作為瓦崗軍的領袖人物,身經百戰,攻無不克,一向頗為自負,降唐后奉李淵的命令去犒賞三軍,見到李世民后,不敢仰視,私下對殷開山說:「這才是真正的真龍天子啊!」由此可見李世民「胸有百萬雄兵」的不凡氣宇。明代著名軍事家劉基也曾在其所著兵書中以李世民指揮的戰役作為戰例來闡述他的軍事見解。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軍事家之一,李世民精於韜略,戰功蓋世,無愧於「最能打仗的帝王」之美譽。(文/劉繼興)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6-29 13:28
回復 1# 藍藍的天
李建民、李元吉比李士民更能以少勝多。
3
匿名  發表於 2010-7-1 15:47
回復 2# Guest from 172.17.36.x

李建民是誰?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4
houton2008 發表於 2010-7-1 23:50 | 只看該作者
應該是李建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5
houton2008 發表於 2010-7-1 23:5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Guest from 172.17.36.x

李建民是誰?
Guest from 71.160.136.x 發表於 2010-7-1 15:47



估計是樓主的筆誤,正確的應該是李建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1113

帖子

892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92
6
dangerous 發表於 2010-7-2 01:33 | 只看該作者
毛心目中最能打仗的帝王是誰?那是有標準答案的,從他自己那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就可以看出來~
There's no point to living
If you can't feel the lif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0

主題

805

帖子

43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34
7
watcher 發表於 2010-7-3 03:02 | 只看該作者
是不是毛自認最強?原因是毛的詩作「秦皇漢武,...,還看今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8
buweizhai 發表於 2010-7-3 21:58 | 只看該作者
是不是毛自認最強?原因是毛的詩作「秦皇漢武,...,還看今朝」。
watcher 發表於 2010-7-3 03:02


呵呵呵。這很正常。有史為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匿名  發表於 2010-7-4 15:43
呵呵呵。這很正常。有史為證。
buweizhai 發表於 2010-7-3 21:58


看不出來。因為現在的世界和以前不一樣,靠吹牛肯定是失敗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7: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