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學需要重建良好的師生關係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6-29 05: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劉堯 來源:科學時報 發布時間:2010-6-22 9:43:32選擇字型大小:小 中 大  

2008年,中國政法大學「楊帆」事件塵埃未定,又爆出了學生弒師的驚天新聞。我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更應該對今日大學的師生關係作出深刻反思。

在我國,大學師生關係存在的問題,從整體上說是師生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比較混亂,學生權利經常得不到應有的保護。許多教師沒有把學生作為一個有獨立權利的社會人來對待,經常有意無意地侵犯學生的權利。因此,師生之間情感冷漠、缺乏溝通的現象比比皆是。忽視、侵犯學生的權利,導致師生之間缺乏積極的情感聯繫,不僅使得一直為人們所珍視的師生情誼黯然失色,也使教學失去了寶貴的動力源泉。按理說,師生關係是最活躍也是最融洽的一種社會關係。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學生就互相尊敬與愛戴,吃住在一起,關係密切融洽,情同手足,師徒同心。今天我們面對種種不和諧的場景不禁要問:現代師生關係怎麼了?

原始社會,長者為師;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有文化者為教師;隨著工業社會的建立,教師成為文化科學的傳承者。可見,教師掌握的知識總是比學生多,教師是先行者,教師具有知識傳授者的地位,傳統的師生關係是傳遞與被接受、指導與被指導,命令與服從的關係,導致師生之間缺乏平等的交流與對話,教師與學生處於相互對立的狀態。但當今世界知識爆炸,又處於飛速發展階段,教師不可能掌握全部知識,而且高科技發展、現代信息技術開發,知識獲得渠道多種多樣,學生知識來源已不完全是書本知識和教師的知識了。面對知識經濟的到來,傳統的師生關係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因此,現代教育越來越重視師生關係,認為教學必須從建立師生關係入手。從20世紀中期起,各國都相繼出現了人本主義教學改革思潮,其核心就是改善師生關係。師生關係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師生關係不僅是知識賴以傳授的重要條件,而且也影響師生雙方的心理和個性的發展。師生關係是教學的前提條件,它限定了教學的各個方面,包括教學過程的性質、組織學生的方法,以及對學生的德育要求和標準等等。師生關係又是教師和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心理背景,它限定了教師和學生的知覺、情感、態度和行為方式。

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學有效進行的重要保證,有利於學生獲得積極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態度,從而影響學生整個人生。良好的師生關係也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那麼,什麼是良好的師生關係呢?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愛湯姆士·哥頓說得很具體:師生之間應該是坦誠相對、彼此關懷、獨立而不依賴、尊重對方、彼此適應對方的需求。也就是說,師生之間要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在這樣的關係中,師生相處和諧、融洽、愉快。那麼,大學教師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呢?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師生關係是由教師來創造的。羅傑斯認為,一旦教師真誠、尊重、理解的態度建立起來,學生就能離開僵化走向靈活,離開依賴走向自主,離開戒備走向自我接受,離開被束縛走向創造性。由此,我們說,教師是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關鍵。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大學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也是廣大教師的良好願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第一,與學生平等對話。讓學生真正感到老師是他的朋友,是合作的夥伴。一要尊重學生。教師應從心裡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人格和不同想法。二要理解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不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便沒有教育文明。」只有理解學生,才能給予正確的疏導,師生之間才能產生情感的共鳴。三要寬容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幽默的語言,化解學生的一些失誤和學習探究的挫折感,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第二,熱愛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師生關係和諧的核心。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老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引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和動力,有了這種情感和動力,師生的目標才能一致,才會有師生和諧的基礎。第三,信任學生。只有相信學生擁有的能力及潛能,才會給學生真正的民主權。學生往往能夠從教師的信任和期待中體驗到自己的尊嚴,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從而激發自己要不斷進取。第四,鼓勵學生批判。老師應放遠目光,從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出發,鼓勵學生向書本、向教師、向權威挑戰,促進學生的獨立思維、批判思維、創新思維。第五,為人師表。教師的教學是一個言傳身教的過程,教師的言行舉止、思想道德都是學生模仿的榜樣,它將直接影響學生對道德品質和審美修養的培養。第六,教師要完善自我。教師只有不斷吸收新知識、新信息,補充新鮮血液,才能正確地給學生以指點,學生才會因教師無形的人格魅力、知識魅力而樂於與教師交往,並在教師的身教影響下樂於求知,積極探索。

《科學時報》 (2010-6-22 B1 大學周刊)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7: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