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軍侵華時期誰當了僞軍?

[複製鏈接]

1203

主題

2865

帖子

2095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秦人 發表於 2010-7-10 04: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軍侵華時期誰當了僞軍?
來源:僑報

7月7日是中國抗日戰爭紀念日,本報特地選發一組稿件,以示紀念。日本侵華戰爭時期,大部分日軍受到中國反抗力量的牽制。為緩解兵源不足,日軍設立了「南京國民革命軍」等僞軍。據統計,當時中國僞軍的數量大約是200萬人,是唯一一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僞軍數量超過侵略軍隊數量的國家。那麼到底是什麼人在充當僞軍呢

1938年7月6日,天氣溽暑,要在平時,正是放暑假的日子。可北京通縣的一所校園內,卻人頭攢動,場面熙攘而略顯混亂。少數掌事的人正緊張忙碌著,而大部分人的臉上則是陌生奇怪的表情。稍許奇怪的還有,當抗日戰爭開始,多數學校都已紛紛南遷的時候,一場特殊的開學典禮馬上就要在這裡舉行。

日僞政府成立軍校招收學生

這所學校就是剛剛成立的華北陸軍軍官學校。校長齊燮元原是北洋軍閥頭目,他在「七七事變」之前就已與日本軍方往來密切,後擔任僞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治安部總長,負責軍隊、警察事務。

1938年4月19日,為組建華北治安軍,臨時政府發布「會字第175號令」,開始著手籌備軍校,並讓齊燮元兼任校長一職。齊聞令後,「於即日就職」,並在「友軍」相助下,迅速籌辦一切。於是,不足半月,華北陸軍軍官學校就已「在通縣校址組織成立,開始辦公」。

又僅僅十日後,經過投考、筆試、口試一系列程序,被「錄取」的百餘名學員便稀稀拉拉地出現在學校成立後的第一次開學典禮上。由於學員人數太少,僞臨時政府治安部不得不於6月底7月初,「續招新生280名,並規定於北京、天津兩處設招生辦事處」,開始了第二次招考。

於是,當7月6日,齊燮元對著台下表情各異的近三百名學員祝賀他們被陸軍軍官學校錄取的時候,我們不清楚台上的齊燮元及台下的衆多青年,心情是否會因這個儀式而感到欣慰。我們只是知道,這已經是該校短短兩個月來的第二次新生開學典禮了。

舊軍閥齊燮元建議設立正規僞軍

起初,日本欲憑藉其經濟和軍事上的暫時優勢,在中國戰場採取速戰速決的戰略,以盡快結束對華戰爭,好集中精力應付他未來在亞洲大陸擴張的預設對手——蘇聯。因而,「七七事變」後的一段時間內,軍事上勢頭正盛又頗為自信的日軍,於其佔領區內臨時拼湊起僞治安維持會,處理地方政務。對僞軍反而並不重視,沒有大規模收編投降的武裝團體,更沒有在關內建立一支正規僞軍的打算。

甚至直到1937年底,在頒布的《軍佔領區治安維持實施要領》中,依然這樣規定:「中國投降的武裝團體,解除武裝後使之歸農或當勞工」,對一般的土匪,懷柔使其歸順後,「使其另謀生路」。

據資料統計,當時華北負責治安、警備的僞軍計有原國民黨政府北平憲兵隊1000餘人,冀東僞政權保安隊所組成的警防隊三個團約4000人,其他零星還有各地縣警備隊、連莊會、民團、保甲等,況且還都屬於自衛性質的武裝,力量可想而知是相當薄弱的。另外,這些武力名義上雖為齊燮元統領,但實際由日軍控制和指揮。

對此,齊燮元亦感到不滿。像大多數投敵的政客一樣,齊燮元歸順日本也有著強烈的個人野心。自上台之後,他便積極培植私人勢力,將其「心腹」、「密友」、「同鄉」等關係密切人員安插在治安部要害位置。

不僅如此,齊燮元還想另外建立一支完全聽命於自己的軍隊。於是,1938年,齊燮元嚮日本人拋出了一個「先設學、後建軍」的方案。

此時,日本速戰卻無法速決,中國廣大的土地使得日軍像被吸進泥澤一樣,在對華戰事中越陷越深。兵力開始不敷分配;有限的軍隊只能控制各中心城市及重要交通綫,而八路軍乘機在其缺乏控制的農村展開活動,使得日軍前後受困。人力補充不及和兵力不敷運用的難題,日益嚴重地困擾著日軍。於是,日本改變了初期的策略,開始重視在僞政權下編組僞軍的政策。

正因此,日本很快同意了齊燮元關於籌建軍校的提議。

1938年5月1日,華北陸軍軍官學校在通縣成立,後來,華北治安軍的下層幹部便差不多都出自這裡。

此後,為滿足僞軍對各類人才的需要,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華北陸軍憲兵學校、華北陸軍軍士教導團、華北陸軍軍官隊及治安軍各專業班隊也都陸續建立起來,也拉開了華北治安軍組建的大幕。

僞軍豎旗,三教九流入列

在華北陸軍軍官學校的開學典禮上,齊燮元非常得意。因為待華北治安軍的大旗一樹,他便是該軍總司令,而到時他的勢力將覆蓋整個華北淪陷區。這是他早年的夙願,但在他的年輕時代,他也許不會想到早年抱負的達成,竟要由一個「漢奸」的身份來換取。

晚清秀才出身的齊燮元,自決意從軍之初,便已表露了遠大的志向。資料記載,「其人自視頗高,不願居人下,久思獨樹一幟」。1930年,齊燮元在中原大戰時跟隨閻錫山,任江北招討使。兵敗後,他隱居在天津租界,頗有鬱鬱不得志的感慨。1937年華北淪陷,齊燮元便想藉助日本人的力量,「造成個人的勢力,以遂其封建割據的野心」。

齊燮元的建軍計劃,顯然是有意仿效黃埔的模式,功成之後,他以校長自任,大權在握,到時即便面對日本人也不用再屈服。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他的這一計劃顯然沒有得到青年們的熱情響應。

雖然華北陸軍軍官學校「專招收高中或同等學校畢業之學生」,但「漢奸」的名聲往往令真正的學生望而卻步,以至於前去投考的,「有些游手好閑的小流氓,也有些小公務員,也有青年的舊軍人,其他雜牌僞軍警防隊的勤務兵都能報名投考」,成分極為複雜。

即便這樣,第一次招考,報名並筆試及格者也只有177名,由於人數太少,口試時全部被錄取。一個月後不得不又一次組織招考,第二次招考,合格者268名,而實際報到者遠不及此數。在華北其他軍校,從各地強征而來的學員入校後,「堅請退學」,或逃之夭夭的例子也屢見不鮮。齊燮元這一理想的「建軍」模式,從一開始便舉步維艱。

然而,軍校徵收學員的困難,卻沒有阻礙接下來僞軍數量的激增。當日,像齊燮元一樣在國民政府中因仕途失意,轉而投僞的軍隊將領並不在少數。如原東北軍將領鮑文樾、胡毓坤,西北軍將領劉郁芬、鄭大章、門致中,保定軍校出身的葉蓬、任援道。這些將領在國民黨政府中往往是非主流的軍人,「時常感受到被黃埔嫡系歧視或壓迫,或與其他國軍衝突及私人恩怨,或不受重用,因而投僞」。而即使是中央軍嫡系顧祝同部的高級軍官潘干丞,也因內部人事嫌隙而投僞。

中央軍內部派系的傾軋,並沒有因為中國全民族抗日戰爭的背景而有所緩和,蔣介石借日本人之手,消滅旁系勢力反而是常有的事情。例如,台兒莊戰役中被嚴重削弱的孫連仲軍隊,大捷後便失掉了42軍的番號,而一直不肯出戰的湯恩伯卻風光無比。這樣的待遇總會讓許多非嫡系的軍人感到寒心。

中國將領內鬥,投敵保存力量

後來任僞軍第二方面軍總司令的孫良誠便是因此而投日的。孫本是西北軍的一員悍將,所率部在西北軍中素有鐵軍之稱。中原大戰後,西北軍土崩瓦解,孫亦失勢。

抗日戰爭時,孫良誠奉命接受湯恩伯指揮。1941年,湯恩伯將孫調為第十五集團軍副司令,實欲藉機吞併孫部。孫良誠拒絶後,湯恩伯則在對其軍費補助上有意為難,常常供應不給,孫「處此境地便覺已是日暮窮途」。1942年,湯又免除孫良誠魯西北行政公署主任職務。孫不滿中央軍嫡系的刁難,屢被日軍攻擊後,「順時就勢,佯裝戰敗被俘」。

投僞軍官中,因個人野心,賣國求榮的,「漢奸」的名聲自然不冤;有些固然是受到多方逼迫後委身於僞政權的,但又何嘗不是出於自存自保的私心呢 他們清楚,惟有軍隊才是自己的身家,一旦在戰爭中拼光,自己也就一文不名。而投僞後,不僅可以保住隊伍,還可以從日本得到精良的武器裝備,豐厚的糧餉,反倒充實了自己的力量。孫良誠的幕僚王清瀚就曾私下表示:「當漢奸是為了擴充實力,積累政治資本,只要目的已達,即相機反正。」

基層力量投敵,或自保或貪財

除中央軍投敵的之外,地方武裝力量也是僞軍的重要來源。

淪陷區內,基層鄉保長武力經常是連名稱都未更改,便和平地轉變到僞政權屬下。日軍為了便於統治,常利用中國既有的地方勢力,對保甲長採取懷柔與強硬控制並行的政策。

鄉保長降日的原因除了個人利益外,也很難排除保衛家園的苦衷,許多保甲長為了幻想保全地方,不受糜爛,向敵人敷衍。在那個混亂的年月裡,這些基層的武裝頭目往往有著極為複雜的心態。保甲長即使背負著漢奸的恥辱,也有對日軍逆來順受的順民思想,也由於他們害怕國軍不能容納,又怕抗日戰爭會失敗,始終存在著觀望的心理。

另外,一些民間武力及幫會、秘密宗教武力等也往往是日軍爭取的力量。這些民間武裝頭目通常是當地有聲望的士紳,他們為了維持地方秩序,建立僞政權和僞武裝。例如曾任軍職的郭紹緒,在日軍佔領豫西伊川縣的家鄉後,「為使鄉親免遭更大的禍害,他出任為團長。」

至於各地的幫會、秘密結社,態度上則極為複雜,「有親日的,亦有被赤化者」。

「七七事變」後,在日軍軍事壓力下,某些幫會也被納入治安肅正和治安強化的道路,成為僞軍。如豫北滑、淇、封等縣僞軍多由會門操縱,許多會門被日軍收編,如天門會、一貫道、聖賢道、天仙妙道等。山西西南部絳縣一帶很是普及的紅槍會,約有武裝兩萬人。日軍到後,便以紅槍會會長出任絳縣僞縣長,紅槍會成員隨之成為該地領導階級。而蘇南地區盛行的青幫、紅幫、刀會等封建幫會,也是日本與國、共兩黨不斷爭奪的勢力。

1940年汪僞政權建立後,僞軍人數也從1938年的7.8萬人急劇上升到了14.5萬人,而日本投降時,這一數字甚至達到了200餘萬,遠遠超過了在華日軍的人數。他們有為生計所迫投敵的,有為了保全身家生命不得不降日,也有部分流氓或土匪頭子,為了陞官發財而投僞的。

1941年,豫皖蘇邊區有超過兩萬人的僞軍,領導者有地方豪紳、退伍軍人、甚至部分土匪、流氓、地痞。其內部成員及裝備都不一致,各有系統。有單純為自存自保的,多數人則各懷鬼胎,故有利害衝突時,彼此矛盾也十分尖鋭。

僞軍立場左右搖擺

1942年,孫良誠投僞之時,曾以三件事要求日方允諾,即「不打重慶隊伍」、「不要日籍顧問」、「不直接受命於日軍」。孫良誠在投僞之後,也依然與國民黨政府保持著密切的聯繫。1943年5月,孫良誠通過張雪山向蔣介石轉告,自己在南京參加軍事會議時,將繼續與吳化文、張嵐峰「團結一致,以待時機」。

如果說孫良誠部因為實力較強,在國、共、日三方夾縫中還有些自主空間的話,那麼更多戰鬥力差的僞軍隊伍,在政治立場上左右搖擺的特色則表現得尤為明顯。

許多地方武裝,日僞軍來時,他們打起僞軍旗號守住據點,日僞離開,他們又主動恢復國軍旗號。

1944年,豫西土匪首領李萬如到豫西發展時,就公開宣佈他是兩面吃:「如果國民黨不再回來,日軍長期佔領,他帶有汪主席給他的新中國33軍軍長的印信。要是國民黨回再回來,他還帶有蔣委員長給他的豫西國民黨軍22縱司令印信。不管誰來都能存在。」

在國、共、日僞激烈鬥爭的地區,如蘇南茅山、丹北等地的僞地方武力與僞基層政權為了自保,也常隨著該地區各個強權間的實力變化。1940年當中共不再將這些人視為漢奸之後,「他們也暗中向中共訴苦,答應掩護中共人員,併爲中共徵收救國公糧。但若環境不利於中共,他們就疏遠中共,傾向僞方。」

像孫良誠一樣,多數僞軍都與國民黨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國民黨為發展淪陷區勢力,也常暗通收編僞軍。1940年之前,直接策反僞軍正是其主要目標。但此做法容易引起日軍攻擊,被反正的僞軍有覆滅之虞,這樣,國民黨不僅難以在淪陷區發展實力,還要負擔大量反正僞軍的經費開銷,風險及負擔都很大。

後來國民黨將政策調整為「以敵養僞,以為我用」,即策動僞軍長期埋伏,不急於反正,並利用日僞資源供養他們。

1942年,蔣介石在給安徽李仙洲部的密令中,便認為處理僞軍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和僞軍保持密切聯繫,運用僞軍配合反共;中策是和僞軍保持一般聯繫,令其待機反正;下策是策劃僞軍反正,增加軍費開支。

(未完,待續)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7-10 10:49
回復 1# 秦人

漢奸比土共強,漢奸至少有合作的價值。連漢奸也當不上的垃圾才會當八路。
3
匿名  發表於 2010-7-10 12:16
回復 1# 秦人

漢奸比土共強。能當上漢奸表明還有合作的價值,連漢奸也當不上的垃圾才當八路。
4
匿名  發表於 2010-7-10 16:16
二樓 是不是腦袋給象群踩過 回病房呆著吧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5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0-7-11 03:0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掏光養賄 於 2010-7-11 03:20 編輯
二樓 是不是腦袋給象群踩過 回病房呆著吧
Guest from 217.165.49.x 發表於 2010-7-10 16:16

不止是給象群踩過,還被日本人「日」昏了!日本人投降65年了,還昏昏然痴醉,醒不過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03

主題

2865

帖子

2095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95
6
 樓主| 秦人 發表於 2010-7-11 03:23 | 只看該作者
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中共在和平收編僞軍上則困難重重。為了迫使實力較弱的僞軍屈服,中共在抗日戰爭早期往往採用直接攻打或威嚇的方式,結果並不理想。

百團大戰(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二九師和晉察軍區等共一百零五個團20餘萬兵力,對華北地區的日僞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戰役。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鬥1800餘次,攻克據點2900餘個,殲滅日僞軍45000餘人)後,日軍與僞軍合作,加強掃蕩,使中共軍隊的發展遇到嚴重挫折。

中共也暗中爭取僞軍

這時,中共汲取之前僵化政策的教訓,開始詳細調查僞軍的家眷、身世、其興趣愛好、朋友關係等,通過其家屬、親戚、朋友,間接鼓動他們抗日,或寄送信函暗中爭取,使其就地潛伏於日軍處,積極向僞軍內部滲透,「以敵養僞,以為我用」的策略同樣被中共所採用。

中共利用地下黨組織積極吸收僞軍軍官入黨,與僞軍建立聯繫,但並不要求他們立刻反正,「爭取長期埋伏,求得將來的有利時機」。

1945年5月,中共方面就曾派人到孫良誠處,勸說孫及其部下趙雲祥、王清瀚投共。孫良誠苦笑說:「我當了漢奸,臉上已經抹了一道黑,現在又叫我投八路,給我臉上再抹一道紅,我孫良誠豈不成了一個花臉。」

此事暫時作罷,但孫良誠卻沒有堵死與中共聯繫的管道,他讓中共人士留在了王清瀚部。

抗日戰爭後,僞軍被國民黨整編

抗日戰爭臨近結束時,國、共兩黨在對僞軍的爭取上展開激烈的爭奪。

考慮到當時國民黨軍事上的優勢,絶大數僞軍選擇了投靠國民黨。然而國民黨並沒有對僞軍一視同仁,因此國民黨對於實力較強的僞軍予以收編,而對武裝或戰鬥力差的部隊則採取了淘汰裁編的策略。

在政治與人際的考量下,那些繳出兵權,或是實力差的,或是因人事糾葛的因素,被法院或地區最高指揮官以漢奸的罪名判處死刑及各種徒刑的,也比比皆是。

1945年,已失掉華北綏靖軍總司令位子的齊燮元,在日本投降後隨即被捕。在審判庭上,與中央軍嫡系沒有太多聯繫的他,只能強辯說,汪精衛、蔣介石才是漢奸,他們都聽外國人的,而「我齊燮元不是漢奸,我只聽我自己的」。然而這套理論並沒有阻止他作為漢奸被處死在南京雨花台。

日本投降後,孫良誠接受蔣介石的命令,在原防地駐守,「等待接受整編」。按照部署,孫重歸湯恩伯指揮,孫良誠再見到湯時,卻被湯以「勝利者的姿態」,很是「嘲弄了一番」。

原本雜牌軍投僞的部隊被國民黨整編後,與中央軍嫡系的矛盾再一次被樹立起來,這為後來他們又大批反蔣投共埋下了伏筆。

有台灣學者甚至認為,大量被裁僞軍後來投共,是造成蔣介石在大陸失敗的主要原因。此說雖有些牽強,但那些曾經的「僞軍」,確實又在一點點影響著國民黨的前景。

(全文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03

主題

2865

帖子

2095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95
7
 樓主| 秦人 發表於 2010-7-11 03:25 | 只看該作者
「僞軍」的概念及組成

「僞軍」是個群體的代名詞,他們是指1930年代至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時,曾經接受日軍或僞政權賦與番號的中國武裝團體。

典型的僞軍代表有:黃淮平原的孫殿英、張嵐峰、孫良誠與龐炳勛,山東地區的吳化文、張步雲,以及兼有國軍與僞軍番號的趙保原,內蒙地區的李守信集團,江蘇地區的郝鵬舉、李長江集團與任援道等。

僞軍的組成,除了各個政權的正規軍,也包括特工、部分掌握軍權的中央與地方文官、地方的保安隊、自衛團、幫會、秘密宗教、土匪,甚至部分擁有武力的基層鄉保長等等三教九流人物或團體。

可以說,僞軍是個龐雜、分散,甚至有時互有淵源、互相勾結或鬥爭的群體。

僞軍的形成與數量是依據日本在中國及世界局勢發展的需求而有所轉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迄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日本對僞軍的措施是組建僞滿洲國與內蒙兩個「國家」的正規軍及其他武力,以保護僞政權。

冀東僞政權的僞軍是非正規軍的自衛武力,目的是保境安民與協助日軍與僞政權維護治安。

1938年華中成立「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後,日軍已有在中國長期作戰的打算,故讓任援道組建正規軍。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從中國抽調部分兵力到外地作戰,在華兵力不足,需要更多僞軍,剛好許多國民黨雜牌軍及其他地方武力面臨困境,加入僞軍,造成僞軍數量大幅膨脹。

——摘自劉熙明《僞軍:強權競逐下的卒子(1937-1949)》,台北稻鄉出版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匿名  發表於 2010-7-11 13:50
回復 2# Guest from 172.17.36.x

樓上的是被共軍打得找不著北了吧!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9
buweizhai 發表於 2010-7-11 18:4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掏光養賄

不像。他是受人錢財有意為之。他應該就是現在的漢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10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0-7-12 04: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掏光養賄

不像。他是受人錢財有意為之。他應該就是現在的漢奸。
buweizhai 發表於 2010-7-11 18:47

非常同意!
真不要臉,連網名都不敢報一個!
真不要臉,居然還使用「土共」的簡體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匿名  發表於 2010-7-12 07:25
「漢奸比土共強,漢奸至少有合作的價值。連漢奸也當不上的垃圾才會當八路。」

2樓,3樓,中國人民在抗日時首先宰的就是你這漢奸,
12
匿名  發表於 2010-7-12 12:57
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有一本書叫做「帝國如風」,作者梅毅,其中大篇幅講述了當時大金國所轄漢人地主武裝(張柔、張弘范父子)為何投靠蒙古人、幫蒙古人先推翻大金國、后打敗南宋直至南宋小皇帝投海,當時漢人武裝(「漢奸」)的人數是蒙古人的10倍。

滿人入關中原、建立清朝的過程中也發生了同樣現象。
13
匿名  發表於 2010-7-13 02:15
當偽軍的肯定是中國人,不丟人么?還大張旗鼓宣傳?

1203

主題

2865

帖子

2095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95
14
 樓主| 秦人 發表於 2010-7-14 04: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 Guest from 70.29.145.x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2: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