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陳言 中日兩國民族性比較 —在北大「京論壇」上的演講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0-6-21 14: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從國土上看中日的不同
   我在日本生活時看到的幾個現象:在東京有很多地方叫「富士見」,在日本以能夠見到富士山為最佳。去富士山附近看了一下,山本身果真高出了所有山峰至少一倍,在日本就再也看不到比富士山高的山了。在中國可以看到各地有各地的高山,不一定是泰山,黃山。

   日本更容易尊崇一人,一山,一地。日本人的眼睛中只有一個國家,過去是中國,現在是美國。2030年以後,又該是哪裡呢?日本政府5月28日發表展望報告《世界經濟的潮流》,說2030年以後,世界GDP規模的排名為中(2010年的8.3%→23.9%)、美(24.9%→17.0%)、日(8.8%→5.8%)、印。日本眼睛能看到的大國有兩個,一個是中國,另一個是美國,這讓日本非常的不適應。日本已經習慣只看到一山、一國,讓他們要同時看到世界其他高山,還有更多的大國,日本就會不適應。在中國的眼裡,日本的行動將更加矛盾,動蕩不定。環境使之然。

   中國本來就不會崇拜一山,雖然在眾山中,泰山的地位相對高一些,但祭泰山基本上是帝王的事。普通市民大概更多的是為了求子而去拜的泰山。文人將泰山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含義。滿山的石刻說明了這些。中國的九華山、武夷山、五台山更多的具有某種宗教的含義。市民去那裡很多也是宗教意義上的活動。日本帝王並沒有祭山的特別活動。日本的宗教雖然也有和大山大河有關聯的,但像中國這樣明確的、長期的文化宗教含義並不清晰。

   在現有的歷史地理環境下,中國本身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而不是唯一。中國有過漢帝國、唐帝國的時代,但那時也不是唯一,一直有匈奴、有北方的威脅。日本學界有個詞是「中華思想」,漢字是這麼寫的,中國人讀起來沒有太多的語感上的不快。其實這個詞在日語中含有夜郎自大、唯我獨尊、目中無人的含義,總的來說是個貶義詞。日本是這樣看中國的,這一直是日本歷史上對中國感到不快的重要原因,也是日本一定要打倒中國,在發生戰爭的時候,日本比任何西方國家要更加殘忍地屠殺中國人,要把整個中國夷為平地的最大原因。二戰以後,除了在較短的時間內,日本媒體有過反省戰爭主張走和平路線的時候,但在中國一旦略微在經濟上有了一點發展以後,戰前的「反中華思想」的意識便會得以復甦。如果中國真的像日本內閣府發表的報告上所說的那樣,GDP規模成為世界第一的話,日本將顯得更加的不適應。中日政治關係會出現更大的不確定性。

2) 「雞對鴨說」的「歷史」對「技術」
   從國民性上看,中國是個重史的國家。在中國最好的文人會去寫史,我們知道的司馬遷、班固等人,就是優秀的歷史學家,雖然他們也是優秀的文學家、官僚。在以史為文化中心,以能得到的歷史結論為行為準則的國家,它要求人具有某種戰略眼光從長計,比如說用10年、20年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變化。「史」或者說「歷史」是一種結果,除了個別的想去「創造歷史」的時期外,大多數情況是等待一種變化結果的到來,這顯示了中國國民性中保守的一面。中國人基本上不會在世界上樹立一種唯我獨尊的態勢,如果能達到這個地步,也希望是四方主動來朝,不會去征服異域。在這樣的歷史觀下,國家強盛的時候,的確有四方來朝,但在國家羸弱的時候,則是備受侵掠。1840年以後尤其是這樣。中國不僅被英國法國多次侵掠了,而且被日本搶了個乾乾淨淨。把中國歷史讀遍,可能找不到1840年到1945年這將近百年,如此悲愴的時代。而這其中徹底地要毀滅中國文化的,大概應該說是1931年到1945年這段時間。這個時候,中國最重視歷史的文人、革命家,如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如孫中山的愛弟子汪精衛等等,已經完全成了日本陣營中的一員,他們對中國文化完全絕望了。最近有不少抗戰片在上映,但基本上是娛樂片,找幾個剛學習了一年日語的學生,在影片中扮演日本士兵說讓幾句生硬的日語,讓幾個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學生扮演日軍軍官,把打仗當成了兒戲。而看了這些電影的觀眾,則多少對日本有些反感,一種新時期的沒有歷史感的反日娛樂出現在我們面前時,中國國民性中的歷史要素減少了,而單純的反感增多了。這時再和日本談歷史,日本就更難以和中國用同樣的思維方式來討論問題了。

   我們看到,從國民性上說,日本是個重技術的國家。這不僅反映在他們的家電產品上,在論事做人上,也更多地需要有精確的數字來表現。不去說南京大屠殺的人數,我們僅舉一個在北京盧溝橋附近的例子。兩邊軍隊隔著一條小河,彼此都能看得見對方,誰開了第一槍,那麼開槍人就可能是製造盧溝橋事件的肇事者。日本的報紙,比如《產經新聞》,日本的學者用了大量時間去考證1937年7月上旬的槍聲,他們得出的結果是中國陣地那裡先開了槍。於是戰爭便成為中國軍隊蓄意挑起的,而且一下子就打了那麼多年。我不是歷史學家,也沒有去考證7月5日到7日之間,隔著盧溝橋為什麼在中國軍隊控制的宛平縣城丟失了一個日軍軍人,後來那個軍人為何又在8日回到了軍隊中等等。和日本討論這段歷史往事,恐怕不能只講歷史觀,它需要特別具體地整理整個過程。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中日之間方法的不同,雞對鴨說,都叫得很厲害,但彼此並不懂對方的語言。歷史中有技術的追求,技術中有歷史的過程,但純粹的歷史對技術,是很難談攏的。

3)中日電影小說中的對方國家的人物
   我小的時候北京還燒蜂窩煤。我常看到一些小學生蘸一下煤,在仁中那裡點上一個仁丹鬍子,然後扣上風紀扣,拿一根竹子當戰刀,高喊「偷刺愛雞,牙涙!」然後在其他小學生的亂槍中倒下。拘謹、愚蠢、濫殺無辜,最後又把自己的死當成一種兒戲,便是四十年前的人對日本的印象。

   最近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電影《霸王別姬》、《梅蘭芳》中的二戰時的日本人已經變得多少懂一些藝術(或者是技術)的人了。至於電視劇中的二戰日本人物,則和我兒時看到的沒有多大變化,是非常臉譜化的人物。日本在中國有數萬家企業,用商務部發表的數字來說明的話,日本企業直接或者是間接在中國雇傭了1000萬人。但就是在我們的電影中還看不到1949年以後的日本人。戰後日本的國民性,在中國的作品中已經沒有顯現了。這裡出現了一個斷層。

   日本小說是以「私」(自我)為主題的,日本電影直接表現中國的也似乎不是很多。小說、電影中出現的中國人很少,很難成為主人公。最近看的小說,比如真山仁的小說《北京》,講到了幾個中國官員,很臉譜化的貪官污吏,精於溜須拍馬,權力鬥爭的那種人。

   從文學、藝術等方面中日雙方對對方國民性的理解的缺失,是兩國難以溝通的另一個原因。今天在座的至少是對中日問題感興趣的同學,我想我們在對對方國家、國民性的理解上,今後有太多的事可做,可去研究。我今天的演講但願能拋磚引玉成為大家克服困難,去好好地研究對方國家的一個契機,讓我們共同迎來一個中日關係的新時代。

   (2010年5月29日)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沙發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0-6-21 14:22 | 只看該作者
以上來源:瞭望日本           http://cn.j-cast.com/2010/06/14068748.html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3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0-6-21 14:22 | 只看該作者
以上來源:瞭望日本           http://cn.j-cast.com/2010/06/14068748.html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919

帖子

66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1
4
湖濱 發表於 2010-6-24 09:26 | 只看該作者
浪費時間,不值得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

主題

450

帖子

695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95
5
dawei66 發表於 2010-6-24 20:47 | 只看該作者
現在國人對當代日本似乎不感興趣。
我認為中國應該更注重日本經驗。
現在中國諸弊病,人們總是冤GCD,我看是根源在美國。
國家決策者,所謂精英都是眼裡只看美國經驗,害苦了中國百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2: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