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奧巴馬中東戰略為何受挫?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0-6-17 12: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金融時報》     2010年06月17日

  許多人都很好奇,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在實現恢復巴以和談的目標方面為何如此失敗。他們不必去遠處尋找答案。過去十天里,美國出現了兩種針對以色列的非同尋常的言論。其中一種一度在電視廣播里大出風頭,另一種則基本上不了了之,沒有了下文。兩者引起的反應本應是相反的。

  第一種言論來自89歲的「白宮記者團團長」海倫•托馬斯(Helen Thomas),它嚴重冒犯了以色列。海倫表示,以色列的猶太人應該「回老家去,回到波蘭、德國、美國以及其它任何地方」。幾天來,她的爆炸性言論與以色列襲擊駛往加沙的小型船隊並造成傷亡的消息一起在電視上大出風頭。然而很少有人對海倫這種驚人的偏見感到意外。在停辦之前,她的每周專欄就已經幾乎沒有了讀者。

  相比之下,美國政府基本上忽視了托尼•科德斯曼(Tony Cordesman)撰寫的備忘錄。這位(通常)頗具影響力的國家安全學者在備忘錄中表示,本傑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的政府正在迅速變成美國的「戰略負債」。他寫道:「以色列是時候意識到,它對美國負有責任,正如美國對它負有責任一樣。它還應該意識到,在測試美國耐心的限度、挖掘美籍猶太人的支持方面,它需要更加小心地把握好尺度。」

  人們如今常說,奧巴馬接手的對話者不可能比這更沒有前途了——好鬥的內塔尼亞胡和代表巴勒斯坦人的軟弱的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但甚至在訪問中東之前,奧巴馬就必須不斷努力在華盛頓特區內部搭建橋樑。所有這些都有持續崩潰的傾向。自去年在開羅發表歷史性的演講以來,奧巴馬就表現出對中東之行興趣日減。

  以他在國會的民主黨同僚為例。在以色列國防軍災難性的襲擊之後,眾議院民主黨領袖斯特尼•霍耶(Steny Hoyer)是這樣總結形勢的:「無論我們如何哀悼九位逝者,事實是,以色列國防軍遭到了有組織的暴力襲擊,他們是自衛還擊。」霍耶的言論代表著大多數當選民主黨人議員的立場。無論以色列走哪條路線,其中都很少有人(奧巴馬除外)準備提出挑戰。

  一年前,奧巴馬有些天真地敦促內塔尼亞胡停止在佔領區修建定居點。當時,美國最大的親以遊說團體——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merican Israel Public Affairs Committee)沒用多久就組織了國會山的反駁。但在這件事情上,它的手似乎伸得有些過長了。

  作為一次兩黨合作的罕見顯示,共和黨白宮二號人物埃里克•坎特(Eric Cantor)和霍耶向國會議員發送了一封郵件,要求他們簽名敦促白宮同意內塔尼亞胡恢復談判的前提條件,其中包括呼籲巴勒斯坦集團在開始此類談判前「建立一個能夠自立的巴勒斯坦國所需的制度」。

  郵件中沒有提及以色列需要停建(更別說拆除)耶路撒冷和西岸的定居點。遺憾的是,兩位議員忘了去掉電子郵件附件的名稱:「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函件霍耶-坎特2009年5月.pdf」。在435名眾議員中,有329名簽了名,而100名參議員中有76位議員簽名。

  每當美籍猶太人公開批評內塔尼亞胡時(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因為民調顯示多數人都不同意他的政策),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就會很快指責他們是反猶太復國主義。最近的例子來自民主黨智囊團的中間派人士彼得•貝納特(Peter Beinart),他上月在《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上批評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和其它機構的文章,獲得了人們的廣泛閱讀。

  除了批評他們為內塔尼亞胡的利庫德政黨遊說之外,貝納特還對以色列內部日益增長的不寬容氛圍表示哀嘆,並呼籲恢復往日的自由復國主義。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的回應一直很不寬容。該機構高級官員史蒂文•羅森 (Steven Rosen)向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表示:「這裡只有兩個陣營。要麼你是試圖幫助保護以色列,要麼就是支持那些試圖傷害以色列的人。」如果你不是始終支持以色列,那你就屬於反對陣營。

  這就暗示,奧巴馬屬於貝納特所在的后一個陣營。那麼他的中東戰略將置於何地?就連密切觀察人士都在困惑,奧巴馬將把他曾經的大膽的和平舉措帶往何方。兩周前,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減弱了對以色列的批評力度,奧巴馬這是打算先在以色列建立友好關係,然後再再次推動和談?還是準備放棄堂吉訶德式的努力——現在他知道,這種努力會讓他在國內失去太多的支持?

  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的答案。但正如新近成立的更自由化遊說集團J Street的成員丹尼爾•利維(Daniel Levy)所說:「時機永遠不成熟。如果你希望事情發生,就必須大膽而有創造性。」他補充道,另一個辦法是讓事情惡化,直到整個猶太復國項目陷入危險的地步。這是一個不值得羨慕的選擇——奧巴馬以前已經做過這樣的選擇,結果是當形勢變得嚴峻時不得不放棄。現在,為了捍衛猶太復國主義,奧巴馬必須再次這樣選擇。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2: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