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十大科學家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0-6-7 08: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8-10-23 10:12:01)    環球科學

1.  利塞·邁特納(Lise Meitner):發現核子分裂,卻與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擦肩而過


1907年,受過良好教育的物理學家邁特納(左)開始與德國化學家奧托·亨(Otto Hahn)(右)合作進行研究。他們一起合作了30年,直到1938年,邁特納因為是奧地利猶太人而被驅逐出納粹德國。邁特納移居到了瑞典,仍然通過郵件和亨繼續合作。她的自傳和兩位科學家來往的郵件顯示,是邁特納指導亨實驗,並且最終發現了核子分裂。但是,亨獨自公開了這項發現,並沒有提及邁特納的貢獻。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邁特納表示可以理解亨的這一行為。歷史學家稱,亨原本是想當政治形勢安全后,把榮譽給還給邁特納的。但他最後獨吞了整個榮譽,聲稱核子分裂是他一個人的發現。亨獲獲得了194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而邁特納曾多次被提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最終都遺憾地錯過了。美國物理學會首席科學家菲利普·舍韋(Phillip Schewe)表示,至今絕大多數物理學家都認為邁特納的諾貝爾獎是被亨搶走的。


2.  奧斯瓦爾德·艾弗里(Oswald Avery)提出遺傳物質是核酸,而非蛋白質,但並沒有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獎


據已故諾貝爾歷史學家伯頓·費爾德曼(Burton Feldman)記載,艾弗里在20世紀30年代、40年代、50年代,多次獲諾貝爾獎提名。費爾德曼稱,起初,艾弗里由於對於抗原的研究工作而獲提名,後來是因為對DNA的研究被提名。但是,有一位評審委員近乎固執地認為,遺傳物質存在於蛋白質中,DNA只是遺傳物質賴以存在的框架而已。

1944年,66歲的艾弗里發表了一篇令人信服的DNA論文,代表了他學術生涯的最高水平。我曾查閱這篇文章的摘要,從研究水平上看,它就像最近幾年才發表的一樣。20世紀50年代,艾弗里很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因為那個時候,阿爾弗雷德·赫爾希(Alfred Hershey)、馬莎·蔡斯( Martha Chase)、弗蘭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 、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等著名科學家發表的論文,都肯定了他的成就,可惜他在1955年就去世了。作為應得諾貝爾獎,卻被諾貝爾基金會拒之門外的偉大科學家,艾弗里與邁特納一樣經常被人們提及。


3.  約翰·巴赫恰勒(John Bahcall)太陽中微子研究,與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失之交臂


諾貝爾物理學獎可以說是最戲弄人的。最著名的當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它動搖了牛頓物理學的理論基礎,但愛因斯坦在有生之年未能給出有效證明,導致他沒能因為相對論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巴赫恰勒的太陽中微子理論卻與相對論不同。巴赫恰勒曾與美國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小雷蒙德·戴維斯(Raymond Davis)合作,證明了太陽中微子理論的正確性,而且日本東京大學的小芝(Massatoshi Koshiba)後來通過試驗,也證實了這一理論。

2002年,戴維斯、小芝以及另一位科學家裡卡多·賈尼科(Ricardo Giacconi)因為太陽中微子相關研究,分享了該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唯獨巴赫恰勒榜上無名。儘管如此,他並沒有退出人們的視線,反而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並為世人認可。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公開的簡歷中記載,巴赫恰勒也是哈勃望遠鏡的創立人之一。


4.  艾伯特·沙茨(Albert Schatz) 發現鏈黴素,卻沒有獲得195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一直以來,諾貝爾基金會更青睞年長者。當沙茨成為美國羅格斯大學塞爾曼·瓦克斯曼(Selman Waksman )實驗室成員時,他只是一名23歲的研究生。當時,因微生物研究而聞名遐邇的瓦克斯曼一直致力於尋找可以治療肺結核的抗生素。根據生物學家米爾頓·溫賴特(Milton Wainwrigh)的分析,1943年,沙茨在其他研究生給他的雞組織樣本中,偶然發現了鏈黴素。此後不久,沙茨和瓦克斯曼發表了相關文章,並申請了專利。

沒想到專利帶來了麻煩。根據溫賴特和其他一些歷史學家記載,瓦克斯曼想把鏈黴素專利的大部分版稅據為己有。當沙茨發現瓦克斯曼的這一做法后,他把瓦克斯曼告上了法庭。法官承認沙茨是該藥物的合法發現者之一,並判給他應得的那部份版稅。然而,當瓦克斯曼作為唯一獲獎者榮獲195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事情變得越來越複雜。沙茨和他的支持者上訴諾貝爾委員會,要求他們承認沙茨在此項發現中所作的貢獻,遺憾的是,結果並未因此而改變。沙茨得到的唯一安慰就是羅格斯大學獎,這項獎還是在1994年才頒給他的。


5、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在DNA結構方面的研究從未獲得諾貝爾獎


雖然儘管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弗蘭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的理論研究加速了這一進程,但包括克里克本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羅莎琳德對DNA晶體的X光片才能最終揭開這一謎團的關鍵。1962年,沃森、克里克以及他們的同事莫里斯·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但諾貝爾評選委員會永遠沒有機會去「疏漏」富蘭克林,因為早在1958年,她便因卵巢癌去世了。

在伯頓·費爾德曼的著作《諾貝爾獎:一段有關天才、爭論與名望的歷史》(The Nobel Prize: A History of Genius, Controversy and Prestige)中,他說到,如果她(指羅莎琳德)還活著,她將取代威爾金斯獲得諾貝爾獎,圈裡的人都知道,威爾金斯竊取了富蘭克林的成果。2003年,《科學美國人》雜誌對沃森進行了專訪,沃森說,羅莎琳德與威爾金斯中的一人應該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從而他們四人就都可以分享這一榮譽了。(參見《環球科學》2007年第12期《人生有路透長安》)


6、脈衝星發現者喬斯林·貝爾·博內爾與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無緣


博內爾是安東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的研究生,正是她首次發現了脈衝星。1968年,她和休伊什聯名在《自然》雜誌上公布了這一發現。1973年,她們又共同得到了美國富蘭克林管理研究院頒發的邁克爾遜獎章。遺憾的是,就在1974年,當諾貝爾獎第一次授予天文學家時,博內爾的導師休伊什以及同事馬丁·賴爾都榜上有名,但她自己卻被拒在諾貝爾的殿堂之外。許多天文學家對此表示了憤怒,但也有人認為博內爾僅僅是做了收集數據的工作,而休伊什對數據的解釋才是關鍵。博內爾從來沒有去爭論自己的落選,但絕大多數的報告都顯示,她所做的絕非僅僅是進行早期的觀察。


7、維克托·安博斯(Victor Ambros)、加里·魯弗肯(Gary Ruvkun)以及戴維·鮑爾庫姆(David Baulcombe)與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失之交臂。


生理學領域的所有人都不會反對將200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安德魯·法爾(Andrew Fire)和克雷格·梅洛(Craig Mello),以表彰他們在RNA干擾(RNAi)方面作出貢獻。但許多人認為,維克托·安博斯(左)、加里·魯弗肯(中)以及戴維·鮑爾庫姆(右)同樣應該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留下他們的名字。前兩位主要科學家針對秀麗線蟲中的miRNA進行研究,而鮑爾庫姆研究的則是植物中的miRNA,他們的研究工作都對法爾和梅洛的發現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當然,問題在於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選中他們三人中的哪一位呢?(除去法爾和梅洛,名額還剩一個,無論是誰被選中,對其他兩人都不公平,這或許就是他們最終都沒能獲獎的原因——譯註)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很少會針對同一個領域重複頒獎。在2008年,維克托·安博斯(左)、加里·魯弗肯(中)以及戴維·鮑爾庫姆三人獲得了包括富蘭克林獎章(Franklin Medal)以及拉斯克獎(Lasker Awards,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被譽為美國的諾貝爾獎)在內的很多榮譽,這樣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或許有朝一日,他們終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


8、基斯·波特(Keith Porter)——錯失197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細胞生物學領域有過傑出貢獻


這一年,不僅喬瑟林·貝爾·博內爾(Jocelyn Bell Burnell )與物理學獎失之交臂,波特也被生理學或醫學獎「忽略」了。獲得這一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是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的喬治·潘拉德(George Palade)、阿爾伯特 克勞德(Albert Claude )和克里斯蒂安·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他們都是波特的同事,他們的工作也確實促進了細胞生物學的發展。不過,在很多科學家看來,波特率先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生物樣本,並獨自發明顯微鏡用薄片切片機,實現了超薄切片——這些工作才是對細胞生物學最重要的貢獻。


波特曾與潘拉德、克勞德一起獲得過其他幾個獎項,比如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路易莎·格羅斯·霍維茨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國家科學獎章等。至今,仍有很多科學家因為波特在1997年去世之前未能獲得一枚諾貝爾獎章而感到悲傷。



9、拉爾夫·阿爾珀( Ralph Alpher)——錯失1978年和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1948年開始,阿爾珀就開始研究宇宙大爆炸理論,並發表了很多論文。不過,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他的很多觀點無法得到證實。到上世紀60年代末,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利用射電天文學技術證實阿爾珀的預言是正確的,不過此時的阿爾珀已經轉向其他研究領域。


不幸的是,直到今天,阿爾珀對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貢獻仍被科學界忽略。而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在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后,竟聲稱他們從未閱讀過阿爾珀的任何論文。2006年,美國科學家約翰·馬瑟和喬治·斯穆特因為進一步論述了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不能不提的是,馬瑟和斯穆特的研究卻也從更深層次的角度,證明阿爾珀的預言是正確的。2007年,阿爾珀去世,徹底失去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在他的學術生涯中,2005年度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算是對他的一個安慰。



10、約西亞·吉布斯(Josiah Gibbs )和季米特里•門捷列夫(Dimitri Mendeleev)——錯失早期諾貝爾化學獎

不論是吉布斯還是門捷列夫,都對現代化學產生了深遠影響。19紀70年代,吉布斯在熱力學方面的研究就已經讓他聲名顯赫,但在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卻頒發給了荷蘭科學家范特·霍夫——他的研究是建立在吉布斯的基礎上。1903年,吉布斯去世,從此再也沒有機會進入讓世人敬仰的諾貝爾獎得主名單。



門捷列夫因發現元素周期表,曾很接近諾貝爾獎。1905年和1906年,他都獲得了諾貝爾獎提名,但最終都未獲獎,原因是評審委員會中的一名委員認為,門捷列夫的貢獻太過陳舊,而且已經眾所周知,所以不應給門捷列夫頒獎。1906年的化學獎頒發給了亨利·莫桑(Henri Moissan),獲獎理由是他發現了一些新的元素,但在此之前,門捷列夫就預言了這些元素將被發現。與吉布斯一樣,門捷列夫於1907年去世,徹底與諾貝爾獎無緣。(環球科學編譯 wave、silk、bear、lily)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6-12 09:09
回復 2# xygame
Stanley Cohen of Stanford Univerisity and Herbert Boyer of UCSF were the first to clone two pieces of DNA together and expressed in bacterium to demonstrate that a gene of different origin can be expressed in a different host and its gene product can confer the host new function (drug resistance in this case), which is the true meaning of Genetic Engineering,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biotech industry. The revolutionary work deserves more than a Nobel and indeed was recognized by almost all major prizes but Nobel. Nobel prizer is very prestigious, but by no mean perfect. Unfortunately, the nomination and selection processes are sometimes also very political. In the end of day, you do great work with passion and interest. The society should not treat Nobel prize like a scientific God.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3: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