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政權近年頻繁更迭 政治被指高度娛樂化

[複製鏈接]

109

主題

229

帖子

12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落魄的魂 發表於 2010-6-9 15: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本政權近年頻繁更迭 政治被指高度娛樂化
今日日本「無政治」!

  儘管政權頻繁交替,但日本政治的生態沒有變化,都是處於被動位置。政黨就知道互挖醜聞,政治高度娛樂化,沒有實質性內容,老百姓也不愛看。所以沒有贏家,都是輸家。
又一個日本首相成為「過去式」。2006年以來,日本首相沒有一任任職時間超過一年,而鳩山由紀夫在位259天,連「一年首相」也「評」不上。同時辭職的,還有民主黨幹事長小澤一郎。

  日本選民曾滿心期待民主黨領導的「大變革」時代的到來,鳩山內閣一度享有75%的支持率。今年5月底,形勢完全顛倒,《讀賣新聞》組織的民調顯示,鳩山內閣的不支持率為75%。

  上世紀90年代的「十年九相」是否又要在日本重演?在這樣的懸念中,原財務大臣菅直人成為民主黨新黨魁,出任日本第94任首相。

  從充滿希望到極度失望

  一隻小鳥最終讓糾結的鳩山由紀夫下定了辭職的決心。「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段回憶。有一天我待在酒店房間里,突然一隻小鳥飛到面前,這是一種在我家鄉經常見到的鳥。看到它,我彷彿覺得它是來告訴我,該是回家的時候了。」鳩山帶著文藝腔的辭職講話中,流露出萬般無奈。

  日本旅華專欄作家、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研究生加藤嘉一說,鳩山敗就敗在「說得太完美、做得太糟糕」,他的下台在「意料之中」。

  日本名義上是多黨制國家,但是半個世紀來一直是自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最近幾年,人口老齡化、財政赤字嚴重、經濟衰退等問題日益凸現,日本國內形勢持續低迷,民眾焦慮情緒和逆反心理加劇。

  去年日本大選,借著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的「變革」春風,日本民主黨黨首鳩山由紀夫也提出「改變」:「我們將帶來改變,結束由官僚控制的政權。我將領導建立一個以民為本的政權,建立一個為國民帶來歡樂的社會。」鳩山還承諾,如果執政,就將沖繩的普天間美軍基地搬遷到「縣外」或者「國外」。

  在政治娛樂化的年代,外表和口號容易掩蓋施政綱領的不足。鳩山的承諾無疑是吊人胃口的,日本民眾多希望也能選出一個奧巴馬式的首相。

  「但是民主黨的上台並不意味著勝利,鳩山內閣只有策略,沒有戰略,選民並不真正清楚民主黨會給他們帶來什麼。」26歲的加藤嘉一說,從一開始,他對民主黨就沒抱太大指望。作為領導人,鳩山不是強硬派,個人魅力也不如奧巴馬。「奧巴馬上台後在美國遭遇的挑戰接連不斷,執行能力相對較弱的鳩山面對的難題也就可想而知」。

  加藤的態度讓記者聯想到去年日本大選時北京大學日本留學生中山晨超接受採訪時說的話:「我對日本政治的期待不高……雖然換作民主黨上台,引起了不少年輕人的關注。但我覺得沒有多大區別……它順利上台未必就說明政策更好,只不過自民黨的形象實在太糟糕了。」

  時隔8個月,日本年輕人對國內政治的失望得到了驗證。

  鳩山內閣在去年年底提出名為「邁向光輝的日本」的10年經濟成長戰略基本方針,誓言將以環境及能源、健康(醫療、照護)、拓展亞太市場、觀光及地區活化、科學及技術、就業及人力資源等六大塊作為發展重點,於2020年實現實質GDP年平均增長2%,將失業率由2009年的5%降至2020年的3%。

  然而,「說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鳩山還沒來得及具體做什麼,就下台了,「據說原本這個月就要細化實施成長戰略的」。加藤嘉一回憶說,他曾當面問過鳩山由紀夫關於「東亞共同體」的概念,但「他居然回答說他也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實在是「很糟糕」。在日美同盟問題上,鳩山也把自己逼到了無路可退的位置,在國內找了40多個候選的搬遷地都不成功,出爾反爾的態度讓選民感覺吃了「空心湯糰」,就連社民黨都看不下去,宣布退出執政聯盟。

  加藤嘉一說:「與其讓選民失望,當初就不要給他們過多的希望。正因為大家對他期望過高,結果他什麼都沒做或者說確實沒能力做好,反而會更惡化,只能以辭職收場。」

  到了5月份,焦頭爛額的鳩山的形象簡直成了一場災難。一次在與民眾燒烤時,鳩山穿了一件五彩花格子襯衫,卻未能提升人氣,衣著品位更遭到國內外媒體的嘲諷。

  歸根結底是人才不足

  日本經濟泡沫破滅20年來一直沒能成功復甦。其實,日本民眾的心理很矛盾,處於一種漂泊狀態:一方面領導人的政策沒有實效或出現腐敗醜聞,就主張換相;另一方面,首相任期太短、更換過於頻繁不利於政治的持續穩定。

  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歸結出日本人的行為模式屬於「恥感文化」,即人的行為依靠外部的約束力來監督,行為根據別人的態度來決定。所以,日本首相碰到不利政治局面時會選擇用辭職的方式給民眾一個交代,認為這才是負責任的表現。「這種逃避式的做法在國外看來可能顯得不可理喻」。

  加藤嘉一又提到了「民度」一詞,即國家社會成員(市民)的政治社會文化意識的程度,它代表了這個社會的成熟度。

  他說,「這幾年,日本民度走低。老百姓對政治的關心程度下降,年輕人的公民意識淡化,只在意自己身邊的事情,不怎麼參與國家和社會的動態發展過程。從民主角度看,採用三權分立制度的日本政治已經較為成熟,但是現在遇到了民主瓶頸期。」

  加藤嘉一所說的瓶頸表現為政客和百姓的疏離:前者為了上台在競選時一味拍百姓馬屁,事後不能滿足百姓的合理訴求,導致日本國內政治出現信任危機。兩者之間的空白往往又被媒體輿論所利用,進入惡性循環。

  「日本的媒體輿論對民眾,尤其是對年輕人的政治思維影響很大。例如《讀賣新聞》發行量1000萬份,《朝日新聞》800萬份,這些媒體經常組織民意調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首相的去留。」每次出現問題,政治家還沒來得及解釋,老百姓沒有深入思考,就「被調查」並作決定了,「這樣很不好」。

  加藤嘉一認為,今天的日本不是無政府狀態,而是無政治狀態。「儘管政權頻繁交替,但日本政治的生態沒有變化,都是處於被動位置。政黨就知道互挖醜聞,政治高度娛樂化,沒有實質性內容,老百姓也不愛看。所以沒有贏家,都是輸家。」

  「歸根結底,日本現在出現頻繁換相、無政治狀態的原因是人才的不足。」加藤說,要改變僵局,就應該有一個權威性的領導,具有號召力和人格魅力,比如以前的小泉純一郎是這種類型的,但他的執行能力有限。

  相對而言,民主黨是個人才濟濟的政黨,例如外務大臣岡田克也、國土交通大臣前原誠司等,屬於年輕務實派。現年63歲的菅直人就任日本首相后也很快提升了執政黨的支持率,目前為止,民眾也只能將希望繼續寄託於民主黨。

  與鳩山不同的是,前民主黨總幹事小澤一郎沒有承諾退出政治舞台,他對民主黨的影響力仍然非常大。英國《經濟學人》預計,小澤辭職后,尤其是今年夏天上院選舉之前的這段時間,他仍可繼續「垂簾聽政」,做幕後操手。

  加藤說,日本對「政治家」的定義需要更寬容些。整個政治環境需要年輕活力,政治家的來源應該多樣化,而不是光依靠太子黨,也可以從地方國會招募人才,而且日本是個通商國家,企業界、商界也是藏龍卧虎之地。

  日本人正站在國家定位和自我認同上的十字路口。對於日本政治的未來,加藤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生活對於我來說已經很好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1: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