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留美生「後遺症」折射「中美教育野心」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0-6-10 04: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年06月09日 14:39   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從美國回來的小雨和牛牛害上的一系列「後遺症」,折射出中美兩國教育之差異,而在瑞士人Peter看來,中美教育都太有野心,歐洲的教育更強調,即使成為明星也要平易近人。

  學校沒有教科書,不用穿校服,見到老師不用問好,回答問題不用起立,上下課沒有固定時間,上課的主要任務是看小說,還能得到校長的當眾誇獎……

  對11歲戴眼鏡、小圓臉的高個女孩Poncho(小雨)和12歲的男孩牛牛來說,「六·一」兒童節的「短暫解放日」比起這些在美國學校享受到的自由來說太微不足道了。回到中國,土生土長的中國女孩小雨仍喜歡自稱英文名「Poncho」。

  隨做訪問學者的父母到美國學習一兩年後回來,中國,對於他倆成了一個需要重新適應的世界。

  除了變胖變高,精神世界更變得截然不同。至今他倆仍以一個孩子的內心觸角對「那個鼓勵自信心和想像力的國家」充滿好感。

  而兩個家長對孩子未來的態度則截然相反,牛牛的父親已下定決心,將來還要送兒子再去美國,而Poncho的媽媽於愛群現在憂心的是,這一年美國經歷給女兒的影響,會讓她對中國感到陌生,乃至發生碰撞,會撞得頭破血流?

  為什麼不投訴老師?

  「我們班的老師自己什麼都不會組織,還想讓我們給她爭分。這要是在美國,我們和家長早就把她投訴走了。」Poncho振振有詞。

  「那在中國為什麼不投訴呢?」「沒有用。校長跟老師是一夥的。」

  媽媽敏感地覺得,從美國回來的Poncho似乎害上了一系列讓人頭疼的「留美後遺症」。

  這學期,Poncho最喜歡的課文是方誌敏那篇長盛不衰的《可愛的中國》,原因卻令人大跌眼鏡。

  她說,自己純粹是被這篇散文中的激烈情緒吸引,認為這篇文章能貼切地反映了她所在學校的現狀,「缺乏愛心,愚昧無知,骯髒」。

  「學校哪有那麼爛!」Poncho的母親於愛群樂了,「她呆的可是北京的重點小學!」

  2008-2009年8月,於愛群作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訪問學者在美國待了一年,帶著Poncho。

  「留美後遺症」的典型表現是Poncho對待老師的態度發生了大變。之前對老師言聽計從的她現在學會了給老師挑刺。

  「我們班的老師只在乎數學成績,什麼都要瞎管。像足球賽、運動會,都是一些不當班幹部的同學組織的,她還橫加干涉,最後非要我們都穿校服,難看死了。自己什麼都不會組織,還想讓我們給她爭分。這要是在美國,我們和家長早就把她投訴走了。」Poncho振振有詞。Poncho這樣說的底氣來自於實踐。

  她在美國伯克利小鎮的華盛頓小學上五年級時,班裡有個總愛朝孩子們吼的白人老師,最後被家長們聯合簽名向當地的教育局投訴,給趕走了。

  寫作文時,老師要求寫「一個熟悉的人」,Poncho寫了自己的表哥,帶上了他的「一些爛事兒」,理所當然地被打回來重寫,「要突出人物的高尚品質。」老師說。

  這與她在美國時所受的寫作教育截然不同。

  美國老師講授歷史,留了一篇作文:你認為哥倫布是好人還是壞人?請寫出理由。

  Pomcho寫的是「壞人」。理由是:他把自由人變成了奴隸,還把美洲「搞得亂七八糟」。老師給她打了一個A。

  全班28個同學只有兩個認為哥倫布是好人,其中一個來自西班牙。他的理由是「哥倫布發現了美洲」。老師同樣也打了一個A。

  從美國回來,Poncho的興趣迅速從運動轉向網路。

  也難怪,在美國住的可以開派對的大院子沒有了,操場過於擁擠——幾乎同樣大的操場,在美國給二三百個孩子用,在中國則擠著近2000人。中國的同學們只好上網玩摩爾莊園。為了有共同話題,她也只好參與其中,並迅速上了癮。

  回國後上一節英語課,Poncho回答了一個問題。老師大概認為她回答得很好,稍後又問她:你願意再回答一個問題嗎?Poncho很乾脆地回答:不願意!老師只好叫下一個孩子,不料那孩子受了感染,也回答:不願意!全班鬨笑。

  「只有我才能評價我自己」

  美國學校也灌輸價值觀,教室里也掛標語,但不是單純的說教,有各種奇思怪想的活動。

  「那一次我就明白了,老師是讓我們各個種族的同學互相友愛,互相配合。」

  從美國回來發生改變的孩子還有Poncho的朋友牛牛。

  牛牛在國內時其實是一個很討大人喜歡的12歲男孩。早在小學四年級時他已能背誦一百首唐詩,經常被命令在賓客面前站起來,背誦一首《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之類的詩歌助興。同樣跟在伯克利當訪問學者的父親在美國待了一年,這孩子也變了。

  現在,牛牛似乎也得了「留美後遺症」,挑刺癥狀明顯:

  「上課主要時間都是老師一個人在講,很少問孩子們的看法。美國的課桌都是以小組為單位排成一圈一圈,而中國的課桌集體向著黑板。計算機課程一個學期只講了二十幾頁,做一個簡單的Power Point就算合格。」有一連串事件讓他憋悶,讓他看不慣。

  特別是,回中國后,沒人表揚他了。在美國他可是經常被校長表揚的。

  牛牛不到10歲就看金庸小說,但都是在家看,老師不知道。到美國后,很多時候上課主要內容就是看小說,校長曾經當著全校同學的面誇獎「這個中國孩子愛讀書」。這令他的自信心陡增,膽子大了許多。

  5月29日晚,Poncho的媽媽與牛牛的爸爸一起組織了伯克利分校的同學聚會。當著記者和滿堂賓客,他按山東人習慣仍管父親叫「爹」。但這次不是奉命背唐詩,而是說出了一句四座皆驚的宣言:「你無權評價我,只有我才能評價我自己。」

  父親當場被噎住,表情有些尷尬。

  對孩子的這種現狀,其實他在潛意識中已有心理準備。2008年9月,他在伯克利做一次關於「民主」主題的演講,牛牛在下面看《納尼亞傳奇》。為了放映幻燈片,他把燈都關了。正準備開講,兒子卻在底下理直氣壯地舉起手來:你這樣我就沒法看書了。

  他不得不在按鈕之間調來調去,終於找到一盞只朝兒子的方向開的燈,各得其所。「這才是民主。」美國聽眾笑著說。

  3個小時的演講,牛牛看完了那本210頁的書,全英文。

  父親為此感到困惑:「他遇到的生詞非常非常多,為什麼那麼多障礙都打消不了他的好奇心?而我,一個學了快30年英文的人,仍然討厭讀英文。」

  事實上,牛牛的高漲學習激情很容易解釋。

  在美國,一個孩子所能收穫的鼓勵,像在地球上大部分地區找到水一樣容易。

  他就讀的小學規定:學生每讀完一本書,並把這本書寫個條子推薦給其他人,便可到學校圖書館隨意選一本書據為己有。牛牛中國式的勤奮就此被觸發,經常寫個 「推薦書」給校長,然後去圖書館挑書。他就這樣攢齊了幾乎全部的《哈利波特》。

  不過,美國學校也灌輸價值觀,教室里也掛「你想讓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別人」的標語,但不是單純的說教。

  牛牛回憶,他在美國上五年級時,學校組織了一次全年級同學參加的露營,一共5天。途中有各種各樣奇思怪想的活動。

  其中之一是:把學生們分成十幾個人一小組,白人、黑人、華人、墨西哥人。在地上畫兩道長長的橫線,相隔7-8米,這是一條河;每個小組分三個墊子,想辦法利用它們渡過這條河。至於怎麼辦,靠組員們集思廣益。

  一名黑人孩子建議「大家抓著樹枝盪過去」——他善於爬樹——被否定了;一名墨西哥孩子去向老師軟磨硬泡「再給我們兩個墊子好嗎」,也遭拒;最後,牛牛和兩名白人同學同時提出一個主意:讓一名個高腿長的混血女孩跳到第一個墊子上,再前推后拽過了河。大家跟著她。「那一次我就明白了,老師是讓我們各個種族的同學互相友愛,互相配合。」

  從美國回來,牛牛明顯變得更勇敢了,這得益於他在美國街頭向陌生人賣票為學校募捐的鍛煉。當時他鼓起勇氣,用蹩腳英語在超市成功推銷出五張票,得了十美元。

  一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父子倆暢想未來。

  牛牛說了很多計劃:等我長大了,你還給我講故事,我和我兒子一起聽,咱們三個一起玩,我給你買個大房子,你天天給我們講。

  到家,牛牛又湊過來,神秘地說:「爸爸,為什麼我覺得為你做那麼多事——買大房子啊,買游泳池啊,還是沒有表達出我對你的愛?」

  「我簡直被兒子這句話俘虜了。」父親自語。

  「中國人比美國人的野心更大」

  「這雙鞋是歐洲設計,在中國生產。它值100元,中國的生產者只拿20元。但值80元的設計、創意、商標,需要想像力,你們做不了。」

  這種熱情得有些泛濫的鼓勵正是美國教育的特色。但按於愛群的理解,「美國教育不對學生負責,只負責鼓勵他們的想像力和自信心。」

  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便是學生的基礎功課極差。如同Poncho所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連「7乘8」都不會算。

  回國后,於愛群趕緊花了兩千塊錢,找人給她補了一個假期的數學。

  因為數學「太優秀了」,Poncho獲得了一張學校頒發的「華盛頓小學者」的獎狀。

  這讓她的繼父——瑞士人Peter大不以為然,「美國人怎麼能在小學時就讓孩子們競爭呢?」他說。

  Peter年輕時是馬拉松選手,在瑞士蘇黎世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在美國住了近十年。用他妻子的話說,他對美國式教育「一肚子不滿」。

  像大部分歐洲人一樣,他認為美國人不尊重其它國家,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教養。他甚至認為,美國人每天早上唱國歌也屬於對國家主義過度的灌輸。

  Peter的一些「瑞士觀點」不久便對繼女產生了影響——她關掉了電視。

  「看電視學到的知識,遠不如你為了看電視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多。」Peter說服了妻子,儘管她是一名電視工作者。與其讓Poncho跟美國孩子一樣看動畫片和肥皂劇,不如跟著Peter出去Hiking(遠足)——這是瑞士人最喜歡的運動。

  有時候夫婦兩人出去長跑,Poncho蹬著滑板車跟在後面。

  這個由瑞士男人和中國女人組成的家庭始終不完全認可美式價值觀。美國有一條令中國人頗不習慣的法律:不允許把12歲以下的孩子獨自留在家裡。

  這種兒童保護措施為美國人津津樂道,而Peter和妻子一樣看不慣,「我6歲就去鎮上的商店買胡蘿蔔啦。」Peter一聳肩,「美國人誇大了這世界的危險。」

  自從Poncho回到北京,Peter和她的交流少多了。一個英文變差了,一個中文不好。他更多的時候是在觀察,而非像在美國時那樣,直言不諱地說出自己的意見:美國的孩子為什麼總在不停地吃零食,而中國的父母總鼓勵孩子們多吃飯?

  通過觀察Poncho每天繁重的功課,Peter認為,自己已經看到了中國式教育的「軟肋」:有自己的想法並不是一件好事。

  在這一點上,於愛群和丈夫取得了共識: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出了2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與美國的教育方式不無關係。

  美國人從小都自以為天才,都恨不得有機會能一夜成名。大多數人固然無法做到,但那少數真正的天才就會被這種極端的自信所發掘。

  而中國式教育則竭力禁止孩子的想象力,把他們變成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雷同的跟隨者。

  為了表明自己對中美兩國教育的態度,Peter跑到門口拿來自己的跑鞋,指著它說:「這雙鞋是歐洲設計,在中國生產。它值100元,中國的生產者只能拿到 20元。你們如果只是在學習,那麼拷貝的能力會很強。但值80元的設計、創意、商標,需要想像力,你們做不了。」

  關於未來,Pomcho和牛牛都希望將來還能回美國。

  牛牛是因為美國「能學橄欖球和空手道,吃的也好」;Poncho則乾脆說:怕在中國學不好數學和理工科,「還不如逃到美國去。」

  「美國人很有野心。但現在中國人比美國人的野心更大,小孩子們整天都在拚命地學習,但只有想像力是最重要的,」Peter說,「我們瑞士人不像美國人那樣想成為超級明星。即使成為了明星,也要一樣平凡、用功、平易近人。比如瑞士的網球明星費德勒。」(馮翔)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6-12 10:09
太對了!
3
匿名  發表於 2010-6-12 10:11
蠢人只會看暫時,表面,智人才能看本質,看遠一些!夥計,我不能肉麻贊你是聰敏人,但你毫無疑問不屬於那幫愚昧之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0: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