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般若諸經所說的那個 「無我」 和 「我」.

[複製鏈接]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0-6-9 00: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般若諸經所說的那個 「無我」 和 「我」.

《般若經》有大品《摩訶般若》、小品《摩訶般若》,還有《 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還有《心經》。

《般若經》怎麼說「無我」?在顯說無我部份,譬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位都明白這個道理: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換句話說,在大小品《摩訶般若經》裡面說︰三世所現的一切諸法,祂不否定;但是現象上是有,實際上卻是暫有、假有,沒有真實常住不壞之體性。因為是暫時而有、假合而有,所以一切有為法,在現象上不是沒有,承認它是有,但它不是真實不壞的法,所以五蘊、十八界「我」也是這樣暫有假有、而說是空、無我。

那麼請問︰「能覺能知的意識在不在五蘊、十八界裏頭?」在!既然在五蘊十八界裏頭,那當然是有為法囉!離念靈知心也是有為法,因為它與見聞覺知相應,那就是意識;既然意識的見聞覺知與六塵相應,當然祂是有相的法--有了知相。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法就是「無我」--無真實不壞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沒有真實不壞的「我」,依附於蘊處界而有的離念靈知心,他當然也是有相的有為法,當然是虛妄法。

那麼請問︰「甘露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是有為法嘛!大家都知道。那神通是有為法?無為法?還是有為法哪!佛告訴我們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意思就是說:這些法在世間相上是有的,雖然有這些法,可是這些法是有為法,這些有為法都是暫時而有,猶如夢中境界,醒來就消失了;猶如幻化、水泡、陽焰、露水一般,暫時而有,故說假合而有、現已必滅。露水,不能說它沒有,然而它是假有,好像電光一樣,所以說這些夢幻泡影一樣的法,不是真實的法。

既然意識自我是有為有相的法,是因緣合成的法,祂會是真實的法嗎?當然不是,所以《般若經》中處處宣說蘊、處、界無我。但《般若經》並不是宣說「一切法空」的斷滅空,所以《般若經》一方面廣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及一切有相有為法皆是虛妄--緣起性空,皆無真實不壞的「我」,可是在另一方面,卻又處處以實相心而說第一義諦,以第一義諦顯說無我性的「真我」。

為什麼它不是隱說呢?因為《般若經》是為菩薩所說,而菩薩修學佛法所要親證的就是這個「實相心、般若心」,這個心就是菩薩心。在大品、小品《般若經》說「菩薩心、不念心、無住心、無心相心、非心心」。這一些心說得不夠,又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說菩薩有個無住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你的意識--離念靈知心,能不能無所住而生其心?能不能? 告訴諸位:不能!為什麼?因為離念靈知心一旦現前,就必定有所住,除非你這個意識心斷了不現前。因為意識只要一現前,就一定和六塵相應;就算是你打坐入定,坐入了二禪等至位之中,離開了欲界的五塵,但還是有定境中的法塵相應,既有定境法塵相應,就是有所住--住於定境的法塵中,仍然有意識覺知心能覺知及分別定境;既能覺知分別定境法塵、所以能住在定境中,那就是有所住的心,不是無住心。因為你與定境法塵相應,那你就落入六塵之中;落入六塵而能了知六塵的覺知心,就不是無所住的心,雖然遠離語言妄念,仍然能清楚了知定境中的法塵,住於定境法塵而生其心的緣故,那就不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那個心,祂是本來就無所住,然後在無所住當中不斷地生其心。由於菩薩證得這個心,所以他才起了般若的智慧。而這個無住的心不是修行以後才無住,祂就是本來無住;所以你悟了以後,不是將那個有住的覺知心變成無住,而是悟得另一個無住心;悟了祂以後,祂仍然和悟前一樣無住,卻仍然和悟前一樣與離念靈知心的你同在,這才是真正的佛法--是本來就已和你同在、本來就無所住的另一個第八識;而不是把本來能分別的你變成不能分別的白痴一般。

真正的佛法一定是現成的,不是修來的,這就是說︰「般若經講的是無心相心」,「無心相心」才是真正的我,有心相的心就不是真正的我。有心相的心--如貪、瞋、慢、疑的心以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都是有心相的心;會與貪瞋相應的清楚明白的心,現在雖然清楚明白,等一下身體疲累、打瞌睡時又昏昧了,眠熟時又完全不明白了,不能遍一切時保持清楚明白。

你說︰「我不要斷滅,我要保持覺醒,乃至連睡覺我都不睡。」這樣保持覺醒性,並且一念不生而清楚明白,但是卻仍與六塵相應,於一念不生之中仍會分別六塵,這就是「有心相心」,不是「無心相心」。《般若經》中跟我們說:菩薩有個「無心相心」,換句話說,祂是本來不貪、不瞋、不慢、不疑的體住,他不會喜歡這個、討厭那個,這就是「無心相心」--沒有眾生所知道的心相。般若系諸經講這個心,就是顯說「真我」。

然後又說「非心心」--說菩薩有一個不是心的心;如果參禪過程當中,你悟了--找到你的心,那個心就是真心。但是你得檢查你所悟的那個心是不是你所知的心?若是在你聞熏究竟了義法以前就知道的心,對不起!那不是「真正的我」,因為這個心也是眾生所能了知的心;而菩薩所悟的心是「非心的心」,不是有情所知道的能見聞覺知的眾生心。這句話很奇怪,既不是心,又怎麼說祂是心呢?可是這個真心卻真的不是眾生所說的心。就好像人家罵你︰「你真的不是人!」你說︰「啊!謝謝你讚歎我。不是人,才是真人。」人家罵說:「你是無道人。」你說︰「謝謝你讚美我,無道人才是真正的道人。」這個「非心心」就是般若諸經顯說的「真我」。

證得這個《般若經》所講的「真我」,就是般若的總相智和別相智。如果你不證得「菩薩心、不念心、非心心、無心相心、無住心」,而以覺知心常常保持在不念一切法的狀況,那你就不是證悟般若的人;就算是覺知心常常一念不生,也仍然不是證悟般若,因為這個覺知心不是佛所說的「不念心」。你所證悟的般若,是從你證得那「本來不起一切念的心、本來就不懷念一切法的心、本來就不憶念一切法的心」,由證得這個不念心才能生起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就是這樣來的。

而《大品般若、小品般若》、《心經》所說的般若,就是在講這個「菩薩心、不念心」的體性。祂是這種八不中道統統具足的心。而這個心不是心、不像心,這個才是真正的「我」。為什麼祂是真正的「我」呢?因為祂恆常不滅,無始劫來不曾起妄念,無始劫來不曾念佛、念一切法,永遠沒有我執、法執,又永遠沒有斷滅、永遠常住,這樣才是真正的「我」嘛!所以會斷滅的覺知心絕對不是真正的「我」;而這個真正的「我」卻一向離見聞覺知,一向沒有我見我執,無始劫來都是無我性,從來不變。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6-9 04:57
回復 1# WILLIAMLYLE

沒有我執的"我","真心",你說的這個在無為法形而上的"真我",是佛陀畢生所反對婆羅門"梵我"幻覺,是世世輪迴的根源。是執著這由因緣組成的"識蘊"恆長不變,直到永遠。三法印的"諸法無我",此法也包括了無為法。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chico 發表於 2010-6-9 06:1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Guest from 142.20.133.x

這個問題也曾困擾我一段時間。最後我發現是文字問題。是沒法用文字說清楚地。祖師大德沒錯,自己錯會了。
「兩邊不落,中道不存「 也會給人落入頑空的印象。可能用「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比較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4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6-9 08:00 | 只看該作者
兩邊不落,是指哪兩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chico 發表於 2010-6-9 08: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 Dhammapala
斷、常 二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匿名  發表於 2010-6-9 08:49
如何破常斷二見?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
chico 發表於 2010-6-9 09:2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 Guest from 142.20.133.x
估計要看自己的執著什麼吧。說句廢話:
『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匿名  發表於 2010-6-9 12:02
[quote]回復  WILLIAMLYLE

沒有我執的"我","真心",你說的這個在無為法形而上的"真我",是佛陀畢生所反對婆羅 ...
[size=2][color=#999999]Guest from 142.20.133.x 發表於 2010-6-9 04:57

外道婆羅門所說的【梵我,神我】,指的都是五陰及第六意識,屬於三界現象所攝的生滅法,虛妄法,非般若所說的實相, 更非禪宗所証之心. 緣起性空為三界俗諦,如無實相,有情死後,煙消雲滅,緣已散盡 ,即成斷滅,正是佛所破斥的斷見.

您既然說"因緣",那您的"因"又指的是什麼 ?這個因,正是這個非【梵我】的實相心,般若諸經為佛宣說,望兄有時間能多參究.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9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6-9 15:55 | 只看該作者
[quote]緣起性空為三界俗諦,如無實相,有情死後,煙消雲滅,緣已散盡 ,即成斷滅,正是佛所破斥的斷見.
Guest from 108.0.190.x 發表於 2010-6-9 12:02

沒有實相,是斷滅;那有了實相又如何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匿名  發表於 2010-6-9 22:01
沒有實相,是斷滅;那有了實相又如何呢?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6-9 15:55


緣起性空之現象必有第八識如來藏為因

緣起性空之觀念與現象,是由「根本因與諸緣」和合而出生,而暫時存在,緣起性空之法非有實體,其性空無斷滅,則知「緣起性空」一法必有出生與壞滅之現象,最後終必歸於斷滅空。若無不生不滅之自心如來──第八識如來藏──為因,則緣起性空即成無法,無法則不可能出生蘊處界任何一法,否則就是無因而生、無因而滅,此違一切世間之理,亦違佛菩薩之聖教。緣起性空之理,純是名相施設,是依於蘊處界所顯之五陰、六入、十八界等法生滅無常其性本空,而說有緣起性空之理;若離蘊處界……等世間表相法,要依何處而有緣起性空之可言者?所以緣起性空是依世俗法而施設的,緣起性空的根源是蘊處界,但蘊處界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總不會是無因而生吧?無因而生乃違一切教理,也違一切法界的實相,故當然是由如來藏心體所出生的。以此緣故,緣起性空以蘊處界為體,蘊處界以如來藏為體,所以緣起性空仍然是以如來藏為體;是故法界的實相就是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等四性,這樣才是佛法的般若真實義。


若把般若實相解說成「性空唯名」的人,不是在學「佛法」,才會錯解般若為「性空唯名」。如果說般若真的只是「性空唯名」的話,既然萬法都是緣生緣滅,就是無常、是斷壞、是空無,是沒有真實常住法的空無斷滅;但您是否想過:「名」只是一個表相名稱而已,只是受想行識的緣生緣滅法的代稱而已,而且「名」所指涉的受想行識也是緣起性空,所以「名」不真實,所以「名」性空;如果是依錯誤的說法而否定了第八識空性心的話,那五蘊十八界又統統是性空,皆是無常法,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以後滅盡了蘊處界,豈不是成了斷滅法?與斷見外道就完全相同了!但佛經卻都不是這麼說的,在阿含部經典中,佛有說過「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的第八識,也說過「名色由識生」的第八識;因此,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體性所說的緣起性空,都是依止第八識來說的,若是離開了第八識來說緣起性空,則成為斷滅空,也使蘊處界及「蘊處界緣起性空等諸法」變為無因而起、而滅,就成為無因論外道了。所以般若決不是在說性空唯名,般若是依第八識空性來說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包括見聞覺知的意識心,及處處作主的意根心都是虛妄不實的;但是這些虛妄心,必須依附於實相心如來藏而存在。▲
11
匿名  發表於 2010-6-9 22:11
回復 10# Guest from 98.149.8.x


The understanding of a permanent "consciousness" like "第八識如來藏" that causes the formation of mind and body ( 名色) is rooted in the "Brahman" idea of "Upanishad"(奧義書).

印度奧義書的先知以三個互相關連的短語來描述清醒:「你就是那」(tat tvam Asi),「你是梵」(aham Brahmasmi),以及「一切事物都是梵」(sarvam Brahmasm)。

西藏佛教高僧紐舒仁波切(Nyoshul Khenpo),對於這種與萬有一切融合為一的非二元醒悟,有如下的描述:

深廣而寧靜,
單純而不複雜,
純淨燦爛光明
超越思議的心。
這是諸佛的心
其中無一物應消除
無一物需增添
它只是潔淨地
自然看著自己



奧義書》的內容具有很高的哲理性,涉及許多倫理和靈魂觀念的問題,並對傳統東西提出大膽質疑,廣泛深入的探討了經驗以外的世界。就哲理內容來看,《奧義書》首先討論了存在物、人類和宇宙的性質問題,提出基本觀念為:

1.人的靈魂和絕對的精神世界是最高的存在。

2.物質世界是虛幻的,因為靈魂可以投胎轉世。

3.靈魂根據個人的「業」而進行輪迴轉世、因果報應。

4.人只有保持和精神、靈魂的統一,才能得到快樂和永存,即涅槃境界。

在倫理觀念方面,《奧義書》具有更多的宗教性,它認為人的一切苦難和罪惡都是與物質慾望相連的,來世的福只與今後的修行有著必然的聯繫。
12
匿名  發表於 2010-6-9 22:15
 1、梵

   梵(Brahman),是從梵書時期那至高無上的祭祀中演繹而來的,到了奧義書時期又具有否定祭祀的一個新概念,認為梵是世界的本源,生命的根本,所有事物產生的原因。為了能夠表述這種哲學的最高本體或最真實的存在,奧義書中用了各種辦法和比喻來對梵進行了描述。在《廣森林奧義書》中是這樣描述的:梵的形相有二:一為有形體的;另為無形體的。一為有生滅的;另為無生滅的。一為靜持的;另為遊動的。一為此有的;另為彼有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梵是具有相對的兩面性格,所以不能單純地說它是有或無,因其具有對立的兩種形態,而且又是不可以用語言去確切地表述它的,用任何一面表述它都是不完整的,因為梵是超越了人的經驗感受的。但是它又確實是存在的。所以,哲學家們用否定和肯定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共同說明梵的真實性存在。

   首先是用否定的「遮詮法」來表述,如在《廣森林奧義書》中說的:

      噢!迦爾吉!這就是婆羅門所稱不滅者(梵)。它非粗非細、不長不短、不象火紅、不象水濕、沒有陰影、沒有黑暗、不是風、不是空、不粘著、沒有味、沒有嗅、沒有眼睛、沒有耳朵、沒有語言、沒有感覺、沒有生力、沒有氣息、沒有口、沒有量度、沒有內、沒有外,它不消滅什麼東西,也不被什麼東西所消滅。[17]

  這是對梵的二種形相之一的無形體、無生滅所做的敘述,是全盤否定梵的形體、生滅和表在的現象。其目的是希望藉此能使人們在這一切生滅形象之外,去領悟梵的真實的意義和本來的面目。另外用了一種「表詮法」來解釋梵的另一面有形體、有生滅的存在,說明了梵是具有「真」、「知」、「樂」三種特性的。真(Satyam),意為存在,而且是一種無時空限制的絕對的存在[18],奧義書的哲學家認為,梵的真實存在性是無容置疑的,雖然無法用感官來接觸與表達它,但是它無所不在,萬物只不過是它的顯現而已;知(Vij?āna),又叫「識」,指梵在本質上是精神性而非物質性的,是主體而非客體的,是行為和觀察的主動者,奧義書有時稱它為「潛藏於知覺深處的識者」,「心臟內的光明」;樂(ānanda),指梵的本質是無限圓滿、無上幸福的,如《廣森林奧義書》說:「此(指梵)是最高之道,此其至上幸福,此其超上世界。此其窮極之樂。......眾生唯倚此之一分而活也。」說明了梵是他們追求的最高歸宿。又說梵具有:「智」、「愛樂」、「有」、「無終」、「妙樂」、「安固」等六種特徵(廣森林奧義書)。而在《他氏奧義書》中作了這樣的解釋:

      這就是梵,這就是因陀羅,這就是生主,一切諸天神,地水火風空五大,一切細微者、混合者,所有這或那的種子,卵生、胎生、濕生、熱生、芽生,牛、馬、人、象......。無論是有氣息者、能走者、能飛者和不動者都安立在識之上,為識所指引,識就是梵。[19]

  從奧義書中對梵的解釋來看,梵既是理性的哲學意義的宇宙之本源、人生之根本,又是感性的宗教意義上的最高之實在、最終的歸宿。所以,奧義書成為印度的哲學寶典,被稱為是闡述吠陀文獻中最深奧、最圓滿的理論。

   2、我

   在奧義書中還有一個概念就是阿特曼(ātman),即「我」或者「神我」、「靈魂」之義,具有兩重含義,一方面是個體靈魂;另一方面又是萬物內在的神秘力量以及宇宙統一的原理。如《歌者奧義書》說:

      它(阿特曼)是我的靈魂,處於我心中,小於米粒或麥粒,或芥子,或黍,或黍子核,這個我心中的我(阿特曼),大於天,大於地,大於空,大於萬有世界[20]

  這裡把阿特曼理解為靈魂,是小而無內,大而無外的東西,非但是形而上的神秘之存在,同時又是萬物創造的原理。如《外道小乘涅槃論》中這樣說:

      我(阿特曼)造一切物,我於一切眾生中最勝,我生一切世界有命、無命物,一切物從而作生,還沒彼處。[21]

  總之,阿特曼是一種不可思議、超概念、離言說相的,不可認識的。但我們要了解世界一切事物卻又離不開阿特曼,因為阿特曼就是全宇宙,就是宇宙間的一切......。如《廣森林奧義書》中說:

      離開阿特曼要想知道世界的一切事物是不可能的。這個阿特曼就是婆羅門、剎帝利,是世界、諸神、被造物,這個阿特曼是全宇宙。

  它雖然不是一種固定的形態,但可以通過人的各種特性來表現或展示阿特曼的存在,即所謂的「五藏說」,把阿特曼由粗到細分為五層結構:(一)、食味所成阿特曼(肉體、生理活動);(二)、生氣所成阿特曼(呼息、生命延續的特徵);(三)、現識所成阿特曼(思維、精神活動);(四)、認識所成阿特曼(潛意識、深層的思維活動);(五)、妙樂所成阿特曼(我的最高點,不受現實世界的一切束縛,是完全自在喜樂的真我、最高我)。前四種是在人們現實世界中可以理解、感覺得到的,而最後一種才是奧義書要賦予的阿特曼的全新的含義,是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去「證悟」的,能證悟到這「最高的我」,便能夠證得解脫的境界了。

   可見,阿特曼在奧義書時期已不是簡單的人稱代詞或樸素的個體了,而是被提升到哲學範疇里,作為一種複雜的哲學概念出現的,這是在以前從來沒有過的。

  3、梵我一如

   從上述對梵與我的簡述,已可以明顯地看出,奧義書的哲學家在對梵及我作解釋時,在某些方面是用了相同或相似的概念的,比如在解釋梵時說是:「無內無外,不消滅什麼東西,也不被什麼東西所消滅」。而解釋我時說是:「小於芥子......大於萬有世界」。這裡的「無內」和「小於芥子」、「無外」和「大於萬有世界」,實際上只是表述不同而已,從其內含上可以看出他們對梵與我的理解,就某一點來說是一致的。所以在《廣森林奧義書》中說:「此我實是彼梵」,又說: 「我是梵」。

   因為,梵就是宇宙的本源、生命的根本、所有事物存在的原因,又是超越經驗、無法用語言概念來表達的一種存在,是宇宙人生的本體;沒有形態的,但一切形態都離不開梵。同時,我既是肉體的生命個體;又是統一宇宙的根本原理,並且也是無形無相的、不能形容的一種存在,這種存在是有情生命的根本,也是相通於一切事物之本質的。所以《歌者奧義書》說:

      是涵括一切業、一切欲、一切香、一切味,涵括萬事萬物而無言,靜然是定者,是吾內心之『我』 者,大梵是也。而吾身蛻之後,將歸於彼焉。誠然,有於此無疑者,將歸於彼梵焉。

  可見梵又是我歸屬的去處,因為一切事物從梵而生,滅歸於梵。是梵創造了世界的一切(包括人,我也是),而人(或者說我)這個小宇宙與梵所創造的大宇宙是共通的,我與宇宙在表面上雖然千差萬別,但在其內在的本質上卻是一致的。

   但是,輪迴的人們並不知道我與梵是同一本質的,還以為我與梵是兩個不能相通的存在,所以導致了各種各樣的痛苦、煩惱。如何證悟這「梵我一如」呢?奧義書提出來說是要通過瑜伽的實踐,行至究竟,破除無明、無知,就能夠達到「梵我一如」的至上的智慧,即是圓滿幸福的境地。[22] 

   另外,奧義書又把我分為四種形態,即所謂的「四位說」,是醒位、夢位、熟睡位和大覺位(又稱死位)。到大覺位的我不但完全不受外在客觀環境的影響與束縛,而且還拋棄了臭皮囊,達到真正自由解脫的境界。從而與梵合而為一,這是最高的歸宿。
   至此,經過近千年的歷史流變,梵與我在最初的各不相干的概念中,演繹為可以完全相合如一的哲學精華──梵我一如,在奧義書中已經完全體現出來了。

                          四、梵我一如的意義

  通過上述對「梵我一如」的思想發展歷程看,這一思想的產生,在印度哲學史、文化史、乃至社會發展史上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首先,「梵我一如」這一命題的產生,表明了印度哲學已發展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從吠陀本集到梵書、森林書時代,人們對宇宙與人生都作了層層深入的思考觀察,起碼經過五百年以上的蘊釀過程。從對世界起源的觀察、想象,經過對人生形態的理解和精神的探討,到把宇宙和人生聯繫起來,突破單純的想象,而給予理論化、程式化的把握,從而形成了嚴格意義上的印度哲學思想,這是一個漫長求索的過程和結局。到提出「梵我一如」的奧義書時代,基本上決定了印度哲學家們的思維方式及其邏輯推理的習慣,一直影響到其後的印度教以及其它教派和哲學流派的形成與發展。如《印度學講義》所說:「其奧義書思想,實為古代印度哲學的精華,同時也是後來印度哲學諸學派產生和蕃衍的一大源泉。」[23]。到今天的印度哲學家還在或多或少受著「梵我一如」之思想的影響。不唯如此,這「梵我一如」之思想,對近代西方某些哲學家如叔本華等也有一定的影響。[24]

   其次,從吠陀時期的生主到梵書時期的梵,再到奧義書時期的「梵我合一」,這種思想的發展和流變,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體現。在奧義書時期提出了「梵我一如」 的思想,似乎是想論證婆羅門、剎帝利的特權是合理的、不可侵犯的。它公開宣稱婆羅門是「至高無上」的、「唯一」的種姓,《廣森林奧義書》指出剎帝利應該 「依賴婆羅門種姓作為自己的根源」。認為首陀羅是「賤民」,他們應該和豬狗並列。奧義書還認為只有婆羅門和剎帝利的靈魂才能和梵或神結合,其他的種姓是不可能的,如《廣森林奧義書》說:

      離開阿特曼要想知道世界的一切事物是不可能的。這個阿特曼就是婆羅門、剎帝利,是世界、諸神、被造物,這個阿特曼是全宇宙。[25]

  特別是我(阿特曼)能夠與梵等同起來,並認為這種資格只有婆羅門和剎帝利才有的。如《百道梵書》說的,婆羅門享有神的特權一樣,也就是把婆羅門都算到神的行列,這最能說明階級社會中剝削階級那統治者的奴隸主意識和殘酷的社會形態。該書說:

      有二種神,即神是神;以學者、祭司為業的婆羅門是人中之神。在這兩種神中分配祭祀。祭供分給神;布施分給婆羅門。人們用祭供邀寵於神,用布施邀寵於人神婆羅門。如果讓這二種神滿足,(他們)就賜天福於人。[26]

  這裡,更加需要注意的是:「梵我一如」這一哲學命題是剎帝利提出來的,說明了剎帝利的勢力正在不斷地擴大。本來是婆羅門掌握神權,而剎帝利只掌握政權,到奧義書時期,人們對祭祀產生了懷疑和反思之後,認為祭祀本身並不重要,祭祀背後所包含的內在意義才是最重要的,婆羅門只是掌握了祭祀的儀式,而剎帝利才是真正掌握了祭祀內在意義的人,這種內在意義就是梵或梵道,所以,只有剎帝利才真正懂得梵的內含,如果婆羅門要想知道梵的深層意義,就必須付出很多的財物向剎帝利學習(包括學習「梵我一如」的思想),如《廣森林奧義書》說:

      以婆羅門而從剎帝利學習,說:「老師教我梵道!」[27]。

  這表明剎帝利不但掌握了政權,而且還掌握了「梵」的高深理論,不再是「婆羅門至上」了,並且說:「剎帝利等,善知見真諦者,其人甚多,是故智非婆羅門。」[28]這給後來的思想界產生「百家爭鳴」和以剎帝利為統治階級的社會形態奠定了基礎。

   再次,近代的印度「瑜伽」在社會上也起著很大的影響。其中,提拉克對瑜伽的解釋就明顯的接受了「梵我一如」的古老思想,並且,給以極力的推崇。如他在《薄伽梵歌秘奧導引》一書中說的:

      依照你們在人生中相應的地位,無私地為了普遍的善益,用「梵我一如」的灼見,畢生熱忱地盡你們在世界上的義務。這樣,你們就永久崇拜了神或最高我。[29]

  可見,這一思想不僅在過去的印度有著重大的影響,而且在現代印度的思想界也還是佔有重要地位的。隨著瑜伽術向世界各地的傳播,「梵我一如」這一思想也勢必在歷史上起著新的作用。
13
匿名  發表於 2010-6-9 22:17
The ancient Buddha says, without knowing this root of self-conceit ignorance, one will never be released from the wheel of samsara.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4
Djogchen 發表於 2010-6-9 22:35 | 只看該作者
這位仁兄,我想請教一聲這段文是否你的原創?

如果是的話,讀「大般若經」有不明之處,如果硬鑽牛角尖,很容易把自己趕入一
個死胡洞里去,要解釋「大般若經「的不足,個人認為熟讀」楞嚴經「可以補其不
足之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匿名  發表於 2010-6-9 22:43
No, I chopped it from elsewhere. The point I wanted to make is that the BIG SELF marketed by a lot of Mahayana Buddhists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the original idea in the Upanishad.  Some ideas of "Brahman" are literally describing the "state" of "Nirvana" or "unconditioned formation" which is a result of cutting off the self-conceit and identity views of self and other entities. The ancient Buddha never liked to discuss about whether there is a permanent self in the present life or life after or after death, because the understanding of which cannot release one from the suffering in the samsara. The Buddha ascribes the pondering of this matter - trying to find a metaphysical self or entity for Nirvana or the "unconditioned element" is not a wise attention that none of his disciples were to follow. Hope I explained my ideas well to you.
16
匿名  發表於 2010-6-9 22:43
回復 13# Guest from 99.227.40.x

Thank you all for your preiciuos comments regarding this issue, the purposes of this artcle is trying to get some attentions and discussions
from people like you, all your in puts are greatly appreciated and I learn
from them.
17
匿名  發表於 2010-6-9 22:49
If you really stud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induism - development of Upanishads and Patajali Yogasutra, you would know how Buddhist ideas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ir ideas of "SELF", and how the latter Buddhism, attempting to retain its growth and survival in Indian continent which encountered a revolution of Brahmanism, had to absorbed some ideas of Brahmanism which gave rise to some central ideas in later sutras.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8
chico 發表於 2010-6-9 23:08 | 只看該作者
我的體會,「梵我一如「 是左右手合在一起,是二合一。
大乘講自性,是手掌和拳的關係。手握為拳,伸開為掌。不一不二。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匿名  發表於 2010-6-9 23:18
回復 16# Guest from 98.149.8.x


    You are welcome

I am not here to generate confusion to the majority Buddhists here which have grown strong and nourished so long from the Chinese Canon of Buddhist Sutras.  In terms of basic understanding of Buddha Dharma, they are not really different from the ancient Pali suttas, just that when you are so indulged into thinking and analyzing the ultimate truth (wu wei fa) or Nirvana or existence of consciousness, you are going to risk to drift away from perf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middle-way - the yuanqi fa, which is something that you can only earn from cultivation of meditation and wisdom, not from something in your intellectual discussion. The ultimate truth is very simple - see it as it is with a clear mind - not something to be embellished by difficult jargons and philosophical labels that make the truth or Nirvana like a giant, out of the world knowledge that anyone who wants to find it has a a hard time to even understand it, needless to say to "attain" it.   
20
匿名  發表於 2010-6-9 23:26
回復 18# chico

Check out the non-dual (不二) ideas of Advaita Vedanta in self and Brahman. It was the idea originates from Upanishad, bu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maya" or "impermanence" and "non-self" ideas of Buddhism, the non-dual idea of Self in Advaita Vedanta has been changed to an unconditioned "entity" of non-self, but retains the greatness of a God-like idea that suffuses the universe.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9: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