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沉重地歡呼又摸到一塊「重新的」石頭

[複製鏈接]

1203

主題

2865

帖子

2095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秦人 發表於 2010-6-6 04: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沉重地歡呼又摸到一塊石頭!——我國重提科研舉國體制(計劃體制)
作者:雲淡水暖
   
「摸著石頭過河」已經不短的時間了,據說已經進入「深水區」,「石頭」有點難摸了,又要不被嗆著,又要拿準了石頭,是有難度的,然而,近期有一塊石頭勝利出水,是很值得歡呼一下子的,因為這塊石頭曾經絆倒過摸石頭的,而且嗆水得不輕。

新華網北京6月1日電:「我國重提科研舉國體制  擬實現16個重大項目突破」,報道說:中國周一公布了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部署,其中,重新強調要探索完善「科技創新舉國體制」,以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草民以為,妙就妙在這個「重新」二字,所謂「重新」,就是指原先有的,被某種原因拋棄了,現在覺得還是「重新」撿回來好,就「重新」了。但為什麼要「重新」呢:

新華網報道:2006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共提出16個重大專項,包括:大型飛機,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重大新葯創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等。

也即是說,2006年就提出來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16個重大專項,經過這三年多的檢驗,如果要推進的話,或者說如果要取得成果的話,在「市場決定一切」的迷思下找的那條路已經走不通了,是死路一條。甭管「主流」經濟學群體、賢達群體怎麼不情願,鐵的事實證明,要提高中國的科技實力,走在世界科技的前沿,「看不見的手」不靈了,無所不能的「市場」也不靈了。那麼,怎樣的體制機制來但此重任呢?

新華網特別指出:「舉國體制」可以發揮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以相對較快的速度實現科研的重大突破。…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科技體制實行中央計劃管理,其突出優點是能夠將有限的資源向戰略目標領域動員和集中,解決重大科技課題,被稱為「舉國體制」。

原來如此,這個「舉國體制」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來源於計劃經濟時代,而且被證明是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的一個體制。

當然,如果在「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指導下的體制機制,證明比這個計劃經濟在科學技術領域的體制機制哪怕有一點點「進步」,自由主義市場改革迷們是斷然不會把他們患了「自由主義市場強直頸椎症」的脖子扭過來一下子的,那是很痛苦的事情,現在再痛苦也要扭過來了,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藥方,當年就是拿來質疑計劃經濟的,也是拿來推倒計劃經濟的。

通過30年的檢驗,「真理」出來了,就是「重新」,但是,「重新」這個石頭,摸的時間太長,嗆水的次數太多,嗆水可以吐出來,時間卻再也找不回來了。

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共提出的16個重大專項中,大型飛機,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是排在前面的,但是,二者的命運是不一樣的。

客觀地說,是兩條不同的發展路線的比較,或者說是較量,大飛機走的是「市場化」道路,或者曰叫做「市場換技術」的「新路」;載人航天走的是是「舉國體制」道路,或者說走的是「計劃經濟的老路」,結果是「新路」完敗,「老路」完勝。

從楊利偉從太空成功返回的那一天,從翟志剛跨出太空艙、展開國旗的那一刻,就定格了這個較量的結果。

應該說,中國的大飛機和載人航天都起步於70年代,央視數字頻道「老故事」播發過一段紀錄片,1970年代初期,中國已經開始選拔、培訓航天員,還建造了諸如離心機之類的訓練設備,後來因故中斷。

而同時起步的大飛機,也就是「運十」,卻走到了勝利上天的那一刻,而運十不是簡單地,就像去年被大舉報道的支線飛機ARJ那樣上天轉一圈,而是飛遍了中國的大地。北京、合肥、哈爾濱、烏魯木齊、廣州、昆明、成都…都留下了運十輝煌的航跡。運十最壯觀的試飛,是從成都飛西藏拉薩,解放后西藏開闢空中航線以後,由於飛機飛行高度的限制,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飛越」,而是在世界屋脊的眾多高峰間「穿越」,運十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飛越。

80年代初期西藏遭受嚴重雪災,需要運送大批物資,運十受委託往拉薩運送救災品,天天起飛,連續運轉,連成都機場的人員都倍感驚奇「你們這是試飛還是值班?」,參與運十設計試飛的程不時教授得意地回憶,當時,在成都機場休息等飛機的民航飛行員們上機參觀后,用憤怒的語氣說「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不拿來我們飛!」。

運十的命運急轉直下,是因為一條「市場換技術」的路線的出現,基本的思路是:「三步走」,第一步是部分製造和裝配麥道80/90系列飛機,由麥道提供技術;第二步與國外合作,聯合研製100座級飛機,約在2005年服役;第三步是自行設計、製造180座級飛機,2010年實現。蹊蹺地,就在中國有關部門與麥道公司簽字「合作」之前,運十徹底下馬。

可惜的是,第一步、第二部始終邁不出去,因為一到關鍵的時刻,就被美國人、歐洲人給耍了,結果是顯而易見的,現在中國天空上飛的大飛機,幾乎全部都是美國的波音和歐洲的空客,大飛機的市場之門完全向美歐敞開,而中國人望眼欲穿的技術,卻被死死地卡住見不到蹤影。

不無遺憾地說,就連現在已經「首飛成功」的ARJ,去年報道說今年要「交付五架」,但迄今為止,還未見到關於ARJ靜力實驗的報道,或者是草民檢索不到?而當年,運十在上天之前的1978年11月23日,運十全機破壞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載入到100.2%發生全機破壞,設計與實驗結果精確吻合。

不光是大飛機,汽車工業、電子工業,哪一個行業外國人「肯賣」產品給中國,中國的自有品牌就連同企業一起消失,最可笑的是,2001年,德國FAG軸承公司與西北軸承股份有限公司組建合資企業――富安捷鐵路軸承有限公司。通過合資-控股-獨資的「三步走」策略,該合資公司的技術、品牌、市場最終全部被德方控制。而在「合資」之前,西北軸承公司的鐵路軸承佔全國市場的40%,利潤佔全公司的40%。NXZ商標是國家馳名商標,利稅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支柱大戶,最可氣的是,德國人直接把西軸的產品貼上自己的商標,賣給歐美客戶。

然而,載人航天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人家不肯賣,人家不肯賣,中國就自己造,結果就造出來了,同樣,還包括中國的殲十戰鬥機、北斗衛星、預警飛機等等,只要人家不賣,自己自力更生就一定能夠搞出來。也許正是從些實例中,「自由主義市場強直頸椎症」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再痛苦也要低下來。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舉國體制是配套的,並非只是科研那麼簡單,還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體系來支撐,說白了,要有公有制企業配套,也即是從上游到下游都是「舉國體制」——計劃體制。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市場體系,本來就是講你死我活的殘酷競爭的,配合只是一句奢談。可能有人要提出發達國家來質疑了,而中國科技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梅永紅說:美國在實施曼哈頓計劃、登月計劃、導彈防禦系統方面,日本在第五代計算機、電動汽車等方面都是採取了「舉國體制」。

摸出這塊「重新」的石頭,其分量是沉重的,其模的過程也是漫長的,但無論石頭如何沉重、無論過程如何漫長,畢竟還是摸出來了,人們有理由發出一聲沉重的歡呼:計劃終於被正名了一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0: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