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5-20 20:56:02)
歐洲正深陷債務危機。歐洲的危機,一方面可以減緩我們的通脹壓力,比如歐洲對石油的需求下降,最近的國際油價就在一路下跌,這最終傳導到國內,我們大家開車加的油就有可能降價。
另一方面,中國遊客現在去歐洲旅遊的成本也下降了10%左右,歐洲人其實特別歡迎中國人去,這個時候中國遊客去歐洲花錢,是發揚國際主義精神去拉歐洲兄弟們一把。同時,其實我們也歡迎歐洲人民到中國來,比如來看世博會。但也正因為歐洲這場危機使歐元貶值,歐洲很多遊客可能已經定好了來上海,現在有可能要退訂。
更嚴重的問題是,歐洲經濟的衰退可能使中國經濟目前的復甦進程被遲滯。歐洲是我們重要的出口市場,歐洲自己解決危機的途徑之一就是要加強出口,它加強出口的很多目的地跟我們之間存在著競爭關係。此外,中歐之間彼此互為非常重要的貿易夥伴,隨著歐洲人的日子最近不太好過,中歐之間在這一段時間裡面就可能出現相對比較多的貿易爭端。
一年多以前的時候,美國的日子並不好過,那個時候的歐洲是隔岸觀火。也正因為這種隔岸觀火的心態太濃了,所以現在是引火燒身。又因為整個歐元區是一個整體,就像曹操讓大家把船全都連在了一起,所以一旦著火,又是火燒連營。
歐洲的問題,看似是一個金融的問題,實質上又不是金融的問題,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當中,政府花錢太多。為了拯救這個局面,他政府不得不再花更多的錢。解決這個問題的最終的方案,我相信也不僅僅是一個金融的方案,因為他必須為整個歐洲經濟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就像希臘的總理所說的那樣,我們不發展經濟,我們光靠救援沒有戲。但是對於整個歐洲來說,要想找到新的實體經濟的增長點,又談何容易。
在一個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的地區,要實現經濟一體化,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全世界的人都在替歐洲人在思考這個問題,是不是走過頭了?我覺得,現在進退兩難的整個歐洲,只能向前,不能後退。
在我們生活當中,總有積極論者,也有悲觀論者。我們都知道一個小故事:兩口子在一個荒島上面突然發現了半桶米,兩個人都哭了。老婆是一個悲觀論者,她說,親愛的,我們只剩下半桶米了,我們快餓死了。老公也哭了,他很激動。他是一個積極論者,他說,親愛的,你看我們還有半桶米,有這半桶米我們就能找到逃生之路。今天的歐洲,其實就是這樣,各國有各國自己的財政政策,但是他的貨幣政策又想統一。分離的財政政策跟統一的貨幣政策之間就發生了巨大的分歧,造成了他今天的問題。
如果你是一個悲觀論者,就嫌走過頭了,還要退回到十年以前的樣子。如果是一個積極論者,我就要努力進一步地改革,讓整個歐洲的財政政策也最終統一在一起。
我相信歐洲人最終會選擇積極的態度。
(央視評論員 楊禹 2010年5月20日《東方時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