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以民為本:另類朱元璋如何治理明帝國

[複製鏈接]

127

主題

131

帖子

23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巴拉 發表於 2010-5-13 10: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是一個神奇的人物,最神奇莫過於他作為一個普通人最後登上了權力的巔峰。

     他要建立一個明教所提出的「光明戰勝黑暗」的國家,建立一個儒家所說的「以民為本」的國家,建立一個他所設想的沒有貪官污吏、沒有橫徵暴斂、沒有欺壓百姓的國家。
     他不僅通過嚴懲打擊貪官污吏,通過制度約束官員,通過百姓監督約束官員,而且他希望在鄉村建立「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的秩序。
      治隆唐宋:不要誤讀明朝
     有人說,明朝是一個昏暗、衰敗、疆域狹小的朝代,朱元璋是一個集權的皇帝。但其實,明朝曾經是一個非常輝煌、強大、在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王朝。在南京明孝陵的神道上有一個石碑,這個石碑上刻有貼金的四個大字,叫做「治隆唐宋」!這四個字是康熙皇帝給朱元璋的評價,意在說明朝曾經有比唐朝、宋朝還要好的治國業績。
     康熙皇帝不是胡亂寫的,也不僅是政治作秀,而是說了事實。我們回顧一下,朱元璋治理國家是怎樣達到「治隆唐宋」水平的。我們今天看到的明清故宮、十三陵、萬里長城,都是明朝人修的,青花瓷、明朝傢具乃至很多文化成果都是明朝的,美國電影《人鬼情未了》故事就是400多年前我們《牡丹亭》的翻版,明朝並沒有離我們遠去。除此之外,不得不提到震驚世界的鄭和下西洋。前幾年,有一個英國海軍軍官寫了一本書,書名是《1421中國發現世界》,他提出:中國人鄭和已經實現了全球航海,遠遠超過哥倫布、達伽馬,繞過非洲發現了美洲。雖然這個結論不太正確,但是鄭和下西洋,即使當時還沒有繞過好望角,還沒有到達美洲,依舊說明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強國。
     救濟斯民:治國以民為本
     明朝的「明」字來源於明教,明教提倡「光明戰勝黑暗,眾生平等」,這成為朱元璋的立國原則,建立一個沒有民族壓迫的國家,改變老百姓的生活狀況。朱元璋在北伐元朝時所寫的一篇檄文,提的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有人說這是孫中山寫的,你弄錯了吧?沒有弄錯,孫中山是學習了朱元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就是要推翻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元朝統治,恢復漢人的尊嚴,作為一個「人」的平等地位,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由哪個族群來統治的問題,它是反抗壓迫。「陳綱立紀,救濟斯民」,就是針對元朝末年法制敗壞、綱紀混亂的狀況,建立法紀,伸張法制。
     朱元璋的另一個治國思想來源於儒家思想。中國的傳統是以儒家的政治思想立國,特別是當朱元璋有了一定勢力之後,很多儒家讀書人來給他出謀劃策,幫助他設計未來國家的藍圖。儒家思想立國的根本是「以民為本」,儒家歷來治國就崇尚敬天、法祖,效法祖先留下的精神和原則,口號是「天聽自我民聽,天心自我民心」,歸結為兩條實際上是「愛民、恤民」。儒家知識分子的理念怎麼跟明教來結合呢?朱元璋要把國號寫成「明」,這個字很巧,在漢字裡面日月為「明」,恰好符合了中國皇帝「敬天」的理論,中國皇帝登上皇位就要祭天,所以,儒家們就把「明」字解釋成為儒家所理解的天。大明國的理念就包含著樸素的老百姓要得到光明的理念,也有儒家傳統的以民為本的理念。
     朱元璋的個人經歷深深地影響了他的治國思想。他是赤貧者,是社會最下層的人,遭受過疾苦、欺壓。他當了皇帝以後跟大臣說過,自己年輕時在鄉下,看到官吏飲酒好色、不務正業、欺壓百姓,心裡真是生氣。但是能怎麼辦?老百姓沒有任何辦法。朱元璋說,老百姓一年辛苦到頭,他們種莊稼、紡織布匹,莊稼還沒有打到場里這一年欠的債已經來收了,「已非己有」。婦女所織的布匹還沒有從紡織機上拿下來「已非己有」。他們一年到頭穿的是破衣服,吃的是粗糧食,做的是艱苦的沉重的勞動。朱元璋把這些東西記在心裡,融進他的治國策略。
     懲處貪腐:殺駙馬不徇私
     有一次,朱元璋和他的重要謀臣劉基談話。他問劉基,我們治國現在該怎麼做,劉基說「寬仁」二字而已,元朝對老百姓壓榨很厲害了,現在我們要寬仁。朱元璋說「不然」!我們不能夠講空洞的寬仁,「寬仁」必須要做到「阜民之財,節民之力,打擊貪官污吏,對百姓進行教化」。
     阜民之財。朱元璋非常關心百姓生產,出台措施,比如一些新開墾的土地要減免賦稅,一些人逃亡了,歡迎他們回來,沒有能力進行生產的,就給他們種子、農具,老百姓家裡耕種什麼,他關心得很細緻。他說,家裡一定要種幾棵棗樹、幾棵杏樹,因為如果遇到災害,這些棗、杏也可以活命。
     節民之力。就是說,不要給老百姓帶來更大負擔,朱元璋當皇帝后非常簡樸。有一次他從南京下衙門去視察,天氣炎熱,全身都濕了,當時旁邊人給他準備的乾淨衣服,都是洗了又洗的舊衣服。他說,我「富有四海」,一天換十套新衣服都可以,但這是民財民力,不能浪費。他還要求身邊的人節約民力,有兩個宮女丟掉了一些絲線,他把兩個宮女叫來訓斥。有宦官穿新鞋子走到雨裡頭,很不在乎,他把宦官叫過來打一頓。他要求自己的宮殿不能夠有任何彩畫,自己所有的東西需要用金屬的就不用金銀,一律用銅來代替。
     打擊貪官污吏。這一點更加明顯。洪武年間,朱元璋為立紀陳綱,用重典整治官場隊伍,讓他們廉潔、愛民。明朝有一整套完整的監督官員的體系,設立都察院,都察院有督御史負責監督各級官員,他們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官員的失誤、錯誤、罪行。還建立了定期考核制度,三年一小考,九年一通考,考核結果分為稱職、不稱職、平常等等。朱元璋與其他皇帝不同的是,他號召百姓來監督官員,他向全國百姓下指示:百姓如果向我來反映問題,各地不能阻擋,如果膽敢有阻擋的,處以重罰。而且,朱元璋也提出要求,老百姓不要一個人、兩個人地來,三十人、五十人來,越多越好。措施一出,百姓紛紛到京城告狀,貪官污吏被告倒了,被冤枉的好官經過百姓聲援翻案了,還被提拔了。朱元璋編過一本著名的書《大誥》,裡面記載了違法亂紀的案件,他要求全國各地學習《大誥》,首先在學校學習,知道什麼是違法,違法將遭到什麼樣的懲罰。另外,家家戶戶要收藏《大誥》,引導百姓要知法懂法,防止他們違法亂紀。建國伊始,他命令劉基等制定了《大明例律》,經過30年的修改最後形成《大明律》。這是他留給歷史的一部著名法典,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除了監督、教育,朱元璋還抓了幾個大案,有洪武八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三十年的駙馬歐陽倫走私茶葉案。
     實行教化。朱元璋在鄉間推行一種古老的禮節——「鄉飲酒」禮。據記載,這種禮節在周朝就有了,但歷朝歷代沒有認真實行過,但朱元璋執行。每當年終和年初時,地方上的里長、甲長(最基層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社區主任)把當地的住民集中起來總結一年的工作。「鄉飲酒」禮有很多複雜的規定: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前面,有文化的人擔任主持人。最重要是在這個禮節上評判,一年當中所在地區人員的表現,誰家孩子勤快、孝順父母,誰家孩子小偷小摸,哪個傢伙有點不好勞動,都是在這個禮節上評判出來,會給予懲罰或榮譽。如果受懲罰,可能那天喝酒就沒你的份,有的乾脆站在門口不讓參加這個宴席。朱元璋要求在「鄉飲酒」禮上由當地的文化人讀《大誥》、講《大明律》,把法律、教化深入到基層。他設立了《教民榜文》,上面寫明對於老百姓的基本要求,就像現在《公民守則》,把這種基本要求抄成大字貼在大路上,刻版印刷到處散發,派人走街串巷、四處宣傳,每月宣傳五次,一邊走一邊敲梆子喊六句話:「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業、毋作非為」。在全國建立完備的學校制度,朱元璋也是費心不少,這個制度包括在中央建立太學(當時叫做「國子監」)、府州縣學,在軍隊的武學、衛學,少數民族、邊疆地區也有學校,所以說,明朝學校是有史以來最普及、最廣泛的。1980年我到甘肅武威,一個很遠的地方,當時交通也不太發達,也沒有飛機到達蘭州,坐了很久的汽車才到。我看到一個很大的武威縣學,是明初建立的,這麼遠的地方明朝就在那裡建學校了。明朝有句話,「科舉必有學校」,所有科舉考試出身的都要通過學校教育。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5-13 20:46
回復 1# 巴拉
朱元璋養二百萬兵,無疑是當時百姓極為沉重的負擔。
朱元璋濫殺功臣,結果明朝軍隊戰鬥力極差,朱元璋不得不向北元稱臣納貢,不僅喪失中原王朝的尊嚴,而且沉重的貢金和外交費用是百姓另一項沉重的負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23: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