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川震兩周年重建答卷搶眼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0-5-13 02: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中給四川阿壩州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近乎毀滅性打擊。兩年後,經過多方努力,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見成效,理縣蒲溪鄉休溪村等一些羌寨已開始恢復生機。圖為休溪村一名頭戴羌帽的孩子正在吃東西。  中新社





  11日,鄧加艷(右一)和丈夫楊郁抱著出生10個月的女兒楊舒雯來到北川老縣城,祭奠在地震中遇難的8歲女兒楊清茗。新華社



  ▲5月11日,北川中學高三學生正在上課。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高考了,北川中學高三年級的學生都在緊張備考。新華社



  三年任務有望兩年完成  社會秩序重塑、民眾心靈安撫不容忽視

  即便最激進的觀察者在今天——「5.12」汶川大地震兩周年之際,也不得不承認,災后重建帶來的新面貌,這片曾浸染了人間最大悲苦的土地,是中國兩年來變化最大的地方。
  當一座座學校、醫院、民房落成后,當援建隊伍陸續撤走,似乎昭示著已經到了災后恢復重建「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完成」的時間節點上。
  但有些看不見的重建是緩慢的,社會秩序的重塑,民眾心靈的安撫,已建硬體設施的使用……重建之路依舊漫長,尚未到停步止息之時。

  汶川大地震兩周年之際,四川省迎來災后恢復重建第一次高規格、大規模的「大考」。
  學校醫院硬體升檔  管理問題凸顯
  綜合香港《大公報》、中新社報道,一排排農房拔地而起、一所所學校美觀漂亮、一個個衛生院設施完善……截至4月30日,四川災后重建工程已開工2.9萬個,占規劃項目總數97.3%,完工2.3萬個;完成投資6787.5億元(人民幣,下同),佔總投資72.3%。同時,18個對口援建省市確定的3374個項目中已有96%開工、74%建成投入使用。據悉,災后重建有望在今年9月順利實現「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這一目標。
  隨著「超前」建設的學校、醫院、康復機構、文化中心等公交設施逐步交付,管理問題日漸凸顯。
  災區最好的建築是學校和醫院。以軍隊援建8所學校中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八一聚源中學為例,總投資1.33億元的學校佔地116畝,教學樓、宿舍樓、體育館等10棟坡頂瓦屋面單體建築融入了川西民居元素和濃郁軍營文化特色。數字化實驗室、模擬實驗室等設施設備讓人驚嘆。援建官員指出,「和國內發達地區相比也是一流的」。此外,近日啟用的都江堰市醫療中心也是航母級別,規模比以前翻了3倍,硬體達到三級綜合醫院標準,還建成與上海、北京及成都等30多家醫院連接的遠程會診系統。
  發展旅遊  利用重建調整產業布局
  隨著民生和基礎設施項目的逐步完工,產業發展成為實現災區民 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目標的迫切需求。
  對於以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為主的四川而言,隨著重建項目陸續完工,如何繼續保持投資持續快速增長成為緊迫問題。四川省長蔣巨峰稱,相較於2009年四川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突破萬億大關,增幅比中國平均增長率高20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47.9億元人民幣,不足全年工作目標1/4,同比增長22.7%,增速也低於平均水平。其中6個重災市投資增速比全省低5.5個百分點,明年重建對投資的拉動還將進一步減弱。
  事實上,災區早在重建規劃時已初步確定了產業發展方向。以汶川縣為例,不僅借力災后恢復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還積極推進汶川地震向汶川品牌轉變,目前「汶川鋁城」、「汶川鋰谷」初見成效,著力培育汶川甜櫻桃、獼猴桃等特色產業,並以「觀田園風光、賞農家風情、品農家風味」為目標,大力推進13個特色魅力鄉鎮、11個精品旅遊村寨建設,尋找旅遊新增長點。當地官員指出,新村、新居建好后,將適時把重點轉移到發展產業、擴大就業,放大災后重建效果。
  「後援建時代」的探索
  中國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協調小組副組長穆虹表示,汶川地震災后重建中的對口支援實踐,成為新中國歷史上東中西合作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創舉,也是推動區域互動合作的有力探索,為解決類似重大問題提供了借鑒。
  據統計,除港澳特區政府分別提供100億港幣和55億澳元的援建資金外,18個對口支援省市援建項目的總投資達804.5億元人民幣。汶川縣縣長張通榮坦陳,災后恢復重建給汶川帶來了超過過去60年總和的龐大投資。除「輸血」外,由對口援建模式衍生出的援建雙方長效合作機制,推動東中西部共同發展,開啟了「後援建時代」的探索。
  觀察
  樓房之外的重建不該止步
  5月12日前後,不少媒體紛紛開設「災區重建」欄目——報紙電視,鋪天蓋地講述著災區生活恢復的一個個動人故事,一波波紀念熱潮亦在各地爭相掀起……中國向來提倡將壞事轉化為好事,引導民眾以積極姿態面對災難,這未嘗不可。但真正的緬懷卻又不限於此。
  首先是那些已建硬體設施如何發揮效益的問題。以高規格高標準的名義,災區的醫院學校動輒造價幾億甚至十幾億元。這些外形美觀、配套完善的硬體設施,倘若未能輔以相應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支撐,恐怕就只能淪為各對口支援省市爭相攀比的一種政績展示,造成對公帑的浪費和愛心的踐踏。
  其次,是社會秩序的災后重建。如何依法救災、依法重建,如何在廢墟之上、悲慟過後,用法治的公正和基於公德的理性,恢復災區的正常節奏,消弭不安與焦慮;更進一步,如何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讓中國應對緊急狀況的法規更完善、為公民編織更周全的保護網。
  第三,是對民眾心靈的安撫和關愛。對在苦痛中掙扎著新生的災區民眾的愛心支援,是一個需要長期為之的「系統工程」,需要更人性化和細節化的無私付出和心靈療救,急躁不得也大意不得。
  「5·12」兩周年,重建之路依舊漫長,尚未到停步止息、高唱凱歌、論功行賞之時。香港《大公報》

  安居
  災民入住新家 農居堪比別墅
  兩年前,他們經歷生死考驗,如今他們的生活已步入正軌,住進了新家,他們就是「5.12」大地震的倖存者。
  中新社報道,大地震使四川省都江堰市翠月湖鎮95%以上的農房受損,經過兩年時間重建,如今的翠月湖鎮已舊貌換新顏,新建房屋的抗震能力均在8級以上。據悉,建房時當地政府按每人最少補貼1.6萬元,最高補貼2.6萬元的標準幫助村民們建房。
  已搬進新居的村民表示,房子住著非常舒服,心裡踏實。「自己的房子僅僅花了幾萬元就建成了,房子從質量到外觀絕不亞於城裡的別墅」。
  對於東方電氣集團的受災職工來說,他們的生活目標之一——安居也已實現。
  「這個房子我只花了13萬元,和板房相比,這才是家。」2010年3月搬進新居的71歲退休職工伍振中說,自從搬進心房后,他心裡踏實多了,現在和老伴在小區散步、作健身等,生活非常舒適。
  大地震前,趙思莉、彭麗和王麗3人同為綿竹漢旺東汽中學高三的學生,同一個班,同一間宿舍,震后同時在重慶新橋醫院接受治療,3人還在病房參加了一次特殊的高考。2年後,3個帶傷走進大學的「姐妹」不約而同地表示,災難讓我們更堅強。
  趙思莉家的四合院在地震中損毀,現在一家人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已搬進新房。
  樂業

  錢包漸漸鼓起  人均收入超震前
  「我們的草莓價格為在每斤25元(人民幣,下同),市場價格也不過每斤8元;我們的豬肉價格也比市場價格要高2元。」四川省綿竹市九龍鎮村民王亭貴在自家的大棚草莓基地介紹,江蘇技術人員帶來的農業新技術讓他的月收入增加了200元,目前產品供不應求,他還將擴大養殖規模,做強「生態發酵」農業。
  「修建房屋只是援建內容的一部分,怎麼讓當地老百姓從震痛中走出來,實現致富更是重要的援建內容。」援建綿竹市的項目組主任劉照亭表示。
  中新社報道,經過江蘇技術人員和當地災民共同努力,九龍鎮建起了佔地230餘畝的高效現代農業園,發展大棚草莓、大棚生態發酵床養豬等新型現代農業產業。2009年末,九龍鎮工農業總產值實現4.2億元,恢復到震前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459元,高於震前312元。
  與九龍鎮不同,綿竹市遵道鎮棚花村的民眾們則是靠著傳統手藝,走出地震陰霾,重建家園。「棚花村是綿竹年畫北派的發源地,素有年畫傳統,這個特點一定不能丟。」棚花村村支部書記朱民俊轉述了江蘇常州援建方的話,為了傳承棚花村年畫、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築面積達2619平方米的旅客集散中心及年畫傳習所成為該村一處重要景觀。目前,棚花村依託傳習所和舉辦梨花節等商機,30多家農家樂相繼開辦,自近年3月份營業后,平均每家收入在3萬元左右。
  四川官方數據顯示,去年一年,四川省51個重災縣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都已經超過震前水平。
  一省幫一縣 對口援建彰顯中國力量
  在北川新縣城施工現場,每天3萬多名援建人員,230台塔吊,1000多輛工程機械日夜奮戰。北川重生的脈搏清晰可聞,強勁有力。「這裡留下了我們的汗水,凝結了我們的情誼,已經成為我們的第二故鄉。」山東濰坊援川工作指揮部總指揮桑福嶺深感重任在肩。
  中新社報道,震后,中國制定「一省幫一重災縣,舉全國之力,加快恢復重建」的對口援建方案。中國開始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災後援建行動。
  截至目前,山東省安排各類援建項目260個,已完工163個,完成各類援建投資68億元;遼寧省安排各類援建項目88個,已完工88個,到位各類援建投資23.3億元……

  安心

  精神家園重建  
  助災民驅走陰霾
  「今年9月底,我們將搬進這裡開始新的工作。」望著北川新縣城裡由山東援建的縣文化中心如火如荼的施工場面,李春心存感激、深感欣慰。
  中新社報道,「5.12」大地震中,北川縣圖書館徹底被毀,館長李春在廢墟中掩埋了70個小時才得以獲救。相比身上的傷痕,所有館藏圖書全部毀壞更讓她感覺心痛。
  去年7月,在各方的幫助下,北川圖書館在永昌鎮板房區建立並對公眾開放。雖然這個條件簡陋的圖書館藏書只有1萬多冊,但卻成了當地民眾和援建人員的一處「心靈港灣」。李春再次在忙碌中感到了內心的充實。
  「我們新建的文化中心設有圖書館、文化館、羌族民俗博物館和檔案館。四個館既功能複合,又相對獨立,真漂亮!」說到這個新「家」,李春如興緻勃勃。  
  「通過災后重建,綿陽文化公共服務設施水平跨越了20年,將跨入西部文化強市行列。」綿陽市文化局局長馬宗舜介紹說,全市災後文化重建或改擴建項目點共計6507個,建設總面積304.4萬平方米,總投資43.5億元。目前,市、縣市區、鄉鎮、村社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網路得到逐步完善。馬宗舜表示 ,「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將幫助災區民眾走出地震陰霾」。
  北川羌族自治縣關懷辦,這個中國獨一無二的政府機構擔負了實施心理撫慰,宣傳解釋各項政策,督促各類撫慰金、救助金落實的職責。據介紹,「關懷辦」成立以來已為災區民眾提供服務2000多人次。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15: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