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自在森林》知見篇 - 黃國達

[複製鏈接]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5-8 07: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ㄧ、中道行

甲:最近好嗎?
乙:我最近都在忙「世間法」,很少接觸佛教,我發現這樣比較快樂,沒有壓力,
以前學佛總是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要斷愛,斷欲,實在做不來,可是現在不用想那麼多,可以享受人生,追求感情、婚姻的幸福和事業的成就,作個平凡的人輕鬆多了!
甲:請問你當初為什麼學佛?乙:那時我很嚮往佛法的美妙境界,所以學佛,事實上我也花了很多時間跑道場、念佛、聽經、打坐、讀佛書,但是,實在是業障深重,加上工作忙碌,後來就懈怠了!
甲:以我的經驗來說,佛法和生活是相容的,或許你可以試著在學佛的知見和修行方法上做一些調整看看,譬如,你對愛欲的看法是什麼?愛欲要怎麼樣斷?
乙:這點是我最感困惑的,也是對佛法最不能接受的一點,佛法教人不要攀緣,要萬緣放下,才能解脫自在,可是人總難免有妄念,七情六慾斷不了,用壓抑的方法不能解決問題,還不如像一些人自我肯定,自我實現,拋棄教條,不用守戒律,先愛自己,讓自己得到快樂和滿足,這樣就能獲得身心的解放,雖然我知道這樣不是最高的境界,至少會讓自己舒服一些!
甲:你覺得這就是你要的嗎?
乙:我比較喜歡這樣!
甲:你認為「解放」和「解脫」有什麼不同?
乙:我沒有解脫的體驗,但身心的「解放」讓我感到壓抑的釋放。
甲:以我所知,其實佛法的解脫就是心靈的自由,其中有很深刻的內涵,包括我見、自性見的破除和貪瞋的止息而貪瞋的止息不是用壓抑,而是由於智慧照見真相,因而破除我見、自性見。戒律也不是壓抑,而是在定慧沒有成熟之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避免傷害他人或障礙自己的修行。等到定慧成熟之後,行為不需刻意造作,就自然合乎戒律了!所謂壓抑,指的是在沒有覺察的狀態下,一些不被接納的慾望、情緒被遺忘,但卻儲存在潛意識裡,使日後的身心發生扭曲、僵固的現象。若在覺察的狀態下,經由智慧的觀照而採取的自我剋制或自我疏導的行為,就不是壓抑了。就如開車碰到有狀況要踩剎車一樣,那是維護安全的必要措施,戒定慧的修持是內在束縛的「脫」,和用發洩來達到外在束縛的「解放」是不同的。
乙:可是要用智慧來觀照並不容易啊!
甲:當然,要從聞思修循序漸進去做才是穩當的,例如止觀、四念處的修持都很好,而且需要有正知見而有方便善巧的老師來指導,急求開悟、不相信經典或老師,自以為是,反而容易走錯路。
乙:這樣的觀念我倒可以接受,只是修行還沒有到達相當的功夫之前,身心的
壓力和不安應該如何調適?
甲:我和你一樣平凡,佛法的教導只要是做得到的就儘量去做,不必對自己抱
著過高的期待,佛法講中道,壓抑式的苦行和放任式的樂行是兩邊,只要有觀照、不強求,適度的生活樂趣是不違背佛法的,佛法的隨緣中道行,就是這樣。你說的「自我肯定,自我實現,先愛自己,讓自己得到快樂和滿足」,在初學佛法來說是可以的。更進一步還要修禪定、開智慧、發慈悲心,這是我的看法,希望我們有更多相互切磋琢磨的機會。
乙:謝謝你提供給我一個對佛法的新看法 ,我想重新瞭解佛法,相信對我的觀 念會有很好的釐清作用!


二、生命的意義

甲:將近十年沒見面了,目前在哪高就?
乙:我在○○公司工作,前後總共二十幾年,今年年初辨理了留職停薪,休假一年.
甲:喔!做這樣的決定很不容易,為什麼這麼做?
乙:身為高階主管,心理壓力很大,身體也不好,長久以來就想休息一陣子,過簡樸的日子。為了自己的健康和家庭生活,我做了這個決定。這段期間,我覺得雖然沒有工作,沒有頭銜,生活卻過得很愜意,有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每天爬山、練氣功、聽音樂、讀心理學、研究佛學,與家人相處,人活著不只是為了賺錢而己。
甲:過悠閒的生活,除了要有很大的福報,還要有智慧才行。你這段時間研究佛
學,有什麼心得?還有,為什麼想研究佛學?
乙:目前還很淺,你研究比較久,想向你多請教。
甲:不客氣,你說說看!
乙:我對宗教一直都有濃厚的興趣,即使在忙碌的時候,也探討生命的意義: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人生為什麼有許多無法避免的痛苦?人死了又到哪裡去?種種問題,我都去思考,也看過道家和基督教的書,但是我還是比較喜歡佛學。
甲:為什麼?
乙:我覺得我比較能夠接受佛教思想,例如佛教認為人人都可成佛,人由自己的行為而決定自己的未來,不是由神的意旨來決定,也不會因為不信教就下地獄。佛教比較理性,有慈悲和智慧,強調眾生平等。
甲:不錯,這是佛法的特色,那麼,您看過些什麼書?
乙:主要是禪宗方面的書,看得似懂非懂;其他現代人寫的佛書也看了一些,只是有很多地方不是很瞭解!有沒有適當的課程或書籍,作有系統的介紹?
甲:您可以自己閱讀印順導師的『妙雲集』下編『學佛三要』和『佛在人間』,做
為開始。或者,如有可能,參加介紹導師思想的課程,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就我所知,美國新澤西州的同淨蘭若,仁俊老法師已講完『成佛之道』,『佛法論』,有錄音帶流通;臺灣方面,「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也有研讀『妙雲集』和『華雨集』課程,介紹導師的思想。
乙:目前佛教門派很多,你覺得怎樣?
甲:在我個人學佛過程中,學過不同的宗派,心路歷程說來話長,每一階段的想法也不同。曾接觸過禪宗、淨土的修行,也研讀過『楞嚴經』和『圓覺經』的思想。目前比較重視原始佛教的修行和「人間佛教」的精神,這些改變受印順導師的思想啟發很深。導師是現化中國佛教的大思想家,他除了努力釐清佛法的原貌,也希望找到適應現代文明的佛法。
乙:「人間佛教」是什麼?
甲:這是中國佛教的新思想。過去中國佛教衰微,信佛者多是老年人或失意者,過於注重死後往生他方淨土,忽略今生在人間淨化自心和慈悲利他的實際行動,致使人們誤以為佛教是消極厭世的宗教。「人間佛教」認為修行主要在人間,不在天上,所以提倡少作經懺或超度法會,多作慈善公益、講經弘法和靜坐禪修。這種積極入世的佛法,較能為社會主流的青壯年和知識份子所接受。佛教要深入人心,一
定要融入主流價值才行,這是提倡人間佛教的用意所在。
乙:真好!我現在就想開始上課、讀佛書啦!


三、真俗無礙

生:有個問題一直困擾我:我很喜歡佛法,也花很多時間聽經聞法,參加法會和
佛教活動,但是最近工作很忙碌,工作的性質沒有學習成長的空間,職位也沒有保障。總之,不是一份穩定而又有成就感的工作,我曾經換工作,但是結果都差不多,我很想辭掉工作準備高考,考上之後,有了一份好的工作,可以安心學佛,但並不是很有把握,心裡很矛盾!
師:你認為學佛是為了什麼?
生:要了脫生死!
師:什麼是了脫生死?
生:就是得大自在,不再受生老病死的苦。
師:怎樣才能離苦?
生:要出三界、往生淨土、成佛作祖才能究竟離苦得樂。
師:那麼你覺得你做得到嗎?
生:必須專心精進修持,以我目前的環境和功夫還做不到,如果我的工作安定,就可以有比較多的時間來修持。
師:那你怎麼修持?
生:靜坐、念佛、持咒、早晚課誦等等。
師:這樣就能離苦得樂,了脫生死嗎?
生:如果能夠做到一心不亂、一念不生就是了,但我總是雜念紛飛,一直無法
達到這種境界。
師:為什麼這樣就能離苦得樂、了脫生死?
生:眾生因為妄想執著,所以會有煩惱,
靜坐、念佛、持咒、早晚課誦可以幫助我去除妄想執著。
師:妄想執著是如何去除的?
生:不知道,佛經不是說內心清淨就不會有妄想執著嗎?
師:是的!但是妄想執著要在我們當下的身心去觀照而發現,這就是智慧的修行,唯有智慧才能徹底照見真相,消除妄想執著,由此而離苦得樂。靜坐、念佛、持咒是較偏於禪定的修行,禪定是開發智慧的助緣,不是修行的全部。如果你有觀照的智慧,不需要等到往生淨土或了脫生死,就可以體驗少分的清涼自在。即使你目前的工作仍然很忙碌,也不穩定,你也可以隨遇而安,自得其樂,在工作中學習觀照自己的身心,發展智慧,廣結善緣。
生:那就是說辭職專心準備考試是不必要的了?
師:要看你自己的因緣來決定,例如,你對讀書的興趣有多少,有多少積蓄做後援,體力是否充足?決心有多大,綜合考量以後,再做決定就可以了。這也是緣起的智慧的實際運用,看清真相,心無執取就不會矛盾衝突了。
生:像這樣對事理的分析,世間法也能做到,佛法的智慧和世間的智慧有什麼不同?
師:就體會「緣起法則」來說是相同的,而佛法的智慧更究竟深入空性,佛法
的特色在於生命當下身心煩惱的解脫,所以要體悟「緣起無我」,由此內心的種種妄想執著才會自然止息。學佛的人要在世間生活,幫助眾生,所以世間的智慧也要多學習充實,這是世俗諦的實際運用,學習佛法的智慧,要能真俗無礙,也會比一般人更理智、更有包容的精神。
生:如果我能在實際生活中多學習觀照的智慧,不用靜坐、念佛、作早晚課,也能做到生死自在、無煩無惱了嗎?
師:這裡面有聞、思、修的方便漸次,從散心的觀照到止觀雙運的功夫,需要長期的、精進的修行。當你具足正見,明白修行的正確方法,如果能多安排時間沈潛、專修,當然是很好的,不過,這還得有福德因緣,是急不來、也無法強求的。
生:謝謝老師的指導,讓我明白修智慧的重要。


四、探究真理

生:我以前聽經,知道要得到正法,就要嚴格依佛所說的來修行,「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可是現在來學『妙雲集』,卻又聽老師說要「自依止、法依止」,覺得很矛盾,很徬徨,我該聽誰的?
師:佛經有很多,說法也不完全一致,有的說空,有的說有,有的讚歎般若,有的推崇淨土,確實讓後代的學佛者很為難,所以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也有四悉檀的判攝。但是不同的宗派對於「了義」、「第一義
」,仍有爭議,這恐怕就不容易解決了。但撇開爭議性的部份,彼此尊重對方的看法,只要能減少身心的苦,仍然有很大的共通之處,依這減少煩惱和共識部份的兩個原則來學佛,問題就不大了。例如「離經一字即同魔說」,你依你的經,我依我的經,每個人都在學習,都有階段性的不同,不必相互否定,這樣就可以了。
生:難道沒有正確和錯誤的分別嗎?
師: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
生:按照正確的法來修可以成佛,用錯誤的法來修就會入魔。
師:什麼是佛?什麼是魔?
生:佛是究竟圓滿的覺悟,魔就是障礙覺悟,走入歧途。
師:為什麼會走入歧途?
生:因為知見錯誤。
師:這是循環論證,只是解釋名詞而已,對事實真相的探究是不夠的,你再想想看。
生:可不可以這麼說:智慧、慈悲、功德圓滿就是佛,有障礙就是魔,為什麼會有障礙?那是對於事實真相的錯誤認識。為什麼會有錯誤認識?因為誤信錯誤的知見。為什麼會有錯誤的知見?是因為沒有用心探究真相,或是有主觀成見看不到真相。
師:很好,錯誤的知見就是「無明」,唯有在「自依止、法依止」的精神下,在理性的、沒有預設觀點、實事求是的觀察探究之下,不斷地自我檢證、自我修正,才可能看到真相。
生:那麼知見的正確和錯誤和修行過程有關,而不是客觀的真實存在了嗎?
師:不錯,正確和錯誤是先要有一個標準在那裡,然後才能判定它是正確或錯誤,所以是相對法,不是絕對法。以甲經為標準所認知的「正法」,和以乙經為標準所認知的「正法」是可能有分歧的,拋開這些「標準」,才能看清事事物物的實際真相。
生:難怪要說:「一法不立」!既然這樣,就不需要經典,像禪宗說的「不立文字」了嗎?
師:經典是「世諦流布」,以文字接引眾生,如標月指。經典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立正見,知道修行的方法,屬於聞思的智慧,這是必要的過程。等到現證實
相般若,就可以放下經典,不再依附經典,所謂「我所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經典不可以廢棄,否則就恐怕真要「入魔」了,經典也不可以自己的主觀體驗來解釋,那就是「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啦!


五、緣起無我

生:我讀過一些佛書,也聽過很多佛法的演講,嘗試了解佛法。但是有些觀念很難接受,例如佛法說無我,要斷愛、斷欲。但是我有家庭,有事業,要放
棄這些,不再積極努力,一切隨緣,那麼沒有了工作,我的太太、小孩怎麼辦?看似清高,我卻覺得很自私。到底「無我」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師:「無我」並不是放棄,而是覺悟真相。自我只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所生的假相而已。不管一個人是積極或消極、貪欲或離欲,都同樣是無我的。無我是真相,我見是錯覺。沒有我見的人,也可以是積極進取的人,也可以是家庭和諧、事業成就的
人。
生:破除了我見,怎麼還會有動力?
師:明白無我的人,照樣可以吃飯工作,但是知道裡面沒有一個「我」在吃飯,「我」在工作,只有活動而沒有「自我」,我並不是動力,因緣才是真正的
動力。
生:沒有自我,誰在活動? 
師:活動只是因緣和合,裡面不需要我。但是為了區隔我不是你,也不是他,才建立「我」的代名詞,其實是沒有實體的。就像一堆積木,可以堆成房
子,車子,可是堆完之後,手一推,就什麼都不是了。
生:可是,如果沒有「我」,一切的努力又是為了什麼?這太可怕了!
師:無我只是沒有固定性,沒有獨立性,而不是沒有因緣和合的現象,這就是真相,沒有什麼可怕的。反而清楚地知道:這個「我」,不管我們如何努力保存它,或希望變成我們理想中的狀態,都只會照著因緣法則來改變,呈現各種狀態。所以沒有追求,也沒有
放棄;所放下的,只是不合因緣的期待和認知。這反而是減少煩惱,活得更自由,不受內心的執著所困。
生:我還是覺得若有所失,掉入虛無了。
師:沒有自我的錯覺,心靈更豐富,可以隨著因緣的淨化和改善,人生更趨向於真善美。
生:既然無我,真善美又有什麼意義?
師:無我,所無的只是本來沒有的錯覺;「但見緣起,不見於我」。看見無我的人,內心沒有自私和執取,生命自然展現真善美,並非刻意追求真善美。
生:要怎樣才能體驗無我?
師:觀察身心和外境的互動和依存性。例如:我們吃下食物,身體自然地消化。吸收;我們呼吸,自然地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心臟自然地跳動,荷爾蒙自然地分泌,維持身體的運作。這一切都是因緣的運作、依存、互動的現象,不是由我們支配、主宰的,就像大自然一樣地運行,不是自我意志的結果。裡面根本沒有我,也沒有主宰,這就是無我。
生:知道或不知道無我,又有什麼不同?
師:無我是真相,知道無我是智慧。由於我見的蒙蔽,以為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需要去保護、擴展,就像精神錯亂一般,身心備受煎熬,為了自我,不惜傷害他人,或受盡折磨,為了想要得到金錢物質的享受、感情的依賴、成就感,心中充滿權力欲、佔有欲、主
觀意識,或逃避責任,消極退縮,而活在患得患失、焦慮、緊張之中,這就是「苦」。如果明白無我,那麼依附在「我見」之下的貪愛、瞋恨、恐懼、不滿,也就沒有立足的餘地,也就可以逐漸消除煩惱,離苦而得自在了。
生:「無我」所呈現的真相,可否再解說一下?
師:就在當下行住坐臥、思想和感覺中。我們都是活在緣起的大海中,就如大海中各式各樣的魚,游來游去,雖身處大海而不自知。一切都只是緣起,而沒有真實的界限,個體只是意識的區分而已。我們每個人所呈現的當下狀態,無一不是緣起。例如我們在看書,裡面沒有我,只是眼睛對著書本,經由光線反射,字句經由水晶體、玻璃體的折射,聚進大腦視覺區,經由大腦的記憶、思考的作用,理解其涵意,引發各種反應如平靜、喜愛、枯躁等感覺。這就是緣起。再進一步觀照眼睛和大腦,要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必須充份的養份、血液供應,而這些又是由食物所提供的。至於書本,則是由紙張、作者、出版商等因緣所成就。這就是緣起大海。
生:我有點懂了,緣起無我不只是理論,而是甚深的智慧境界,需要虛心學習才能真正體會到它的正確意義。如果用自己淺薄的見解來猜測,那是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

--------- 未完待續 --------

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沙發
renee209 發表於 2010-5-9 09:25 | 只看該作者
太好了,非常有啟發,謝謝轉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3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5-11 06:35 | 只看該作者
太好了,非常有啟發,謝謝轉載!
renee209 發表於 2010-5-9 09:25


謝謝支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4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5-11 06:36 | 只看該作者
六、緣起如幻

生:般若智慧是什麼?
師:你認為呢?
生:就是空性的體驗。
師:什麼是空性?
生:就是「無所得」。
師:你自己是不是無所得?
生:是!
師:這只是你的知解、觀念,不是實際的體驗。你來說說看,既然無所得,坐在你那裡的又是誰?
生:……???是啊!既然空無所得,坐在這裡的到底是誰?
師:你靜下來觀照一下,看看「坐著」的是什麼?

〔靜默一分鐘〕
生:我看到「我」坐在這裡。
師:把這個「我」的概念拿掉,不要思考,再觀察看看,「坐著」的是什麼?

〔靜默五分鐘〕
生:只是這個身體「放」在這裡。
師:「我」還有嗎?
生:我還是有,身體就是我。
師:你再觀察看看,如果沒有「我」,身體能坐在這裡嗎?

〔靜默一分鐘〕
生:可以。
師:你能看到這點,這是很關鍵的地方。「我」純粹只是一個名稱、標籤或設定而已,明白了嗎?
生:有點懂了!
師:那麼這個是有所得,還是無所得?
生:我可以理解「我」只是假名,可是我覺得身體還是很實在的,吃飯、睡覺、說話、走路、做事都要靠它,不是嗎?
師:那就不是「無所得」囉!
生:是啊,那麼什麼才是無所得的空性?
師:空是指無自性、如幻不實。
生:難道這個身體也是如幻不實的!明明看得到、摸得到,為什麼說它是如幻不實?
師:因為「身相」是因緣所生法,是無自性的,所以說身相不可得、如幻不實。身體是大自然生態體系的一環,依存於大自然的因緣而存在,而身體也同樣是由物質、蛋白質、細胞等精密組合而成,所以身體也純粹是一個名稱、標籤或設定而已。「我相」不可得,身相」也不可得,只是依存因緣,假名似有如幻的身體,實在是沒有實體、自性的。
生:什麼是「無自性」?
師:「緣起」、「如幻」、「假名」、「無實」都只是同一個事實真相的描繪,在身體中,找不到任何固定、單一、獨自存在的身相,只有形相,沒有實體,稱為無自性,也就是沒有它自己絕對性、自主性、永恆性的存在。
生:所以,雖然身體有身體的形相、作用和活動,可以吃飯、睡覺、說話、走路、做事,卻是無自性的,是嗎?
師:正是!你覺得是身體在吃飯、睡覺、說話、走路、做事嗎?
生:直覺上是這樣的!
師:心中不要預存「身體」的概念,可以呼吸嗎?

〔靜默三分鐘〕
生:只有胸部、腹部的起伏,和空氣的進出,不需要預存「身體」的概念。
師:這就是身相如幻不實、假名安立或無自性的真正含意。進一步觀照,不但呼吸不可得,連胸部、腹部和空氣都是無自性的假名。空性不是否定因緣的現象,而是指出這些現象當中並沒有一個絕對的實體,打破這種局限、僵化的認知。這些因緣的現象呈現出它鮮活流動、相依共存的原態,就是緣起性空。直接洞見這個事實,就是般若智慧。
生:般若智慧對我們有什麼作用?
師:洞見緣起性空的事實,我們會很容易看到緣起的大用。我相、身相、心相都是無自性的。吃下去的食物,不用操心,緣起的力量會將它消化吸收;運動的時候,不用命令它,心臟自然加快跳動。一切都只是緣起的呈現。明白緣起,支配、操控、追求、逃避的心就會逐漸止息,心靈的自在解脫就不求自得了!

七、菩提心

師:你平常修什麼法門?
生:沒有一定,有時候觀呼吸、修四念處,有時候念佛。
師:會不會太雜?
生:有一點,我本來修淨土,後來學了原始佛教、中觀,覺得滿好的。但是又想到如果沒有了脫生死,還會再輪迴,甚至可能墮落,沒有保障,還是覺得往生西方淨土比較穩當。可是心念很散亂,恐怕未必能去得成。所以我常常覺得很困擾!
師:你也可以修四念處、中觀,同時發願往生彌勒淨土追隨彌勒菩薩!因緣成熟一同回到人間,實現人間淨土,這樣就不會互相矛盾了!
生:可是,有人說,有些修行人想去彌勒淨土,到了兜率天經過外院,就沈迷在天界的享樂,忘了去內院!
師:這只是傳說。心有所染才會耽於欲樂。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不管修什麼法門,內心清淨才是重點。
生:我還是對未來不放心!
師:何不好好安住當下?
生:我覺得活在這個娑婆世界很苦,看到種種人情冷暖、各式各樣人性的醜陋,讓我很不想留在這裡,也不想再回來人間!
師:看到苦就想離開,這不是逃避嗎?
生:逃避和厭離有什麼不同?
師:逃避是不去面對苦的原因,厭離是澈底了解苦的原因無非貪瞋痴,所以不但愛染心要離,連討厭的心也要離,內心清淨光明、平等對待順逆境才能究竟離苦得樂,如果只是逃離或轉移情境,而沒有淨化內心,趨樂避苦只是眾生的本能,只有短暫的效用,沒有解決生命的困境!
生:那麼佛為什麼還要教人往生淨土?
師:這是佛的慈悲、方便接引,「阿彌陀佛」即是「無量」,是無限智慧、功德的顯現。如果能在苦難的穢土中精進修行一天,勝於在淨土中修行一百年。因為在困苦的環境下,更能發出離心和菩提心,所謂「菩提所緣,緣苦眾生」。任何的修行,念念迴向於正覺,這是所有法門都一樣的!
生:就是說,如果我面對苦、了解苦因,我就不再矛盾、困惑了?
師:是的!你知道世間為什麼有苦?人性為什麼會那麼醜陋嗎?
生:因為眾生有煩惱、造業才會這樣!
師:這是註定而不可改變的嗎?
生:雖然可以改變,但自己很難改變自己,別人也很難改變他。
師:學佛修行就是要自覺覺他,自己改變,自然可以感化他人。
生:真正學佛修行的人太少,煩惱的力量又那麼大,情況不太樂觀。
師:千年的暗室,一盞燈就能打破黑暗!一燈燃千燈,燈燈無盡!一夜惡夢,醒來什麼也沒有,智慧的光明照破無明的黑暗,有什麼難易可說?
生:那我要怎麼選擇修行法門?
師:你可以隨著你自己的因緣,選擇修學的方式,將來要往生哪一個淨土,或回到人間,也是由願力和因緣來決定。只要內心光明、純淨、覺醒,都是好的。
生:我想通了,心向菩提,念念覺醒就是了,其它隨緣就可以了!
師:很好!


八、我是誰?

師:你現在怎麼用功?
生:我在找「我是誰?」
師:找到了嗎?
生:正在找!
師:正在談話的不就是你嗎?
生:這只是身心活動的假我!包括從出生到現在所有的角色、身份都是假我而已!不是真我!
師:你為什麼要找到「真我」?
生:找不到心就不安!因為活在虛妄的身心世界中,一切都是生滅無常、苦惱不安的,找到真我才能得到究竟安樂!
師:你說的「真我」是什麼?
生:不可思議、妙用無邊、靈智大覺。
師:怎樣才能找到?
生:一念不生全體現,妄心息滅,真心就現前!
師:怎樣息滅妄心?
生:說老實話,起心動念、見聞覺知,這些都是腦細胞和神經系統的電流作用,都還在妄心的範圍內,真心、真我、真如,一點眉目都沒有!那請問你是怎麼修的?
師:沒有假我、真我,妄心、真心,生滅、不生滅,也沒有靈覺與不靈覺,當下就是!
生:就是什麼?
師:當下就是空有不二的實相!純然和全然,沒有知見投射在身心世界中,也沒有割裂對立的認知。
生:既然什麼都沒有,活著還有什麼價值和快樂呢?
師:雖然沒有談話的「我」的主體,但是你所說的「不可思議、妙用無邊」自然展現!它不是什麼「靈智大覺」、「真我、真心」或神祕的宇宙本體,就在當下,由不同的因緣幻現多彩多姿的身心世界!它也不是絕對不變的實體,當下就是畢竟空中的「虛擬實境」!當我們執意想要把它改變什麼才滿意,就離開「純然」,心有增減;當我們無意中認定它是什 麼、不是什麼,就離開「全然」,而有所割裂、對立。
生:那麼,我是誰?
師:從早到晚,就在生活工作的語默動靜、感情、思想、見聞、覺知之中,這些都是緣起之用;心不執迷在虛幻的假相中,當下就是真實和快樂。「我」只是想蘊的作用,它只是世俗假名安立的方便;心念、名相的虛幻性就是真相、實相。
生:要到達一念不生才能見到實相嗎?
師:那麼佛和阿羅漢有沒有念?
生:無念!
師:無念怎麼說法度眾生?
生:?
師:無念若解說成無思無想,則頂多禪定;佛和阿羅漢的腦子還是有作用的。禪宗說無念是「於念而離念」,不陷入、黏著在念頭中,對形相不生執取,也沒有添加主觀見解、期待等等的投射,只是活在純然和全然的當下而已
生:還有苦和不安嗎?
師:在純然和全然的當下,內心沒有苦和不安;但是當投射和割裂生起時,苦還會現起。
生:不是一悟永悟嗎?
師:我不清楚你說的悟是指什麼,我的意思是般若智慧照見「空有不二」的實相,不等於貪、瞋、我慢所有煩惱完全平息。所謂「理可頓悟、事須漸修」,認得路,不再迷路,不是到達;雖說還沒有到達,但心中踏實、放心而不再惶惶不安。
生:當境界來的時候怎麼辦?
師:回到純然和全然。譬如說:眼前是寧靜而美麗的夜景,不必另外去分割它、認定、執取它是固定、實體的存在,或添加一些想法上去,希望擁有這片寧靜和美麗。到了白天,一片吵鬧、雜亂的交通出現在眼前,明白這是因緣的轉換,就不會拒斥眼前的景像而生煩惱,因為這就是實相。
生:可以有感情、思想、見聞、覺知嗎?
師:當智慧現前,看見真相,所有感情、思想、見聞、覺知都只是幻影,世俗緣起的假名而已。雖畢竟空而可聞可見,雖宛然有而不真實,這就是空有不二的中道實相。

九、空與有

生:我覺得「一切法空」的說法太過於虛無、悲觀,這是不究竟、不了義的。要發揮「妙有」才是更高、更圓滿的說法。
師:為什麼?
生:如果「一切法空」,那麼連善惡、功德、業報、生死、涅槃、戒、定、慧都是空的,連佛也是空的,那麼一切都是無義意的,何必還要來學佛修行呢?
師:你認為應該怎樣才對?
生:好的不能空掉,好的不但是不空,還要發揚光大。
師: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
生:業障、苦、煩惱是不好的,清淨、樂、功德是好的。
師:「空」的定義和你的認知是完全不一樣的。空,不是否定或抹煞現象的存在,而是說明現象的根本性質或普遍性真相,所以又稱為「空性」、「法性」。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沒有絕對的實體、自性,只是因緣的顯現而已這是一切法的普遍性的本質,不管好的或不好的,都同樣是沒有絕對的實體、自性,所以說一切法空,眾生和佛同樣是空,業障、煩惱和清淨、功德也同樣是空,所以也可以說是「如實」、「如如」、「真如」。
生:你的意思是說,「空」是理論,而不是修行?那麼說「空」有什麼用?譬如
說,我生病了,身體某個部位非常痛,雖然我知道它是空的,但還是痛得要命,空對我一點幫助都沒有!
師:佛法要消除的是內心的煩惱和苦;身體的苦,還是需要以世間的醫藥、保健來消除。佛陀時代,允許信眾以衣、食、醫藥供養修行人,可見對於色身的維繫,有關世間法的部份是不能缺少的。
生:那麼,知道空就能消除內心的苦嗎?
師:當你澈底了悟色身和痛覺是空性時,對色身和痛覺就不會有實在感的執著,內心不會緊緊抓住它、抗拒它、痛恨它或害怕它,只是單純的痛覺而已。你對痛的態度是先完全接受它,然後想辦法解除它。因為你知道痛既然是因緣生,所以也可以由因緣的改變來減輕或消滅,譬如檢查病因、吃藥或手術治療、吃止痛藥,用念佛、觀出入息來轉移注意力,甚至功夫深的話,只要入定,就沒有痛的感覺了!至於內心,始終是平靜的。這就是阿含經說的「身苦心不苦」的道理!
生:可是我覺得「空」是消極了一些!「妙有」是更積極的觀念!
師:事實上空與有是不二的,自性空的法性和緣起有的法相是相即不離的。因為空,一切法沒有實體,所以蘊含了無限的可能性。只要消除不良的因素,就可以創造豐富而多彩多姿的清淨因緣,所以空也有積極的意義。
生:「緣起有」和「妙有」意思一樣嗎?
師:如果不拘泥文字相,「緣起有」也是奧妙、巧妙的。但是如果把如幻的假有
當作虛妄,妙有當作真實,那只是以「真空妙有」的真常思想的解說。在實踐上同樣是要離染、離執,清淨、自在,並不是假有就是消極,妙有就是積極的。因為一切法自性空,如幻有就是普遍的真實,自然也沒有消極或積極的意義可以賦予它了!

十、當下的真相

生:我最近禪修時有一些境界,想請問老師。可以嗎?
師:可以啊!
生:最近禪修時,閉上眼睛,不用觀想也會感覺眼前有一片光,內心覺得很平靜。這樣是好還是不好?
師:就修定而言,當然是好的。不過,就法的實相而言,沒有「好」或「不好」,要看你的認知和心態而定。那時候你在作什麼?想什麼?
生:沒有想什麼,我只是在觀察這一片光。
師:你觀察到什麼?
生:還是一片光。
師:你怎麼觀察?
生:就只是看著它。
師: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生:只是一片光。
師:你心裡有沒有認為「這是一片光」?
生:我沒有特別去注意,應該有吧!
師:當人們接觸到一樣東西時,內心總是不自覺地認為:「這是……」,若不是已知的東西,才會問:「這是什麼?」這些是平常人的認知基調。真正的觀察,佛法稱為「毘缽舍那」,比較接近「這到底是什麼?」
生:不太懂!
師:存著﹝未知﹞的心態,才能觀察,若是已知就沒有探索的空間。你現在就靜下心來試試看吧!
生:好的!
……

師:現在怎麼樣?
生:剛閉上眼睛的時候,一片漆黑,心一定下來,又可以感覺眼前有一片光!
師:不要給它名稱、標籤,它是什麼?
生:沒有「是」,也沒有「不是」。
師:有沒有「它」?
生:有!那是一個覺知的對象!
師:「覺知」和「它」是分離的還是一體的?
生:當我去思惟、分析的時候,好像就變成分離的。
師:當你純然地活在當下,不去思惟、分析的話呢?
生:好像渾然一體、無法分離的。
師:既然如此,原本那片光有沒有獨立的實體?
生:沒有!即使用思想去分析,用名稱、標籤加在上面,也一樣沒有獨立的實體。
師:那片光會不會消退?
生:會。
師:那麼,是常還是無常?
生:無常。禪修時,心定下來才會出現。
師:那片光是有因有緣才會出現,還是無因無緣而出現?
生:當身心處在寧靜狀態下才有,所以應該是有因有緣才會出現。
師:既然如此,那片光是因緣生、無常、沒有實體,那麼有沒有「它」?「它」
又「是」什麼?
生:「它」什麼都不是,「它」只是一個代名詞,它是由我對它的解釋而賦予它
意義!這是否就是「空」?
師:是的!這就是真正的智慧觀照,當下即是實相,這就是一切法的本然、原貌!
生:這似乎很單純、很直接,並沒有一般人想像中那麼繁雜、艱深,那為什麼人們都見不到呢?
師:因為誤認,把想蘊中的觀念、記憶、想像、推理當作真實,錯失眼前的真相,在能所對立、固定化、絕對化、抽離式的認知模式下是看不見真相的。譬如說,把「光」認為是「美好的」、「祥和的」,想像那是「能量」,推測它是「阿彌陀佛」的示現,這些都離開當下的真相,落入「想蘊」之中。
生:見到當下的真相以後,要如何保任?
師:真相沒有對立、沒有界限、不落思惟、不落時空,當下即是,所以無法「保
任」,想要留住它,反而離開它。
生:那麼,怎樣觀照才能看到真相?
師:覺知當下!當覺知外在的境相、身體、內在的感受和心念時,不要認同「它
」,認為「這是……」,放下觀念、記憶、想像、推理,直接活在當下,你會見到無常、緣起、空寂的法性。返觀原先的境相,宛如過眼雲煙、如幻如化。這就是智慧觀照的禪修。
生:我們一直都活在觀念、記憶、想像、推理中,要「放下」這些談何容易。
師:只要分離心智中的觀念、記憶、想像、推理,知道這些不能代替或等同當下
的事實真相,就自然可以放下!記住!「想蘊」只是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工具,否則陷入想蘊中,就如困在迷宮裡一樣出不來。
生:有那麼嚴重嗎?
師:人類物質文明愈發達,心靈愈痛苦。當看不清真相時,思想就會造成各種對立和衝突,包括內心的、人與人之間的、族群、階級、人與大自然的衝突,而衝突必然帶來傷害和痛苦。人們一直活在過去的回憶、對未來的期待,對現在的不滿之中。只有不透過思惟,現觀無常、緣起、空寂、幻化的如實法性,才能親口品嚐到自在、滿足的法味。

----未完待續----

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5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5-27 10:58 | 只看該作者
十一、煩惱即菩提

師:當煩惱來的時候,你怎樣修行?
生:順其自然!當它來的時候,就讓它來,當它走的時候,就讓它走,只要看
著它就好!
師:為什麼不處理?
生:煩惱已經生起了,想要去除煩惱,也是另一種煩惱,所以不要另外再動念
去除掉它,只要保持覺照就可以了,到時候煩惱自然就會消失,既然沒有煩惱了,就不用再修行了。
師:煩惱怎麼斷?
生:煩惱不是用斷的!煩惱不可能斷,也不用去斷它,「煩惱即菩提」嘛!煩惱
來來去去是很正常的。只要看著它就好了!
師:這種講法很奇怪!
生:「前念迷即凡夫,後念覺即佛」,佛與眾生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
師:不二法門是甚深般若,你所引用聽到的詞句並沒有錯,但你的體會還不到
這個見地!你的解說似是而非!
生:哪裡有問題?
師:你聽到了很高深、很微妙的法門,卻錯解了,這一點要特別小心,「菩提」、「覺」、「覺性」以及「佛」的實質內涵是照見空性的般若慧,不只是「覺照」、「覺知」、「覺察」、「看著它」而已,即使因為煩惱被看見而消失,也不一定就是般若慧。把注意力移轉到放在「看自己的心」,而不再去注意引起煩惱的事情,不是智慧,煩惱沒有斷根,還會再生起!
生:看見它就消失,所以是空的,當覺照的時候,佛性常存、不生不滅,才是
真實不虛的!不是這樣嗎?
師:不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空性是一切現象無非從緣起,而緣起的現象
就是無自性沒有絲毫的實質自體的,一切都是在相依相待中,變換移動的。
生:這些都是理論,都是用頭腦想出來的!佛性是可以用眼睛看見的,不是空
的。煩惱也是佛性的顯現,因為煩惱有生有滅,虛妄不實,是空的。佛性才是真實的。
師:不要錯把「靈明覺知」當作真如佛性,靈明覺知也是因緣和合才有的,要有
呼吸、心跳,運送血液到大腦才能有知覺,人在昏迷狀態的時候,「靈明覺知」就不見了!
生:什麼才是「空性」「覺性」?我指的是當下的體驗,不是理論。
師:當你照見「如實」,就不只是理論,而是當下的體驗,「如實」具有普遍性,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內心的智慧和所悟的真實是一如的。「空性」是
就「如實」的沒有固定性、界限性、實體性而說的,「覺性」則是就「如實」的洞見、透徹、無滯、無礙而說的。
生:那麼,這就是「不二法門」嗎?
師:是的!煩惱、菩提不二是指煩惱、菩提兩者都是「無自性」的,煩惱沒有
固定的實體,所以當般若智慧現前,煩惱自然不生;菩提也沒有固定的實體,不能把它當作宇宙永恆不滅的本體,而是「煩惱消失、覺性顯現。」依迷說覺,二者是相互對應、襯托而建立的假名,本質上是如幻不實的!
生:照這樣說,就不用斷煩惱、不用修了嗎?
師:你還是沒聽懂!如幻不是沒有,是雖然可聞可見,卻不堅實。智慧現前、煩惱就消失,假名說是「修行」、「斷煩惱」,「修」如幻的智慧,「斷」如幻
的煩惱!「生」如幻的智慧,「滅」如幻的煩惱,生滅是如幻的,這才是「不
生不滅」的真義。
生:理論上可以接受!
師:理論要依靠語言文字相來描述,這是很局限、很片斷的。一旦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必透過語言、文字、思惟,真契入真如實際,內心寂靜、一切相寂滅,你就知道諸佛賢聖所言不虛!
生:希望有一天能真正體會!
師:如是因得如是果,要依聞思的正見修止觀定慧,才能得菩提果啊!


十二、無我的體驗

師:你對「無我」有沒有什麼體會?
生:我很專心作事,或聽佛曲,覺得心裡很平靜,是不是「無我」的體驗?
師:不是。
生:有一次我在靜坐的時候,感覺一片空靈,感覺身體消失了,這樣是不是「無
我」的體驗?
師:不是!
生:不是「無我」的體驗?那是什麼?
師:接近定境,可以算是「忘我」吧!
生:怎樣才是「無我」的體驗?
師:能所雙泯!
生:什麼是「能所雙泯」?
師:當下能知的身心和所知的境界,是依存的、沒有分割、沒有界限、沒有對
立。
生:在專注和禪定的時候,可以見到無我嗎?
師:可以!
生:怎樣見到無我?
師:當你做事或聽音樂時,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或音樂上,那樣會產生
局限和黏著,看不見包含內心、身體和外境的整體因緣。要覺察當下的身心和境界。當你發現內外之間,是依存的、沒有分割、沒有界限、沒有對立的,就是「無我」的體驗。
生:可是,除了很專注外境時,會偶而忘了「我」的存在之外,我總直覺有一
個能知、能覺、能看、能聽、能想、能做事的「我」。
師:那其實是一種誤認。
生:怎麼說?
師:你現在坐在這裡,你有沒覺得有一個「我」?
生:有,我覺得有一個「我」坐在這裡,跟老師談話。
師:現在請你仔細覺察當下的身心狀態,你感覺到什麼?
生:我感覺我的身體坐在椅子上,嘴巴在說話,心裡在思考。
師:其實你只能感覺到身體坐在椅子上,嘴巴在說話,心裡在思考。而你把這
些現象當作「我」。
生:難道不是嗎?
師:這些現象其實都是「因緣所生法」,是動態的依存關係,「我」的認定是外加的!也就是「緣起無我」,見到身心和合、內外依存,沒有分割、沒有界限、
沒有對立的,就是「無我」。
生:我還是不太明白!
師:你可以一面觀察一面分析當下的緣起,通透之後,就能直觀緣起無我。
生:怎樣觀察?
師:當你正在聽音樂的時候,你發現「聽音樂」是一組整體、動態的因緣,音
響、音樂、耳朵、聽覺神經、大腦、血液供應、身體和心必須同時發生作用,缺一不可。洞察身心境界的緣起,就會見到沒有能聽的我,沒有孤立、分割的實體的我,只有「反身代名詞」的假名我。
生:見到無我有什麼作用?
師:自我和他人、自我和環境之間的對立感消除,「支配」和「防禦」的反應模
式跟著消除,衝突和煩惱就不再生起了!
生:會不會變得軟弱、沒有主見、逆來順受、沒進取心?
師:因為回歸當下的因緣,沒有操控也沒有自我保護,轉化為尊重、包容、同
理心,以超然、整體的視野看待自我和他人、自我和環境之間的動態依存關系,展現生命活躍的創造力,欣賞萬事萬物的美妙。堅強或柔軟、進取或退讓、領導或順從都是由因緣來決定,沒有「我」的既定立場。這和軟弱、沒有主見、逆來順受、沒進取心是不一樣的!


十三、忙與閒

生:我最近工作上壓力很大,想請教老師!
師:好啊!不妨說說看!
生:這一陣子忙起來的時候,覺得很混亂,閒下來,又覺得不安。忙起來的時候,譬如昨天打電腦的時候,開了幾個程式來工作,這時客戶要資料,就另再
開了一個程式來列印資料。還沒開始列印,電話就來了,電話講一半,上司又交待工作,等到告一段落回去打電腦,要列印資料的時候,電腦卻當機了!內心焦急感覺身體緊繃、胃也有點痙攣。
師:你有沒有觀察看看是什麼想法或感覺造成焦慮?
生:我很不喜歡事情作一半擱在那裡,那種被干擾、未完成的感覺很不舒服,
所以就不自覺的加快速度,把它趕完,如果被干擾,就會急著排除它!
師:其實生命只有當下,但我們對事物卻產生實體感,從整體的因緣中切割下
來,成為單獨存在,認為它有開始和結束,所以才有被干擾、未完成的感覺。如果你看到緣起的不可分割,你只是活在當下,單純地做好眼前的事,就不會捲入事情裡面,也不會有被干擾、未完成的感覺。
生:我試著體會看看!
師:閒下來的時候為什麼覺得不安?
生:看到別人都有事情在忙,自己一個人閒著沒事做,覺得過意不去,就主動過
去問問有沒有工作要幫忙,工作接過來做一半,又有客戶電話打來,又開始覺得焦慮了!
師:忙只是忙,閒只是閒,不要把觀念和感覺加上去,忙和閒都是因緣。你只
要活在當下的因緣,閒下來的時候,你可以喝杯茶、心情放鬆、整理文件、掃掃地、如果有同事內心有困擾,也可以多去關懷!不要閒下來的時候,心還在忙!
生:我懂了!休息的時候可以放鬆、沈澱、作一些比較輕鬆的事。
師:你知道為什麼不能坦然安住當下,工作只是工作,休息只是休息?
生:為什麼?
師:因為執著某些想法,沒有看見真相。
生:什麼真相?
師:我們所認知的每一個現象,只是記憶的串連,而真相是緣生緣滅、剎那不住的事實。內在的和合性、變化性和外在的相依性沒有被察覺,才會覺得事物是單獨的、分段的、固定的。拋開局限性、個別性,每一剎那都是所有舊事物的結束,也是全新的開始。過去只是記憶和經歷,未來也只是預期和想像,而現在則夾雜了時間感、空間感、實在感、自我感以及種種解釋和批判,這些都不是真相。
生:老師是說,我的焦慮不安是由於沒有看清真相?
師:是的,因為沒有看清真相,才會急著「完成」,而沒有看到實際的因緣。認
為「沒有在作事」是不好的,把自己逼得太緊!
生:那我該怎麼樣才能看清真相?
師:覺察當下的因緣,不要落入記憶和想像,你就可以看到真相!
生:喔!謝謝老師!


十四、紅塵中好修行

生:這幾天住在山上真好,空氣新鮮,環境又清幽,沒有都市的吵雜、混亂,眼前盡是花草樹木,耳邊盡是蟲鳥的叫聲,微風吹來、陣陣清涼,有空就禪坐經行,輕鬆、自在,完全沒有壓力,真不想回家呢!
師:這是在享清福,不是人人都有這種福報的呢?
生:山上修行真的很好,不過為了工作還得下山,回到紅塵裡去忙碌!
師:修行不分山上山下,內心寧靜、對事物能洞察它的本質,都是在修行,你最近有沒有什麼事情?用怎樣的認知和態度處理?
生:上星期,臨時代理同事接下一場演講,要把五本書的內容綜合報告出來,只
有兩天的時間,很緊迫,心裡覺得很焦慮!
師:焦慮是如何生起的?
生:時間很緊迫,怕講不好。
師:怎樣才算是「好」?
生:至少要完全消化以後,用最完整的方式呈現出來。
師:如果時間不允許,也非得做到這樣不可嗎?
生:很希望能做到!
師:這個想法是焦慮的原因嗎?
生:應該是!
師:你覺得可以不用焦慮嗎?
生:不要帶有任何期待、希望,就不會焦慮了!
師:那不會太散漫了嗎?
生:什麼才是中道?
師:用寧靜的心面對它,以智慧的觀察找出適合的應對方式。譬如說:先可以把五本書的序文、目錄讀一遍,然後抓住重點,根據自己的思考和靈感,擇取一些實例、故事部份作仔細的瀏覽。以此為基礎,再加上自己的閱讀心得,總之,盡心盡力,不要執著「完美」,就不會焦慮了!
生: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是這樣嗎?
師:正是!
生:這樣就是在修行嗎?
師:在繁忙中保持寧靜,就是培養定力,觀察當下的因緣,就是培養智慧!用
清淨的心和積極的態度把眼前的事作好,就是精進!
生:比起在清靜的環境裡修行,紅塵中的修行要難多了!
師:當然,所以靜中修有基礎,定慧成熟以後,便要在動中磨練,才能真正把
佛法活用出來。如果連靜中的覺察力、觀照力都沒有開發出來,就無法立即發現焦慮,也不清楚如何觀察因緣!
生:靜中的與動中的定慧,似乎有些不同的地方,靜中的定慧真的能在動中用出來嗎?
師:如果是修的是守住一境的定,動中就很難活用,因為心無二用,無法專注
兩種境界。如果修的是心不住於一境而內心寂靜、覺知當下的「活定」,無論在清靜或活動都可以用得上!
生:那麼在清靜或活動中的智慧有沒有不同?
師:本質是相同的,功用各有不同,在清靜的環境中,內心、外境都比較單純,
可以深入觀照,透澈照見緣起、無我的甚深法性,但是還沒有在一一境上驗證,廣度不夠;而在日常生活中修智慧,就可以廣泛地在每個情境中照見緣起、空寂的如如法性。而無論在動中、靜中,內心的無執、無礙、寂靜、光明是完全一樣,沒有什麼不同的!

十五、寂靜的心

生:近來有一些體會,想跟老師報告!
師:很好啊!
生:這段時間,因為經濟景氣不好,收入銳減,可是還有房屋貸款要繳,小孩要上大學,也要繳學費,不能像前一段時間那樣,全心學佛修行,必須設法工作,增加收入,內心感到「逼迫性」,壓力很大。
師:如何處理?
生:初學佛時,總覺得修行最重要,犧牲世間法是值得的。可是現在對空性有了體會之後,知道世間法和出世間不相礙,一切法皆是寂滅相,不取「出世間法」、不捨「世間法」,在工作中保持內心寂靜,「逼迫性」、壓迫感也就消融了!當初,我意識到我無法再過專心修持的生活,而不得不回到萬丈紅塵裡,心中些不願意而且感到無奈。但是當我的心安住空性時,發現世間並不妨礙修持,反而是更真實的焠煉,就不再心存排斥了。
師:很好,一般學佛的人,遇到困難,往往會用移轉的方式來逃避:研究經典或打坐、誦經、念佛、持咒,如果能使內心的寧靜,然後很理性地面對問題,那就對了。如果只是沈浸在內心的寧靜,或感應、神通之中,回到現實,問題依然如故,內心又再度紛亂、感受到苦迫性,這樣的學佛是不究竟的。如你所說,以空性的智慧面對真實的情境,以安住於寂靜中,自然消融內心的衝突,而不再有壓迫感,這是正確的修行。
生:很奇妙的是,當融入空性、心無分別時,有另一種智慧生起,很清晰地看見當下的因緣,自然而然知道如何去做,並且很容易地化為行動,來應對當下的情境。我開始進行評估、計劃,了解環境、考慮事情、與人接觸,在這些過程中,都可以保持內心的寂靜,修行和工作其實是可以結合的。
師: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可以和眾生結善緣、積集菩提資糧、培養慈悲心,
修學大乘佛法,並不限於財布施或法布施,修四攝法中的愛語、利行、同事,就是在人群中,將自身修得的寂靜、柔軟、清淨、開朗的氣質自然散發出來、攝受眾生,用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化導眾生,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了!
生:有時候,事情發展出奇的順利,或得到意料之外的收穫,不免喜不自禁。這時,我也觀察到,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樂境、沈迷在喜心中,依然安住空性,知道樂境、喜心也是緣生緣滅、幻化無常,內心就回到寂靜,不再波動了。
師:其實,在可欲的樂境、如願以償的滿足感之中,修行難度更高。因為逆境、
苦迫,會驅策人精進修行,得以離苦、滅苦,但是欲樂情境的誘惑和陷阱,要有很高的警覺性才能發現,即使發現了,如果沒有很強的出離心,仍然會逗留在那裡,不肯捨棄,內心寂靜確實不容易。這需要在平時就多作內觀禪修,培養覺察力和離執力,否則境界一來,恐怕是很難過關的。
生:感謝老師的教導,讓我得到法的受用!
師:你本身下功夫也是很重要的,繼續努力吧!

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3: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