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當下的力量 - Eckhart Tolle

[複製鏈接]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10-5-19 22: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當下的力量
第一章 你不是你的頭腦
開悟的最大障礙

       開悟——到底是什麼?

       有一個乞丐在路邊行乞了三十年。有一天一個路人經過。「賞我幾個零錢吧?」乞丐喃喃地說,順手伸出了他那頂老舊的球帽。「我沒有東西可以給你,」路人回答說。接著就問道:「你屁股坐著的是什麼?」「沒什麼,」乞丐回答。「只是口舊箱子,從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坐在上面。」「你打開看過嗎?」「沒有,」乞丐說。「何必呢?裡邊啥也沒有。」「打開看一下,」路人堅持著說。乞丐勉為其難地撬開了箱子,這時他喜出望外,滿臉狐疑,因為他看到箱子里裝滿了黃金。

       我就是那個沒有什麼可以給你,卻叫你看寶箱裡面的路人。我指的不是這個寓言里有形的箱子,而是與你更貼身的寶箱——你的內在。

       「可是我並不是乞丐呀,」我知道你會抗議。

       凡是還沒有找到他們內在真正的財富,也就是存在燦爛的喜悅,和伴隨而來不可動搖的平安的人,就是乞丐,即使他們擁有龐大的物質財富。他們無視於內在已經擁有的,不僅包含,而且還遠超過世間財的無限量的寶藏。他們向外攀援,追尋片面的享樂或滿足、肯定、安全感或愛。

       一提起開悟這個字,我們便會在觀念中產生超人成就式的幻覺,我執喜歡保持這樣的方式,可是開悟只不過是與存在合一時覺受到的自然狀態罷了。它是一種與不可蠡測、不可摧毀的東西聯繫的狀態。那個東西,說來幾乎是矛盾的,它既是你,卻又無超過你,它在名相之外能夠找到你的本性。這份聯繫感的喪失,滋生了你和你自己以及你和世界分裂的幻相。你便會有意識地感知自己是一個孤離的碎片。恐懼因此而生,內在和外在的衝突變成了常態。

       我甚愛佛陀用「離苦」這麼簡單的兩個字,把開悟給定義出來。這裡面沒有任何超人的影子,對嗎?當然就定義而言,它並不完整。因為它只告訴了你開悟不是什麼:不是受苦。然而卻沒有說明受苦之後,剩下的又是什麼呢?這一點佛陀卻避而不談,他的沉默暗示了你必須自己去找出來。你使用反義,為的是不讓你的頭腦把它製造成一個可以去相信,或者一個超人般的成就,一個你無法企及的目標。可惜絕大部分的佛教徒無視於佛陀的苦心孤詣,卻一逕地相信開悟非佛陀莫屬,與他們無緣,至少這一輩子甭想。

       你提到「存在」(Being)這個字,你可以解釋它的意思嗎?

       存在就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一體生命,它超越那個充斥著無數形相且受制於生死的生命。然而本體不僅超越形相,也以最內在無形且不滅的本質,存在於每一個形相的內在深處。這意謂著它是你當下就可以觸及的最深處的自我和自性。不過不要企求透過頭腦去掌握它。不要試圖去了解它。只有當頭腦靜止的時候,你才能知道它。當你臨在,當你全然而深刻地專註在當下的時候,存在才能被感覺到。不過它絕不可能被心智頭腦扎了解。如果能夠對存在的覺知失而復得,並且安住在那個「覺受的體悟」的狀態,就是開悟。

       你說的「存在」指的是神嗎?如果是的話為什麼你不直說?

       神這個字經過數千年的濫用,它的意義已經蕩然無存了。我偶爾會用,不過情況極少。我說的濫用,指的是那些無緣一窺神所蘊含的那個無限靈性的人,一副自以為是的樣子,信誓旦旦地使用它。再不然,就以一副「予豈好辯哉」的態度,與人爭辯。這種濫用導致了荒謬的信念、主張、和我執的幻相,比如說「我的或我們的神才是唯一的真神,你的神是假的。」再不然就如尼采所宣稱的,「上帝已死。」

       神這個字已經變成了一個封閉的概念。只要這個字脫口而出,就立刻創造了一個形象出來。或許,出現的不再是那個白須的老者,卻依然是個自外於你的某個人或某個物的形象,當然,這個某人或動某物幾乎千篇一律的是男性。

       這個字所蘊含的不變實相,絕不是神或存在,或任何文字可以定義或詮釋的。所以唯一重要的一個問題在於這個字所指涉的那個(That),對你的體驗究竟是一個助力亦或障礙?它是否指向一個超越它自己的超驗實相?還是它太過於便給,反而落入你頭腦里的一個概念,好讓你相信它,奉為心理的偶像呢?

       存在這個字無從解釋起,神這個字也一樣。然而,存在的優勢是它是一個開放的概念。它不把那不可限量的無形,化約成一個有限的實體。你不可能用它塑造出一個形象出來。它不為任何人所獨佔。它是你的本質。它就像你本身的臨在一樣,當下就可以觸及的。它是先於我是這個,或我是那個之前的我是。因此由存在這個字到存在的經驗之間,只隔著一小步。

       體驗這個實相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是我們對心智頭腦的認同。它使思想變成強迫性。無法停止思想是一種可怕的痛苦。可是幾乎每個人都飽受這種痛苦,但是反而視為平常而習焉不察。這種持續不斷的思想噪音,阻擋著你,使你無從發現那個與存在不可分割的內在寧靜。它也創造了一個心造的假我,因而投下恐懼和受苦的陰影。這方面稍後再做更詳細的審視。

       哲學家笛卡兒在提出他的名句:「我思,故我在。」的時候,自信已經找到了最根本的真理。事實上,他表達的是最基本的謬思:把思考等同於存在,並且把身份認同等同於思考。強迫性思考者,這幾乎是每一個人的寫照,活在一個明顯的孤離狀態,活在一個問題與衝突不斷,一個瘋狂而複雜,一個反映了心智頭腦不斷支離的世界里。開悟是一個圓滿的狀態,是一個由「合一」而達到平安的狀態。也就是與生命的外顯層面——這個世界,以及你最深處的自我合一,並且與生命的隱含層面(原始狀態)——存在的合一。開悟不僅只是受苦和內外衝突的了斷,也是不斷思考苦牢的終結。這樣的解脫簡直不可思議!

       心智認同創造了一個由概念、標籤、形象、文字、批判和定義所組成的不透光的屏幕。它陰絕了所有真正的親密關係。它隔閡了你和你自己,你和你的同胞,你和大自然,你和神的關係。這一道思想的屏幕,創造了孤離的幻相——那個造成了你和「他人」是完全獨立的區隔的幻相。這也使你遺忘了一個核心的事實,就是在外形和各自不同的形式層面之下,你與萬有皆是一體的事實。我所謂的「遺忘」,指的是你不再感覺你和這個不言自明的事實合一了。也許你相信它是真的,可是你不再知道它是真的。信念固然可以帶來寬慰,可是只有透過親身的體驗,它才能釋放你。

       思考已經變成了一種疾病。當事情失去平衡的時候,疾病便因應而生。例如:身體里的細胞分裂和增殖是正常的,可是當這個過程無視於整個有機體,而持續地快速增生的話,我們便生病了。

       註:心智如果運用得當,是一個超級利器。然而如果誤用了心智的話,卻極具摧毀力。更正確的說法是:問題不在於你使用了你的心智——一般而言你根本沒有使用它,而是它在使用你。這就是疾病。你相信就是你的心智頭腦。這是一個幻相。這個工具已經反客為主掌控你了。

       我不苟同這種說法。我跟大多數人一樣,有很多漫無目標的思考,這是真的。不過我仍然能夠選擇運用我的心智頭腦而有所得和有所成就,而且我經常這麼做。

       會解謎語或是製造原子彈,並不表示你會運用你的心智頭腦。頭腦就像喜歡啃骨頭的狗一樣,喜歡啃問題。這也是它能夠解謎語和製造原子彈的原因。這兩者你都沒有興趣。我請教你:你能夠隨心所欲地擺脫你的頭腦嗎?你找到了控制頭腦的「開關」嗎?

       你是指停止全部的思考?沒有,我不能。只除了極短暫的一刻。

       那麼頭腦就在使用你。你無意識地與它認同了,因此你甚至不知道你是它的奴役。這幾乎就像你不知不覺地被附了身一樣。你錯把附身的實體當做自己。當你明白你不是那個附身的實體——思考者的時候,就是自由的開始。知道這一點使你能夠觀察這個實體。你開始觀察思考者的那一刻,便啟動了一個更高的意識層面。然後你就開始明白,還有一個超越思想,而且更寬闊的智能境界。相較之下,心智頭腦只是這個智力的滄海一粟罷了。你還會明白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美、愛、創造、喜樂、內在的平安——都來自於頭腦之外。你便開始覺醒了。

       ∽

       掙脫心智的牢籠

       「觀察思考者」是什麼意思?

       如果有人告訴醫生:「我聽到腦袋裡有個聲音。」這個人八成會被送進精神病院。事實上,幾乎每一個人都以相當類似的方式,聽到頭腦里有一個或好幾個聲音:那個不由自主的思想過程。而卻不明白你擁有停止這個持續不斷的獨白或對話的力量。

       你或許在街上碰過這種滔滔不絕或自言自語的「瘋」人。其實你和所有其他的「正常」人,跟他都是半斤八兩。差別在於你是無聲式的。你做的是無聲的評論、猜測、批判、比較、抱怨、好惡喜厭等等。聲音不見得與你當時所置的情境有關,它可能是在回憶過往,或者預演、想象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經常想象事情出了差錯,或者出現負面的結果,這叫做杞人憂天。往往這一條音軌里這伴隨著影像,或者「心裡電影」。即便這個思想的聲音與你處身的現況有關,也會被它以過去之名逕加文化詮釋。這是因為思想的聲音,屬於你被制約了的頭腦。而你的頭腦是你所有過往的歷史,和承襲得來的集體文化心智頭腦模式的結晶。所以你就透過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和批判現在,而得到了一個完全被扭曲了的觀點。說這個聲音是一個人最可怕的敵人並不為過。許多人在腦袋的折磨下度過一生,飽受它有增無減的攻擊、懲罰,終至耗盡生命的能量。這就是許多不足為外人所道的悲慘、不快樂、和疾病的根源。

       好消息是你能夠把自己從你的心智牢籠里掙脫出來。這才是獨一無二的真解脫。你現在就可以踏上第一步。開始儘可能地傾聽你腦袋裡的聲音。特別注意任何一再重複的思想模式,多少年來一直在你腦袋裡重彈的老調子。我說「觀察思考者」正是這個意思。原來的說法應該是:傾聽你腦袋裡的聲音,在那裡出庭見證。

       當你傾聽的時候,要沒有分別心地聽。也就是說不要批判,對你所聽到的不加批判或譴責。因為你一開始批判,就意謂著同一個聲音從後門趁虛而入了。你很快就體會到:聲音在那裡,而我是在這裡,傾聽它,觀察它。這個對「我是」(I am)的體會,這個對你自己臨在的感知不是一個思想。它源自頭腦之外。

       ∽

       因此當你傾聽一個思想的時候,你覺知的不僅是這個思想,也深知到那個做為思想見證人的你自己。一個新的意識向度進來了。在你傾聽思想的同時,你感覺到一個意識的臨在,那個一直都在思想之後或之下的深處自我。思想隨即喪失了掌控你的力量,而急速地止息。這是因為你已經不再透過頭腦的認同,而付予它能量的緣故。這就是不自主和強迫性思考終結的開始。

       當一個思想止息的時候,你經驗到一個心智流的中斷——一個「無心」的間隙。

       這個間隙一開始很短,或許只有幾秒鐘,可是它會逐漸延長。當這個間隙發生的時候,你便感覺到一種內在的寧靜和和平。這是你感覺與存在合一的自然狀態的開始。通常這種狀態會受到頭腦的蒙蔽而模糊。如果加以練習的話,寧靜感和和平感就會加深。事實上,它的深度是無底的。你也會感覺由你內在深處升起一股微妙的喜悅之流:存在的喜悅。

       這不是一種類似恍惚的狀態。完全不是。你的意識不但沒有喪失,情況正好相反。如果和平的代價是意識的低落;如果定靜的代價是生命力與警覺性的缺乏,那麼便不值得擁有。在這種內在的聯繫狀態之下,你會比在頭腦認同狀態下更加機警和覺知。你是全然的臨在。它同時也提升了我們能量場的波動頻率,它賦予生命給我們的肉體。

       當你更深入這個被東方稱之為無心的境界時,你就體會到純意識的狀態了。你在那個狀態中感覺自己的臨在充滿了無比的喜悅和強度。你所有的思考、情感、你的肉體和外在的世界,相較之下變得無足輕重了。不過這是一個無我的狀態,並非自私(有我)的狀態。它把你帶到一個超越過去你所認為的「你的自我」的境界。那個臨在實質上就是你,卻同時又無以名狀地大過於你。我試著要傳達給你的,聽起來也許矛盾百出,甚至於自相抵觸,不過我沒有其他的方式能加以表達了。

       ∽

       你除了使用「觀察思考者」的方式之外,也可以把注意力的焦點引導到當下,來創造一個心智流的間隙。你只要深刻地意識到當下這一刻就可以了。這是一個有深度滿足感的修習。你借著這種方式,把意識由頭腦的活動上引開,而創造了一個無心的間隙。你在這個間隙里,處於高度的機警和覺知之中,卻沒有思考。這就是冥想的精髓。

       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一項例行的活動,來做這個練習。把你全副的注意力,擺在一個通常只是一個過程的活動上,讓這個過程變成一個目的。舉例來說,每當你在家裡或公司上下樓梯的時候,密切注意你的每一個步伐和動作,甚至於你的呼吸。全然地臨在。再不然,洗手的時候注意每一個相關聯的感官知覺:水的聲音和感覺,你手部的動作,肥皂的氣味諸如此類的。甚或在你上車的時候,關好車門之後暫停一會,觀察你呼吸的進出。覺知到那個寧靜卻威力十足的臨在感。有一個標準可以用來度量你這個練習的成功與否,那就是:你感覺到內在和平和程度。

       ∽

       所以在你的開悟之旅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學習不認同你的頭腦。你每創造一個心智流間隙的時候,開悟之光就變得更強。

       有朝一日,你會像看到一個耍寶的孩子一樣,對你頭腦里的聲音莞爾一笑。這意謂著你不再把你心智的內容看得那麼認真了。因為你的自我感並不依附它而存在。

       開悟:超越思想

       難道思考不是在世界上求存的要件嗎?

       心智頭腦是一個儀器,一個工具。它是為了一項特別的任務而用的。一旦任務完成,就要把它擱下。由此看來,我敢說大多數人的思考中,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都是翻來覆去、一無是處的東西。而且更因為思考的失能和負面的性質,而使得大部分的思考都有百害而無一利。你只要觀測你的頭腦,就會發覺此一說法的真實性。它造成生命能量嚴重的耗損。

       這種強迫性的思考,其實是一個癮頭。癮頭的特性是什麼?很簡單:你沒有停止它的選擇。它似乎比你還強。它還給你一個虛假的享樂感,那種以痛苦收場的享樂。

       我們何以會上了思考的癮頭?

       因為你跟思考認同。也就是說,你由頭腦的活動和內容中,汲取你的自我感。因為你相信只要一停止思考,你就馬上停止存在。你在成長的過程中,根據個人和文化的制約,逐步架構出你是誰的心像圖。我們不妨把這個虛幻的自我,稱為我執(ego)。我執由心智活動所組成,它只能透過不斷的思考而苟存。我執的意思因人而異,我在這裡用意指的是一個虛假的自我。它是我們與心智無意識的認同而創造出來的。

       對我執而言,當下這一刻幾乎不存在。只有過去和未來被認為是重要的。這整個真理的逆轉,說明了一個事實:心智在我執的模式里運作不良。它自始至終只關切著如何讓過去起死回生。因為設有了過去你又是誰呢?我執為了確保它的存續,為了從未來尋求紓解和實現,便不斷地把自己投射到未來。它說:「有朝一日,等這個、那個發生的時候,我就會快樂、和平、萬事如意了。」即使我執好像在關切當下的時候,那也不是它所看到的當下:由於它透過過去的眼睛在看當下,所以它把當下完全曲解了。再不然就是把當下貶至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而這個目的,始終都鋪呈在心智所投射出的未來。只要觀察你的心智就不難明白。這就是它一慣的伎倆。

       當下這一刻掌握著通往解脫的鑰匙。可是只要你仍然是你的心智頭腦,你就找不到當下這一刻。

       我不想失去分析和察辦的能力。我寧可學著讓自己用更專註的方式思考得更清晰,也不要失去我的心智。思想是我們最珍貴的天賦。人沒有了思想,只是變成另一種動物罷了。

       心智的優勢,只不過是意識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已。我們的當務之急,是進入下一個階段,否則,被我們豢養成怪獸的心智,遲早會把我們給毀滅。這方面容我稍後再詳談。思考和意識不是同義詞。思考只是意識的微小部分而已。思想沒有意識無法存在,意識卻不需要思想。

       開悟意謂著超越思想,而不是掉入思想之下的另一個屬於動物或植物的層面。開悟的狀態里,你仍然會在必要的時候,使用你的心智進行思考,可是卻以比以前更專註、更有效率的方式進行。你多半只為了實用性的目的而思考。你擺脫了不自主的內在對話,你多了一份內在的寧靜。一旦你需要用到心智的時候,特別是需要創造性的方案時,你會以幾分鐘的間隔,擺盪在思想和靜止、心智和無心之間。無心就是沒有思想的意識。唯有以這樣的方式,創造性的思考才有可能。這是因為思想唯有在這種方式之下,才擁有真正的力量。當思想不再與更廣闊的意識領域接軌的時候,它便會快速地枯竭、瘋狂、而產生破壞力。

       心智頭腦實際上是一部求生的機器。它對別的心智發動攻擊、進行自我防衛、搜集、儲存、並分析資訊——這是它的拿手絕活,不過這根本不是創造。所有真正的藝術家,無論他們知道與否,那個創造的靈感都來自一個無心的地方,都來自內在寧靜。然後再由心智,把創造的驅力和洞見形之於外。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也宣稱他們是在心理的寂靜中,產生了創造性的突破。對全美知名數學家,包括愛因斯坦在內,進行的一項研究方法問卷調查,結果令人驚訝。調查發現「在創造性行為短暫而具決定性的階段中,思考只扮演了次要的角色」。因此,我敢斷言,大多數科學家不具創意的原因很簡單:並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停止思考。

       你身體的奇迹、生命的奇迹,都不是透過心智與思考而創造和維繫的。顯而易見的是,有一個遠超過心智,比心智更偉大的智能在運作。一個縱長只有千分之一寸的細胞,它的DNA里,何以蘊藏著足以填滿六十萬張書頁這麼多的指令?我們對身體的作用知道得越多,使我們越能體會身體內在運作的智能有多麼龐大,而我們知道的又是多麼微不足道。心智一旦與它重新聯繫,就會變成一個神奇無比的工具。然後它教會甘拜下風,效勞於一個比它更大的層面。

       情緒:身體對心智的反應

       情緒又是怎麼回事?我陷在情緒里的時候,比陷在心智的時候多。

       我使用心智這個字,代表的不只是思想。它還包括了你的情緒,和無意識的心理——情緒反應模式。情緒在心智和身體的交會處生起。它是身體對心智的反應或者說,是你的心智在身體里的反射。例如:一個攻擊性的思想或敵意性的思想,會在身體里創造出能量的累聚,我們稱它為憤怒。身體開始準備戰鬥。你在生理、心理上受到威脅的念頭,導致身體的收縮,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恐懼的生理面。研究顯示,強烈的情緒甚至會造成身體的生化改變。生化改變代表了情緒的生理面或物質面向。當然,通常而言,你並不會意識到你所有的思想模式,往往只能透過觀察情緒,你才能把它們帶進意識之中。

       你越認同你的思考、好惡、批判、言詮,也就是說,你越不能觀察意識的情況臨在,你情緒的能量電荷就越強,無論你覺察與否。如果你無法感覺到你的情緒,如果你斷絕了與情緒的聯繫,它遲早會以一個生理問題或病症的形式或事件,讓你在一個純生理的層面經驗到它。晚近有關這方面的論著已經很多,我們無需在此過多著墨。一個強烈的無意識情緒模式,可能會以一個外顯的事件,巧合地發生在你身上。例如,我觀察到某人攜帶了大量的憤怒,他沒有察覺,也沒有表達出來,那麼他很可能會遭致其他憤怒者莫名其妙的言詞或肢體攻擊。這是因為他們散發出強烈的憤怒波動,而被某人在潛意識裡接收,因而引爆了他潛伏在內的憤怒。

       如果你在情緒的感覺上有困難,不妨先把注意力焦集在你身體內在的能量場上。從內在去感覺你的身體。這麼做也會讓你觸及到你的情緒。這方面我們稍後再加詳談。
Loving kindness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沙發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10-5-19 22:21 | 只看該作者
你說情緒是心智在身體里的反射。可是這兩者之間往往會發生衝突:心智說「不」而感受卻說「好」,或者相反的情況。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你的心智,身體會給你最忠實的反映。所以要審視你的情緒,最好是在你的身體里感覺它。如果它們之間有很明顯的衝突,那麼思想是謊言,而感受才是真理。它雖然不是有關你是誰的至終真理,卻是你當時心智狀態的相對真理。

       表相的思想和無意識心理過程之間的衝突,是習以為常的事。你也許還沒有辦法把無意識的心智活動,當做思想一樣帶入覺知里。可是,它總是會以一個感受的方式,反映在身體裡面,好讓你能夠覺察。用這種方式觀察情緒,基本上就像我先前提過的傾聽或觀察思想是一樣的。唯一的差別在於:思想在你的頭腦里,而情緒卻具有強烈的生理成份,因此它主要是在身體裡面感覺到。你可以在不被情緒掌控的情況下,容許它存在那裡。這時候的你,已經不再是這個情緒了,你是觀察者,那個觀測的臨在。做這個練習,會讓你所有無意識的部分被帶進意識的光照之下。

       這樣來說,觀察自己的情緒和觀察自己的思想同樣重要了?

       對。要習慣性地自問:「這一刻,我的內在發生了什麼事?」這個問題會把你導引到正確的方向上。不過,不要分析,只要觀察。把你的注意力向內轉。感覺情緒的能量。如果沒有情緒在,再把你的注意力帶入更深的身體能量場裡面。這裡是通往存在的大門。

       一個情緒通常代表一個被強化,且蓄滿能量的思想模式。更由於它蓄勢待發的能量,一開始並不容易保持足夠的臨在以便觀察。它想要掌控你,而它通常都會得逞,除非你有足夠的臨在。如果你因為缺乏足夠的臨在,而無意識的被拖進跟這個情緒的認同里,這是常態,這個情緒就暫時變成了「你」。你的思考和情緒之間,往往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它們彼此餵養。思想模式以一個情緒的形式,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放大了的映像,而情緒使用它的震動頻率,繼續豢養這個原初的思想模式。思想在情境、事件、或者被感知為情緒肇因的人身上,把能量餵給了情緒;情緒再把能量反饋給思想模式,如此周而復始。

       基本上,所有情緒都是一個最原始而沒有差別的情緒的變型。它的根源是來自於失去了對我們那個超越名相的本來面目的覺知。因為它無差別的性質,所以很難找到一個精確的名稱,來描述這個情緒。「恐懼」相當貼近,不過除了一個持續性的威脅感之外,它還包含了一個深度的遺棄感和不完整感。也許單純地把它叫做「痛苦」不失為一個最適當的名稱,因為它和這個基本情緒一樣無等差分別。去對抗或剷除這個情緒的痛苦,就是心智的重大責任。這也是它疲於奔命的原因之一。可是它充其量也只是暫時地把痛苦給掩蓋而已。事實上,心智越費心儘力地想要擺脫痛苦,痛苦就越強。心智永遠找不到解答,它也不容你找到解答,因為它本身就是「問題」的一部分。不妨想象一個追查縱火犯的警官,而實際上,這位警官就是縱火犯。除非你停止從心智的認同里,也就是我執里,汲取你的自我感,你不會有從痛苦中解脫的一天。如此你的心智才會喪失它的權位,而本體便以你真如本性的面目,不請自來。

       是的,我知道你要問什麼了。

       我要問的是:那麼像愛、或喜悅等正面的情感,又怎麼說呢?

       它們是你與存在有了內在聯繫后,自然狀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當你的思想流產生間隙的時候,愛(love)和喜悅(joy)的驚鴻五瞥,或者短暫的深度和平(peace),便可能來臨。對大多數人來講,只有當殊勝大美當前、體能發揮到極限、甚或生死交關的當頭,才會引發出心智的「失語狀態」。這樣的間隙,才會出奇不意地發生。這裡內在的寂靜突然來臨。在這份寂靜中沁沁而出的,又一股微妙又強烈的喜悅、愛和和平。

       通常這種時刻只是浮光掠影,一閃即逝。因為心智又忙不迭地履行它製造噪音的活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思考。在你沒有把自己由心智的鐵牢中解脫出來之前,愛、喜悅和和平便不可能滋長。不過它們並存是我所謂的情緒。愛、喜悅和和平,在一個比情緒更深的層面。因此你勢必先要全然地意識到你的情緒,並且能夠感覺它們之後,才能進一步感覺到那超越情緒的愛、喜悅和和平。情緒這個字的願意是「干擾」,它源自拉丁文的emovere——「打擾」的意思。

       愛、喜悅和和平,是存在的深層狀態,或者更貼切的說法是:與存在的內在聯繫狀態的三個面向。在這種狀況下,它們沒有對立。這是因為它們源自於心智之外的緣故。情緒則另當別論,它是二元心智的一部分。它受制於對立法則。簡言之,就是有好必有壞的意思。因此在一個無明的、心智認同的情況下,往往被誤稱為喜悅的,其實只是痛苦/享樂的交遞循環里,短暫的享樂罷了。享樂不同於喜悅的內發,它總是向外攀援而來的。同一個事物,今天帶給你享樂,明天卻讓你痛苦,或者是離你而去,讓你在匱乏中痛苦。而那被稱之為愛的,也許能帶給你一時的歡樂和刺激,可是它畢竟是一個上了癮的攀緣,在極度需求的情況下,可以瞬間由愛生恨。許多「愛」的關係在蜜月期結束之後,便在愛、恨、吸引、攻擊之間擺盪。

       真愛不會讓你受苦。它怎麼會呢?它不會在瞬間轉愛為恨。真正的喜悅,也不會變成痛苦。我曾經說過,即使在你開悟之前——在你解脫心牢之前——你也許淺嘗過真愛、真喜悅、或者深度的內在和平,它雖靜止卻生機昂然。亮相都是你真如本性的面向,卻遭到心智的蒙蔽。即使在一個「正常」的愛癮關係里,也會覺受到一種更純真、更不可毀滅的片刻。不過它們也只是春光乍現,隨即又被心智的干擾遮蔽了。你也許有如失去瑰寶之痛,或者你的心智會說服你說,畢竟這只是一場空幻。事實上,它既不是空幻,你也不可能失去它。它是你自然狀態的一部分,它可以被心智遮蔽一時,卻永遠無法被摧毀。縱或烏雲鋪天蓋地,太陽卻不曾消失。而太陽就在烏雲的另一端。

       佛陀說痛苦或受苦,源自於慾望和渴求,所以斷欲是離苦的究竟之道。

       所有的渴求,全都是心智為了取代存在的喜悅,而向外境和未來尋求救贖或成就。只要我還是我的心智,那麼我就是那些渴求、那些需要、那些匱乏、脆弱,和厭離。離開它們,便沒有「我」。我只是一個可能性、一個有待實現的潛力、一顆尚未萌芽的種籽。處於這種狀態下的我,即使對解脫或開悟的欲求,都只是另一個要在未來付諸實現或完成的渴求。因此,切勿尋求慾望的解脫,或「達成」開悟。要變成臨在。以心智觀察者的身份臨在。而不要套佛陀的話:要當佛陀、要當「覺醒者」——佛陀這個字的本意。

       自從人類由恩典的狀態中墜落,而進入時間和心智的領域,喪失了對存在的覺知,便被痛苦折磨了億萬年之久。人類在痛苦中,視自己為了無意義的斷瓦殘片,在一個疏離的宇宙中,斷絕了自己和源頭以及彼此之間的聯繫。

       只要你與心智認同,也就是說,只要你在靈性上是無意識的,你便難逃痛苦的藩籬。我所談的主要是指情緒的痛苦。它是生理痛苦和生理疾病的元兇。怨憎、恨、自憐、愧疚、憤怒、沮喪、嫉妒等,甚至最輕微的惱怒,都是痛苦的形式。而每一個享樂或情緒的「high」里都潛伏了痛苦的種籽:它們是一體的兩面,必將應時而顯。

       任何一個曾經藉毒取「駭」(high)的人,都知道駭的盡頭就是漏(low),樂極生痛的道理。也有許多人,由親身的經驗得知,一份親密關係居然會在反掌之間,由享樂的源頭變成了痛苦的淵藪。從一個更高的觀點來看,正、負兩極都是底層痛苦的一體兩面。而這個底層的痛苦,與心智認同的我執意識狀態是如影隨形、不可分割的。

       你的痛苦有兩個層面:一層是你現在創造的痛苦;另一層是仍然活在你心智和身體里的舊痛。停止製造眼前的痛苦,並且瓦解舊痛——就是我接著要探討的。

第二章 意識:離苦之道
不要為當下創造新痛

       沒有人能夠完全免於生命的痛苦和悲傷。那麼問題難道不是在於如何與它們並存而不是試圖躲避嗎?

       人類的痛苦中,有組成部分都是不必要的。它是你那個沒有受到觀察的心智主宰你的生命時,所自編自導出來的。

       你現在所創造的痛苦,十之八、九都是對「本然如是」(what is)某種形式的不接納和無意識的抗拒。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呈現在思想的層面上;而在情感的層面上,它又以負面情感的形式呈現。痛苦的強度,根據你對當下這一刻抗拒的程度而定,而抗拒的程度,又決定你與心智認同的強度。心智總是想盡辦法去否認當下、逃避當下。換言之,你越認同你的心智,你受的苦就越多。再換一個說法就是:你能夠尊重和接受當下的程度越高,你免於痛苦和受苦——免於我執心智的程度就越大。

       心智為什麼要習慣性地否認或抗拒當下呢?因為它無法在沒有時間,也就是在沒有過去和未來的情況下運作和掌控。所以它把無時間性的當下視為威脅。事實上,時間和心智是不可分的。

       想象一個只有植物和動物棲息,而沒有人類的地球。那裡會有過去和未來嗎?我們還能煞有其事地談論時間嗎?假如有個人在那裡問「現在幾點鐘?」或「今天幾號?」這樣的問題,就顯得格外荒唐了。地上的橡樹或天上的飛鷹,會被這樣的問題問得茫然不知所措。「什麼時間?」他們會問,「那還用說嗎?就是現在唄。」「時間就在現在,不然還會在哪?」

       沒錯,我們在世上運作是需要心智和時間。可是它們已經到了接管我們生命的點上了。這也是人類得失能、痛苦、和悲傷所生起之處。

       心智持續地以過去和未來,掩飾當下這一刻,以確保它的這控性。因此,與當下密不可分存在,它的生命力和無限的創造潛力,就被時間給遮蓋了。而你的真性也被心智所蒙蔽。人類的心智,不斷地累積起一副時間的重擔。所有人都在這個重擔之下受苦,可是他們還是透過忽視或否認那寶貴的一刻,或者把它貶為只存在於心智里,而且不實際的一個達到未來的手段,並且不停地加重它的負荷。人類集體與個人心智所累聚的時間裡,也殘留著大量的舊痛。

       如果你不想再為自己和別人創造痛苦,如果你不想再繼續添增舊痛的殘餘,那麼就別再創造額外的時間,至少不要超過你生活實際面所必須的量。要如何不創造時間呢?就是要深深地體認當下這一刻才是你所有的。把現在變成你生命首要的焦點。把你之前以時間為家,偶爾在「現在」做客,改為以「現在」為家,而只在生活的實際面有需要時,偶爾造訪一下過去和未來。始終對當下這一刻說:「yes」。還有什麼行為是比「抗拒事實」更徒勞、更瘋狂的?還有什麼比反對生命本身更瘋狂的?因為生命就是當下,且始終都是當下。向「所是」臣服,對生命說「yes」你就會看到,生命突然之間開始為你效勞,而不再處處與你為敵了。

       ∽

  當下往往令人難以接受、令人不愉快或糟透了。

       當下本然如是。觀察你的心智如何給它貼標籤,以及貼標籤的過程。這種持續不斷地入席批判,創造了痛苦和不快樂。你透過對心智機制的觀察,而由它的抗拒模式之中解套,然後你就能容許當下這一刻的臨在了。這讓你品嘗到不受外境束縛的內在自由的狀態,也就是真正的內在和平狀態。然後接下來看看它如何發展,而你是否需要採取什麼行動。

       先接受——再行動。不論當下這一刻的內容如何,把它當做你的選擇,接受它,配合它,不要違逆它。把它當成是你的盟友,而不是敵人。你的整個生命將會發生神奇的轉化。

       ∽

       舊痛:瓦解痛苦之身

       在你還不能汲取當下的力量之前,你所經驗的每一個情感的痛苦,都會留下一個依附你而生的余痛。它與那個已經在你裡面的舊痛合併,寄居在你的心智和身體裡面。當然這也包括你孩提時期,因為這個世界的無意識所招致的痛苦。

       這個經年累月所積聚的痛苦,就是盤踞在你的身體和心智里的負能場。如果你把它當成一個名符其實的隱形實體來看的話,會更接近事實。它就是我們情緒的痛苦之身。它有兩個存在模式:潛伏的和活躍的。一個痛苦之身也許有百分之九十的時間是潛伏的,但對一個非常不快樂的人來說,它也許高達百分之百的活躍。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他們的痛苦之身中渡過,有人卻只在某種情境——如親密關係中,或者與過去的失落、遺棄、生理或情感的傷害等關聯的情境之下——體驗到它。任何事都能觸發它,特別是與你過去的痛苦模式相互呼應的事件。當它準備要從潛伏階段覺醒的時候,即使至親好友的一個想法或無心之言,都能啟動它。

       有些痛苦之身就像一個啼哭不停的孩子一樣,雖然惹人討厭,卻也相對的無害。有的是邪惡而且破壞力十足的惡魔怪獸。有些有肢體暴力傾向,比較多的是情緒性的暴力。有些會攻擊他身邊或親近的人,有些則攻擊他們的主人。然後,你在生活中的一些思想和感情,就會變得極度的消極和具有自我毀滅傾向。疾病和意外,經常是以這種方式創造出來的。有的痛苦之身甚至會驅使它們的主人走上自殺的絕路。

       你自以為很了解一個人,會突然之間,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古怪、邪惡的怪物,讓你震驚不已。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在你自己的內在覺察到它,而不是去觀察別人。注意你內在任何不快樂的跡象,無論它以任何形式出現——它也許就是正在蘇醒的痛苦之身,它採取的形式包括惱怒、暴怒、不耐煩、心情鬱悶、想傷害的慾望、生氣、憤怒、沮喪,一個想在關係中製造戲碼的需要等。務必趁早在它剛由潛伏狀態中蘇醒的那一刻逮捕它。

       痛苦之身就像存在中每一個實體一樣要存活。只有當你無意識的跟它認同時,它才能存活。接下來,它就要騎到你的頭上,掌控你,「變成你」,透過你活著。它需要透過你取得「食物」。它以任何與它同類能量相呼應的經驗,任何以各種形式:怒氣、毀滅、恨、哀傷、情感的戲碼、暴力,甚至於疾病所創造出來的痛苦為食。因此一旦痛苦之身掌控了你之後,便會在你的生命中,創造一個可以和它能量場共振的情境,好讓它取食存活。痛苦只能以痛苦為食。痛苦不能以喜樂為食。它對喜樂不下咽。

       一旦痛苦之身掌控了你之後,你就會想要更多的痛苦。你不是變成受害者就是迫害者;你不是想施加痛苦,就是想承受痛苦,或者兩者都要。其實這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差別。你不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會義正言辭地宣稱自己不想要痛苦。不過,仔細看看便不難發覺,你的思考和行為,如何被你設計成要讓自己和別人繼續痛苦的模式。如果你是真正地意識到它的話,此一模式便會瓦解。因為要更多的痛苦,就是瘋狂的行徑,而沒有人會有意識地瘋狂。

       痛苦之身是我執所投射的陰影,它其實會害怕你意識的光照。它害怕被發現。它的存活,依賴著你與它無意識地認同,以及你無意識地恐懼去面對那活在你裡面的痛。可是如果你不面對它,你不把意識的光照入痛苦裡,你就會在脅迫之下,一而再地讓它復活。痛苦之身也許是你眼中一隻危險的怪獸,讓你沒有勇氣看它。不過我要跟你擔保的是,它是一個虛而不實的幽靈,在你臨在的威力下,是不堪一擊的。

       有些修行的教義聲稱,所有痛苦究竟只是幻相,這是真的。問題是:它對你是真的嗎?單憑一個信念並不會讓它成真。你想讓自己的下半生都在痛苦中,而又口口聲聲地說它是幻相嗎?這樣做能讓你免於痛苦嗎?我們所關切的是,如何讓你體認真相——也就是說,如何讓它在你的經驗中落實。

       痛苦之身,它不要你直接地觀察它,不要你以它本然的樣子看它。當你觀察它的時候,去感覺它在你內在的能量場,把你的注意力貫注在裡面的那一刻,認同就斷了。一個更高向度的意識層面就會進來。我稱之為臨在。你現在是痛苦之身的見證人和觀察者。這意謂著,它不能再冒充你的身份利用你,它再也不能透過你來滋養自肥。你已經找到了自己最內在的力量。你已經汲取了當下的力量。

       當我們擁有足夠的意識,切斷與痛苦之身的認同是,結果會怎麼樣?

       無意識創造它;卻把它轉型成它自己。聖保祿以優美的文句,表達了這個宇宙的原理:「在光照之下,一切無所遁形;在光照之下,一切化成光。」就像你無法對抗黑暗一樣,你也無法對抗痛苦之身。試圖這麼做,只會增加衝突和更多的痛苦。觀察它就足夠了。觀察它隱含了接受它是當下這一刻本然的一部分。

       痛苦之身包含了受困的生命能量,它是從你整個能量場中分裂出來的。它透過反自然的心智認同,取得了臨時的自治權。它已經像是一隻反噬自己尾巴的動物一樣,把矛頭向內轉,變得反生命了。你認為人類的文明,何以會變得如此的自取滅亡?可是即使這種自毀的力量,仍然是生命的一種能量。

       當我們開始撤除認同,變成觀察者的時候,痛苦之身會繼續運作一段時間,並且千方百計地誘使你再度與它認同。雖然你已經不再藉由認同賦予它能量,它仍然是具有某些動能,就像一個沒有了驅動力的滑輪一樣,還會再跑個幾圈。這個階段里,它還會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創造一些疼痛和痛苦,不過它很快就會消失。停留在昨臨在里,停留在意識中。戒備森嚴地守護著你內在的空間。你需要有足夠的臨在,才能直接地觀察痛苦之身,同時感覺它的能量。這一來它再也無法控制你的思考。當你的思考和痛苦之身的能量場並聯的時候,你就是和它認同,你再度以你的思想餵養它了。

       舉例來說吧,如果憤怒是痛苦之身的主控能量,而你思考了一個憤怒的思想,你沉緬在某個人對你的所做所為,和你打算如何對待他或她的時候,那麼你就變成了無意識了。痛苦之身便趁虛而入,變成了「你」。憤怒的底層必然有痛在。再比如說,你被一個陰沉的心情所攫獲,於是你開始進入一個負面的心智模式里,思考著自己的生命有多可怕。你就已經變成無意識,而成為痛苦之身攻擊的靶子。我這裡使用的「無意識」,指的是與某個心理或情感的模式認同。它隱含的意思是:觀察者完全缺席。

       持續不懈地進行有意識的專註,切斷了痛苦之身和思想過程之間的連結,並且引發了轉化過程。就好像把痛苦當成了意識之火的燃料一樣,其結果是,意識之光燃燒得更加明亮。這就是古代鍊金術的秘密:賤金屬轉化為黃金,受苦轉化為意識。你內在的分裂療愈了,你再度變成完整。此後你的責任就是:不要再創造痛苦。

       我把整個過程做一個總結:把注意力焦集在你內在的感覺上。知道這是痛苦之身。接受它在那裡。不要思考它——不要讓感覺變成思考。不做批判或分析。不要從它身上為自己編造身份。保持臨在,對你內在發生的一切,繼續當一個觀察者。覺察你情感痛苦的同時,也覺察那個「進行觀察的」,那個沉默的觀察者。這就是當下的力量,你有意識臨在的力量。接下來的就靜觀其變了。

       對許多女性來說,痛苦之身特別會在經期之前的時間覺醒。這方面我稍後再詳談。目前我先這樣說:如果你能夠在那個時候保持警覺和臨在,觀察任何內在的感覺,而不被它所掌控,它便提供給你個最有力量的靈修機會,所有舊痛就可能發生一次急遽的轉化。

       我執與痛苦之身認同

       我在前面所描述的過程,威力十足卻極其簡單。連小孩子都可以學,希望有一天它成為孩子求學過程中,所學的第一件事。當你了解了臨在的基本原則,就是對你內在所發生的事情,做一個觀察者的時候——你借著經驗它而「了解」它——一個最具潛力的轉化工具,便可以任你使喚了。

       這並不意謂著否認你在撤離認同時所遭遇到的強烈內在抗拒。這種情況特別發生在一個大半生都與情感的痛苦之身做密切的認同而且整個或大部分的自我都投資在上面的人身上。這意謂著,你由痛苦之身製造了一個不快樂的自己,而且還相信這個心造的假象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在這種情況下,對喪失身份的無意識恐懼,會對任何認同的撤離創造出強勢的抗拒。換言之,你寧可置身痛苦——當痛苦之身——也不要躍入未知,甘冒風險,失去你所熟悉的不快樂的自己。

       如果你吻合以上的情況,那麼觀察你內在的抗拒。觀察你對痛苦的執著。務必非常警覺。觀察你苦中作樂的怪癖。觀察你強迫性地談論它或思考它的習慣。抗拒會因為你對它的覺察而終止。然後,你才能把注意力帶到痛苦之身上面,以見證者的身份,停留在臨在里,因而啟動了轉化。

       這件事只有你能做。任何人都無法代勞。如果你有幸找到一些意識特強的人,和他們共處,加入他們的臨在狀態,這對你會有所助益,並且加速轉化的過程。在這種方式之下,你個人的意識之光,會快速增強。把一塊剛生出火苗的木材,擺在另一塊烈火熊熊的木材旁邊合燒之後再分開,原先的火苗會變成烈焰。畢竟火還是一樣的火。精神導師的功能,就是扮演這把火。有些心理治療師也能夠履行這個功能,先決條件是,他們已經超越了心智的層面,並且在個案進行中,能夠創造維繫強烈的意識臨在狀態。

       恐懼的起源

       你提到說恐懼是我們情感的痛苦裡基底的一部分。恐懼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人們生命中有這麼多的恐懼?適量的恐懼,不是一種健康的自我保護嗎?

       如果我對火沒有一份恐懼感的話,我很可能以手探火而受到灼傷。

       你不以手探火的理由是,你知道自己會燒傷,而不是因為恐懼。你不需要用恐懼來避免不必要的危險——起碼的智力和常識就綽綽有餘。應用你過去的教訓,就足以應付這一類實際的事物了。如果現在有人用火或肢體暴力威脅你,你或許會經驗到恐懼。這是避險求存的本能,不是我們談的心理制約式的恐懼。心理制約式的恐懼,與任何實質的、真實的、即時的危險是不同的。它以許多形式:不安、憂愁、焦慮、神經質、張力、害怕、恐懼症等出現。這種心理恐懼,總是出於可能發生的事件,而不是正在發生的事件。你在此時此地,心智卻跑到未來。這就創造出一個焦慮的間隙。如果你和你的心智認同,而與當下的力量和單純失去了聯繫,這個焦慮的間隙就會如影隨形地跟著你。你通常能夠因應當下的情境,但是對於一個只是心智投射出來的事物,你卻無能為力——因為你無法去因應未來的情境。

       更嚴重的是,你與心智認同一天,我執就會主導你的生命一天。這一點我在前面已經指出過。縱然有精密繁雜的防衛機制,我執由於它幽靈的本性使然,使它相當脆弱且缺乏安全感,而且它自認為置身在不斷的威脅之下。即使我執十足的自信示人,也不外是這樣的情況。你記得我說情緒是身體對心智的反應,身體不斷地由我執——虛假心造的自我——接收的訊息是什麼?危險,我受到威脅了。那麼情感由這個持續的訊息里,又產生了什麼?當然是恐懼。

       恐懼的戶肇因似乎很多。恐懼失落、恐懼失敗、恐懼受傷等等。可是所有的恐懼,歸根究底只是我執對死亡和毀滅的恐懼。對我執而言,死亡如影隨形。在心智認同狀態下,對死亡的恐懼影響著你生命的每一個面向。舉例來說,即使在爭辯時對於我是你非——保衛你所認同的心智地位——這種強迫性的需求,乍看似枝微末節的「正常」事件,卻是導源於對死亡的恐懼。如果你認同了一個心智地位,一旦你辯輸了,你以心智為根據地的自我感,便遭受到了毀滅性的嚴重威脅。因此,對那個等同於我執的你,是容不下任何錯誤的。錯誤與死亡無異。戰爭因為這個而起,無數的關係也因為這個而破裂。

       一旦你撤離了對心智的認同,對錯與否對你的自我感實在無關痛癢。那個是非對錯的強烈的強迫慾望,和深度的無意識需求——也是一種暴力形式——便消逝無形了。你大可明確而堅定地陳述你如何的感受或想法,但是其中卻不含絲毫的攻擊性或防衛性。而你的自我感不再源自於你的心智,而來自你存在一個更深、更真實的地方。小心你存在任何種類的防衛機制。你防衛的是什麼?一個虛幻的身份、一個心智里的形象、一個虛構的實體。透過你對這個模式的意識,透過你的見證,你撤離了認同。在意識的光照下,無意識的模式就會快速地瓦解。這就是腐蝕人際關係所有爭辯和權力遊戲的終結。想駕凌於他人之上的權力慾望,只是以力量來掩飾軟弱。真正的力量在內在,你當下就可以即取即用的。

       因此,任何與心智認同的人,便因此斷絕了根植於本體的深層自我,和真實力量的連繫,從此便將與恐懼常相左右。已經超越了心智的人,可謂鳳毛麟角。所以你大可假設,幾乎你所遇到的和認識的每一個人,都活在恐懼的狀態下。差別只在於恐懼的程度而已。我們都在恐懼的兩極之間起起落落,一端是焦慮和害怕,另一端則是若隱若現的不安和隱而未現的威脅感。多數人只有在恐懼以較劇烈的形式出現時,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
Loving kindnes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3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10-5-19 22:23 | 只看該作者
追尋圓滿的我執

       情感痛苦的另一個層面,是根深蒂固的匱乏感或不完整、不圓滿感。這是我執心智本質的一部分。它是某些人的意識,也是某些人的無意識。如果它是有意識的,它便以一種游移不定,和持續的無價值感或自卑感彰顯於外。如果是無意識的,它只會以一種強烈的渴求、匱乏和需要,被間接地感覺到。在任何一種情形下,當事人為了填補內在所感覺到的空洞,經常會強迫性地追求我執的滿足感和可供認同的事物。所以,他們要為財產、金錢、成功、權力、認可,或者一份特別的關係努力奮鬥。這麼做基本上會使他們對自己的感覺好一點,感覺完整一些。可是即使在他們獲得這一切之後,很快就會發現,那個無底洞還在。這一來麻煩可大了,因為他們無法再以夢幻自欺了。其實他們可以繼續的自欺欺人。只不過這會使問題更加棘手。

       只要我執心智主宰著你的生命,你便無法真正活得自在;你無法獲得平安或是自我實現,除了在你得償夙願時的那個短暫的片刻。由於我執是自我感的變異,它需要與外境認同。它需要不斷地兼顧防衛和覓食的兩大功能。最常見的我執認同是與財產、工作、社會地位、知識和教育、外貌、特殊能力、關係、個人和家族史、信念系統有關,經常還包括政治的、國家的、種族的、宗教的、和其他的集體身份。但是心目皆非你。

       你覺得嚇人嗎?還是你知道之後,反而鬆了一口氣?所有這一切,你儘早非拋棄不可。或許你發現這一點很難相信。我當然不是要求你相信你的身份不能在這些東西里找到。其中的真理,你將會親身經歷。當你感到無常來臨的時候,你就會知道。死亡會把所有不是你的襲卷一空。生命的秘密就是「先身體之死而死」——並且發現原來根本沒有死亡。

第三章 深入當下
不要在心智里尋找自我

       我覺得在我達到全意識或靈性的開悟之前,有關心智的運作,還有更多需要我去了解的。

       不,你不需要。心智的問題,無法在心智的層面得到解決。一旦你了解了心智的根本失能之後,你需要去學或了解的實在不多。研究心智的複雜,也許會讓你當一個好心理學家。不過這麼做並不能使你超越心智。就像研究瘋狂不足以創造理智一樣。你已經了解無意識的基本機制:心智認同。它創造一個虛假的自我——我執,作為植根於本體里真我的代用品。正如耶穌說的,「你成了葡萄樹上砍斷的枝椏。」

       我執的需求是無底的。它感覺到自己的脆弱和飽受威脅,所以它活在一個恐懼和匱乏的狀態里。一旦你知道它基本的失能如何運作之後,就不需要再探索它無以數計的外顯活動,也不需要把它變成複雜的個人問題。我執當然喜愛這麼做。它老是在尋求執著物,好強化和抬高它虛幻的自我感。而它隨時準備執著在你的問題上面。這也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他人大部分的自我感,是與他們的問題密切地聯繫著的原因。這種情形一日發生,他們最不願意見到的是擺脫它們;因為這意謂著自我的喪失。無意識的我執在痛苦和受苦上,會做巨額的投資。

       所以當你一體會到心智認同是無意識的根源時,情感當然也包含在內,你就走出來了。你變得臨在。當你臨在的時候,你可以任憑心智天馬行空而與它無所瓜葛。心智本身並無功能失調。它是一個很棒的工具。失調產生在你由心智里尋找自我,並且把心智誤認為你的本來面目的時候。然後,它就變成了我執的心智,接管你整個生命了。

       終止時間幻相

       撤離心智的認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我們都習染其中,你如何緣木求魚?

       竅門在這裡:終止時間的幻相。時間和心智狼狽為奸,一體不分。把時間從心智里移除,它就停止了——除非你選擇要用它。

       與心智認同,就是自陷於時間的泥沼:幾乎一意孤行地只活在記憶和期盼里的驅迫力。這創造了你對過去和未來的執迷不悟,對當下這一刻缺乏尊重、認知和容許它存在的意願。驅迫力的產生,是因為過去給予你一個身份,而未來又以各種形式掌握了救贖和實現的應許。兩者都是幻相。

       可是沒有了時間感,要如何在世間運作?人生沒有可以奔赴的目標,我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因為過去塑造了今天的我。我認為時間是寶貴的,我們需要學習明智地使用它,而不是廢掉它。

       時間既不寶也不貴,因為它是個幻相。你所誰知的寶貴,不是時間,而是時間之外的那一點:當下。當下才是既寶又貴的。你專註在時間上——過去和未來——的程度越大,你磋跎掉最寶貴的當下的程度就越多。

       為什麼說它是最寶貴的呢?首先,因為它是唯一的。它是存在的全部。永恆的現在,就是你整個生命展現其中的空間,那個如如不動的因素。生命就是當下。過去從來沒有一個不是當下的時間,未來也不會有。第二,當下是唯一一個能帶你超越有限心智局限的點。它是你唯一的一個通往無時間、無形式的本體界的點。

       當下之外一無所有

       難道過去和未來不像現在一樣真實,甚至比現在還真實嗎?畢竟過去決定了現在的我們,也決定了我們現在的感知和行為。而且未來的目標,也決定了我們現在要採取的行動。

       你一直沒有抓住我話中的精神,因為你試圖做心智上的了解。心智無法了解。只有你能。請你單純地傾聽。

       你可曾在當下之外,經驗過、做過、思想過、或感覺過任何事嗎?你認為你以後會嗎?任何事有可能發生或存在當下之外嗎?答案不言自明,不是嗎?

       過去不曾發生過什麼;它發生在當下。

       未來不會發生什麼;它會發生在當下。

       你認為的過去,是一個記憶的軌跡,是一個儲存在心智里的前任當下。當你記起過去時,你重新啟動了一個記憶的軌跡——而且,你現在就在製造軌跡。未來是一個想象的當下,一個心智的投射。當未來到的時候,它就是當下。當你想到未來時,你是在當下想的。過去和未來顯然沒有它們自己的實相。正如同月亮本身不發光,它只能反射太陽的光一樣。過去和未來也一樣,只是永恆的現在的光、它的力量、和它實相慘淡的反射而已。它們的實相是向當下「借貸」來的。

       我話里的精髓無法透過心智來了解。當你領會到那一刻,你的意識便由心智轉移至本體,由時間轉移至臨在。生命中的一切,突然之間生機活現,散發出能量和本體之光。

       通往靈性的向度之鑰

       在生命交關的當頭,意識往往自然地由時間轉移至臨在。那個擁有過去和未來的人格暫時引退,而由一個強烈的意識臨在所取代。它非常寧靜,同時又非常警覺。情境所需要的反應,當即由意識狀態里引發。

       有些人樂在冒險性活動,比如:爬山、賽車等,原因就是這類活動把他們逼入當下——也許他們沒有覺察到——把他們逼入擺脫了時間、問題、思考和人格重負的生龍活虎的狀態里。即使是短短的一秒鐘,偏離當下也許就會粉身碎骨。可惜的是,他們居然仰賴一個特殊的活動,讓自己進入這種狀態里。可是你不需要去爬險峰峻岭,你當下就可以進入那個狀態里。

       自苦以來所有的靈性上師,都開示當下是通往靈性的向度之鑰。儘管如此明示,它依然是不為人知的秘密。這把鑰匙不在教堂和寺廟裡傳授宣導。上教堂的時候,你也許會聽到福音書里的章句,比如,「不為明日計量,明日自有安排」,或「凡以手扶犁而頻頻回顧者,不配進神的國。」再者就是有關那野地花,不為明日擔憂,自在地活在沒有時間的當下,而神卻賜予豐富的供養。這些章名之中所深蘊的奧義和激進的本質,卻不為世人所識。似乎沒有人明白它們是被安排要人活出來的,好讓一個深沉的內在轉變得以發生。

       禪的整個精髓,就包含在這種遊走於刀鋒邊緣的當下——徹底而完全地臨在。任何問題、任何受苦、任何在你本質里不屬於你本來面目的,都無法在你的裡面存活。在沒有時間的當下里,你所有的問題都瓦解一空。受苦需要時間;它在當下無法存活。

       偉大的臨濟禪師為了把門徒從時間帶離出來,經常豎起一根手指頭,然後好整以暇地問道:「當下,缺什麼?」這樣一個不需要、心智提供答案的話頭,果然力道十足。它要門徒參的是深入當下。禪的傳統里還有一個類似的話頭是:「如非當下,何時?」

       當下也是回教神秘的蘇菲教派教誨的核心。蘇菲派的名句「蘇菲是當下之子。」魯米這位偉大的蘇菲詩人和導師宣稱,「過去和未來擋著我們,使我們見不到神;把它們付之一炬。」

       十三世紀的靈性導師艾克哈特大師劃下了完美的句點:「時間遮擋了光,它是我們和神之間最大的障礙。」

       汲取當下的力量

       你剛才在談永恆的現在和過去與未來的非實相性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正望著窗外那棵樹。那棵樹我注視過幾次,不過這一次跟以前不一樣。外在的知覺改變不多,只不過它的顏色更鮮艷、更奔放。可是還多了一個向度。我很難解釋。我說不出所以然來,不過我覺察到某種無形之物,我感覺是樹的本質,也可以說是樹的內在精神。而我是它的一部分。我現在才明白,我從來都沒有看見這棵樹,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無生命的平板圖像。我現在再看它的時候,部分覺知還在,不過我能感覺它逐漸溜逝。這個經驗已經在向過去隱逝了。這類事件,會不會只是浮光掠影?

       你最短暫地由時間裡解脫了。你進入了當下,所以沒有透過心智的屏障,去感知那棵樹。本體的覺知,變成你感知的。伴隨無時間向度而來的,是一種不同的明白。一種不會「扼殺」活在眾生和萬物內在精神的明白。一種不會摧毀生命的神秘和神性,對萬有皆是懷著一份很深的愛和敬意的明白。一種心智一無所知的明白。

       心智無法知道樹。它只知道有關樹的事實和資訊。我的心智無法知道你,它只知道有關你的標籤、判斷、事實和意見。只有本體直接地知道。

       心智和心智知識有它的定位。它的定位在日常生活的實際面步。然而當它接管了包括你的人際關係,和自然的關係在內的所有的生命層面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一隻寄生怪獸,如果不加箝制的話,到頭來會摧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最後再跟它的宿主同歸於盡。

       你已經一窺無時間如何轉換你的知覺。不過一次經驗並不夠,無論它多美、多深奧。我們需要和關切的是意識恆久的轉移。

       打破否認當下、抗拒當下的舊模式。每當你不再需要過去和未來的時候,就把你的注意力撤回。把它落實在生活里,起居作息儘可能地遠離時間的向度。如果你發現直接進入當下有困難,不妨先從觀察心智想逃避當下的習性開始。你將會觀測到未來是以比現在更好或更壞的方式想像出來的。如果想像的結果是更好,它就給你希望或快樂的預期。如果更壞,就創造了焦慮。兩者都是虛幻。透過自我觀測,更多的臨在會自動地進入你的生命里。當你體認到你沒有臨在的一刻,你就是臨在了。當你有能力觀測你的心智的時候,你便不再受困於它了。這時候另一個因素進來了,一個不同於心智,一個見證者的臨在進來了。

       以一個心智的觀察者臨在——觀察你的思想、你的情感、和你在不同情境下的反應。對引發你反應的情境或人物,起碼要像你對自己的反應一樣有興趣。注意你的關注力如何經常地往返於過去和未來。不要對你觀測所得做批判或分析。觀察你的思想、感覺你的情感、觀測你的反應。不要把它們變成你的個人問題。然後,你就會感覺到一個比所有被觀測對象更有力量的沉默觀察者,在心智內容之後,那個寧靜的、觀測的臨在本身。

       當某種情境觸發了一個蓄有強烈情感的反應時,深刻的臨在就需要了。例如你的自我形象遭受威脅,一個引發恐懼、事情「走錯了」的挑戰進入你的生命,或者過往的一個情結被帶了出來。在這些情況下,你會習慣性地變成「無意識」。你的反應或情感會掌控你——你「變成了」它。你把它逼真地演出。你辯護、找碴、攻擊、防衛……只不過它不是你。它是反應模式,是慣性求存模式下的心智。

       認同賦予心智更多能量;觀測心智卻把它的能量收回。心智認同創造了更多的時間;觀測心智敞開了無時間的向度。由心智收回的能量變成了臨在。一旦你能感覺到臨在的意義,每當你達成了實用性的目標,不再需要時間的時候,你就可以更輕易地走出時間的向度,而深入當下了。這麼做不會損及你運用時間過去或未來——的能力,當你為了實用性的事物,有需於它的時候,隨時可以參照它。它也不會損害你使用心智的能力。事實上,它反而強化你的心智。當你有用於心智的時候,它反而更敏銳、更專註。

       放掉心理時間

       學習在生活的實際面上利用時間——或叫「鐘錶時間」——不過當實務處理完畢之後,就立刻回到當下的覺知里。在這種方式之下沒有「心理時間」的累積。心理時間就是認同過去,和對未來做持續且強迫性地投射。

       鐘錶時間不只是安排約會或一趟旅行。它還包括了從過去學習,以免重蹈覆轍,包括了認定目標並朝目標努力。藉著物理、數學的模式、定律預測未來,由過去學得經驗,並依據預測採取適當的行動。

       即使在實際的生活範疇里,也不能免於對過去和未來的參照。當下這一刻依然是最重要的的因素:過去的任何教訓都產生了關聯,且應用於當下。任何計劃和朝一個特定目標的努力,都是當下完成的。

       開悟的人總是以當下做為他們注意力的主要焦點,不過仍然對過去和未來有概略的覺知。換言之,他們繼續使用鐘錶時間,但卻擺脫了心理時間。

       做這個練習的時候要保持警覺,以免不知不覺地把鐘錶時間轉變成心理時間。例如,你現在從過去的一個錯誤里學到了教訓,你就是在使用鐘錶時間。換個角度來說,如果你在心理緬懷這個錯誤,而引發自我批判、懊惱、或愧疚,那麼你就是把錯誤變成「是我」(me)或「我的」(mine)了:你把它變成你自我感的一部分。它變成了心理時間,而心理時間總是關聯著一個虛假的身份。不寬恕必然隱含著一個心理時間的重擔。

       如果你為自己擬定了一個目標,並且朝著它努力,你就是在利用鐘錶時間。你覺知自己方向的同時,卻又尊重並對當前你步驟付予全副的注意力。如果你過度地專註於這個目標,或許是因為你要透過這個目標,追求幸福、滿足、或是一份更完整的自我感,當下就不再受到你的尊重。它被貶低成了一個本身不具價值,而只是通往未來的踏腳石。鐘錶時間又被你轉變成心理時間了。你的人生不再是一趟冒險之旅,只是一連串需要去達到、去獲得、去「做到」的執迷不悟;如此,你就再也看不到,也聞不到野花的芳香。對於展現在你眼前的生命之美和奇迹而視若無睹。

       我能明白當下的首要性。不過你說時間是完全的幻相,這一點我不太苟同。

       當我說「時間是幻相」的時候,我不是做哲學的陳述。我只是要提醒你一個簡單的事實——一個明顯得讓你難以掌握,甚至覺得毫無意義的事實——可是一旦你全然地體會之後,它就會像一把利劍一樣,切入你心造的層層裹覆和「問題」里。我再重複一遍:當下就是你所擁有的全部。你生命中從來沒有一個不是「此時此刻」的時間。這難道不是事實嗎?
Loving kindnes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4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10-5-19 22:24 | 只看該作者
喪心病狂的心理時間

       如果你看到心理時間的集體外顯行為的話,你絕不會懷疑它是一種心理疾病。它們以共產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或任何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或者以僵固的宗教信念系統的形式發生。它在一個隱含的假設之下操作。這個假設是:有一個在未來的至善,因此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而這個目的是一個理念,是心智投射到未來的一個點。在那個點上,救贖會以各種形式——快樂、實現、平等、自由等等——達成。因此,屢見不鮮的例子,就是在現在進行對人民的奴役、折磨、和謀殺,做為達到那裡的手段。

       舉例來說,據估計為了推行共產主義,為了在俄國、中國、和其他國家實現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慘遭屠殺的有五千萬之多。(注二)以一個未來的天堂信念,創造出一個當前的地獄,這樣的例子令人不寒而慄。說心理時間是一種嚴重且危險的心理疾病,不就無庸置疑了嗎?

       這種心智模式如何在你的生命之中運作?你是不是老想著離開你現在的地方,去別的地方?你多數的做為,是否只是一個達到目的的手段?你的實現是否說是觸手可及?或者像性、飲食、藥物、刺激和興奮一樣,只限於短暫的享樂?你是否始終都專註在變成、達到、獲得、或輪番地追逐新奇的刺激、享樂?你是否相信,如果自己獲取更多之後,就會變得更滿足、變得更好、或心理上的更完整呢?你在等待一個男人或女人,來賦予你生命的意義嗎?

       在一個正常的心智認同或無明的意識狀態下,當下所蘊含的力量和無限的創造潛能,完全被心理時間給蒙蔽了。生命也因此失去了它的躍動、新鮮、和神奇感。思想、情感、行為反應、和慾望的舊模式,沒完沒了地演出你心智的劇本,它給了你某種身份,卻扭曲或掩蓋了當下的實相。然後心智為了逃避不滿意的現在,又創造了一個對未來的執迷。

       負面情感和受苦其來有自

       可是總不能把明天會更好的信念一概視為幻相。現在時有可厭之處,而未來也有改善的餘地,而且這是常情。

       一般而言,未來只是過去的複製。浮面的改變或有可能,不過真正的轉變實屬罕見,而且端賴於你臨在的程度,是否足以取得當下的力量以瓦解過去。你所感知的未來,其實只是你當下意識狀態本質的一部分。如果你的心智挑著過去的重擔,你未來還會挑著同一個更重的擔子。過去透過臨在的缺席,使自己存續。你這一刻的意識品質塑造了你的未來而未來,當然只能在當下里經驗。

       你也許中了一千萬,不過這種改變充其量也僅只膚淺罷了。你只是換在一個更豪華的環境里,執行同樣一套制約模式。人類已經學會了原子分裂的技術,以往要用棍棒殺十幾二十個人的,現在只要一個人按個鈕就可以毀掉一百萬人。這算真正的改變嗎?

       如果未來是由你這一刻的意識品質來決定,那麼你的意識品質又由什麼來決定?你臨在的程度。因此,讓真正的改變可以發生的,讓過去可以瓦解的唯一的一個地方就是當下。

       所有的負面情感,都是由心理時間的累積,和對當下的否定造成的。不安、焦慮、張力、壓力、憂愁——所有恐懼的形式都由太多的未來,和不足的當下所造成。愧疚、懊悔、憎恨、怨怒、哀傷、悲苦、和各種形式的不寬恕,都是由於過去太多,而當下不足所造成。

       多數人難以相信可能有一個完全擺脫了所有負面情緒的意識狀態。然而這卻是所有靈性教誨都指出的一個解脫狀態。它是一個救贖的應許,它不在一個幻相的未來,它就在此時此刻。

        你也許發覺很難承認時間就是你的問題或受苦的肇因。你相信它們是你生命中的特定情境所造成的,從一個傳統的觀點來看這是真的。可是在你沒有把心智不斷製造問題的根本失能處理好之前——它對過去和未來的執著、對當下的否定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會互相變換。如果你所有的問題或受苦、不快樂的肇因都在今天為你奇迹式地移除了,可是你並沒有變得更臨在,更有意識,你會很快地發現同樣的一組問題或受苦的肇因,如影隨形地跟著你。歸根究底,問題只有一個,被時間所捆綁的心智本身。

       我無法相信我可以達到一個完全擺脫問題的點上。

       你說對了。你是無法達到這個點,因為你當下就是在這個點上。

       時間裡沒有救贖。你無法由未來里解脫。臨在是自由之鑰。因此,你只能在當下是自由的。

       在你生命情境的底層找到生命

       我看不出自己如何能在當下自由。事情演變至今,目前的生命讓我極端不快樂。這是事實。如果我試圖說服自己說一切美好,而實際上卻完全不是這回事。那我豈不是在自欺嗎?對我而言,當下這一刻非常不快樂,毫無解脫可言。維繫著我的是未來會有所改善的希望或可能性。

       你自認為你把注意力擺在當下,而實際上,它卻完全被時間所盤據。你不可能同時不快樂又全然地臨在於當下。

       你把指的「生命」,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生命情境」。它是心理時間:過去和未來。過去的某些事件,並沒有如你所願地發展,你仍在抗拒過去發生了的事件。而現在,你又在抗拒本然。希望維繫著你,可是希望卻持續地讓你專註於未來。而這種持續的專註,又讓你對當下的否定和不快樂延續不止。

       當前的生命情境,是過去的結果,這是真的。不過,它仍然是我的現狀。而受困其中就是造成我不快樂的原因。

       暫忘掉你的生命情境,專註在你的生命上面。

       差別何在?

       生命情境存在於時間裡

       生命是當下

       生命情境是心智產物

       生命是真實的

       找到通往「生命的窄門」。它的名字叫當下。把你的生命歸約至此時此刻。你的生命情境也許充滿了問題多數生命情境都是——可是,找找看你在此時此刻有什麼問題?既不是明天,也不是十分鐘之後,而是當下。你當下有問題嗎?

       當你滿腦子問題的時候,你就容不下任何新的事物進來,也容不下任何解決方案。所以你要隨時騰出空間、挪出位置,你才能找到生命情境底層的生命。

       充分地運用你的感知。活在當下。環顧四周。只看,不要詮釋。看見光、看見造型、顏色、和紋理。覺察一事一物那一份寧靜的臨在。覺察那容許萬有皆是的空間。傾聽四周的聲音,不做批判。傾聽聲音之下的寧靜。找個東西觸摸——任何東西——去感覺和認知它的本體。觀測你呼吸的韻律;感覺空氣的進出、感覺你身體裡面的生命能。容許一切存在,或內或外。容許萬物的「如是」。深入當下。

       你拋下了心理的抽象和時間的荒原。你走出了逐步榨乾你生命能的瘋狂心智。這個正在慢性地毒化和摧毀世界的心智。你由時間的夢幻里覺醒,進入了當下。

       所有問題都是心智的幻相

       感覺好像卸下了心頭的重擔似地。有一股輕活感。我感覺清澈無礙……可是我的問題還在等我,對不對?問題仍然懸而未決,我豈不是一時地逃避?

       如果你發現自己置身樂園,用不了多久你的心智就會說「沒錯,可是……」。說穿了,這無關乎解決你的問題,而在於體會根本沒有問題。有的只是情境——不是當下處理掉,就是放下它。把它接納為當下「是然」的一部分。靜觀其變,或是等到你能夠處理的時候。問題是心創造的,它需要時間來維生。它在當下的實相里無法存活。

       先專註當下,再告訴我你的問題是什麼。

       我得不到你任何答覆。因為當你全然地貫注在當下的時候,是不可能有問題的。情境需要的是處理或接受——沒錯。何苦把它變成問題?為什麼凡事都要變成問題?生命的挑戰還不夠你受的嗎?你需要問題來幹什麼?心智無意識地喜愛問題,因為問題給你某種身份。這是正常的,這種正常是瘋狂。「問題」的意思是:你心理上沉緬於一個情境,當下卻沒有採取行動的真正意圖或可能性。而你無意識地把它變成你自我感的一部分。你被生命的情境壓得喘不過氣來,因而喪失了生命感和本體感。或者是你的心智頂了一個千斤重擔,裡面有數百件等著你在未來將要或也許非做不可的事,而不是把注意力擺在當下,你能做的一件事上面。

       創造問題的時候,你就創造了痛苦。這整件事只需要一個簡單的選擇,一個單純的決定:不管怎麼樣,我不再為自己創造任何痛苦了。我不再創造任何問題了。這是一個雖簡單卻激進的決定。除非你真的受夠了苦,除非你真的苦到了盡頭,你才會做出這個決定。也除非你取得當下的力量,你就無法承受得了它。你不再為自己創造痛苦,就再也不會為別人創造痛苦。這個美好的地球、你內在的和平、和集體人類心靈,就不會遭到你製造問題的負面情感所污染了。

       如果你有過生死交關的經歷,你就知道它不是問題。心智在那個關頭上,沒有時間把它攪和成為問題。在真正的危急當中,心智停頓了。你變得完全地臨在當下。另一個威力無比的東西接掌局面。一個普通人在千鈞一髮之際,完成了英勇的事迹。類似的報導很多,原因就在這裡。在任何危急的關頭,不后即死。而這兩者都不是問題。

       有人聽到我說問題只是幻相的時候就會生氣。我是取走他們自我感的威脅。他們在虛假的自我感上,投注了巨額的時間。多少年來,他們無意識地以問題或受苦來定義他們的整個身份。如果問題沒了,他們又是誰?

       人們所思、所言、或所做之中,有極大部分的動機其實是來自恐懼。而恐懼當然總是和投注未來和斷絕當下的聯繫脫不了關係。當下既然沒有問題,恐懼也就不存在了。

       萬一真的發生了一個情境,需要你當下處理的,如果你的行動來自於當下的覺知,你的行動必然清楚果決。也很可能效率十足。它不再是反應自心智過去的制約,而是針對情境的本能反應。換在別的情況下,受時間所局限的心智本該做反應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在無為——如如不動地處於當下的中心的時候更具效率。

       在意識的進化中做量子躍進

       你描述的心智的時間的解脫狀態,我有過驚鴻一瞥的經驗。可是過去和未來來勢洶洶,我無法長期抗戰。

       被時間所局限的意識模式深深地嵌植在人類的心靈里。可是我們正在做的是,在地球和地球之外的集體意識中,所進行的一項深沉轉化的一部分:意識從物質、形式和孤離的夢幻中覺醒。時間的終結。我們正在打破主宰了人類生命億萬年之久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在一個龐大的層面上,創造出想象所未及的痛苦。我不用惡這個字。把它叫做無意識或瘋狂,更有助於我們的了解。

       打破意識或者說無意識的舊模式:是我們勢必要做的一件事,還是它儘早都會發生?我的意思是,這是個無法迴避的改變嗎?

       這是一個視角的問題。做為或發生,事實上是一個單一的過程;因為你和整體意識是合一的,這兩者你無法把它們一分為二。人類能否成功,沒有絕對的保證。這個過程既非無法迴避,也不是自動化作業。你的合作扮演了極重要的部分。不管你怎麼看,它卻是意識進化上再一次量子躍進。也是人種存續絕無僅有的再一次機會。

       本體的喜悅

       你可以使用一個簡單的標準來警示自己是否打破心理時間的掌控。問自己:「我正在做的事情里有喜悅、有容易、和輕快嗎?」如果沒有的話,那麼時間就掩蓋了當下這一刻。而你也把生命感知成一具重擔或掙扎求存了。

       如果你眼前的工作里沒有喜悅、容易、或輕快,並不表示你需要改變你的工作內容。只要改變工作的方法就足夠了。「如何」始終都比「什麼」重要。試試看,你能否更專註在做為的上面,而不是透過做為所要達成的結果上面?對津呈現的一切,給予全副的注意力。這隱含著你也完全地接受了本然。因為你不可能對某件事給予全副注意的同時又抗拒它。

       當你尊重當下的時候,所有的不快樂和掙扎都瓦解了。生命開始流動著喜悅和容易。當你的行動出之於當下的覺知時,不管你做什麼,都會注入一份品質、關懷、和愛——即便是最單純的一個行動也不例外。

       所以不要關心行動的成果——只管專註在行動本身。成果會自然來到。這是一個威十足的靈修法門。當今最古老、最優美的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把不執著行動的成果稱為行動瑜伽(Kama Yoga)。它被描述為通往「聖行」的道路。

       當那股掙扎著離開當下的驅迫力停息的時候,本體的喜悅便流入你做的每一件事里。你的專註投入當下的那一刻,你便感覺到一種臨在、寧靜和和平。你的實現和滿足不再仰賴於未來——你不再由未來尋求救贖。因此你不再執著於結果。成敗與否都不具有改變你內在本體狀態的力量。你已經找到生命情境底層的生命了。

       缺少了心理時間,你的自我感便來自你的本體,而不是個人的過往。因此那個只想變成你本然之外的心理需求已經不在了。在世間,在生命情境的層面上,你也許富有、常識豐富、成功、免於這個或那個,可是在本體更深的向度里,你當下就是完整和圓滿的。

       在這種圓滿的狀態下,我們還能夠或願意追逐外在的目標嗎?

       當然會。不過,你不再妄想任何人或任何事,在未來會救你或讓你快樂了。就生命的情境而言,有些事是需要被達成或獲取的。這是一個有形、有得失的世界。可是在一個更深的層面里,你已經最完整了。你體認出這一點之後,你所做的事里就充滿了喜悅、歡樂的能量。擺脫了心理時間,你不再受著恐懼、憤怒、不滿,或變成別人的需求所驅使,而抱持著嚴峻的決心,去追求你的目標了。你也不會因為害怕失敗對我執來說,是自我的喪失——而無所做為了。當你深層的自我感,是來自本體的時候;當你擺脫了心理需求的「變成」之後,你的快樂和自我感,便不再仰賴於結果。你就從恐懼中解脫了。你不再緣木求魚,在一個形式、得失、生死構成的世間追求永恆。你不會對情境、情狀、地方、或人,要求他們應該讓你快樂,也不會因為你們不吻合你的期望而受苦。

       你尊重一切,卻不在乎一切。形式有生、有死,而你卻覺知了形式之下的永恆。你知道「凡真實的必不受威脅。」(注三)

       當這是你的本體狀態的時候,你如何能夠不成功?你已經成功了。
第四章 心智迴避當下策略
當下的失落:核心幻相

       即使我完全接受時間終究是一個幻相,對我的生命有什麼差別?我還是得活在一個完全被時間、主導的世界里。

       理智上的同意,只是另一個信念,對你的生命無甚差別。你要落實在生命里,才能體會這個真理。當你的每一個細胞都臨在,都感覺到生命的顫動時,當你無時無刻都感覺這樣的生命就是本體的喜悅時,這時候,你才能說你從時間裡解脫了。

       可是我明天就得付帳單,而且我跟所有人一樣會老、會死。我怎麼能說我從時間裡解脫了?

       明天的帳單不是問題。肉身的幻滅不是問題。當下的失落才是問題。或者說:核心幻相把一個單純的情境、事件、或情感,變成一個個人問題和受苦的時候,才是問題。當下的失落,就是本體的失落。

       由時間中解脫,就是擺脫了從過去尋找身份,從未來尋找實現的心理需求。它代表了一個你想象不到的,最深沉的意識轉化。在某些空見的案例中,意識以一勞永逸的方式,做戲劇性且激進的轉移。它通常是在強烈的受苦中,透過全然的臣服而發生。不過大多數人都必須憑下工夫才能達到。

       當你初嘗無時間的意識狀態時,你開始在時間和當下的兩個向度之間穿梭。你產生覺察到的是:你的注意力真正地投注在當下的時候,可謂少之又少。不過知道你不是臨在,就是很大的成功這一份明白就是臨在——即使一開始只維持了幾秒鐘就消失了。隨著頻率的增加,你會選擇把意識的焦點,放在現在而不是過去或未來。每當你體會到自己失去了當下的時候,你處於當下的時段會更長,而不只是短暫的幾秒鐘而已。也就是說,在你全然的意識之前,有一段時間你會在意識和無意識、臨在和心智認同的狀態之間往返。你一再地失去當下,也一再地回到當下。到最後,臨在變成了你的主要狀態。

       對多數人而言,若不是完全沒有臨在的經驗,就是在稀有的情況下,不明所以地發生意外或短暫的經驗。多數人類不是在意識和無意識之間交替,而只是在無意識的不同層面里替換。

       一般無意識和深層無意識

       你說無意識的不同層面是什麼意思?

       你或許知道,在睡眠中你會不斷地在有夢和無夢階段里活動。同樣的道理,一般人在清醒的時候,也是介於深層無意識和一般無意識中轉移。我說的一般無意識,指的是認同你的思想過程、情感、反應、慾望、和喜惡。這是多數人的常態。在這種狀態下的你,受著我執心智的主導,而不覺知於你的本體。這個狀態里沒有劇痛或不快樂,只有持續的、輕微的不安、不足、沉悶或緊張——一種襯底的「靜電干擾」。你也許體會不出來,因為它早就是你「正常」的生活的一部分了。就如同你無法察覺持續而低調的背景噪音一樣。比如空調的嗡嗡聲,除非它停止運轉。當它突然靜止的時候,你會有一種如釋重負感。許多人利用酒精、毒品、性、食物、工作、電視、甚至購物當做麻醉劑,以無意識的方式企圖驅除這種基底的不安。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一個原本在適量下會非常開心的活動,開始攙入驅迫性的或癮頭的品質。而你透過它們所獲致的,只不過是極其短暫的癥候緩解。

       當事情「走錯了」的時候,當我執遭到威脅的時候,當生命的情境出現想象或真實的重大挑戰、威脅、或失落的時候,當關係里出現衝突的時候,一般無意識里的不安,就轉變成深層無意識里的痛了,一個有劇痛和更明顯的受苦或不快樂的狀態。它是一般無意識的強化版。期間的差異不在類別,而在程度。

       在一般無意識中,對本然的習慣性抗拒或否定,創造了多數人視為正常生活的不安和不足。我執受到威脅或挑戰的時候,這種抗拒就會強化,而引發出強烈的負面情感,例如:憤怒、劇烈的恐懼、攻擊、沮喪等等。深度的無意識通常意謂著痛苦之身被激發了,而你已經認同了它。缺少深層的無意識,肢體暴力便不可能發生。一個群眾,甚至於一整個國家,一旦產生一個集體負能場的時候,肢體暴力便會隨時隨地輕易地發生。

       勘定你意識層面最佳的指標,就是你如何應付生命的挑戰。透過這些挑戰,一個已經無意識的人會變得更加無意識,而有意識者的意識會更加深刻。一次挑戰可以喚醒你,也可以把你拖進更深的睡夢裡。如此,一般無意識的夢就變成了球場噩夢。

       如果你連在正常的環境里都無法臨在的話,例如獨坐幽室、樹林獨步,或者傾聽他人談話,那麼當你的事情「走錯了」,或者面對難纏的人物或情境,陷於失落或失落的威脅時,你也必然不能保持在意識中。你會被一個反應所掌控,這個反應追究到底,只是被拉入深層無意識中某種形式的恐懼罷了。這些挑戰就是你的測試。只有從你處理它們的方式中,才能對你和他人顯示出你的意識處於同種狀態。這與你閉目養神的能耐,或觀想的內容毫無關係。

       這樣看來,當你一切順遂的時候,把更多的意識帶入你生命中的一般情境中,就顯得至關重要了。你以這樣的方式,使臨在的力量茁壯。它在你的內外產生了一個高波能場。任何無意識、任何負面情感、任何爭端、任何暴力,一進入這個能場必無法自存。正如同黑暗無法在光的臨在下存在一樣。

       當你學會做你思想和情感的見證之後,這是臨在的本質部分,你也許會訝異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覺察到一般無意識中的「靜電干擾」,而且體會到你內在真實貼切的自在感居然如此稀少。你會在你的思考層面上,找到一大堆以批判、不滿、和心理投射為形式的抗拒;而在情感層面,也會隱含著一股不安、張力、沉悶、或神經質的暗流。兩者都是心智在習慣性的抗拒模式下,產生的不同面向。
Loving kindnes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5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10-5-19 22:26 | 只看該作者
他們找什麼?

       卡爾容格在他的一本書中談到,自己和一位美國原住民酋長的對話。酋長明白地跟他表示,他對白人的觀感都是表情嚴峻、眼神凝注、神態冷酷。他說「他們不停地找,到底要找些什麼?白人什麼都要。他們老是毛躁不安的樣子。我們不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我們認為他們瘋了。」

       這股不安的暗流,當然早在西方工業化之前,就已經蠢動了。可是在佔據了大半個地球的西方文化,包括大部分的東方在內,它更以前所未見的急症形式彰顯於外。它在耶穌時代,在耶穌之前六百年的佛陀時代,甚至於更早的時代就已經存在了。你為什麼老是愁眉苦臉的?耶穌曾經這麼問他的門徒:「憂愁可曾延長你一天的壽命?」而佛陀也開示說,受苦的根源就在我們無止境的匱乏和渴求里。

       以集體的失能來看,抗拒當下與本體覺知的失落密不可分。它替去人性化的工業文明奠基。佛洛依德也體會到這一股不安之流的存在,並且在他的《文明與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一書中談到。可是他沒有認知到不安的真正根源,他也無能體會的是,人類有可能從其中解脫。這個集體失能症,已經創造出一個非常不快樂和非比尋常的暴力文化,在不僅對它本身,連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受到威脅了。

       瓦解一般無意識

       我們如何免於遭到感染?

       把它變成意識。觀測不安、不足、和張力如何以多種方式,透過不必要的批判、抗拒本然,否定當下。從你內在升起的任何無意識,都會在你意識的光照之下瓦解。你知道如何瓦解無意識之後,你臨在的光照就會更亮。每當你感到無意識吸力的時候,你就更容易對治它。一般無意識一開始很難偵測,因為我們太習以為常了。

       習慣性地透過自我觀測,監視你的心智情感狀態。「我此刻自在嗎?」——是一個可以經常問自己的好問題。或者問自己「我的內在現在怎麼回事?」你對內在的發生,起碼要像對外在的發生一樣有興趣。如果你的內在沒問題了,外在便各歸其位。首要的實相在內,次要的在外。不過,你不要立刻回答這些問題。先把注意力轉向內。探視一下你的內在。看你的心智正在製造什麼樣的思想?你感覺到了什麼?把注意力轉到身體上。有張力嗎?一旦你偵測出輕度的不安、襯底的靜電干擾時,再看你自己用何種方式透過當下的否定來迴避、抗拒,或者否定生命。人們無意識地抗拒當下的花招很多。我會舉幾個例子說明。勤加練習,你的自我觀測力,你對內在狀態的偵測力就會更加銳利。

       由不快樂之中解脫

       你憎恨你正在做的事嗎?也許是你的工作,也許是你同意別人要做而且正在做的事。可是你的一部分卻憎恨它、抗拒它。你是否對一個你所親近的人懷了無言的憎恨呢?你是否明白你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會產生有害的影響,因而污染了你和你周圍的人呢?好好地探視一下你的內在。是否有一絲憎恨和不情願的痕迹?如果有的話,從心智和情感兩個層面來觀測它。你在這個情境四周創造了什麼思想?然後再看你的情感。那是你的身體對這個思想的反應。感覺這個情感。你感覺愉不愉快?它是你選擇要在裡面擁有的一個能量嗎?你有選擇嗎?

       也許你是被人佔了便宜。也許你進行的活動是瑣屑無謂的。也許你親近的人是不誠實、煩人、或者無意識的,可是這一切都不相關。無論你對這個情境的思想和情感是否被合理化都沒有差別。事實是,你在抗拒本然。你把當下變成了敵人。你在創造內外之間的衝突和不快樂。你的不快樂不僅污染了你內在的存在和周圍的人,也污染了與你不可分割的集體人類心靈。地球的污染只不過是內在心靈污染的處境反映而已:不為自己的內在空間負責的無意識個人數以百萬計。

       你或者停止你手頭的工作,和當事人談談,充分表達你的感覺。或者丟掉心智情境周圍所創造的負面情感。它除了強化了一個虛假的自我感以外一無是處。重要的是認知它的徒勞無益。負面情感絕對不是處理任何情境的最佳方式。事實上,在多半情況下,它使你卡在裡面,阻擋了真正的改變。使用負面能量所做的任何事,都會受到它的污染。時機一旦成熟,就會引發更多的痛苦和不快樂。更重要的是,任何負面的內在狀態都有傳染性:不快樂的傳染速度比疾病還快。它透過共振法則,引發且滋養了潛伏在別人裡面的負能。除非他們免疫——也就是具有高度的意識。

       你在污染世界還是在清理髒亂?你要對你的內在負責;不是別人。正如你對地球有責任一樣。誠於中,形於外。如果人類清除了內在的污染,那麼他們也將停止創造外在的污染。

       依你之見,要如何丟掉負面情感?

       就是丟掉。你要如何丟掉一塊燙手的熱煤?你如何丟掉一個沉重而無用的包袱?就是透過認知說你不想再受苦,或者不想挑個沉重的包袱,然後就放下它。

       深層的無意識,例如痛苦之身或如痛失親人等其他劇痛,通常需要結合接納和臨在之光——你持續的專註——才能轉化。另一方面來說,許多一般的無意識模式,在你知道自己不想要、不需要它們時,在你體認自己還有選擇時,體認自己不是一堆制約反應時,就會自行剝落。所有這些都暗示了你能夠取得當下的力量。缺少這個力量,你便毫無選擇。

       如果把某些情感稱為負面的,你不是明知故犯地創造了一個好與壞的二元對立嗎?

       不是。創造二元對立的是在一個更早的階段。就是你的心智把當下宣判為壞的時候;這個判決又創造了負面情感。

       可是那些你稱做負面情感的,你的本意不就是它們不該存在嗎?也就是說,不可以有這種情感。我的了解是:我們應該允許自己讓任何情感流露,而不是批判它們壞,或說我們不該存有這種感情。你可以感覺憎恨、你可以生氣、惱怒、鬱悶,或表達任何情感——否則我們就會走入壓抑、內在衝突、或否定里。每一個情感都可以如實地呈現才對。

       那當然。一個心智模式、一個情感、或一個反應存在的時候就接受它。你的覺知度還不足以在這種事上做選擇。這是事實,不是批判。如果你有選擇,或者體會到自己真的有選擇,你會選擇受苦還是喜悅?選擇自在還是不安?選擇和平還是衝突?你會選擇斷絕你與自然的幸福狀態,與生命內在的喜悅連繫的思想或感情嗎?任何這樣的情感,我都稱它為負面的。簡單地說就是壞的。不是「你不該這麼做。」的壞,而是就事論事的壞,就像說胃不舒服一樣。

       人類怎麼可能僅僅在二十世紀之內,就屠殺了上億人口?(注四)人類彼此施加如此巨大的痛苦,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這還不包括他們每天不斷地加諸同胞和其他有覺眾生的心理、情感、和肢體的暴力、虐待、痛苦、和殘暴。

       他們這樣的行為方式,是發之於他們與自然狀態和內在生命喜悅的連繫嗎?當然不是。只有那些處於深度負面狀態,感覺非常糟糕的人才會創造出這樣的實相出來,做為他們所感所覺的反射。如今他們又在對生養他們的地球和大自然進行破壞。說來難以置信卻是真的。人類是一個喪心病狂而且病入膏肓的物種。這麼說不是批判。這是事實。還有一個事實就是:人類的理性就在瘋狂的底層。而治療和救贖當下就可以取得。

       再把話題拉回你的問題上,當你接受了自己的憎恨、鬱悶、生氣等,你就不再會被迫地付諸盲行,也不太可能投射到他人身上,這麼說確實是真的。不過我質疑的一點是:你是否在自欺?當你在練習過一段時間的接納之後,你會達到一個點,屆時你就需要進入下一個階段。在那個階段里,那些負面的情感再也不被創造了。如果你停頓的話,你的「接納」就變成了一個心理標籤,好讓你的我執繼續沉溺在不快樂里,因而強化了它和眾人、和環境、和你此時此地的孤離。你知道孤離是我執身份感的基礎。真正的接納會讓這些情感即時轉化。如果你真的深知一切都如你所說的「OK」的話,這當然是真的,那麼你當初還會有這些負面的情感嗎?對本然沒有批判、沒有抗拒、它們就不會生起。你心裡有一個「萬事OK」的理念,可是內心深處並不真的相信。所以那個抗拒的心智情感的舊模式還在原處。這就是讓你感覺糟糕的東西。

       連這個也OK。

       你在為自己的無意識權和受苦權辯護嗎?你放心:沒有人搶得走它們。一日而體會了某種食物會致病的時候,你還會一面吃一面主張生病沒關係嗎?

       全然地處於當下

       你可以多舉幾個一般無意識的例子嗎?

       試試看,你能否逮到自己抱怨的時候?無論是言辭或思想的抱怨:你對自己處身的情境、別人的話語或行為、你的環境、你的生命情境、甚至於天氣。抱怨就是對本然的不接納,它必然攜帶了一個無意識的負能。你一抱怨就讓自己淪為受害者了。表達出來,你就收回了主權。採取行動,改變情境,有必要或者可能的話表達出來;離開情境或者接受它。其餘的全是瘋狂。

       一般的無意識總是和否定當下有某種關聯。當下當然也隱含了此地。你抗拒你的此時此地嗎?有些人寧可到別的地方。他們「此地」永遠不夠好。透過自我觀測,找出這是否是你生命的案例。無論你在何地,全然地處於當下。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此時此地讓你忍無可忍,使你不快樂,你有三個抉擇:從情境里離開、改變它、或者完全接受它。如果你想為生命負責的話,你必須三選一。而且你必須當下選擇。然後承擔後果。不準有借口。不準有負面情感。不準有心靈污染。保持你內在空間的乾淨。

       如果你採取了行動——離開或改變你的情境——可能的話,先丟掉你的負面情感。由洞察情境所需而採取的行動,比發之於負面情感的行動更有效。

        任何行動都優於不行動,尤其是當你長時期卡在一個不快樂的情境里的時候。如果是個錯誤,至少你學到教訓了,它便不再是個錯誤。如果你困坐愁城就一無所得。阻止你採取行動的是恐懼嗎?承認這份恐懼,觀察它,把你的注意力帶進恐懼里,全然地與它同在。這麼做就切斷了恐懼和思考之間的聯繫。切勿讓恐懼升入你的心智里。發揮當下的力量。恐懼必敗無疑。

       如果你對改變現狀真的無能為力,你又無法離開它,那麼就放下所有的內在抗拒,徹底接受此時此地。那個喜歡感覺悲慘、憎恨、或自艾自憐的虛假的、不快樂的自我便無法存活了。這就叫臣服。臣服不是軟弱。它蘊含著極大的力量。只有一個臣服了的人才擁有靈性的力量。透過臣服,你的內在便由情境中解脫了。你也許發現,情境在不費吹灰之力下改變了。任何情況下你都自由了。

       或者有什麼是你「應該」做卻沒有做的事?站起來,現在就做。再不然就完全接受你此刻的無所事事、懶散、或被動,如果這是你的選擇。全然地進入它。享受它。盡你所能地懶散或無所事事。如果你是完全而且有意識地進入它,你很快就會走出來。或許你不會。不管哪種方式,你的內在衝突、你的抗拒、你的負面情感都沒有了。

       你有壓力嗎?你是否忙著奔向未來,而把現在當做達到未來的手段?壓力是由人往「這裡」,心在「那裡」;或者人在現在,心在未來所造成的。它是把你內在一分為二的裂痕。創造並活在這樣的內分裂里就是瘋狂。大家都這麼做的事實,並不能減少它絲毫的瘋狂性。必要的時候你可以加快你走路、工作的速度。甚至用跑的。而不抗拒當下,不把你自己投射到未來。走路、工作、或跑步的時候,全然地做。享受能量的流動,享受那一刻的高能量。你現在沒有壓力了,沒有內分裂了。剩下的只有走路、工作、跑步——和享受。或者不管這一套,只是坐在公園的板凳上。獨坐的時候,觀察你的心智。它也許會說:「你應該工作,你在浪費時間。」觀測它。一笑置之。

       過去是否佔據了你相當大的注意力?你是否經常談論它、思考它?正面的也好,負面的也好。你曾經成就過的偉業、你的冒險或經歷、或者你的受害者故事、以及別人加諸你的惡行、也許是你加諸別人?你的思想過程是否在創造愧疚、自傲、怨憎、生氣、後悔或自憐?那麼,你不僅在強化一個虛假的自我感,同時也藉著在心靈中累積的過去,而加速了身體的老化過程。觀測你四周那些緊抓著過去不放的人,就可以得到證實了。

       無時無刻地死於過去,你不需要它。只有在它與現在絕對有關的時候才參考它。感覺當下的力量和本體的圓滿俱足。感覺你的臨在。

       ∽

       你憂愁嗎?你是否有很多「萬一」的想法?那麼你就是和那個把自己投射在一個虛幻的未來情境,並且創造恐懼的心智認同。你根本無法應付這樣的一個情境,因為它不存在。它是個心理幽靈。單純地承認當下這一刻,就可以阻止這種腐蝕健康和生命的喪心病狂。覺察你的呼吸。感覺空氣在你身體的進出。感覺你內在的能場。你在真實的生命里勢必要對治、應付的——對立於想象的、心智投射——是當下這一刻。問自己當下里你有什麼「問題」,而不是明年、明天、或五分鐘后。這一刻有什麼不對的?你隨時可以應付當下,可是你永遠也無法應付未來——也無此必要。未來的答案、力量、正確的行動、或資源,會在你需要的時候應時而生,不在之前,也不在之後。

       「有朝一日我會辦到。」你的目標是否佔據了你太多的關注,使你把當下貶成一個達到目的的手段?你的目標是否奪走了你做為中的喜悅?你在等待展開生活嗎?你是否養成了一個心智模式,讓你無論這一刻達成或者得到什麼,都覺得未來的會比現在更好。這是一個讓你永遠不滿意和不滿足的妙方。你不同意嗎?

       你是一個慣性的「等待者」嗎?你生命有多大的部分被你虛擲在等待里?我所說的「小型等待」指的是在郵局排隊、塞車、待機、或者等人、等工作完成之類的事件。至於「大型等待」則是等待再一次渡假、等待一個更好的工作、等待孩子長大、等待一個真正有意義的關係、等待成功、賺錢、當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變成開悟。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等待展開生活的人不在少數。

       等待一個心智狀態。基本上它意謂著你要未來,你不要現在。你不要你已經擁有的,你要還沒有到手的。你用每一種類型的等待,在你不想存在的此時此刻,和你想去投射出來的未來之間創造了內在的衝突。你生命的品質便因為等待所造成的當下失落而大打折扣。

       努力改善你的生命情境原本無可厚非。可是生命情境可以改善,生命卻無法改善。生命是一切的源出。生命是你內在最深處的本體。它已經是圓滿俱足的。而生命情境包括了你的環境和經驗。認定目標,獲取成就沒有錯。錯誤在於以它做為本體和生命感的代用品。通往生命和本體唯一的點是當下。否則你就像不管地基如何,卻耗費大量時間在地面結構的建築師。

       例如,許多人都在等待繁榮。繁榮不會在未來實現。當你尊重、承認、完全接受你現在的實相——你在何處、你是誰、你正在做什麼當你完全接受你所有的、你就會對你所有的、對本然、對本體心存感恩。對當下、對當下生命的圓滿俱足心懷感恩,這才是真正的繁榮。繁榮無法在未來到來。時機一到繁榮自會以各種方式為你彰顯。

       如果你對現有的不滿意,甚至對目前的匱乏感到沮喪和生氣,也許你會受到激勵而變得富有。不過即使你真的賺進了幾百萬,你會繼續經驗匱乏的內在情況。而你內在深處也會繼續感到不滿足。你也許擁有許多金錢買來的刺激經驗,不過這些總會來來去去,最後留給你的一一股空虛感,和尋求更多滿足身心的需求。在本體里你不用忍受,當下就可以感覺生命的圓滿俱足,這才是真正的繁榮。

       放棄等待的心智狀態。當你抓到自己溜進等待狀態里的時候……立刻跳出來。進入當下這一刻。只要在享受存在。如果你臨在,便絕不會有等待任何事的需要。下一次有人告訴你,「抱歉,讓你久等。」的時候,你可以回答他,「沒關係,我沒等。我站在這兒自得其樂,樂在其中。」

       上述只是少數幾個心智用來否定當下的策略。這是一般無意識的一部分。由於它們早已經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恆常的不滿所形成的靜電干擾——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可是你偵測內在心理情感狀態的練習做得越多,你就越容易知道你何時掉進過去或未來里。也就是說陷入無意識里。然後你就可以從時間的夢幻里醒來,進入當下。你要小心:以心智認同為基礎的虛假的、不快樂的自我,是靠時間來苟延殘喘的。已知道當下就是它的死牢,所以大感威脅。它會極盡一切地把你拉出當下,企圖用時間來困信你。

       人生之旅的內在目的

       我明白你所說的真實性。可是我認為我們的人生之旅必須有目的,否則只有隨波逐流了。而目的又意謂著未來對不對?如何把人生的目的和活在當下兩者做一個折衷?

       旅行的時候知道你的目的地,或者至少有個大方向當然有用。不過你別忘了:你在這一刻所邁出的一步,才是旅途中徹底真實的一件事。這一步是你所有的一切。

       你的人生之旅有內外兩個目的。外在的目的,就是抵達你的目標或目的地,去完成你認定要做的,去成就這個或那個。這其中當然隱含著未來。可是如果你的目的地或是未來要採取的步驟,佔用了你太多的關注,甚至比你現在的步驟還要重要,那麼你就完全錯失了人生之旅的內在目的了。而內在之旅與你要去哪裡或者做什麼毫無關係。卻關係著你如何做。它與未來無關,卻關係著你當下的意識品質。外在目的屬於時空的平行向度;內在目的卻有關無時間性當下的垂直向度里,你本體的縱深。外在之旅也許包含了百萬個步驟;內在之旅卻只有一步:你當下邁出的這一步。你對當前這一步的覺知逐漸深入的時候,你就能體會出這一步里同時包含了那一百萬步和目的地。如此一來,這一步便被轉變成一個完美的化身,一個兼具完美和品質的行動。它將把你帶刊本體,而本體之光也將穿越它。這就是你內在之旅——自我之旅的目的和實現。
    外在之旅的達成與否重要嗎?世俗的成敗重要嗎?

       尚未體會到內在目的之前,當然對你重要。體會了之後,外在的目的就成了一場遊戲。你也許因為單純地樂在其中而繼續玩下去。也可能會外在目的徹底失敗,而內在目的卻大獲全勝的情況。或者相反的情況,這也是較覺的一種:外在富裕而內在貧乏。或者如耶穌所說的「賺得了全世界,卻失去了靈魂。」究竟而言,每一個外在的目的遲早「必敗」無疑。道理簡單,它依附著世間無常之法。外在的目的無法給你恆久的滿足,你越早體會這一點越好。當你看穿外在目的的局限之後,你會放棄不實際的期望,不再寄望它會帶給你快樂。你就會把它擺在次於內在目的的地位。

       過去無法在你的臨在里存活

       你說不必要的思考或談論過去,是我們迴避當下的方式。除開我們記憶或認同的過去之外,是不是還有一個層面的過去,是我們內在更根深蒂固的部分?我指的是制約了我們生命的無意識的過去。尤其是孩提的經驗或前世的經驗。此外還有文化的制約,這與我們生存其間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時期有關。這一切決定了我們的世界觀、決定了我們如何反應、如何思考、建立什麼樣的人際關係、怎麼樣過我們的生活。我們該如何意識到這一切,或如何擺脫這一切?要多久的時間?還有,即使我們做到了,剩下來的又是什麼?

       幻相終結之後還剩下什麼?

       你不需要去探究無意識的過去。除非它在此刻以思想、情感、慾望、反應,或者發生在你身上的外在事件彰顯於外的時候。當前的挑戰會把你無意識的過去中,你需要知道的部分給帶出來。如果你沉緬在過去,過去就像一個無底洞一樣:沒完沒了。你也許以為你需要多一點時間才能了解過去,或者自過去解脫。換言之,你以為未來遲早會把你從過去里解脫出來。這是一個幻覺。只有當下能把你從過去里解脫。時間再多也無法把你從時間裡解脫。汲取當下的力量。當下就是鑰匙。
Loving kindnes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6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10-5-19 22:27 | 只看該作者
什麼是當下的力量?

       除了你臨在的力量外,除了從思想形式里解放出來的意識之外別無他物。

       所以你要從當下的層面來對治過去。你給過去的關注越多,你補充給它的能量就越多。你越可能由它身上製造出一個「自我」出來。你別誤會:專註極其重要,不過不是對過去而言。把專註給現在;給發生在現在的行為、反應、心情、思想、情感、恐懼、慾望。你的裡面有過去。如果你有足夠的臨在,不加批判、不做分析地觀察那些五花八門的過去的的話,那麼你就是透過當下的力量對治它、瓦解它了。回到過去里,你找不到自己。進入當下,你才能找到自己。

       了解過去不是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為什麼做某些事、做某些反應、或者無意識地創造特別的劇碼、關係的模式等等嗎?

       當你對當下的實相更有意識的時候,你也許會突然間洞察到為什麼你的制約會以那些特定的方式運作。比如說,為什麼你的關係遵循著某一個模式。你也許記起過去發生的事件,或者看得更清楚了。這麼做很好,而且有用。不過並不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或缺的是你有意識的臨在。它足以瓦解過去。它是轉化的觸媒。因此不必費心了解過去,儘可能地臨在。過去在你的臨在里無法存活。它只能在你缺席的時候活下去。

第五章:臨在狀態
不是你想的那回事

       你一再地說臨在狀態才是關鍵。在知性上我了解,可是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經驗過它。我納悶的是它是我想的那回事嗎?還是完全兩碼事?

       它不是你想的那回事!你既不能思考臨在,心智也無法了解它。了解臨在就是處於臨在。

       你可以做個小實驗。閉上眼睛對自己說:「我想知道我的下一個念頭是什麼?」然後就戒慎戒懼地等著下一個念頭。要像一隻守著老鼠洞的貓一樣。看看什麼念頭會從鼠洞裡邊竄出來?現在就試。

       怎麼樣?

       我等了好久才竄出一個念頭。

       完全正確。當你處於深刻的臨在狀態時,你就從思想里解脫了。你萬念俱息,然而卻處於高度的警覺中。你有意識的專註——沉落到某一個層面的那一刻,念頭便蜂擁而入。心智的雜音又回來了;你便失去了寧靜。你又回到了時間裡。

       據聞一些禪師為了測試門徒的臨在度,經常出其不備地賞以當頭棒喝。相當震撼!如果門徒能像耶穌對臨在所做的比喻一樣:「把他的腰腹束緊,把他的燈點亮。」也就是全然臨在,處於警覺狀態的話。他就會察覺到師傅溜過來,而及時地阻擋他或者閃開。萬一他挨了棒子,那就表示他沉溺在思想里。也就是不臨在,無意識的意思。

       日常生活中保持臨在,有助於你往內在紮根;否則你就會擁有大量動能的心智,像湍急的河水一樣,把你任拖進激流里了。

       你說「往內在紮根」是什麼意思?

       就是全然地進駐在身體里的意思。始終把你一部分的注意力,擺在你體內的能場上。換言之,就是從裡面感覺你的身體。身體的深知使你臨在。它把你錨定在當下。(參見第六章)

       「等待」的奧秘

       就某一意義來說,等待可以比喻做臨在狀態。耶穌在他一些寓言里,常用等待做比喻。這不是我提過的否定當下的無聊,或坐立不安的等待。也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未來的某一個點上,而把當下感知為阻止你得到所欲,把它當成障礙的那種等待。這是一種不同品質的等待,一種要求你全然警覺的等待。狀況隨時都會發生,如果你不是絕對的清醒、絕對地寧靜,你就會錯失掉它。這就是耶穌所說的等待。在這種狀態下,你全副的注意力都在當下。沒有做白日夢、思考、回憶和期盼的餘地。裡面沒有張力、恐懼,只有警覺的臨在。你與整個本體,與每一個細胞臨在。在這種狀態之下,哪有一個過去和一個未來的「你」,你喜歡說人格也可以,幾乎不存在了。可是,作任何有價值的都不會減損。本質上你還是你自己。事實上,你比之前更是十足的你自己,或者說,只有當下的你才是真正的自己。

       「要像僕從等待主人回來一樣,」耶穌說。僕人並不知道主人幾時回來。所以他保持著清醒、警覺、鎮定、寧靜,以免錯過了主人的到來。耶穌還在另一個比喻里,提到五個粗心大意(無意識)的女人。由於她們沒有足夠的油(意識),點亮她們的燈(保持臨在),因此錯過了她們的新郎(當下),而不能參加婚禮(開悟)。他用這五個女人,來對比另外五個有足夠燈油(保有意識)的女智者。

       即使寫福音書的作者,都不懂這些寓言的意義。因此在他們下筆的那一刻,便埋下了第一個誤解和扭曲。以訛傳訛的結果,它的真義便蕩然無存了。這些寓言指的不是世界末日,而是心理時間的終結。它們指出了我執心智的超越,和徹底地活在一個新意識狀態里的可能性。

       美髮生在你臨在的寧靜里

       你剛才描述的情形,在我獨處或置身大自然的時候,偶爾有過短暫的經驗。

       是的。禪師都用三摩地(samadhih)來描述無心和全然臨在時的靈光乍現。三摩地雖然不是持續性的轉化,不過它發生的時候你要感恩。因為它讓你體會到開悟的滋味。你也許經驗過多次,卻不知所以,也體會不到它的重要性。想要覺知於大自然的美、壯觀、和神性,臨在是需要的。你可曾在明朗的夜晚,凝視無垠的天空,而驚懼於它絕對的寧靜和浩瀚?你可曾聽過,真正的聆聽過森林裡的山溪?或是夏日薄暮時分,一隻鳥秋的啼叫?心智寧靜的時候,你才能覺察到這一類的事物。你得暫時放下問題的包袱,過去和未來的包袱,和知識的包袱;否則你只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你需要全副的臨在。

       這些外相之美,只是其一而已:還有那個不可名、不可狀、在深處、在內在、神聖的本質。凡美之所在,內在的本質之光便由內外爍。它只是在你臨在的時候把自己顯示給你而已。會不會這個無以名狀的本質,和你的臨在是合二為一的?沒有了你的臨在,它是不是還在呢?深入它,自己找答案。

       當你經驗到臨在那一刻時,你可能不會體會到你正處在短暫的無心狀態。這是因為此一狀態,和念頭的升起之間只有很短的間隙。你的三摩地可能只維持了幾秒鐘的時間,心智就進入了。不過,它確實存在;否則你不會體驗到美。美的認知和創造,心智都無能為力。只有當你完全地臨在的短短几秒鐘,那一份美或神性就在那裡了。因為間隙的短促,和你的缺乏戒備與警覺,你可能無法區別在沒有思想之下對美的感知,和用思想把美落入言詮的差異:其中的間隙小得就像是一個單一的過程一樣。真實的情況是,當思想進入的那一刻,你所有的只不過是這個美的記憶罷了。

       感知和思想之間的時間間隙越大,你身為一個人的縱深就越大,也就是說,你就越有意識。

       許多人由於深困在心智的牢籠里,大自然的美便不曾真正地為他們存在過。他們也許會說出「好漂亮的花。」這樣的話來,可是這只是機械化的心理標籤罷了。因為他們不寧靜、不臨在,所以沒有真正地看見花,沒有感覺到花的本質和神性——就像他們不認識自己,沒有感覺自己的本質和神性一樣。

       正因為我們活在如此一個以心智為主導的文化里,大多數的現代藝術、建築、音樂和文學,除了極少數的例外,都缺乏了美和內在的本質。理由是創造這一切的人無法——即便是短暫的一刻——擺脫他們的心智。所以他們一直沒有觸及內在那個真創造和真美的源頭。放縱下的心智,創造了龐然巨獸,這不只限於藝廊里的那些。你只要看一下郊區的景觀和工業廢地就知道了。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文明,都不曾製造出這麼大量的醜陋。

       體認純意識

       臨在和本體(存在)一樣嗎?

       當你對本體(存在)有意識的時候,真正的情況就是:本體(存在)也會對自己有意識。本體(存在)意識到自己的時候——就是臨在。由於本體(存在)、意識、和生命是同義詞。所以我們可以說,臨在是意識意識到它自己,或者說,生命達成了它的自我意識。不過你還要執著在文字上,也不要費心思去了解它。在你能夠臨在之前,你不需要了解任何事。

       我真的了解你的意思。可是你的話好像暗示了本體(存在)——終極的、超驗的實相還不完整。它仍然處於發展的階段。神需要時間做人格的成長嗎?

       是的。不過只是從外顯宇宙的有限視角來看。神在聖經里宣稱:「我是阿爾發(Alpha),也是奧米加(Omega)。我是存在的至一。」在神所住的無時間的境域——也是你的家——那最初的和最終的,那個阿爾發和奧米加就是一。那曾經存在和將要存在的萬向的本質,永恆的於一個合一和完美的隱含狀態中——完全超越了人類心智所能想象或理解的範疇。在我們這個似乎是孤離形態的世界里,無時間的完美是匪夷所思的一個概念。然而即使是意識——來自永恆的源頭之光——似乎也受制於一個發展的過程。不過這歸因於我們有限的感知。就絕對的意義而言,卻並非如此。還是我繼續談談意識在這個世界的進化吧。

       凡存在的都有本體(存在),都有神性和不同程度的意識。即使一塊石頭,都有它初級的意識;否則它就不會存在。它的原子和分子早就離散了。萬有都有生命——太陽、地球、星體、植物、動物、人類——全都是意識不同程度的示現,都是以形相彰顯於外的意識。

       當意識以形狀、以形態、以思想和物質形相顯示的時候,便產生了世界。看一下,僅只地球上就有好幾百萬種生命形態。分別存在於海洋、陸地、和空中還有每一種生命形態所複製的生命,也有幾百萬之多。目的何在?是不是有一個人或一個物在玩遊戲,在玩一場形相的遊戲?古印度的先知,常捫心自問這個問題。他們說世界是一個大遊戲(lila)。是一場神玩的大遊戲。顯然在這一場遊戲里,個別的生命形相併非重要的角色。海里的生物,大半活不過幾分鐘。而人類這個形態,也不過幾十寒暑,就會化為塵土。當形體消失的時候,就好像夢幻泡影一樣不曾存在。你說這是悲劇還是殘酷?如果你為每一個形相創造出孤離的身份,如果你忘了每一個意識都是神性藉由每一個形相的展現,它就是悲劇和殘酷。不過除非你以純意識的形式,體會到你自己的神性之後,你才會真正地知道。

       如果你的魚缸里新生了一條魚,你給它取名叫約翰,給它開了出生證明,又把它的家族史告訴它。兩分鐘之後,它就被另外一條魚給吃掉了——這才是悲劇。不過,它之所以是悲劇,是因為你把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孤離的自我,投射在上面的緣故。你抓住了整個動態過程中的一個片段,一個微分子的舞蹈,卻把它製造成一個孤離的實體。

       意識以形態的樣貌呈現,直到它達到一個在形態中完全失去自己的複雜度為止。以當前的人類而言,意識完全與它的樣貌認同。它只以形相來認識自己。它也因此活在生理或心理形相的虛無感所產生的恐懼之中。這就是我執的心智,也是嚴重失能的起源。看起來好像是在進化線上的什麼地方出了差錯。可是即便如此,它也是大遊戲的一部分。到頭來,這種顯然的失能所創造出來的受苦,便轉而逼迫意識撤離它與形相的認同,也從形相的夢幻中把它喚醒了:意識找回了自我意識。不過現在的層面,比當初失去的時候深不知凡幾。

       這個過程在耶穌的寓言里闡釋過。他用離家的浪子做比喻:浪子在外揮霍無度,最後窮困潦倒,在痛苦的驅使下返家。當他回家的時候,父親愛他甚於從前。這個兒子的狀態雖然和從前一樣,卻不同了。它增加了一個縱深。這個寓言描述的是從無意識的完全,穿越顯然的不完美和「惡」,而達到意識的完美之旅。

       當你以心智的觀察者來看臨在的時候,你能看到它更深、更廣的意義嗎?每當你觀察心智的時候,你把意識從心智的形相里撤離了。撤離的意識,就變成了我們所謂的觀察者或見證者。結果就是,觀察者——超越形相的純意識——轉弱為強,而心智的造形結構,轉強為弱。當我們在談論觀察心智的時候,我們把一個深具宇宙意義的事件擬人化了。這個意義就是:意識透過你,而從形相的認同之夢裡覺醒了,意識撤離了形相。這個覺醒預兆了——不過也已經是它的一部分——在紀史上一個或許仍然遙不可及的未來事件。這個事件就叫——世界末日。

       當意識從生理心心理的認同解脫之後,它就變成了我們說的純意識、或開悟的意識、或臨在。這種情況已經發生在極少數的個人身上。而且註定即將在一個更廣大的層面上發生。不過卻沒有絕對的保證它必然發生。大多數人類仍然被鉗制在我執的意識模式里:與心智認同,受心智的驅使。如果他們再不及時由心智中解脫出來的話,就會被它毀滅。他們將會經驗到有增無減的混亂、衝突、暴力、疾病、絕望、和瘋狂。我執的心智越來越像一艘沉船。你再不跳船,就要跟它一起滅頂了。人類集體的我執心智,是地球上破天荒以來最喪心病狂,且最具摧毀力的實體。如果人類的意識依然維持不變的話,你認為這個地球會有什麼樣的下場?

       大多數人的心智在肆虐下,已經找到了一條生路。他們偶爾訴諸思想之下的一個意識層面休養生息。每個人晚上睡眠就是。但是也有人以訴諸性、酒精、和其他藥物的方式,來抑制過度活躍的心智。如果沒有以龐大數量消耗的酒精、鎮定劑、抗抑鬱劑、和非法藥物的話,人類心智的狂亂恐怕更加肆無忌憚了。我相信,如果剝奪了毒品,世界人口中有大部分,會構成自己和他人的威脅。而毒品的作用,當然是讓你卡在失能的狀態里了。這樣大層面的濫用,只會延緩舊心智架構的崩潰和更高意識的萌生。個人固然得以從心智日復一日的折磨中,獲致一時的緩解。可是卻也阻擋著他們。因而無從產生足夠的臨在,以超越思想並且找到真正的解脫。

       倒退至心智之下的一個意識層,也就是我們老祖先未進化時的前思考期,和動、植物的意識狀態,並不是我們的選項。進化是沒有退路的。如果人類要生存,那麼它勢必要走上下一個階段。意識正透過數十億的形相,在整個宇宙的層面進化。所以即使人類錯失了機會,就整個宇宙的層面來說也無關緊要。意識進化上的所得從未喪失過,那麼,它只好透過其他的形相展現自己。可是我在這裡要指出的一個事實是:你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就明顯地象徵著一個新的意識,正在地球上找到了立足點。

       我不對人,我對事:我不是在教訓你。你有意識,你正在傾聽自己。東方有句老話說,「教學相長。」不管怎麼說,文字本身並不重要。文字不是真理;它只是指月的手。我從我的臨在里說話,當我說話的同時,你也可以從你的臨在里與我共鳴。雖然我使用的文字都有歷史,正如語言一樣來自過去。我跟你說的話里,承載著臨在的高能量波動。這與文字所傳遞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

       靜默是臨在更具威力的載具。所以當你在閱讀或聆聽我話語的時候,務必留心字裡行間,和話語背後的靜默。留心那些間隙。無論你置身何地,傾聽靜默是進入臨在最容易、最直接的方法。即使有噪音,但是在噪音的底下、在噪音之間,靜默始終都在那裡。你傾聽的本身,立刻在你內在創造了寧靜。只有你裡面的寧靜,才能感知到外界的寧靜。除了臨在,除了擺脫了思想形式的意識之外,還有其他的寧靜嗎?這就是我們據說的一切在生活中的體現。

       基督:你神性臨在的實相

       切勿執著任何一個文字。如果「臨在」對你更有意義的話,你可以用它取代「基督」。基督就是你的神的本質,或東方所稱的「大我」。基督和臨在之間唯一的差別在於,基督指的是你內在常駐的神性,而無關乎你意識到它的存在與否。臨在意謂著你覺醒了的神性,或神的本質。

       如果你明白了在基督里沒有過去或未來的矛盾,許多有關基督的誤解和錯誤的信念都會釐清。用過去是或未來是來陳述基督,是犯了用法上的矛盾。耶穌過去是。他是一個活在兩千年前的人,他體現了神性的臨在,他的真性。所以他說,「在亞伯拉罕過去是之前,我是。」他沒有說,「在亞伯拉罕誕生之前,我已經存在了。」這句話。如果這樣說的話,就意謂著地仍然在時間和形相身份的向度里。在一個以過去式開頭的句子里,使用現在式的我是,指出了一個激進的轉變:一個在時間向度中的不延續。這句話像禪修的話頭一樣,含有深刻的意義。耶穌的用意在於以直接的方式,而不是迂迴的思想,傳遞臨在和自我體現的意義。他超越了受制於時間的意識向度,進入了無時間性的境域。永恆的向度從此進入世界。永恆當然不是無止境的時間,而是指沒有時間。這一來,耶穌這個人就變成了基督,變成了一個純意識的載具。那麼神在聖經里的自我定義又是什麼?神說過,「我曾經是,未來也永遠是。」這句話嗎?當然沒有。這樣說無異把實相交給了過去和未來。神說,「我是即我是。」這裡沒有時間,只有臨在。

       基督「再臨」是人類意識的轉化,是從時間轉換至臨在,從思考轉換至純意識。不是一個男人或女人要來的意思。萬一「基督」真的在明天以一個人身回來的話,他或她除了對你說:「我就是真理。我就是神性的臨在。我就是永生。我就在你裡面。我就在這裡。我就在當下。」此外還能說什麼?

       千萬不要把基督人格化。不要把基督變成一個有形相的身份。梵天、聖母、悟道的大師、和那些為數極少的真實的的人,並不因人格而與眾不同。反之,缺少了一個可以攀緣、可以護衛、可以豢養的虛假自我,他們比之於一般的凡夫俗子更單純、更平凡。在一個我執冥頑不靈的人眼裡,他們根本不足為道,甚或對他們視若無睹。

       如果你被一位悟道的導師所吸引,那是因為你內在已經有了足夠的臨在,才能識出另一個人的臨在。不認得耶穌和佛陀的人不知多少,正如趨從假上師者如過江之鯽一樣的多。小我執見大我執便趨之若騖。黑暗無能辨識光明,唯光能識光。不要相信光在你的身外,或者相信它只能以一個特定的形相來臨。如果只有你的師傅才是神的化身,那麼你又是誰?任何一種排外都是形相認同。形相認同意謂著我執,無論它掩飾得多麼天衣無縫。

       利用師傅的臨在,來反映你超越名相的身份。讓自己變得更深刻地臨在。你很快就會體認到,在臨在里沒有「我的」或「你的」之分。臨在就是一。

       共修團體對於強化你的臨在之光,也會有助益。一個團體在臨在狀態下凝聚在一起,會產生一個很強的集體磁場。這麼做不僅會提升每一個成員的臨在度,也幫助他們擺脫了集體人類意識以心智為主導的現況。這麼做也使得個人更容易進入臨在的狀態里。然而,除非有一個以上的成員,已經如實的安住在那個狀態里,並且穩住磁場的波動,我執的心智便會輕而易舉地故態複發,因而破壞了小組努力的成效。共修團體固然極具價值,不過它並不足以成事。你千萬不能依賴它。此外,除了在你學習臨在的意義和做練習的過渡階段,也不要對導師或師傅產生依賴之情。
第六章:內在身體
本體是你最深處的自我

       你先前說過往內在紮根,或進駐身體的重要性。你可以做個解釋嗎?

       身體可以變成進入本體(存在)領域的入口點。我們現在就深入一些看看。

       我還是不太了解你說的本體(存在)是什麼意思?

       「水?水是什麼意思?我不懂。」這就是一條魚用人類的心智會說出來的話。

       請你停止嘗試去了解本體(存在)。你已經對本體(存在)有了相當的偏見。可是心智老想著要把它塞進一個框框里,再貼上一個標籤。這是行不通的。它不能變成一個知識的標的。在本體(存在)里,主觀和客觀是融合為一的。

       在超越名相的永恆的「我是」(I am)里,本體(存在)才可以被覺受得到。先有感覺並且因此知道「你是」,而又安住在這個如如不動的狀態里,就是開悟。也就是耶穌說過的可以讓你自由的真理。

       掙脫什麼的自由?

       掙脫幻相的自由。認為你只是你的形體和心智的幻相。這個佛陀稱為「我相」的幻覺,是一個核心的誤謬。掙脫了由這個幻相所生的無數恐懼虛假的自由——這種恐懼便是你從這個夢幻泡影的形相,汲取你的自我感時,便如影隨形的苦因。還有掙脫罪惡的自由。這個罪惡就是你虛幻的自我感主導著你的思考、說話、和行動時,你無意識加諸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痛苦。

       超越文字相

       我不喜歡罪惡這個字。它隱含著我被批判,並且被宣判有罪的意思。

       我能了解。幾世紀以來,許多像罪惡之類的文字,因為人類的無明、誤解或控制欲,而導致了錯誤的觀點和文化詮釋。不過這些文字里包含了真理的核心。如果你不能超越言詮,而無法認知文字所指涉的實相的話,就不要使用它們。不要被文字障所困。文字充其量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罷了。文字是抽象的。它和一個指引身外之物的指示牌沒有兩樣。蜂蜜這個字並不是蜂蜜。你儘管研究、討論蜂蜜,可是除非你親口嘗過,你才會真正地知道它的滋味。一旦嘗過之後,文字就不那麼重要了。你也不會再對它執著不放了。同樣的道理,你大可耗盡你的下半輩子,不斷地談論或思考「神」,可是這樣就表示你知道,或者瞥見了「神」這個字所指涉的實相了嗎?這麼做和執迷不悟地執著於一個指示牌、和一個心理偶像有什麼差別?

       反過來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不管基於什麼理由,就是討厭蜂蜜這個字。或許就會阻止你進一步地去品嘗它。如果你對神這個字有一股強烈的反感,這是執著的負面形式。你否定的也許不只神這個字,甚至連它所指涉的實相也一起否定了。你無異斷絕了自己體驗這個實相的可能性。這一切當然與你的心智認同密不可分了。

       所以,如果一個字已經對你起不了作用,就把它丟了,換一個對你起作用的字。如果你不喜歡罪惡這個字,就把它叫做無意識或瘋狂好了。如此一來,就比方像罪惡等被誤用已久的文字,也許更讓你接近真理,更接近文字背後的實相,而少生愧疚之嫌了。

       我也不喜歡那些字。它們暗示著我有什麼地方不對勁,暗示著我被人批判。

       我當然不對勁了——不過沒人批判你。

       我沒有針對你個人的意思。難道你不屬於這個在二十世紀之內,就屠殺了上億人口的人類嗎?

       你是說連坐罪?

       這不是罪不罪的問題。可是只要你被我執的心智掌控一天,你就是人類集體喪心病狂的一份子。也許你還沒有很深入地看過人類在心智主導下的現狀。張開眼睛,看看那些無所不在的恐懼、絕望、貪婪、和暴力。看看那些人類對彼此、對地球上的眾生,一直持續地在無遠弗界的層面上,所造成令人髮指的暴行虐施和苦難。你不需要遣責。只要觀察。這就是罪惡。這就是喪心病狂。這就是無意識。最重要的。不要忘記觀察你自己的心智。在你裡面挖出喪心病狂的根源。
Loving kindnes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7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10-5-19 22:27 | 只看該作者
找到你無形且不滅的實相

       你說形體認同是幻相的一部分。那麼肉身,就是形體,要如何體現本體(存在)?

       你可見、可觸的身體,無法把你帶入本體(存在)。可是,這一個有形和有覺的肉身,卻只是一具軀殼。或者說,是對一個更深層實相的有限且曲解的感知。在你與本體(存在)連繫時的自然狀態下,這個深層的實相,就能以一個無形的內在身體——你內在那個鮮活的臨在——隨時隨地的被覺受到。所以「進駐身體」,就是從內在去感覺你的身體,感覺身體裡面的生命,從而知道你是超越外相的。

       不過這只是你內在之旅的起點。由此你將進一步深入一個無比寧靜、和平、卻又充滿力量和活力的領域。一開始你也許只是偶爾瞥見這個陌生的宇宙。可是透過這些瞥見,你會逐漸體會到,自己不再是這個內在宇宙里毫無意義的碎片,一個在生死之間,短暫地羈留在片刻享樂之後,承受著痛苦和徹底虛無的碎片。在你的形體之內,與某一個無以理解,無法言傳的浩瀚、無量又神聖之物連繫著。雖然無法言傳——我還是在談論它。我的話不是要給你一個可以相信的事物,而是要向你顯示,你可以憑著自己知道它。

       當你的心智佔據了你所有的專註時,你便與本體(存在)斷絕了連繫。這種情形發生的時候(多數人經常如此),你就不在你的身體里。心智吸走了你所有的意識,把它轉型成心智的材料。你無法停止思考。強迫性的思考已經變成了集體性疾病。你對於自己是誰的整個認知,都來自於心智的活動。你的身份認同已經不再根植在本體(存在)了,它變成了一個脆弱而需求不止的心理結構,繼而創造了成為情緒主導的恐懼。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一樣東西:深層自我的覺知——你無形不滅的實相便消失不見了。

       要對本體(存在)覺知之前,你需要把心智里的意識收回。這是你的靈性之旅中,最根本的一個任務。這個任務會把先前被困在無益的強迫性思考中,大量的意識釋放出來。一個極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單純地把注意力的焦點從思考上移開,而導入你的身體里。在這裡,你立刻就可以感受到那個以無形的磁場,賦予肉體生命的本體(存在)了。

       和內在的身體連繫

       請你現在就試。你也許覺得閉上眼睛練習比較有用。等過一段時間,「在身體里」變得比較自然、比較輕鬆的時候就不需要了。把你的專註導入你身體里。從裡面感覺它。它是活的嗎?你的雙手、手臂、腿和腳——你的腹部、你的胸腔里有生命嗎?你能感受到在你身體里賦予每一個器官和細胞躍動的生命,和無所不在的微妙能場嗎?你能感受到那個同步地存在於你身體里每一個部位的單一能場嗎?用幾分鐘的時間,專註在你內在身體的覺受上。不要想。感覺它。你付出給它的關注越多,這個覺受就會越清楚、越強烈。你會感覺好像每一個細胞都變得更加活躍。如果你天生就有敏銳的視覺,也許你可以觀想自己變得通體透明。雖然觀想可以暫時的幫助你,不過還是把重點擺在覺受上,而不要太在意可能出現的圖像。再漂亮、再有能量的圖像,先天上已經被形相所限定了,也因此限制了你無法做更深入的探索。

       ∽

       你內在身體的感覺是無形、無限、而且不可蠡測的。你隨時都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如果你現階段感覺不到什麼,那麼就關注在你能感受到的。或許你的手、腳只有輕微的酥麻。這就夠了。專註在這個感受上。你的身體正在復活。以後我們再多加練習。請睜開眼睛。即使你環顧房間的同時,也要保留部分的注意力在你內在的能場上。你的內在身體,位於你的形相身份通往本質身份——你的真性——的門檻。千萬不要失去跟它的連繫。

       ∽

       透過身體進行轉化

       為什麼多數宗教都遣責或否定身體?靈修都好像都把身體當做一個障礙,甚至是罪惡的。

       為什麼求道的人多,得道的人少?

       人類在身體的層面上,和動物所差無幾。所有基本的生理作用——享樂、痛苦、呼吸、吃、喝、拉、撒、睡、求偶、繁殖,當然還包括了生與死——我們都和動物一致。人類從恩典和合一的狀態中,墮落至幻相里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突然間從一具恍似動物的身體里醒來。這使得人類深感困擾,「不要唬弄自己了。你不過是只動物罷了。」這句話像是毫不留情面的一個事實。可是它是這麼令人困擾、又令人難以下咽的事實。亞當和夏娃看到看書赤裸的身體,不由得害怕了。無意識對他們動物本能的否定趁虛而入。他們可能被強大的本能驅力所掌控,而退轉回完全無意識的威脅變得非常真實。羞恥和禁忌便出現在身體的某些部分和功能上,其中以性慾為大。他們的意識之光還沒有亮到可以讓他們和自己的動物本能握手言歡的地步。也還不到讓他們容許它存在,甚至於安住在這個層面的地步——更遑論深入它,找出隱藏其中的神性,找出幻相里的實相了。因此,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下,他們切斷了和身體的連繫。現在他們認為自己擁有一具身體,而不是他們的身體。

       宗教興起之後,這種人、身的分離,變成了公然的「你不是你的身體」的信念。於是東西社會,跨越所有年齡層,無以數計的人們,開始透過對身體的否定來尋找神、尋找救贖或悟道。這種態度以各種形式呈現,禁絕感官的享樂,特別是性慾的禁絕,還有禁食和其他的苦修。甚至不惜施加痛苦,企圖削弱或懲罰自己的身體,因為身體在他們眼裡是罪惡的東西。基督教稱為禁慾。其他宗教則透過入定或靈魂出體經驗來逃避身體。至今還有許多人這麼做。即使是佛陀也曾歷經禁食和六年嚴苛的苦修,以達到棄絕身體的目的。最後還是在放棄苦修之後才開悟的。

       事實上,從來沒有一個人透過棄絕身體或對抗身體、或者憑著出體經驗而開悟的。雖然這一類經驗著實令人神往,也會讓人瞥見由物質界解脫的境地。你終究還是要回歸到根本轉化的發源地——身體上去。轉化要透過你的身體,不是遠離你的身體。這也是為什麼真正的師傅,從來不主張對抗身體或棄絕身體的原因。雖然那些以心智為根器的追隨者經常這麼做。

       古老的教誨中,凡是涉及到身體的只剩下斷簡殘篇。其中如耶穌曾經宣稱的「你整個身體都將會充滿光。」或者藏諸名山淪為神話。比如傳說中耶穌一直沒有拋棄他的身體,而是和他的身體一起升入「天國」。當今之世,幾乎沒有人了解這些斷簡殘篇或神話的密意。「你不是你的身體」的信念盛行一時,因而導致了身體的棄絕和逃避身體的企圖。無數的求道者因而在靈性的實現上受阻,而無法成為得道者。

       我們有可能找回失落的古訓,或者自斷簡殘篇在將之重建?

       不需要這麼。所有靈性教誨都來自同一個源頭。從這個意義來看,自始至終就只有一位師傅。他以諸多的形相顯化出來。我是這位師傅。一旦你能取得這個內在的源頭之後,你也是這位師傅。而取得之道就是你內在的身體。雖然所有的古訓都來自同一個本源,只要一形之於聲、化之為書,便成了文字的堆砌。但文字充其量只是一個指示牌,這一點我們在前面談過。所有古訓都是指往回歸源頭的路標。

       我已經談過隱藏在你身體里的真理。不過我想再為你把大師們失落的古訓,做一個總結——你又多了一面路標了。請你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刻意地去感受你的內在身體。

       身體實訓

       你所感知的那個市密度的實體結構,那個難免於生、老、病、死的身體,並不究竟——它不是你。它是你對超越生死的本質實相的錯誤感知。這歸因於它與本體(存在)失去連繫后,所產生的心智局限,繼而創造出身體作為它孤離信念的證據,並且藉著身體把它的恐懼狀態合理化。不過,不要因此棄你的身體於不顧。因為在這個心智所創造的幻相里,在這個無常、有限和死亡的象徵里,隱含著你本質的和不朽實相的光輝。不要向你的身外覓求真理,因為真理就在你的身體裡面,此外無處可覓。

       不要和你的身體對抗,因為這麼做無異對抗你自己的實相。你就是你的身體。你那可見、可觸的身體,只是一層虛幻的薄幕。它的底層有一個無形的內在身體,是通往本體(存在),進入隱含生命的門徑。透過了你的內在身體,你便與這個隱含的至一生命——無生亦無死的永恆臨在取得了不可斷離的連繫。透過內在身體,你與神永遠合一。

       ∽

       往內紮根

       關鍵在於和你的內在身體取得恆常的連繫——隨時隨地去感覺它。你的生命會因此而快速加深和轉化。你導入內在身體的意識越多,它的波動就越高。這很像轉動調光開關,增加電流使燈光更亮一樣。在這樣的高能量的層面,負面的情感再也無法影響你了。而你也更加容易吸引能反射這個高能場的環境。

       如果你儘可能地關注在身體上,你就會把自己錨定在當下。既不會在外境里迷失自己;也不會迷失在心智的迷宮裡。某個程度的思想和情感、恐懼和慾望還在,卻不再掌控你了。

       請你檢視一下,你這一刻的關注在哪裡。你是在傾聽我說的話,還是在閱讀書里的文字。這就是你關注的焦點。你同時也概略地覺知到你處身的環境、和其他的人等等。另外,在你傾聽或閱讀的行為里,還附帶了一些心智活動——一些心理評論。可是你不需要讓這些干擾,吸走你所有的關注。試試看你能否在同時間與你的內在身體取得連繫。保留一部分在裡面。不要讓它外泄。從內在,把你整個身體當做一個單一的能場來感覺。就好像你在用你整副身體傾聽或閱讀一樣。以後的這幾天、幾星期里就做這個練習吧。

       (回家功課!)

       不要把你的全部的關注交給心智和外境。不計一切地專註你手頭上的工作。不過要在儘可能的情況下,感覺你的內在身體,向內紮根。然後再觀測它是如何改變了你的意識狀態和工作的品質。

       當你在等候的時候,不管你等的是什麼,利用這段時間感覺你的內在身體。這種方式可以把塞車和排隊變成一件樂事。避免在當下之外,投射你的心智。藉著深入你的內在身體,而深入當下。熟練了內在身體的覺知藝術之後,你就能發展出一個嶄新的生活方式:一個與本體連繫的恆常狀態。為你的生命增加了前所未有的縱深。當你根植在你身體的內在之後,你會很容易地以心智觀測者的身份保持臨在了。不管外在發生了什麼,你還是如如不動。

       除非你保持臨在(進駐身體里是它的基本功夫),你的心智會繼續地掌控你。你腦海里習染多年的劇碼、你心智的制約,就會支配著你的思考和行為。你也許間隙地擺脫了它,卻鮮少持久的。這種情形特別發生在事情「出錯了」、遭受失落、或不如意的時候。你制約的反應,在這時候變得不自主、自動化,而且可預期,你會因此而得到主導心智認同意識狀態的基本情感:恐懼的滋養。

       當這種挑戰來臨的時候——這是常情——你要習慣性地立刻進入內在,並且盡你所能地專註在內在身體的能場上。整個過程只有短短的幾秒鐘而已。不過你需要在挑戰出現的當時就這麼做。稍有遲滯,一個制約了的心理情感反應,就會趁虛而入接管你了。當你專註於內在,感覺你內在的身體時,你會在意識從心智撤離的同時,立刻變得寧靜和臨在。如果那個情境需要你做反應,你的反應會來自這一個更深的層面。你本體裡面的無上智慧就像陽光一樣,勝過心智的燭火不知凡幾。

       每當你有意識地與內在身體連繫的時候,你就好比一棵紮根在大地的樹木,或是一棟根基穩固的建築一樣。這個蓋房子的比喻,耶穌曾經用過。可惜這個寓言卻廣遭誤解。他說有兩個人都在蓋房子。其中一人蓋在沒有地基的沙上,房子在暴風洪水的侵襲下垮了。另外一個人卻把基鑿深進入表土之下的磐石上,因此歷經洪水的沖襲屹立不搖。

       進駐身體前,先寬恕

       我嘗試著關注內在身體的時候,覺得很不舒服。我有一種惱怒和反胃的感覺。你所說的我都沒辦法體驗到。

       在你開始把一部分的專註擺在身體裡面之前,你感受到的可能是一個你覺察不到的情緒滯留(累積的負面情緒)。除非你先給它一些關注,否則它就會阻擋你進入內在身體的通道。這個通道就在情緒的下一個層面。關注不是開始去思考它的意思。它的意思是單純地觀測這個情緒,透徹地感覺它,如此一來你就是照它本然的樣子承認它、接受它了。我們最容易辨識的一些情緒是:憤怒、恐懼、悲傷等。其他的也許比較難以標識。也許只是介於情緒和生理知覺之間,模糊的不安感、沉重感、或拘束感。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重要的不在於你是否能給它一個心理標籤,而在於你能否盡你所能地把它的感受帶到覺知里。關注是轉化的關鍵——全然的關注就隱含著接納的意思。專註就好像一道光束——它是把一切轉型為本然的意識焦聚力。

       在一個全面動作的有機體裡面,一個情緒的存活期很短。它就好像本體上的一個漣漪或水波。當你不駐守在身體里的時候,它的殘存期就會延長至數日或數星期之久,或者與其他相同頻率的情緒並聯,而變成痛苦之身。痛苦之身經年累月地寄生在你的內在,蠶食你的能量,導致生理疾病,讓你的生命悲慘不已。(參見第二章)。

       因此,把你的關注擺在情緒的覺受上。並且檢查你的心智是否執著在一個怨懟的模式里,比如飼養這個情緒的譴責、自憐、或怨恨。如果是這種情況,表示你還沒有寬恕。不寬恕通常是針對另一個人或你自己而發的。不過也可能是對一個情境或情狀——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你心智拒絕接受的。沒錯,甚至對未來都可能會產生不寬恕。這是因為心智拒絕接受未來的不確定性,不接受未來是徹底超越它所控制的。寬恕就是拋棄你的怨懟,因而放下了悲傷。一旦你體會出怨對除了強化你虛假的自我之外一無用處的時候,寬恕就會自然地發生了。寬恕就是對生命不做抗拒——容許生命透過你而展現。除此之外你只剩一條路可走,就是痛和受苦,或是生命能量的停滯受困,還有許多生理疾病的案例。

       在你真正寬恕的那一刻,你就從心智那裡收回了你的力量。不寬恕是心智的本性。就像心造的假我,我執一樣,沒有衝突和對峙就無法存活。心智不寬恕,只有你能。你變得臨在。你進入了你的身體。你感覺到本體放射出燦爛的和平和寧靜。這也是耶穌說,「進入廟堂之前先寬恕」的原因。

       ∽

       隱含生命的接環

       臨在和內在身體的關係如何?

       臨在就是純意識——從心智和形相界收回的意識。內在身體是你和初始混沌(unmanifested未被顯化的)的接環。在最深的層面來說,它就是初始混沌:放射意識的源頭;就像放射陽光的太陽一樣。內在身體的覺知,就是意識記得了它的源出,回到了源頭。

       初始混沌和本體(存在)一樣嗎?

       一樣。初始混沌這個詞,試圖透過否定(un),來表達不可說、不可思、不可想的那個。它藉著說出它不是,而指出它是。本體卻是一個正畫的名詞。請你不要執著在這兩個詞上,或者開始相信它們。它們只不過是指標。

       你說臨在就是從心智那裡收回的意識。收回意識的是誰?

       是你。可是由於你在本質里就是意識,所以也可以說是意識從形式的夢裡醒了。這並不表示你自己的形式一曝光就消失。你可以持續在你目前的形式里,卻覺知了你內在無形和不滅的深處。

       我必須要承認這遠超過我的理解。可是在某個更深的層面,我似乎又懂你的意思。比較像一種感受。我是不是在自欺?

       不,你沒有自欺。感受比思考更能讓你接近你是誰的真理。我所告訴你的沒有一樣不是你內在深處已經知道了的。當你達到某一階段的內在連繫時,你一聽到真理就可以辨識它。如果你尚未達到這個階段,做身體覺知練習會促發必要的縱深。

       延緩老化過程

       內在身體的覺知,還會帶來生理方面的好處。其中之一就是:相當程度地延緩了身體的老化。

       正常狀況下,外在身體老化和枯萎的速度很快。內在身體卻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你反而會隨著時間更深入地感覺它,更充分地變成它。如果你現在二十歲,等你八十歲的時候,你內在身體的能場感覺還是一樣。它的生命力還是一樣旺盛。當你由習以為常的不駐體和困於心智的狀態中,改變成駐體和臨在當下的狀態,你的身體會感覺更輕快、更清爽、更有活力。這是因為身體里的意識增多,而它的分子結構的密度實際上已經變得更低的緣故。意識增多意謂著物界幻相的減少。

       當你對無時間的內在身體的認同,多過於外在身體時,當臨在變成你意識的常態時,過去和未來不能再主宰你的注意力時,你就不會在心靈和細胞里累積時間了。累積時間形成了一個心理負荷,嚴重地損傷了細胞的再生能力。因此如果你進駐了內在身體,外在身體的老化就會減緩。甚至在身體老化的時候,你那個超越時間的本質,也會透過外形發光,使你不會給人老態龍鐘的外貌。

       這個說法有科學證據嗎?

       試試看,你就是證據。

       強化你的免疫系統

       這個練習在生理上的另一個好處就是:當你進駐身體之後,你的免疫系統會增強。你帶進身體的意識越多,免疫系統就會越強。就好像每一個細胞都醒過來慶祝一樣。身體愛你的關注。這也是一種深具潛力的自療法。多數疾病都是在你不臨在身體的時候趁虛而入的。主人不在家的時候,三教九流的閑雜人等就會鳩佔鵲巢。當你進駐了自己的身體,不速之客就很難私闖。

       被強化了的還不只是你的生理免疫系統:你心靈的免疫系統也大為增強。後者可以保護你免於別人具高度傳染性的負面心理——情緒的波及。進駐身體並不是架設一個盾甲來保護你;而是提高你整體能場的頻率。讓那些低頻率的情緒如:恐懼、憤怒、沮喪等,只存在於一個不同序列的虛擬實相里,而不能再進入你的意識場了。即使進來,你也不需要做任何抗拒,因為它會穿越你而去。請你不要一謂地接受或拒絕我的說法。親身做個測試。

       每當你需要提升免疫系統的時候,不妨做一個簡單卻有強效的自療式冥想。在你感覺到生病的初期癥候時,做這個練習特別有效。如果你用深刻的專註,經常做定時的練習,對已經罹患的疾病也有療效。它也會抵消任何阻斷你能場的負面情緒。然而它不能取代進駐身體的不間斷式練習;否則它就只有短暫的效果了。練習如下:

       當你有幾分鐘空檔的時候,特別是晚上人睡前或早上起床前的時間。用意識「注滿」你的身體。閉上眼。平躺下來。一開始先選擇身體的不同部位,短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手、腳、手臂、腿、腹部、胸部、頭部等,儘可能深刻地感覺這些部位的能量。這個過程只要幾分鐘的時間。做完之後,再把內在身體當做一個單一的能場來感覺它。穩住這個感覺幾分鐘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要深刻的臨在,在你每一個細胞里臨在。如果、心智偶爾把你的注意力從身體上拉走,讓你在思想里迷失的話,不用擔心。你一察覺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只要把注意力再拉回你內在的身體就好。

       讓呼吸為你導航

       有時候我的心智非常活躍。它取得了相當大的動能,我發覺我沒辦法把注意力拉開,去感覺內在身體。這種情況特別會出現在我進入擔憂或焦慮模式里的時候。你有什麼建議嗎?

       當你發覺很難和內在身體連繫的時候,通常先專註呼吸上面比較容易。有意識地呼吸。這是一個相當有威力的冥想方式。它會逐漸讓你和身體連繫上。用你的注意力跟隨呼吸進出你的身體。吸氣進入體內。感覺你的腹部隨著一呼一吸而微微地收縮和擴張。如果你發覺觀想比較容易的話,閉上眼,觀想自己被光包圍,或者沉浸在一個透光體中——意識之海。接著把光吸進來。感覺光體充滿你的身體,把它也變成透光體了。然後逐漸地更專註在感覺上面。你此刻在你的身體里。不要執著在任何的心像上面。

       心智的創造力

       如果你需要為一個特定的目的使用心智的話,把它和內在身體並用。只有當你能做到無思想、有意識的時候,才能發揮心智的創造力。進入這個狀態最簡易的方法就是透過你的身體。每當你需要一個答案、一個方案,或者創意的時候,把專註力集中在你內在的能場上,讓思考暫停。覺察這份寧靜。等你再恢復思考的時候,思考就變得新穎而有創意。在做任何思考活動的時候,養成習慣在思考和內在的傾聽、內在靜默之間,做幾分鐘的轉換。另一種說法是:不要只用頭腦思考,用你整個身體思考。
Loving kindnes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8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10-5-19 22:30 | 只看該作者
傾聽的藝術

       聽別人講話的時候,不要只用心智,要用整個身體傾聽。傾聽的時候,一面感覺你內在身體的能場。這樣做會把注意力從思考移開,而創造出一個寧靜的空間。讓你在不受心智干擾的情況下,真正地聆聽。你等於給了對方一個空間存在的空間。這是你能給出的禮物中,最珍貴的一個。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傾聽,因為他們注意力的重心,被思考佔據了。他們關注在思考的程度多過於對方說話的內容,而且完全疏忽了真正的重點:對方在話語和心智之下的本體(存在)。當然你只有透過自己的本體(存在),才能感覺到他人的本體(存在)。這就是體現合一,也就是愛的開始。在本體(存在)最深的層面上,你和萬有是合一的。

       許多人際關係只在心智的層面上互動,而不是人類的溝通和交流。任何關係都無法在這種方式下發展,這也是關係中充滿衝突的原因。當心智主控著你的生命時,衝突、對峙、和問題便勢所難免。和內在身體的連繫,會創造一個無心的、清澈的空間,關係便在這個空間里滋長展開。

第七章:隱含生命的路口
深入你的身體

       我可以感覺到身體裡面的能量,尤其是手臂和雙腿。可是我沒辦法像你先前所說的那樣再深入了。

       把它變成一個冥想。用不了多久時間,十到十五分鐘就綽綽有餘了。一開始先確定不要有可能會幹擾你冥想的電話或人事物。坐在椅子上,不要靠背,腰桿打直。這麼做會讓你保持警覺。再不然選擇其他你喜愛的冥想姿勢也可以。

       務必放鬆你的身體。閉上眼睛。做幾個深呼吸。感覺自己隨著吸氣進入了下腹部。觀測腹部隨著空氣的進出而微微地擴張和收縮。接著再覺察你整個內在的能量場。不要思考它——去感覺它。這個動作讓你從心智那裡收回了意識。如果你發覺有用的話,運用我先前提過的「光」的觀想法。

       當你清楚地感覺到內在身體是一個單一能量場的時候,如果可能的話,把任何觀想放掉,心無旁鶩地專註在感覺上面。再可能的話,把你對身體還保有的任何心像(image)也丟掉。這時候,你所剩下的就是一個無所不包的臨在感或「存在感」了,你也感覺得到內在身體的無邊無界。然後再把你的注意力帶入更深的感覺里。和它合一。和能量場溶為一體,讓你感知不到那個觀測者和被觀測者,還有你和你身體之間的二無對立。這時候,那個內在、外在的區隔也瓦解了,所謂的內在身體已經沒有了。你透過深入你的身體,而超越了身體。

       在你感覺舒暢的情況下,儘可能地安住在這個純本體(存在)領域裡;接著再回到你的身體、呼吸、和感官的覺知里。然後睜開眼睛,用冥想的方式環顧你的周遭,也就是不貼心理標籤的意思。這麼做的同時,繼續感覺你的內在身體。

       ∽

       進入那個無形式的領域是大解脫。它把你從形式的認同和束縛之中解脫出來。這就是生命由分歧進入多樣性之前的無分別相。我們稱之為隱含生命(unmanifested)、萬有的無形源頭,所有眾生內在的本體(存在)。這是一個深沉的寧靜和和平,卻又洋溢喜悅和深刻生命力的領域。每當你臨在的時候,你變成了某種程度的「透光性」,你變成源頭所放射出來的純意識。你也體悟出光與本來面目之間,不但沒有隔離,反而架構了你的本質。

       氣場探源

       隱含生命就是一種宇宙生命能,也就是東方所稱的氣嗎?

       不,它不是。隱含生命是氣的來源。氣是你身體的內在能量場。它是你的形體和源頭的橋樑。它介於外顯世界形相界和隱含生命之間。我們可以把氣喻為一條河流或一道能量流。如果你把意識的焦點,導引至內在身體的深處,你就是溯河而上。回到了氣的源頭。氣是動,隱含生命是靜。當你達到的一個絕對靜止點的時候——在絕對的靜止中,卻洋溢著生命——你就已經超越了內在身體,超越了氣而歸本溯源回到隱含生命了。氣是隱含生命和有形宇宙的橋樑。

       因此,如果你導引專註力深入內在身體的話,你也許會達到這個點,也就是由有形的世界,溶入隱含生命。而隱含生命又以氣的能量流的形式形諸世界的單一點。這也是生和死的原點。當你的意識外放的時候,心智和世界就成形了。當意識內斂的時候,它便體認到自己的源頭,而回歸隱含生命的家了。然後當意識又回到外顯世界的時候,你便恢復了你暫拋棄的形式身份。於是你有名字、有了過去、有了生命情境、和未來。可是在一個本質面上,你已經脫胎換骨:你會瞥見你內在一個不「屬於這個世界」的實相。不過這個實相和這個世界正如同你和這個實相之間一樣,不是彼此分離的。

       現在就把這個練習當做你的靈修吧:當你在進行日常生活的時候,不要把百分之百的注意力,都交給外在世界和你的心智。保留一部分給內在。這一點我已經談過。即使在從事日常活動的時候,也要感覺你的內在身體,尤其是在一份親密關係里或與自然連繫的時候。感覺內在深處的寧靜。把入口敞開。在整個生命過程都能意識到隱含生命是可能的事。你感覺它像一個處在背景的深度深度和平感。它就是不管外界如何變遷,卻始終亦步亦趨跟著你的寧靜。於是你變成了隱含生命和外顯世界之間,還有神和世間的橋樑。這就是你與源頭連擊的狀態,這個狀態我們稱為開悟。

       切勿抱著隱含生命與外顯世界分離的印象。它怎麼可能如此?它是每一個形式裡面的生命,它是萬有的內在本質。它無所不在。讓我做個解釋。

       無夢之眠

       你每天晚上進入深度睡眠的無夢階段時,就踏上了隱含生命之旅。你與源頭融合。從而由它汲取了你回到外顯世界——獨立形式世界所需的生命能量。這個能量比食物重要的多:「人不能僅靠麵包維生。」可是在無夢的狀態里,你不會有意識的進入它。雖然你的生理功能還在運作,「你」已經不存在於這個狀態了。你能想象以全然的意識,進入無夢睡眠的情形嗎?它是無法想象的,因為那個狀態沒有內容。

       隱含生命不會釋放你,除非你有意識地進入它。這就是耶穌不說:真理會讓你自由,卻說,「你將知道真理,而真理將讓你自由。」的原因。這裡的真理不是概念上的真理。而是超越形式的永生真理,你若不是直接知道,就是完全不知道。不過你不要試圖在無夢的睡眠中保持意識。你這麼做,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你頂多只能在有夢的階段保有意識。一超過這個階段,你就無能為力了。這叫做清明的夢境。它也許引人入勝、令人神往,卻無法釋放你。

       因此,運用你的內在身體,做為你通往隱含生命的入口。並且保持入口暢通,好讓你隨時隨地都與源頭連繫著。對內在身體而言,無論你的肉體老邁或年輕、虛弱或強壯都沒有差別。內在身體是無時間的。如果你到現在還無法感覺到內在身體,就使用其他的入口。究竟而言,它們都是同一個入口。有幾個我已經詳盡地談過了。我還會再做簡單的提示。

       其他入口

       當下可以視為一個主要的入口。它是包括內在身體在內的其他每一個入口的本質面。沒有深刻地臨在當下,你便無法在你的身體裡面。                 

       時間和外顯世界之間,與無時間的當下和隱含生命之間一樣,都是環環相扣的。當你透過對當下深刻地覺知而瓦解了心理時間的時候,你就會直接和間接地意識到隱含生命。直接的方面:你感覺它就像你有意識臨在時的光照和力量:其中沒有內容,只有臨在。間接方面:就是你在感知領域裡或透過感知而覺察到隱含生命。換言之,你在每一個眾生里、在每一朵花里、在每一個石頭裡感覺到神的本質。你體認了「萬有皆是,萬有皆有神性。」這也是耶穌之所以會在湯瑪斯福音書里,完全透過他的本質或者基督的身份說:「劈開一塊木頭,我在那裡;舉起一塊石頭,你也會在那裡找到我。」這句話的原因。

       另外一個通往隱含生命的入口,是透過思考的止息所創造出來的。你可以從一個最簡單的動作開始。比如,做一次有意識的呼吸,或者處於高度警覺狀態下注視一朵花,讓你在動作的同時不做心理評論。創造思想流間隙的方法很多。冥想的作用就在這裡。思想是外顯世界的一部分。持續性的心智活動,把你困在形相界的牢籠里,同時架設了一道不透光的屏幕,阻擋著你對隱含生命的意識,阻擋了你對內在、對眾生萬物里那個超越形式、無時間的神的本質意識。當你處於高度的臨在時,你無需擔心思考的止息,這當然是因為心智會自動地停止活動。所以我才說當下是每一個入口的本質面。

       臣服——放下心理情感對本然的抗拒——也是進入隱含生命的入口。道理很簡單:內在抗拒切斷你和他人、和自己、和你周遭世界的連繫。它鞏固了我執所賴以維生的孤離感。孤離感越堅固,你受困在外顯世界和獨立形式世界的程度就越深。你困在形式世界的程度越深,你的形式身份就越堅固、越難以穿越。入口封閉了。你切斷了內在向度,也就是深層向度的連繫。在臣服的狀態里,你的形式身份軟化,變成它原本的局部「透明」,然後隱含生命的光照才可以穿透你。

       敞開你生命的入口,讓你有意識地進入隱含生命之權操之在你。與內在身體能量場連繫、深刻地臨在、撤離心智的認同、向本然臣服,這些都是你可以使用的入口——不過,你只需要用一個就夠了。

       那麼愛必然也是一個入口吧?

       不,愛不是。一旦有一個入口打開了,愛就會以合一的「情感實現」臨在於你的內在。愛不是入口;愛只能通過入口進入世界。當你完全地陷在形式身份里的時候,你不會有愛。你的任務不是去尋找愛,而是找到一個讓愛可以通過的入口。

       靜默

       除了你提過的入口之外,還有別的入口嗎?

       是的,還有。隱含生命不是獨立於外顯世界的。它無所不在。可是,它又掩飾得天衣無縫,每個人都完全錯過了它。如果你知道怎麼找。它就無處不見。隨時都會有一個入口敞開。

       你有沒有聽到遠方的狗叫聲?或者車子開過的聲音?仔細聽。你能感覺隱含生命在那裡面的臨在嗎?你不能?在聲音所源出和回歸的靜默里找找看。把多半的注意力擺在靜默上。對外界靜默的關注,創造了內在的寧靜:心智靜止了。一個入口敞開了。

       每一個聲音都發源自靜默,也消逝於靜默,而它短暫的壽命也被靜默包圍著。靜默使聲音得以存在。它是每一個聲音、每一個音符、每一首歌、每一個言語里本質而隱含的一部分。隱含生命以靜默臨在於這個世界。有人說靜默最像神,的確有道理。你只要注意它就夠了。即使是在交談的時候,覺察字和字的間隙、句子和句子間短暫的沉默。你這麼做的時候,你的內在就會長養出寧靜的向度。你無法在關注靜默的同時,內在卻不同步地變成寧靜。靜默在外,寧靜在內。你已經進入了隱含生命。

       空間

       沒有靜默,聲音便不存在,同樣的,沒有「無-物」(No-thing)、沒有可資存在的「無物」,物也就不存在了。每一個物體或身體都來自無物,都被無物包圍,最後也要回歸於無物。不僅如此,即使在每一個身體里的「真空」,也無超過其中的「妙有」。物理學家告訴我們,物質的固態是個幻覺。即使看似固態的物質,包括你的身體在內,也幾乎是百分之百的空間——原子和原子之間的距離,無超過它的面積。這還不算,即使每一個原子內部的空間,也佔了絕大部分。剩餘的小部分也不盡然是固態的分子,反倒像音符的波動。這個道理佛教徒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知道了。佛教最知名的心經里,就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樣的句子。空無是萬物的本質。

       隱含生命不僅以靜默的形式存在於世界;它也以空間的形式,遍及整個實體宇宙的內外。它和靜默一樣讓我們習而不察。我們只注意到空間里的物,有誰會注意空間本身呢?

       你似乎、暗示了「空無」或「無物」不只是一無所有,它還具有一種神秘的品質。無物究竟是什麼?

       沒有人這樣問的。你的心智試圖要把無物變成有物。當你把它變成有物的那一刻,你就錯過了。無物空間是隱含生命在感官世界,以外在現象的顯現。能以言說的也僅及於此了,即使這樣說都有點矛盾。它無法變成知識的標的。你無法寫出一篇「無物」的博士論文。科學家研究空間,通常把它當做有物來探討,因而完全偏離了它的本質。最新的理論主張空間根本就不是空的,而是充滿了物質也就不足為奇了。一旦你提出一個理論之後再找證據支持並不難,至少在下一個理論出現之前。

       「無物」只有在你不試圖掌握或了解它的時候,它才可能成為一個入口。

       我們現在不正是這樣做嗎?

       兩回事。我給你的是如何把隱含生命的向度,帶進生命中的指標。我們沒有試圖去了解它。因為沒有要了解之物。

       空間沒有「存在」。「存在」的本意是「示現」。你無法了解空間,因為它不示現。雖然它本身沒有存在,它卻使其他的一切存在。靜默也沒有存在,隱含生命也一樣。

       因此,如果你把對物體的注意力抽離,而意識到空間的話,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呢?這個房間的本質是什麼?傢俱、圖畫等在房間的本質是什麼?當然是空-間~「空間」了。沒有空間,就沒有「房間」。由於空間是「無物」,所以我們可以說,凡不在的比在的還重要。因此我要你覺察包圍著你的空間。不要思考它。照它原來的樣子,感覺它。專註在「無物」上面。

       你這麼做的時候,內在便會發生一個意識的轉變。原因如下,你內在與空間里的實物如傢俱、牆壁等的對應物,就是你的心智物:思想、情感、和感官的受體。而你內在與空間的對應物,就是使你的心智物得以存在的意識,就好像使萬物存在的空間一樣。所以,如果你把注意力由物——空間里的實物——抽離的話,你也自動地從心智物上抽離了注意力。換言之:你無法既思考又覺察空間——或者這個情況下,既思考又覺察靜默。藉著覺察你周遭的空間,你同步地覺察到了無心的空間——純意識的空間:隱含生命。這就是對空間做默觀之所以會變成另一個入口的原因。

       空間和靜默是一體的兩面——同一個無物。它們都是內在空間和內在靜默的外現,也就是寂靜:存在萬有無量的創造源頭。大多數人對這一個向度完全無意識。對他們而言,沒有內在空間,沒有寂靜。他們是失衡的。換句話說,他們知道這個世界,或者說他們自認為知道,可是他們不知道神。他們只認同生理和心理的形式(form),而無意識於本質的存在。又由於每一個形式(form)都是變動不定的。他們就活在恐懼里。這種恐懼造成了他們對自己、對其他人類很深的誤解,也扭曲了他們對世界的知見。

       宇宙如果發生震動,而導致世界末日的話,隱含生命仍會如如不動,不受絲毫的影響。《奇迹課程》里犀利地揭露了這個真理:「凡真實的必不受威脅。凡不真實的必無法存在。神的平安自在其中。」

       如果你有意識地與隱含生命維持著連繫,你就會珍重、會愛、會衷心地尊重外顯世界,和生存於其中,以超越形式的至一生命而展現於世的每一個眾生。你也會知道每一個形相終將化滅。究竟來說,世間的一切不再那麼重要了。誠如耶穌說的,你已經「征服了世界。」,或者像佛陀說的「到達了彼岸。」

       時空的本質

       現在思考下面這句話:如果除了靜默之外一無所有,那麼靜默對你來說便不存在,你會不知道它是什麼。只有當聲音出現的時候,靜默才會進入存在。同樣的道理,如果空間里沒有物體,空間對你而言也就不存在了。觀想你是一個飄浮在無量空間的意識點——沒有星星、沒有銀河、只是空無。突然之間,空間就不再是無量的;它根本就不存在了。從這裡到那裡之間,沒有速度、也沒有了運動。距離和空間的存在,至少要有兩個參考點。空間正如老子所稱的,在「道生一,一生二」的那一刻誕生,而在「二生三,三生萬物」之後,外顯世界——空間變得越來越無量。因此世界和空間是同步發生的。

       沒有空間,無物能存在;可是空間就是無物。在宇宙進入存在之前,你喜歡說「大爆炸」之前也可以,並沒有一個無量的空間等著被充實。那時沒有空間,正如同沒有物一樣,有的只是隱含生命——至一(The One)。當至一生「萬物」之後,空間頓時在了,而使萬有因此存在。它的起源如何?是神為了容納這個宇宙而創造的嗎?當然不是。空間就是無物,因此它從來就不是被創造出來的。

       找一個明月當空的夜晚,走出戶外仰視天空。你肉眼所見數以萬計的星星,也不過只是萬有的滄海一粟罷了。人類靠高倍望遠鏡,已經觀測到銀河系有十億之多。而每一個銀河系,又是一個包含了數十億星體的「宇宙島」。可是最令人肅然起敬的,還是空間本身的無量界,以及它容納這一切宇宙萬象奇觀存在的深沉和寂靜。空間的浩瀚無量和寂靜,在宇宙之內無出其右。然而它又是什麼?空無——無邊無際的空無。

       人類透過心智和感官,在宇宙中所感知到的太空,就是隱含生命本身的外化。它是神的「身體」。最大的奇迹居然就是:那容納宇宙存在的寂靜和浩瀚,不只存在外面的空間,它也在你裡面。當你徹底的、全然的臨在時,你便以無心的、寧靜的內在空間的形式接觸到它了。它在你裡面,它的浩瀚在於它的縱深、而非它的延伸。空間的延伸,實際上來說,是對無限縱深的誤解,而無限的縱深是一個超越實相的屬性。

       照愛因斯坦的說法,空間和時間不是彼此獨立的。我不太了解,不過我認為他是說時間是第四度空間。也就是他說的「時空連續體」。

       沒錯。你外在所感知為空間和時間的是徹底的幻覺,不過它們包含了真理的核心。它們是神的兩個屬性——無限和永恆,然而在你的感知上,卻好像有了一個自外於你的永存。空間和時間在你內在的對應,揭示了它們和你自己的真如本性。空間的內在對應,就是寂靜、無限深層的無心境界。而時間的內在對應,則是永恆當下的臨在和覺知。切記,這兩者是沒有區隔的。當時間和空間以隱含生命中「無心」和「臨在」的形式被體現的時候,外在空間和時間對你來說縱使存在,卻不再那麼重要了。世界也同樣地繼續存在,卻不再捆綁你了。

       因此世界的終極目的,不在世界之內;而在於超越世界。這就像沒有了物體,你不會意識到空間一樣。要體現隱含生命,世界是需要的。你也許聽過佛教徒說過「借假修真」這句話。隱含生命透過這個世界,並且徹底地透過你,才知道了它自己。你在世是為了使宇宙的神聖目的得以展現。你就是這麼重要!

臨終意識

       除了我前面提過的無夢之眠,還有一個非自主性的入口。這個入口會在我們臨終的時刻短暫地敞開。即使你這一生中,錯失了每一個靈修實現的機緣,在肉體死亡后的那一刻,還會有最後一個入口為你敞開。

       無數的報告描述人們看見了這個入口的大光明,然後再由所謂的瀕死經驗中回陽的記載。其中還有很多人提到一種至福的安詳和和平感。《西藏生死書》里把這種境地描述為「地光明」。書上說這就是你的「真如本性」。這個入口只會短暫地開啟。除非你在有生之年,已經澈見隱含生命的境地,否則你極可能錯過它。大多數人在這個時候,仍然殘留著太多抗拒、恐懼、感官經驗的執著,和對外顯世界的認同。因此在他們看到入口的時候,卻懷著恐懼之情棄之不顧,因而喪失了意識。這之後,便是一連串的不自主和自動化的過程。終於再進入生死輪迴里。他們臨在的強度,尚不足以讓他們有意識地進入永生。

       這麼說通過這個入口,並不意謂著化滅?

       正像其他的入口一樣,你清凈光明的真如本性留下來,人格卻不然。在任何一種情況下,凡是人格中真正的或有價值的,都是你真如本性的外爍。這個不會失去。凡真實者,凡有價值者必存而不失。

       瀕死和死亡本身肉體的化滅,都是靈修實現的大好機會。這個機會大半慘遭忽視。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無視於死亡的文化里,這就像人們無視於生命的要務一樣。

       每個入口都是死亡的入口——假我之死。通過它之後,你的身份便不再取自於心理和心造的形相了。這時候,你才體悟到死亡是個幻象,就像你的形相認同一樣。幻相的終結——這就是死亡的意義。它的痛,來自你對幻相的執著。

Loving kindnes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
chico 發表於 2010-5-20 11:20 | 只看該作者

活在當下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5-20 11:21 編輯

圖書館借了一本,看了1/3。寫得不錯。很有用處。
謝謝一說兄推薦!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0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5-20 11:25 | 只看該作者
圖書館借了一本,看了1/3。寫得不錯。很有用處。
謝謝一說兄推薦!
chico 發表於 2010-5-20 11:20



    阿彌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1
chico 發表於 2010-5-20 11: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 一說實相

生命當中的確只有「當下「。過去是「回憶「,沒有實在的東西;未來是地地道道的『幻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
chico 發表於 2010-5-20 11:48 | 只看該作者
注視一朵花,讓你在動作的同時不做心理評論
look, don't interpret!
無住生心,見相離相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3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5-20 12:10 | 只看該作者
注視一朵花,讓你在動作的同時不做心理評論。
look, don't interpret!
無住生心,見相離相
chico 發表於 2010-5-20 11:48



    說得好!
看就是看,單純的看,不要掉進思想的詮譯里。。。
如果掉進了思想,也不怕,知道這是思想就可以了。
思想也是緣起,看著它織起想蘊吧,卻並不是我的思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4
chico 發表於 2010-5-20 12:1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 Pathless

老兄給個連接,看看漢譯的文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5
chico 發表於 2010-5-20 12:2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 一說實相
再看看惠能大師當年對惠明應機所說的那句話,不思善,不思惡,當下就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要不禪宗怎麼要「離心、意、識「參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6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5-20 12:4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一說實相
再看看惠能大師當年對惠明應機所說的那句話,不思善,不思惡,當下就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
chico 發表於 2010-5-20 12:29



    是啊,是啊。我是從圖書館借了CD聽的,當下法喜充滿。我一直覺得平行線不好,有交叉就有火花,外來和尚會念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道理並不是本家的不好,而是本家聽的多了,我的領悟落入思想的框架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17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10-5-21 01: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 chico

You can download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power of now here:  
    http://cid-df5db91970266612.skyd ... %5E5chinese%5E6.doc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18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10-5-21 01:57 | 只看該作者
Sorry I had to use English here since i don't have an English typing software with this laptop.  Eckhart Tolle's philosophy/idea of the "State" of "enlightenment" is the "I amness consciousness" or "That" which is aware of prior to the thought or any cognitive identification" is in fact coming from the basic idea of Advaita Vedanta. He refers this to a metaphysic "pure consciousness" which is a formless and eternal cosmic consciousness underlying all phenomena and existences - This idea has a similarity to the "zhenru" or alaya-vinnana" prescribed in the Mahayanic Tantric and Yogacara school and to the ultimate reality named "Brahman" in the Upanishad.  His description on how he realized this "enlightenment" state is similar to a "dun wu" Zen experience, which by strict definition in Zen school of thought is just a preliminary stage toward a full enlightenment.

I just wanted to say, when you really read through the ancient Pali canon of early Buddhism and the Pali canon of Abhidhamma and Vishudimagga, The Buddha's "enlightenment" comes from a total understanding (by actual experience not by intellectual speculation) of the working of dependent-origination (paticasammupada) which gives rise to the endless cycle of samsara of existences or nama-rupa (materiality-mentality) and to all conceptions about "Self" that is rooted in tanha (craving/thirst) and avidja (ignorance/delusion). And from this total understanding arises the wisdom (panna) of seeing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suffering/dukha, impermanence/anicca and non-self/anatta) of nama-rupa that frees one from this samsara bondage. In parallel to this deep understanding, there is a full understanding and realization of a liberating unconditioned Dhamma (Nirvana/Nibbana). So, according to this teaching, attainment of enlightenment is a process of experiential knowing and seeing into the conventional reality (dependent-origination of nama-rupa) and ultimate reality (Nirvana/Nibbana). In short there is a complete clarity one needs to acquire about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origination of this world and existence and how to attain the unformed Nibbana. This is not simply realizing one's reality is in the beingness or nowness or the present moment, or this present beingness is sprung from the untainted pure consciousness which has a subtlety of the conceptual self-recognition. Hope I make my statements understood, but is alright even you don't because it is not an easy topic.
Loving kindnes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19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0-5-21 08:54 | 只看該作者
謝謝老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0
chico 發表於 2010-5-21 10:5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 Pathless
謝謝 老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5: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