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資改派之間的爾虞我詐--趙紫陽對胡耀邦致命的最後一擊

[複製鏈接]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outon2008 發表於 2010-4-23 09: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資改派之間的爾虞我詐--趙紫陽對胡耀邦致命的最後一擊

作者:恆旭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點擊數:4925    更新時間:2010-4-22              【字體:小 大】
【複製本文】 【下載本文】  

按:此文是右派知識分子對胡耀邦和趙紫陽關係最為精確的描述和總結。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資改派之間為了個人的最高利益,將爾虞我詐,過河拆橋等政治醜劇表演的一覽無餘。最近紀念胡耀邦的浪潮中,資改派和極右派往往表達出胡耀邦與趙紫陽之間的關係是密切配合,親密無間,互相幫助的;然而,這篇早年間的老文章,揭示出了他們不過是為了個人最高利益而互相傾軋的政治小人之間的利害關係。或許,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真正的右派自由主義者,在他眼中的胡與趙,一個高尚一個醜惡。但一個高尚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與趙這樣的醜惡靈魂互相利用長達十年,這隻能說明這是兩個同樣醜惡的靈魂。當前中國資改派企圖拋棄貓王,認胡趙為祖宗,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二者之間那一個最壞呢?只有最壞的那個才可以成為當之無愧的祖宗,請資改派發揚民主自由精神,選舉出其中一個壓倒性的祖宗吧。請見一下正文:  

   

趙紫陽對胡耀邦致命的最後一擊  


胡耀邦有很多優點,我們這裡就不多說了,現在我們來談談他的弱點,因為他的這些弱點導致對手抓住了緊緊勒在他頸項上的繩索,最終使得他黯然下台乃至病故。

關於胡耀邦的弱點,以前和胡耀邦一起共事的老同志們說了很多,以後被原中共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吳江給總結為以下幾點:

1.寬厚有餘、威重不足。

2.有開拓局面的雄心,而無控制局勢的魄力。

3.容易被人欺負,容易被人顛覆。

據說,胡耀邦看過吳江送來的忠言,付之一笑,讓秘書存檔了事,不料以後胡耀邦的種種結局都不幸被這個總結所言中。

胡耀邦身處的八十年代,雖然完成了撥亂反正,但是,暗潮洶湧仍舊不可忽視,新的權力核心形成之後,它的外圍空間需要大量的實力來填充,這時候,各方勢力都要有所表現,而胡耀邦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他與人為善固然值得肯定,可是,沒有對於那些錯誤的觀點和利用各類矛盾興風作浪的極左分子進行有理、有力、有節的鬥爭,也沒有善於把握住鄧小平對他的信任,幾乎是聽任這些人完成對他自己的包圍,政治鬥爭往往是你死我活而沒有任何道理可講的,胡耀邦在最後的關頭仍然迷信他自己的舊日的看法,以致於當趙紫陽、胡啟立、王鶴壽等人向他發出最狠的一擊時,他被殘酷的事實震驚了。

胡耀邦為人寬厚這是不爭的共識,在他下台之後,趙紫陽默許其黨羽開足馬力和一切宣傳機器對胡耀邦的執政歲月進行詆毀時,胡耀邦最多送給趙紫陽一個外號「新老人家」,多餘的話沒有說過一句。(參見李蓉《平民風骨赤子心》)然而,當這種寬厚被利用時,那就成為他的麥城。

   

王震和胡耀邦原來的關係是不錯的,有一次王震和其他人座談的時候,曾經這樣提及胡耀邦,他說:「湖南出了很多英雄,大英雄,像毛主席、少奇同志、弼時同志,還有耀邦同志。」有人說也有王老,王震還很謙虛的說:「我不算什麼,我就是一個粗人(以後傳達時改成了軍人),是革命的馬前卒。」

胡耀邦在撥亂反正時,特別是帶頭摧毀兩個凡是集團時,王震給予了高度配合,然而,二人的合作時期也就在這時瀕臨尾聲。而說到二人的分歧那就是關於如何對待毛澤東的評價問題。王震始終認為,在中國不能沒有共產黨的領導,而要共產黨的領導就不能離開毛澤東,否定毛澤東就等於否定共產黨。王震的這個理解是和當時的中國的政治氣候分不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之後,馬上在次年一月召開了理論務虛會,這次會議號稱務虛其實影響是很大的,被很多人稱作解放的春天,當然是指的思想上的解放,在會議上很多人大膽發言,其大膽程度恐怕在今天看也是比較犯忌的。有人提出毛澤東當年握過一個人的手,這個人於是就幾個月不洗手,宋朝的宋徽宗的寵臣朱勔就曾經把皇帝握過的地方纏上黃凌子以示重視,這種比較露骨的比喻在那次會上並不罕見。有人提出華國鋒的畫像完成之後送到一個省,省委書記、省革委會主任都帶領著大家敲鑼打鼓的迎接,因此感嘆說,我們這個具有幾十年光榮傳統和歷史的偉大的黨怎麼淪落到今天的這種地步了呢?

   

這種直接討論毛澤東問題的事情越來越多,很多人說話已經相當露骨,胡耀邦本意是揭開蓋子,可是,一旦蓋子揭開之後怎麼辦,他自己也是胸中無數,特別是這種言論給凡是派提供了攻擊鄧小平等人的口實,於是,小平最後不得已出來說話,他說:「毛主席的問題不是不能說,但是不能全盤否定。」王震和胡耀邦的分歧也在這次務虛會後有所反應。這時候有一個插曲,十一屆三中全會期間,改選中央領導機構,增補陳雲、胡耀邦、鄧穎超、王震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根據吳江等人的回憶說胡耀邦不同意王震當選以致於王震惱火,這是傳聞。真實的情況是,胡耀邦被告知提名王震為政治局委員,但是,胡耀邦不同意,他說他和王震都是湖南同鄉,而且還是小同鄉,容易給人把柄,不嚴肅。然而這麼一個十分正常的講話以後被謠傳成為「胡耀邦認為王震當選政治局委員是不嚴肅的。」順便說一下,黨內的一些傳聞確實起到惡劣的作用,比如胡喬木為鄧小平起草一個講話稿子,鄧看后說寫的不行,不能用。結果被傳為「小平同志說胡喬木不行了,不能用了。」胡喬木本來就患得患失,聽到這樣的傳聞,其結果可想而知,以後還是鄧小平本人出來闢謠。問題關鍵是這次關於胡耀邦、王震的傳聞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才讓王震知道,而胡耀邦始終蒙在鼓裡,據說王震知道以後非常生氣,他說為什麼我當選就不嚴肅了?難道否定毛主席就嚴肅了?支持自由化就嚴肅了?

   

胡喬木和喬冠華號稱是南喬北喬,都曾經是黨內難得的才子,而後二人儘管官階不同,可是卻都有殊途同歸的一面,喬冠華生前被華國鋒、姬鵬飛搞的身敗名裂,而胡喬木在死後被知識界批判的一文不值,不過,即使是這樣,胡喬木在八十年代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仍舊不能忽視。

胡喬木為人文思敏捷、落筆千言,特別是他的政論文章,是黨內公認的了得,而且,胡長年追隨毛澤東,深得毛澤東為文的三昧,因此寫出來的東西很為中央領導人看好,以劉少奇那樣的理論家的底子仍舊希望借重胡喬木,於此可見胡的力度。不過,經常和胡喬木接觸的吳江等人回憶,說胡的理論功底比不了陳伯達,歷史功底比不了田家英,然則不脫為一時的第一宣力。胡喬木投奔劉鄧很早,所以,被毛澤東發覺之後很快遺棄不用,但是,對於胡喬木,毛澤東一直是有保留的,他知道胡終究是書生本色,雖然喜歡政治,可是不是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因而儘管放棄於一時,卻也不能終於忘懷,文革後期,毛澤東座車經過胡喬木的住宅時,毛突然興起準備去看望胡喬木,根據張耀祠的回憶說因為敲門敲錯了,所以,沒有能和胡喬木見面,不過,這次毛澤東的心血來潮卻使得胡喬木的境遇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一些長期從事理論宣傳的老同志說胡喬木其人目光總有比較敏銳的時候,這是有些道理的,胡喬木在七五年以後開始決定緊緊追隨鄧小平干出一番事業來,這是鄧小平個人和胡喬木大範圍接觸的開始,在國務院研究室期間,鄧對胡喬木是滿意的,這種滿意也是後來鄧終能夠原諒胡走彎路的基礎。

此外,胡喬木和陳雲也有過一段難忘的交往,五十年代搞大躍進時,毛澤東意氣風發,陳雲卻是不以為然,他對於毛澤東制定的鋼產量的材料表示質疑,曾經托胡喬木遞一份意見書,有的則說是條子,總之,胡喬木沒有轉達,壓在他的手裡,以後毛澤東知道后很生氣說了胡喬木:「你一個秘書有什麼資格壓下中央副主席的意見?」可是,若干年之後胡喬木自己卻又有一番話說,胡喬木說:「那時候,主席對於反冒進火冒三丈,總理都不免,何況陳雲同志,我不轉達就是為了不想讓陳雲同志蒙受不必要的委屈。」這是胡喬木的自解,放在那個歷史背景中看,還是基本符合事實的,所以,以陳雲那樣精明圓熟的人不會不「領情」的。因此在胡喬木復出的問題以及以後胡喬木進入政治局的問題上,陳雲都是投了積極的贊成票。

胡喬木在反擊右傾翻案風時曾經做了一把「軟骨頭」,揭發鄧小平,所以,等到小平三次復出時,胡喬木無言以對,只好請託鄧力群和王震去在小平面前緩頰,根據國內出版的《胡喬木傳》中記載,王震等人的說情過程是這樣:「王震說:喬木有個自我批評的信,讓我們帶給你。他說自己犯了錯誤,批判過頭,無限上綱,很對不起你。鄧小平說:這沒有什麼,對這事我沒有介意。還特別交代:不必寫信或寫自我批評了。要喬木同志放下包袱,不要為此有什麼負擔。鄧小平說:他3月2日寫的那個材料我看了。沒有什麼嘛。其中只有一句話不符合事實,他說那次我發了脾氣,實際上那次我並沒有發脾氣嘛。說到批我么,不批也不行嘛。當時主席講話了,四號文件發下來了,大家都批,你不批不是同主席唱對台戲?批我厲害得多的人有的是。 鄧小平對胡喬木作了肯定的評價,說:喬木是我們黨內的第一支筆桿。過去黨中央的很多文件都是他起草的。毛主席儘管對他有批評,可是一向重視他。有幾個人聯合起來反對他……結果主席沒有辦法,只好不用。 談到胡喬木的缺點,鄧小平說:他這個人缺點也有。軟弱一點,還有點固執,是屬於書生氣十足的缺點,同那些看風轉舵的不同。 鄧小平說:總而言之,喬木這個人還是要用。至於怎麼用,做什麼工作,要找同志商量、交換意見。政研室的事以後再說,反正有用的人總還是要用就是了。」

以上的記載和鄧力群作為當事人的回憶基本相似,不同的地方是,鄧力群那時候聽鄧小平說:「以後我們還是要注意氣節教育,這種教育不僅要針對年輕人,也要針對老人,包括一些老同志,不能做隨風倒的稻草。」這樣的話自然不會傳到胡喬木的耳朵里,否則也有他難堪的了。不管怎麼說,胡喬木贏得小平的原諒,很快走上新的崗位,七七年開始出任社會科學院院長,以後進入書記處,再以後成了政治局委員。

   

說起胡喬木就不能不提鄧力群,鄧因為以後的清污很不被中國的知識界原諒,背後罵他的人勝過誇獎他的人,而且,一些開明著稱的老幹部中像李銳、于光遠等人都對鄧力群不抱好感。不過,鄧力群在推倒胡耀邦的過程中確實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所以,越過他來談胡耀邦事件顯然是不合適的。

鄧力群為人用李洪林(原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副局長)的話說就是:「沉穩持重、意志堅定。」李洪林是典型的「自由化分子」,八九以後被捕入獄,而對於鄧力群並不好的印象,他能夠這麼評價鄧力群確實有些出乎其他人的意料。不過,當我們考諸歷史時就會發現李洪林的判斷基本符合鄧力群的人物性格。

鄧力群是劉少奇的秘書,也是劉少奇歷史上三位影響比較大的秘書之一(其他兩位是李大章、林楓),按照資歷他和前兩位根本沒有辦法相比,林楓做過中共北平市委書記,是曾經掩護王稼祥去蘇聯養病的主力分子,王稼祥對他非常看重,臨別贈以金筆,而李大章也是一九二四年入黨的老資格。可是,到了劉少奇蒙難之際,作為劉少奇曾經的秘書李大章居然配合專案組在誣陷劉少奇的材料上寫下了他不該寫的一筆,而鄧力群被從廣西桂林揪出來之後,在造反派和專案組雙重的壓力之下,鄧力群堅不吐實,始終沒有在材料上寫一個字,因此也遭受了毒打,還蒙「恩」被江青等人成立「鄧力群專案組」審查鄧的歷史問題。一九七五年十月,在鄧小平的主持下,國務院研究室編寫了著名的《論全黨全國工作的總綱》(簡稱《論總綱》)此文集中體現了鄧小平晚年的經濟思想意即「革命就是解放生產力,就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此文以後被批做「大毒草」成為鄧小平二次被打倒的口實,作為研究室的負責人之一的鄧力群再度被揪斗,然而,鄧力群沒有向胡喬木那樣寫了那麼之多的材料,而是繼續「頑固不化」,這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十分難得的。這也是以後小平大力啟用鄧力群的主因所在。

文革十年中很多老幹部因為不能忍受來自外力的脅迫和打擊都說了或者做了不該說的違心話和違心事,誣陷、侮蔑、誹謗、中傷幾乎成了家常便飯,但是,就在這樣的惡劣的環境下,鄧力群還是頂住了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基本維持了人的尊嚴和原則,維持了共產黨員的操守,這是應該給予肯定的地方,雖說此人以後犯了錯誤,可是,這不能因此就抹殺他堅強的一面。

鄧力群在新疆時和王震共事過,王震對鄧力群的出謀劃策很為讚許,所以,王震出來以後對鄧力群可謂是言聽計從,再加上總綱事件,鄧小平對鄧力群也是刮目相看。鄧力群就成了聯繫中央高層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角色。更為有意思的是鄧力群還極力交通陳雲,陳雲是第二代領導集體中的主力,位置僅次於鄧小平和葉帥,以後葉劍英病故,陳雲地位上升到第二號,陳雲本人長年主持人事工作,對經濟方面也有很大的發言權,鄧力群本來和陳雲並無淵源,陳雲有一段甚至對鄧力群上竄下跳錶示不以為然,鄧力群就抓住編撰《陳雲文選》的機會對陳雲進行集中攻克,根據原來中共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副主任阮銘的回憶,鄧力群是在發著高燒的情況之下力疾從事編撰《陳雲文選》的,鄧力群還不讓把這件事告訴陳雲,以後陳雲是從黨校他的前秘書那裡聽到的,對鄧力群的印象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鄧力群主持編撰的《陳雲文選》是集中收錄了陳雲從1956年到1962年這一段時間的文章、講話,是比較能夠反映陳雲的中期經濟思路的,對於以後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是很有借鑒意義的,可是,當鄧力群在宣傳這部文選時因為策略的不當還引起了一段不小的風波,風波是這樣的,根據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教育長兼理論教研室主任吳江的回憶,鄧力群去黨校演講《陳雲文選》對於陳雲大加吹捧,內中有「毛主席沒有讀過《資本論》,陳雲同志熟讀《資本論》」和「毛主席發現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道路,陳雲同志發現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道路。」等話,這些話一出來很讓左右派大起反感,左派批判鄧力群數典忘祖,說陳雲熟讀資本論而說毛澤東沒有熟讀,這是把陳雲凌駕於毛澤東之上,而說陳雲發現了經濟發展道路等於把陳雲又凌駕於鄧小平之上,所以,鄧小平聽了這次鄧力群的演講彙報之後,大不高興,嚇得王震跑到鄧力群那裡要他不要繼續胡說。陳雲對此沒有做過任何評論,因而我們說鄧力群出掌中宣部肯定不是陳雲的提議,陳雲是黨內公認的圓熟、老道的政治家,鄧力群吹捧他於前,他不可能在其後鄧力群的任用上觸鄧小平的忌,陳雲以後在公開場合下盛讚鄧小平是總設計師,而自況是設計員。鄧力群的兼任中宣部長是小平一手建議和安排的。

八十年代中國政壇上稱呼小平為老鄧,稱呼鄧力群為小鄧,不僅是位置和年齡,也是一種微妙的關係的反饋。李洪林形容鄧力群手段了得,不僅胡喬木不是小鄧的對手,就是胡耀邦、趙紫陽也並非是小鄧的對手。當胡耀邦還在黨校人選猶豫不決時,鄧力群就專門去找陳雲、王震、鄧小平,策動王震出掌中央黨校,他終於說動陳雲,陳雲轉而向鄧小平建議,小平批准,可是,鄧力群還不滿足,他請做了多年冷板凳的蔣南翔出面充當黨校第一副校長,成為王震的「打手」,以後黨校很多風波都是蔣一人出面,這樣就讓王震隱去,唯獨當小平準備歸隱的消息傳來時,王震破天荒的親自出面表態,不贊同鄧小平全退。當年北京流傳一時的三部曲--擁鄧、拉趙、倒胡據說就是出自鄧力群之手。不過,此事未經正面證實。

清污運動起來之後,鄧力群受到改革派的責難,萬里、方毅、習仲勛等人對鄧力群飛揚跋扈大加撻伐,最後有人趁機編造了鄧力群的生活作風問題,繼而通過差額選舉的方式罷黜了鄧力群。本來小平提議鄧力群進入中共十三屆中央政治局,但是,在選舉中,鄧力群不夠票數,從中央委員中就被剔除了,不進中央委員會自然進不了政治局,王震出面請陳雲講話,鄧力群就準備進入中顧委常委會,也算是享受政治局委員待遇,然則又出了亂子,他在中顧委全委會選舉中再遭敗績,和常委徹底無緣。鄧力群被黨內說成「會整人,也會用人,從不朝秦暮楚」,可是,這次誰也沒有能夠保他出山,只好黯然下課。

   

   

趙紫陽是當時鄧小平等同胡耀邦一起考慮的一位頂尖級的政治人物,此人最大的特點是熟悉經濟活動,建國之後在廣東以養豬著稱,思想上一度和鄧小平等老一輩息息相通,並且因為陶鑄的此前的鋪墊,趙紫陽之於鄧小平可以說十分的熟悉。中央原來準備調陝西省委負責人王任重和四川省委負責人趙紫陽一起入京,以後單獨考慮趙紫陽,準備任命他做國務院副總理,主管農業,因為趙紫陽號稱精通農業,在四川期間,77、78兩年四川糧食增產100億斤,以致於百姓流傳:要吃糧,找紫陽。但是,當中央有關領導找趙紫陽談話時,趙紫陽居然利用其他理由推託了,中央就只好調來王任重擔任國務院副總理,而一向寡言少語的當時地位已經岌岌可危的華國鋒此刻說:「紫陽不來是等著我的位置呢。」(指的是華國鋒的兼職國務院總理)作為中央這麼一個重要的決定,趙紫陽能夠用很簡單的理由給推了出去,那時候看來趙的政治行情已經看漲了。

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組成十二大以後的中國政壇的三駕馬車,這個格局以鄧為主體,鄧小平經常說:「天塌下來有胡耀邦、趙紫陽頂著。」以後他和法拉奇談話時還是重複了這句話,只是在公布的時候改成了高個子。類似的話的改變毛澤東也有過,比如章含之回憶,毛澤東本來對張春橋、王洪文說:「你們多讀一些外語,免得上了喬老爺、姬老爺的當。」發表以後就給改成了「外交部的老爺們的當」。

趙紫陽是中共黨內的開明派人物,在堅持改革開放上他是一直比較堅定的,也就是這點一直被鄧小平看好,直到他走到對立面以後鄧小平還是堅持說這個觀點。一九八三年清污的前後,在中央書記處召集的會議上,根據《人民日報》社社長秦川的回憶,趙紫陽針對鄧力群、胡喬木等人的聳人聽聞曾經細聲慢語地說:「 我看社會主義有點剝削也沒什麼了不起。」(回憶原文如此)會後,趙紫陽單獨找了鄧小平談起這件事,同去的還有萬里,根據萬里同志的親屬萬伯翱同志回憶,鄧小平對胡喬木、鄧力群的講話不滿意,不過就說了一句話:「堅持改革開放這一基本點不能動搖,其他的都是目。」趙紫陽在初來中央的時候,介入黨內事務比較少,不過,他是旗幟鮮明的站在鄧小平和胡耀邦這邊的,在平反、真理大討論問題上,他是鄧派的頭號大將之一。八二年之前,胡趙二人的關係雖說不上蜜月,可也相安無事。

   

胡耀邦和趙紫陽各自的經歷和出身不同,胡耀邦一直在中央一線工作,延安時期就負責過總政治部組織部,建國后又在團中央,撥亂反正前後主持中央黨校、中宣部和中組部的工作,總之始終活躍在中央,而趙紫陽從一開始參加革命就在地方工作,包括在他走上政治生涯的頂峰之前也是來自於地方。鄧小平當初之所以選擇他們兩個人,內中的深意也由此而來,希望他們兩個人就其各自的寶貴經驗做到珠聯璧合,同心協力。

然而,過了沒有多久,胡趙二人的分歧就開始逐漸明顯起來。胡耀邦是黨內黨外公認的清正廉明的代表,他為人寬容、坦誠,但是,也經常出現錯誤,比如胡耀邦信口開河的毛病就是一個顯著的特點,當時鄧力群說胡耀邦是讀書不知大義。現在看來鄧力群說的也並不都是誹謗,胡耀邦喜歡讀書是眾所皆知的,可是,從他後來的處事看很多書的真諦他並沒有掌握。往往興之所致,就開口發揮一番,而且有的時候前後抵觸的地方的不少,給對手提供了攻擊的炮彈的同時也對自身的形象有所損失。相比較之下,趙紫陽就顯得相對沉穩一些,說話持重一些。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也是產生矛盾不可忽視的一個側面。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沙發
 樓主| houton2008 發表於 2010-4-23 09:43 | 只看該作者
胡耀邦生前比較有預見性的有兩件事,一件事是他反對過多的讓地方的領導人進入政治局,除了北京、上海這兩個必要的地區可以給政治局委員名額以外,其他的各省市應該嚴格控制,胡耀邦說的很清楚:「我們這一代領導人顯然沒有毛主席和小平同志那樣的權威,封建皇帝都知道內輕外重、弱干強支不是好事,我們共產黨人難道還不如封建王朝嗎?」但是,胡耀邦的這個觀點又恰恰不和趙紫陽的胃口,十三屆一中全會上第一個來自北京、天津、上海之外的地方負責人的政治局委員楊汝岱就是趙紫陽親自提議當選的。八九之後,鄧小平在接見***、李鵬、喬石、姚依林等人時專門提出「中央要有權威」的這一嚴肅的課題,而講話中實際也包涵了胡耀邦生前的一些觀點。(具體參見《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和《鄧小平思想年譜》)

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是,胡耀邦本人雖然以反左著稱,但是,在政治體制改革上卻不是右派,相反比較趙紫陽顯得極其穩健,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書記座談會講話摘要》上面的一段講話,這個講話的時間是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胡耀邦說:「有些言論信口開河,······把西方民主說的天花亂墜,離開了中國的實際。······按書記處分工,這件事由趙紫陽同志負責(指的是政治體制改革》),用大約一年左右的時間將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方法等研究清楚,······但是我們黨委還是要注意,不要讓那些人製造空氣、造風潮、搞的人心不安。······有人現在是搞西方的輿論先行的那一套,盲目的模仿西方民主,而不求和中國的實際接軌,毛主席批評過言必稱希臘的人,我們現在就應該注意這一點,黨委特別是常委同志特別要注意不要上了那些號稱滿腹經綸其實不過是生吞活剝西方的人的當。」

有人看到這裡或許不解,胡耀邦不就是因為反對學潮不力而遭到指責的嗎?這裡需要澄清一點歷史真相,那就是胡耀邦從來就沒有支持過學潮,也沒有像趙紫陽後來那樣試圖利用學潮來達到個人的政治企圖,(此話摘自《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關於審查趙紫陽同志在反革命暴亂中的所犯的錯誤的報告》)胡耀邦和其他一些中央領導人的主要分歧在於他不主張利用激烈的手段對付學潮,而希望通過說教的方式化解彼此的矛盾。然而就這樣被看作是反擊不力。進而模糊的被看作是一直以來姑息縱容「民主活動」,後者是對胡耀邦的政治思想的最大麴解。胡耀邦在堅定不移的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上的態度從來都是一貫的,以後歷史將會越來越證明這一點。

胡耀邦在講話中提到的「造風潮」其實指的就是當時趙紫陽的「智囊團」中部分人士的所作所為,他們搖旗吶喊和意氣用事給社會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亂的同時也激化了中央高層的矛盾,以致於最後把大家都拖下了水。(關於趙紫陽及其智囊團的事情後面還要提到,故而不贅)

   

趙紫陽在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六日給鄧小平專門寫過一封信,同時抄送陳雲,這封信實際就是打響了推倒胡耀邦的第一槍,也是打向胡耀邦背後的最為致命的一槍。而對於這封信的內容,趙紫陽本人顯然比任何人都特別關注和垂青,在他晚年接受一些人詢問時,作為八九事件的主要經歷者,他一反常態的沒有首先回答學生運動的事情,反而幾次三番的就這封信做過幾次重要的辯解,他本人近乎病態的一再強調這封信的內容僅僅限於健全黨的組織生活和完善中央領導制度,而沒有涉及攻擊胡耀邦或者要求換馬的東西在內,也就是因為趙紫陽這種異乎尋常的辯解更讓這封信顯得十分的重要,為此,我們專門走訪了薄一波同志的原秘書王×同志和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二局的劉××同志,並且在中共中央黨校內部資料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情況反映》編寫組的有關同志的協助下,看到了這封至為關鍵的信的影印件。稍後,我們將對此給予一定程度的披露。本文無意於對趙紫陽的功過是非做出必要的判定,而是旨在說明一點,那就是近年以來,趙紫陽及其海外的追隨者們一再否定趙紫陽在胡耀邦下台事件中所起的推波助瀾和決定性的作用,盡量迴避或者轉移話題,從而讓人們感覺趙紫陽似乎在這件事上沒有任何責任,更不要說什麼「落井下石」了,但是,當我們重新回顧這段歷史時,事實告訴我們這並不是真相,因而,我們感覺有必要就此事對大家做適當的澄清,還歷史一個本來的應有的面目。

趙紫陽和胡耀邦的分歧不僅來自各自所代表的力量的不同,也是來自他們對於八十年代中國政治、經濟的主張的不同。趙紫陽早在四川時就曾經對中國以後的政治發展做過一個預見,根據陳俊生(生前)、吳江等人回憶,趙紫陽認為八十年代的中國應該是「政治上反左,經濟上反右。」而胡耀邦的主張則是政治、經濟上都要反左,具體到經濟的改革方面,胡耀邦主張積極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熱情、調節責權利關係,而趙紫陽則主張「利改稅」,這還在其次,而是一九八四年,胡耀邦本意在加強中共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關於經濟領域內領導的通氣,準備成立一個由中共中央書記處、國務院牽頭的經濟彙報會這麼一個半鬆散的組織,可是,就是這麼一件黨內組織制度允許的範圍內的事情引起了趙紫陽的極度不滿,他認定這是胡耀邦要對國務院動手術的前兆。國務院主導經濟工作一直是在中共中央領導之下進行的,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黨政不分家的歷史,建國以來以趙紫陽這一任總理任內主管經濟的權力最為之大,甚至超過周恩來時期。這種堅定的放權思想和鄧小平的「黨政分家」的思想是全然分不開的,胡耀邦也是小平黨政分家的思想主張最力者之一,而且,胡耀邦此人並不算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相反他總是給他人提供上升的空間,鄧小平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明確的提出胡趙體制這一格局,所以,胡耀邦的提議成立聯席會議除了必要的溝通之外,並無其他不良企圖。

趙紫陽在打擊胡耀邦時,先後採取了兩個重要的步驟,第一個就是讓萬里、田紀雲給鄧小平彙報,稱胡耀邦的經濟思想是「洋冒進」,和華國鋒的思路類似。這裡有必要把趙紫陽強加給胡耀邦的這頂帽子的來龍去脈說一說,趙紫陽所強調的胡耀邦的所謂的洋冒進是指胡耀邦針對二十年內翻兩番的決策的一個調整,胡耀邦認為八十年代應該對九十年代負責,所以,八十年代時期的經濟不能僅僅限於保四爭五的小圈子內,應該提高一下適當的能夠承受的發展比例。先不說這個提議是否符合以後和當時的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就問題本身,胡耀邦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作出這樣的一個提議和思考沒有任何違背組織原則的地方,而且,按照中國後來的經濟前景,胡耀邦的這個看法實際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執政之後,中國經濟當局就很快的調整了發展速度的比例,由此看來,胡耀邦並不是外界一直謠傳的不懂經濟、胡亂指揮,而胡耀邦之所以贏得這樣的「名聲」,和趙紫陽麾下的智囊團的任意剪裁、別有用心是息息相關的。

趙紫陽自己不出面,而是讓萬里等人出來,強調他們在國務院工作難做,胡耀邦干涉過多。這件大事正是發生在陳雲對胡耀邦在黨校以及胡耀邦在八三年一月的《四化建設和改革問題》講話事件之後,關於陳雲對胡耀邦的態度我們在下篇《胡耀邦下台始末》中還要提及,故而不贅。當時,胡耀邦最需要的就是同志間的理解和支持,而作為胡耀邦的曾經的戰友趙紫陽不從客觀實際出發,不但沒有對胡耀邦伸出手去,反而在背後推了胡耀邦一把,而且是關鍵的一把。如果說這次還只是趙紫陽個人在幕後的策劃,那麼接下來的五月來信就成為趙紫陽公然站到倒胡派一邊的有力佐證了。

根據當事人之一的薄一波同志的原秘書王×同志回憶,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六日,趙紫陽親自給鄧小平寫信,長達3500多字,就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班子調整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明確指出:「中央主要領導人思想落伍、態度頑固,不能保證和貫徹小平同志的偉大戰略,······建議您(指的是鄧小平)和陳雲同志身體允許的情況下解決這一複雜的問題。」這封信在趙紫陽以後的談話中不承認是對胡耀邦的落井下石,但是,我們卻從字裡行間看到這裡的所謂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指的就是胡耀邦本人,而最能說明問題的假如這封信確如趙紫陽說的那樣是單純的談及領導制度建設問題,那麼這封信不但沒有送給身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整黨指導委員會主任的胡耀邦,而是直接送交鄧小平、陳雲(信封上寫的是主送鄧小平同志,抄送陳雲同志),更為奇怪的是這封信直到一九八六年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時才由薄一波同志念出來,而此前兩年多的時間裡,胡耀邦如坐鼓中、絲毫不知。如果說趙紫陽直接送給鄧小平和陳雲是因為這兩人是中國當時實際最高決策者尚可以理解的話,那麼如果這封信內容和目的真的猶如趙紫陽辯解的那樣純白,為什麼始終瞞著胡耀邦一個人呢?而且連並不是政治局常委的薄一波等人都收到這封信,獨獨胡耀邦以合法的總書記竟然蒙在鼓裡,這難道不發人深醒嗎?(此信根據王×同志回憶外,中共北京市委主辦《情況反映》8706期載有部分內容。)

我們再來設想一下,胡耀邦下台之後,最大的政治上的受益人是誰呢?顯然就是趙紫陽。這裡我們不妨先把目光放的遠一點,胡耀邦下台之後,趙紫陽的親信鮑彤組織嚴家其等人在媒體上公開宣揚「新權威主義」的觀點,什麼是新權威主義呢?原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副局長李洪林(八九事件后被逮捕)曾經披露過,李洪林說:「新權威主義就是主張由一個強權政府推行經濟自由化,例子就是新加坡、韓國,鮑彤所組織的理論班底秀才不少,但是,功底不深,他們熱衷於自己都未必了解的西方新潮政治術語,力求推出當政者垂青的主張,這個主義比較符合趙紫陽的『口味』。」趙紫陽幕僚班子的外層人士蘇小康曾經因為參與《河殤》策劃而名噪一時,在他同時進行的那部號稱是對黨史反思的作品《烏托邦祭》中對於趙紫陽的吹捧也是毫不掩飾的。(此書專門把趙紫陽的一段指示作為全書的指導符號登在書的最前面)「新權威主義」是活躍在中國八七年到八九年這兩年多一點時間內的政壇上最為嘩眾取寵的政治口號和思路之一。而按照鮑等人的策劃,趙紫陽無疑就應該是中國的「新權威」乃至「新核心」。趙紫陽曾經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召開的批評幫助胡耀邦的生活會上指責胡耀邦「前呼後擁」,現在我們看看到底誰在更加熱衷於個人吹捧呢?作為七十年代生人的大家不妨回顧一下八九年前後的中國意識形態領域,那時候對趙紫陽的新經濟思想的熱捧可謂是空前的了。

而趙紫陽之所以最後堅定的站到倒胡派一邊並且在以後召開的八六年的政治局生活會上對胡耀邦給予致命的一擊還在於胡耀邦意外的泄露了鄧小平和他的一次談話,一九八六年夏季,鄧小平找胡耀邦談話,就十三大的人選提出自己的看法,鄧說:「我全下,辭去軍委主席,你半下,接我的軍委職務,紫陽也半下,去當國家主席,總書記和總理都讓年輕人去做。」(引自《國史通鑒》第四卷187頁)關於這次談話目前有幾個不同的版本,但是,總體比較一致的就是鄧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辭去全部職務,推年輕人出來,當時胡耀邦提出的人選有胡啟立、王兆國和郝建秀,鄧小平主張喬石擔任黨務系統的負責人之一,李鵬作為國務院總理人選之一。然而,由於胡耀邦的疏忽,這次僅僅限於鄧小平和胡耀邦談話的內容被泄露了出去,為什麼呢?因為胡耀邦還不知道趙紫陽此前給鄧小平、陳雲寫信的事,第一時間把這件事告訴了趙紫陽,隨後王震在中央黨校公開說道:「誰讓小平同志退休,誰就是三種人。」一時黨內外知者甚多,而且越傳越複雜,以後居然形成了「胡耀邦逼宮」的統一版本。內中何人在做手腳可以說是一望便知。我們都知道國家主席在八十年代中始終是一個榮譽性的地位,李先念也好,楊尚昆也罷,他們充當國家主席的時候雖說還是積極參與國家重大事件的決策,但是,並不因為國家主席的位置決定,而是他們本身的歷史背景和最高當局對他們的信任所致,因此趙紫陽懷疑胡耀邦可能對他總理的去向有過不當的建議,當然這種推斷目前只有部分人這麼認為的。當時,北京流傳一句政治順口溜:「鄧小平是掌權派,胡耀邦是當權派,趙紫陽是實權派。」於此可見,趙紫陽本人是不可能甘心去做國家主席的,他的更上層樓的願望是顯而易見的。鄧小平最初對趙紫陽的五月來信只批示了已閱的字眼,一方面他對於這件事表示重視,一方面還想看看發展,根據陳俊生同志生前的回憶,八六年十月之間,中央高層基本達成讓胡耀邦下台的共識。而這樣的共識沒有鄧小平同志的拍板是很難形成的,然則鄧小平的拍板和當年夏天的這次「退休事件」是完全分不開的,趙紫陽在其中所起的關鍵作用也是一目了然的。

   

倒胡派早在一九八二年就開始有計劃的推倒胡耀邦,首先是佔領了真理大討論以來的主陣地--中共中央黨校,起因就是因為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刊物之一《理論動態》第282期登載了署名文章《謙虛謹慎和實幹精神》,聯繫到此前的文章《跳出圈子想問題》中提及的「言必稱『一五』,行必法『一五』,被人一狀告到陳雲的面前,說是譏諷陳雲,我們都知道一五計劃是陳雲早年的傑作,而告狀的人又是黨校內部的領導,更主要的是此人曾經是陳雲的秘書。陳雲在一次政治局常委碰頭會上對胡耀邦說:「我是支持你的,你不要搞那麼一批人在黨校裡面反對我。」282期的文章的執筆人孫長江以後受到特殊責難,如果沒有聶榮臻出面力保,很有可能和阮銘一樣流亡海外。

談到這裡有必要交待一下胡耀邦和陳雲的關係,陳雲是黨內撥亂反正之後僅次於鄧小平的重要角色,特別是葉帥病故之後,陳雲得以大步的走到前台,他手中掌握著中央紀委這張王牌,再加上鄧小平對他的信任以及他在黨內的老資格,所以,其威風是很大的,他對於胡耀邦本來並無惡感,但是,經過這次事件之後,陳雲對於胡耀邦的看法有所改變,陳雲的這位秘書王某以後調到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做鄧力群的副手,再以後被陳雲派到更為重要的崗位上主管幹群關係,黨校事件作為陳雲以後評價胡耀邦的一個重點,陳雲在政治局主持召開的生活會上指責胡耀邦八個字:「不懂經濟,用人不當。」後面四個字就是專門指的黨校事件。王震上來之後,胡耀邦原來扶植的一批中青年骨幹先後去職,有的還被開除黨籍,王震在黨校宣布陳雲的講話要點,稱不同意陳雲的講話就是三種人。包括馮文彬等人以後都黯然消失。

一九八三年一月二十日,胡耀邦在全國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做了題目為《四化建設和改革問題》,第二天由《人民日報》全文刊登,隨後就遭到陳雲的指責,陳雲問胡耀邦這篇講話為什麼沒有送給他事先看?還要不要十二大的路線等,口氣十分嚴厲,而此番責難立刻被鄧力群、胡喬木等人捕捉到,他們四處宣揚陳雲的講話,萬里希望趙紫陽出面干預一下,趙紫陽沒有說話,以後萬里親自找到楊尚昆向鄧小平做了彙報,鄧把鄧力群、胡喬木、王鶴壽找去講:「你們這麼搞是什麼意思?」王鶴壽說他並不知情,鄧小平隨即在政治局會議上宣布此事「就地停止」,「胡趙體制不能動」。此後,關於經濟工作上的翻兩番事件上,陳雲再次和趙紫陽一起指責胡耀邦「亂打岔」,「不懂經濟」,「干涉國務院」等,有效的動搖了胡耀邦在小平那裡的信任基礎。

陳雲在對胡耀邦提出批評之後,還在人事上進一步限制胡耀邦的權力,繼黨校事件后,中宣部部長換上鄧力群,鄧力群還兼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進入核心圈子,趙紫陽通過鄧力群等人把對葉文福的處理決定中胡耀邦的批示送給鄧小平,鄧小平親自發動的批判《苦戀》一事,此事以後還選登在《鄧選》中,是鄧的四項基本原則體現之一,而胡耀邦對於白樺的處理是持有保留意見的,不同意採取毛澤東時代文藝討論採用政治干預的手段,特別是葉文福本人在北師大的一篇講話,直接攻擊軍隊的領導人,總政治部大為光火,這件事的處理由韋國清親自出面掌握,本來這件事已經在一九八一年處理結束,這時候趙紫陽舊話重提就是為了給鄧小平作出一個暗示。鄧小平當時雖然沒有作出表態,但是,隨後他在中央會議上強調:「我在六中全會上講反自由化要反二十年,有人不愛聽,現在再加上五十年,一共七十年,一直反到下世紀。」這裡的有人無疑就是胡耀邦。而事實上真正熱衷於自由化樹立個人權威藉以控制政治局面的恰恰是指責胡耀邦的趙紫陽其人。

在胡耀邦的外延上,地方諸侯中支持胡耀邦最力的是任仲夷和項南,任仲夷與項南也是鄧小平親自提拔重用的幹部,小平同志對於他們始終抱有好感,但是,倒胡派抓住晉江假藥事件和海南汽車走私事件迫使這兩個人離開了領導崗位,習仲勛、楊尚昆、萬里三個人都曾經在廣東、福建問題上仗義執言過,然而沒有扭轉大局。可以說,在一九八六年前後,胡耀邦的地位已經開始發生了根本性的動搖。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中紀委負責人之一的黃克誠病逝,而後作為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的胡耀邦沒有出息黃克誠的追悼會,敏感的西方社會就說「胡失寵了。」就在黃克誠病逝的第三天(黃克誠死於十二月二十八日),鄧小平對於學運事件表態,同時建議中央政治局考慮領導人改選問題。一九八七年元旦,胡耀邦向鄧小平提出書面請求,請求免去他的總書記職務。一月十日到十五日連續六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和生活會,批評幫助胡耀邦認識錯誤,在會上趙紫陽第一個講話,他給胡耀邦扣上了兩頂關鍵的帽子,第一個是破壞集體領導體制,隨意干涉國務院經濟工作;第二個是反對自由化不力。這時候,陳雲建議宣讀趙紫陽給鄧小平和他的那封五月來信,這封信直到這個時候胡耀邦才第一次看到,因為當時薄一波離陳雲做的最近,結果由薄一波來念,薄一波的宣讀以後被訛傳為薄一波嚴厲指責胡耀邦,為此薄一波同志的秘書王某再次對我們做了說明,薄一波在那次生活會上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薄一波因為六十一人事件長期受到迫害,七七年找到陳永貴和華國鋒、姬鵬飛等,他們都不給予正面答覆,其中陳永貴還譏諷薄一波要翻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案是全國人民不能答應的,直到胡耀邦出面才解決,所以,薄一波對於胡耀邦是一直比較敬重和感激的,但是,在這樣的會議上顯然套用私人感情是不可能的,所以,薄一波的發言斷斷續續,基本按照事前定規下來的調子說的,沒有自己的發揮,比較趙紫陽、王震、王鶴壽、胡啟立、彭真等人的講話簡直不值一提。

在這幾天的會議上,胡耀邦違心的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同意中央集體的決定,同時表示要「尊重新領導,搞好團結。」這次會議上,胡耀邦因為傷心一度痛哭,這本來是會議內部的事情,然而竟然被趙紫陽用公開講話的形式給傳達了出去,進一步達到搞臭胡耀邦的目的。一九八七年一月二十八日,趙紫陽在中共中央打招呼會上做了如下的講話:

趙紫陽說:「黨中央早在一九八四年就覺察胡耀邦不行,想要去掉他,但是,考慮到十二大召開不久,過早解決這個問題對於穩定大局有影響,所以預備在十三大解決,顯得更加自然些,這次學生鬧事,胡耀邦看到自己造成的惡果,痛哭流涕的提出辭職,在京的政治局委員認為現在這種情況下再讓胡耀邦解決這些問題已經不適當了,於是,就必須提早的讓他下來。」(全文引自《情況反映》8701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趙紫陽同志向在京有關部委負責人打招呼講話傳達要點通知》)趙紫陽的原話中對於胡耀邦連同志的字眼都沒有加入,要知道會議還是決定保留胡耀邦常委的名義,還主張把胡耀邦的問題看作黨內矛盾處理,直到中央文件下發時,才加上同志的字樣。

根據李銳同志轉述胡耀邦生前的回憶,一九**年時,胡耀邦就曾經向黨中央建議啟用趙紫陽,來共青團做第一書記,接他的班,胡耀邦在很多公開場合下從來都是比較尊重趙紫陽的,更沒有向趙紫陽這樣公然的把胡耀邦的「痛哭流涕」堂而皇之的暴露在中央和地方的負責人面前,趙紫陽利用胡耀邦和鄧小平關係的疏遠達到了瓦解鄧小平對胡耀邦信任的目的,進而倒胡使得自己成為鄧小平之下的第二號人物,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唇亡齒寒,胡耀邦下台不久的兩年多一點時間后,他也走到了盡頭,而且,他失敗的比較胡耀邦還要慘,可謂是身敗名裂、萬劫不復。

吳江同志在總結趙紫陽對待胡耀邦下台事件時曾經這樣評論過:「趙紫陽對於胡耀邦的下台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以說趙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他把兩項最嚴重的罪名橫加到了胡耀邦的身上,趙紫陽要求「解決胡耀邦問題」恰恰為其他人「接著解決趙紫陽問題」創造了條件。」他還說:「趙紫陽在承擔政治體制改革的重任之後,而是把它看作是政治造勢,掌握政治全局的機會,把自己置身於政局的核心地位,因此,在趙紫陽的領導下,首先是自上而下的設立機構鋪攤子,組織一些人馬為他造勢,製造輿論,到處製造空氣,鼓動情緒,以致於一開始就引起社會的不安。」

胡耀邦正是因為處在權力的風口浪尖上所以才遭到了一些人的嫉恨,而趙紫陽並不慮此,反而以為胡耀邦一旦下台,自己就可以放手大幹,平心而論,鄧小平設計的胡趙體制是比較科學的,胡耀邦長年在中央工作,而趙紫陽又長年在地方工作,他們兩個人搭班子可以優勢互補、各取所長,特別是胡耀邦本人人品高潔、毫無野心,在這樣的一個領導者的覆蓋下很容易營造出寬鬆的政治氣氛,可是,趙紫陽沒有領會鄧小平的深刻戰略意圖,反而把胡耀邦看作是他自己進步的阻礙,必欲驅之而後快,所以,當胡耀邦收到苦果的同時,趙紫陽的苦果也在進一步的成熟。




關鍵字: 資改派 胡耀邦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 烏有之鄉    http://www.wyzxsx.com      
文章錄入:zxyk_81    責任編輯:heji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匿名  發表於 2010-4-25 23:58
為此,我們專門走訪了薄一波同志的原秘書王×同志和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二局的劉××同志,並且在中共中央黨校內部資料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情況反映》編寫組的有關同志的協助下,看到了這封至為關鍵的信的影印件。

王×同志是不是王益? 我發現詆毀趙紫陽的文章都有一條主線. 而且把保守派的做的事栽進來.
改革尚未成功, 先別把改革者都寫成反面人物.
4
匿名  發表於 2010-4-26 00:36
回復 2# houton2008
分析精闢,中肯。
5
匿名  發表於 2010-4-27 01:18
趙紫陽總理,你的在天之靈看到了嗎,「要吃糧找紫陽」的民諺永存人民心中。自古忠臣總是遭受磨難的。你和胡耀邦總書記一樣,體惜民間疾苦的清官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923

主題

4917

帖子

159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99
6
鐵螳螂 發表於 2010-4-27 03:26 | 只看該作者
資改派原來真是好樣的。
老忠,你說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23

主題

4917

帖子

159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99
7
鐵螳螂 發表於 2010-4-27 03:27 | 只看該作者
王震、鄧力群真是不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8
buweizhai 發表於 2010-4-27 14:36 | 只看該作者
趙紫陽的所作所為很清楚就是維護自己。再看看他的那幫智庫,現在都沒在堅持自己當初的堅持了。

鄧小平有前瞻眼光,但是不能知人善任。

胡耀邦心好,但不是做總書記得料。

趙紫陽有野心,權力欲更強,加上他那些半瓶子醋之苦,只能禍害國家。價格雙軌制就是他弄起來,接著就是利用雙軌制形成了官倒和腐敗,在敗落後還把學生也給犧牲掉為自己撈利益,最後成為了西方勢力在中國的代表。
漢字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12

帖子

14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4
9
ita 發表於 2010-4-28 09:35 | 只看該作者
解放了脖子,但被領帶勒死,胡亂幫就是邏輯不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匿名  發表於 2010-5-2 14:26
六四,字樣終於露出了其尾巴, 小品同志確實偉大, 幹掉字樣,是全中國人的福音. 阿門.
11
匿名  發表於 2010-5-4 02:16
趙紫陽有野心,權力欲更強,加上他那些半瓶子醋之苦,只能禍害國家
12
匿名  發表於 2010-5-8 00:52
胡耀邦生前比較有預見性的有兩件事,一件事是他反對過多的讓地方的領導人進入政治局,除了北京、上海這兩個 ...
houton2008 發表於 2010-4-23 09:43


胡耀邦 與 河南人打交道的下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1: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