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人故事:北京姑娘面對日本丈夫的家暴與外遇

[複製鏈接]

1379

主題

2245

帖子

1957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老頭 發表於 2010-5-7 12: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電話中約好,在市川車站南口見面。因為是初識,自然要說一下特徵。記者是老調新彈,告訴她:「我手裡拿著一份《日本新華僑報》。」她倒也爽快,說:「我右眼被日本丈夫打后的痕迹還在。非常好認。」聽后,記者只覺得骨鯁在喉。
到了車站,記者還沒有來得及拿出報紙,就認出她了——她的右眼眶周圍顯露著青紫色,眼球上面除了應有的黑色和白色以外,還布滿著網路狀的紅色血痕。
從車站到她家需要走15分鐘。至今,記者已經記不住一路上和她說些什麼了。只是覺得當時腦海的熒屏上閃現出一個又一個問號:何必要從中國來挨日本人的打呢?挨打過後,為什麼還要被拋棄呢?同時,記者又在內心裡暗暗地提醒自己:不要過於民族化,不要過於情緒化,好好了解一下事情的背景。
走進她的房間,只見屋內空蕩蕩的,她黯然地說:「所有的電器和傢具都被他拿走了,剩下的是被褥。大概他的新女人也要用新的被褥……」這時,記者猛然想起的是中國盛唐「詩聖」杜甫在詩中傳遞的那份悲情—— 「只聞新人笑,哪聽舊人哭……」
坐下。記者想鬆弛和緩一下情緒,便說:「你家裡的榻榻米保存得真好,看起來和新的一樣。」她忿忿地回答:「地上鋪的地毯也都被他捲走了。」
這樣,記者掏出了筆記本,聽她講述一個離奇但不遙遠的人生故事……
●情感世界裡面發生的事情,很難用簡單的是非標準來判斷
走出中學的大門,她就進入了富麗堂皇的香格里拉飯店,做會計工作。這一點,她與同齡同學歷的人相比,也感到自己是幸運的。
在新的環境里,她親身體會到英語的重要性,更為校園時光的流逝而惋惜。一年後,她果斷地辭退飯店的工作,到一所大學學習英語。
又是一年。讀了一年英語后,她考入位於北京繁華鬧市的王府飯店。原來,說好是再做會計工作,進去后又被告知:會計的定員已經滿額,你到日本餐館去工作吧。
一個新的環境,一片新的世界。在這裡工作期間,是她至今為止,感覺最好的時期。經濟上,每個月收入是不錯的,自己花起來還是綽綽有餘;工作的內容雖然屬於「侍候」人的行業,但工作的對象大多是「大款」「大腕」和外國人。恰值豆蔻年華的她,不可能不去注意那在街頭店內時時出現的「回頭率」,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把眼界抬得太高了」。
她有一個男朋友。對方追求了她10年。進入到實質階段時,她發現對方在生活上「不行」。畢竟是21世紀了,「不行」就是不行!為了結束這段令人心碎的情感,她把目光移向中國人以外的種族。
一位歐洲某國家的駐華使節與她情投意合,交往過後又說不能和她成家,但可以給她介紹一個高鼻子藍眼睛的洋人。她不是用嘴,而是用鼻子發出了「哼」的一聲后,驕傲卻腳步沉重地離去了。
就在這時,廚房裡出現了一位從香港「稻菊」飲食集團來的日本人廚師——伊藤。兩個人第一次目光對視時,都有一種瞳孔驟然放大的感覺。那麼,就跟著感覺走吧。
她覺得伊藤有些「鬼聰明」,會說一個單句一個單句的英語,會說讓北方人聽起來猶如外語的廣東話,會說一些拿不到桌面上的中國普通話單詞,當然,還會說一口流利的日語。最後這一點,今天說來有些可笑,但在當時呢?有過熱戀經驗的人,大概都能體會到其中的韻味和價值。
京城的園林風光沒有玩遍,也走得差不多了。到第三個月的時候,兩個人要結婚了。眼看著「鬼子真的要進村」了,她的父母出面反對,用長輩的經驗勸說她:「孩子,他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只會在廚房裡鼓搗鼓搗,將來不會有大出息的。你還是止步吧。」
她拿出了家中小女兒特有的任性,和現代大多數青年一樣,對父母反對的婚姻,都要致力於成功。當然,婚禮沒有講什麼排場,只是請親朋好友吃了一頓飯。伊藤說自己沒有錢,每個月要從工資中給癱瘓的父親寄去15萬日元。結婚時,伊藤把25萬日元交給了岳母,不知這算不算是聘禮。
伊藤沒有耐性,想回日本了。她有些擔心,擔心伊藤每月掙的35萬日元能不能養活得起家口。聽說中餐廳的經理曾經在日本留學,她就去請教。那位經理說:「35萬日元不算多,但也勉勉強強養家了。不過,日本人有一點可以讓人放心,他只要有一口吃的,就會讓你也有一口吃的。」
她像吃了一顆定心丸似的安心下來。2006年9月18日,她帶著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和伊藤一起回到日本。
當然,在中國的時候,伊藤因為她沒有把速食麵泡好就端過來,一拳把她眼睛打青的事情和臨行前伊藤又從岳母手中借走15萬日元的事情,都曾讓她對伊藤的感情發生過暫短的懷疑。但是,她又具有現代年輕人的時代特徵:只要有愛,愛過了再說!
●情感世界里的常態與變態,因人而異自有選擇
到了,燈火輝煌的東京。一下飛機,伊藤沮喪地說:「我常年在外,在東京已經沒有家了,我們先住飯店吧。」那種輝煌,她頓時感覺全無。
在飯店住了3天後,伊藤帶她到京都旅遊。她覺得京都的古色古香與自己出生地的文化古都北京非常相似,四面環水的金閣寺在夕陽斜射下更是熠熠生輝。她沒有想到,自己的前途卻沒有這般燦爛。
回到東京,伊藤帶她找房子。伊藤曾經打過工的一家壽司店的老闆娘發了善心,不要頭金、禮金,讓他們住進了正空閑著的員工宿舍。她呢,急忙給北京打電話,略帶興奮地告訴家裡:「不像你們說的那樣啊,我可沒有被伊藤賣掉。」
接著是找工作。專售瓷器的山城屋出面幫忙,把他們介紹到一家新開張的日本料理店,伊藤仍然做廚師,她挽起袖口來涮碗。好景不長,第一個月拿到了工資;第二個月發工資時老闆不見了。沒有工資還幹什麼呢?她勸伊藤另找工作,伊藤抬手抽了她一記響亮的耳光,自信地說:「在日本公司工作要講究忠誠的,老闆肯定還會回來的。」
第3個月發工資時,老闆仍然不知道在哪裡。她勸伊藤打官司,伊藤又說打官司費錢費時不合算,還是蔫蔫地不幹了為好。這樣,兩個人64萬日元的工資,來無影去無蹤地為了「忠誠」打了水漂。
到日本的第三個月,她懷孕了。伊藤雖然在上野一家料理店找到工作,錢卻從來不交給她。她只知道伊藤為了租房,從老闆手裡借了50萬日元;伊藤說他還欠有200多萬日元的稅債,家中也常有「日本直販」寄來的催款單。她無奈,一面拖著孕婦的身軀在新宿附近一家中華料理店內辛勤地涮碗,一面用中國人妻子對付中國人丈夫的」三個高招」來對付伊藤這個日本人丈夫:高聲吵鬧、威脅離婚、要回娘家。
結果,她沒有取勝,反而是常常遭到暴力的懲罰。一次,她又被伊藤手打了,當場口吐白沫,暈了過去。等她醒來的時候,人已經是在急救車上了。
不過,伊藤每次動手之後,都是立即賠禮道歉;每次把她的眼睛打得青紫后,都是立即送上熱手巾給她熱敷;每次施加暴力以後,都有一番充滿激情的愛撫舉動。她雖然難以忍受這種暴力,但能有什麼辦法呢?好在暴力之後還有「愛」。
●情感世界產生裂變的時候,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的
在日本生孩子,是可以從地方政府那裡拿到補助款的。為了解決經濟上的困境,她和伊藤商定回中國生孩子,以把這筆補助費全額拿到手。誰知,伊藤拿到補助費后,只給了她12萬日元,另外的則留給自己的日常飲酒生活做了「補助」。
伴隨著女兒的問世,家庭中的人際關係由兩點變成了三點。在數學理論上,兩點可以連接成一條直線,三點就可以構成一個平面了。一條直線易折易斷,一個平面則相對穩定了。3個月後,她把襁褓中的女兒從中國帶回來,以為女兒總可以拴住爸爸的心。
15歲就離家出走到外面學徒的伊藤,對女兒也真是疼愛。買了西瓜,自己捨不得吃一口;早上上班以前,要給孩子做好飯。因為孩子的到來,他還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買了一架攝像機,準備把女兒咿呀學語、蹣跚學步的人生起點都記錄下來。
眼看著小日子要越過越紅火的時候,日本低落經濟破壞的觸角延伸到她的家庭。伊藤情緒低落,說公司里不時地裁減員工,自己也沒有幹勁了。她非常擔心,又無能為力,想盡一切安撫丈夫,甚至用小時候描紅模子練出來的那份不能稱為書法的筆法揮出一個「忍」字,並把這張字紙掛在廁所的門前,讓伊藤不時地過目,不時地省思。誰料,心字頭上一把刀,忍是需要功夫的,功夫不到家的伊藤終於沒有忍住,自作主張地把工作辭退了,整日沉浸在喧鬧誘人的「彈子房」裡面。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要過好日子只有靠自己。她憑藉著中國女性的信念,又把女兒送回國內撫養,自己要承擔家庭的重擔。
找工作,談何容易?伊藤說要給她介紹工作,還寫了一封日文信,並把她帶到新小岩車站附近一家店前。伊藤有點難為情地說:「你一個人進去吧,我在旁邊的咖啡店裡等你,這樣方便一些。」她也是糊裡糊塗,拿著信就往店裡闖,門口一個彪形大漢突然擋住她的進路,問她要幹什麼。她本來就不會說幾句日語,著急了就更說不出來,擠了半天才說出一個「阿魯拜伊斗」(鐘點工),並把信遞了上去。大漢看了看信,揮手讓她進店。進去后一看,才知道這裡是用嘴為客人做性服務的地方。她呆住了,又看見一個女士走過來,旁若無人地脫去僅有的一件上衣。她嚇得腿抖了起來,「嗚嗚」地哭著跑出了這家店。她找到伊藤,捶他、打他、罵他,可這有什麼用呢?關鍵是不能離開他呀!伊藤還覺得很遺憾,說:「你看,一天兩、三萬元收入的工作讓你給搞沒有了。」
她別無選擇,還是得找工作。總算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找到白天在中華料理店涮碗、晚上在拉麵店涮碗的工作。伊藤呢,每天在家做模型飛機玩,彷彿又回到了童年時代。
●情感世界的排列組合,還透出民族意識的玄妙
男人倒霉的時候和走運的時候,對妻子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伊藤也不例外。他在她的柔情下重新燃起工作之念后,在銀座找到一家日本料理店的廚師工作。而且很快做了廚師長。不過,問題也很快出來了。
伊藤經常徹夜不歸。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自明。有人做過這樣的分析:與中國人結婚的日本人,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不被日本社會接受或者本身排斥日本社會的人。他們(她們)在自己追求的涉外婚約中,產生過新鮮的乃至優越的國際化感覺,也隱含著某種失敗的挫折感和寂寞感。當日本社會特別是日本的異性重新向他(她)伸出雙臂敞開情懷的時刻,他(她)也會義無反顧地重返其中。
她能有什麼辦法呢?借酒澆愁,只能是愁更愁。出去娛樂,回來要被拳打,被用煙頭燙臉,被用雨傘戳胸,被捆起手腳。假如,這一切能夠換回丈夫的「家心」,也就做罷,事實上並未如此。
她要把女兒從北京接回來,讓伊藤看著女兒、看著妻子,恢復那男子漢的兒女情長。伊藤同意了,並把她送到成田機場。
她從北京往回打電話,要麼是沒有人接,要麼是一個女人的聲音:「你的電話打錯了。」幾天後,家裡的電話更是切斷了。
她自知不妙,再往回趕,只見家中似被掃蕩一番,能夠使用的傢具器物都被拿走了,甚至包括她的內衣。
她以淚洗面,硬是把伊藤叫回來,得到的是一頓毒打、一通捆綁和一紙伊藤已經簽好字的「離婚屆」(離婚登記書)。房東也來了,說:「伊藤辦理了退房手續,你只能住到這個月底
「我怎麼辦?就這樣回國嗎?」她在悲憤中帶著哭聲問。
記者說:如果日本政府允許它的國民毫不負責地對待「日本人配偶者」招之即來、揮手即去的話,這個政府就失去存在的意義了。
走,找律師去!
當活下去的理由消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2: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