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復 8# :
在中日之戰勝負難料的時局下,汪精衛選擇曲線救國是不明智的,或許他也做了一些有益於國家有利於人民的好事,但沒人領他的情,也沒人願意去理解他的良苦之心,眾人都想和他劃清界限,因為除非日本戰勝了中國,否則汪精衛的漢奸之名是沒可能被抹掉的了.
話說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想象:如果日本戰勝了中國, 那汪精衛豈非不是開國元首?誰還敢說他曾經做過漢奸?當今痛罵漢奸的眾人,說不定是在深切緬懷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汪精衛.
如此論調,不是引自趙無眠的<如果日本戰勝了中國>,只是借了他的標題.
[B]ZT林思雲:怎樣看待汪精衛政府[/B]
一、 汪精衛一派對日講和的想法和目的
有人認為日本偷襲珍珠港,向人口、資源、工業生產能力比自己大很多倍的美國發動戰爭,是一種失去理智的瘋狂行為。但這種觀點有很大的片面性,是「事後諸葛亮」。要知道戰爭的勝利不僅僅取決於「物」的方面,還取決於更重要的「人」的方面。如果戰爭總是「物」的方面佔優勢的,人多、槍多、錢多的一方取勝的話,人類的歷史就變得非常簡單了。古今中外的戰爭歷史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比比皆是。這些戰例的成功都是依靠發揮「人」的優勢來彌補「物」不足。
赤壁之戰時,孫權以5萬兵力向曹操71萬大軍挑戰,是不是失去理智的瘋狂行為?日本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向清國、俄國宣戰時,日本的國力都遠遠遜於中國和俄國,日本是依靠「人」的優勢取得了以弱勝強的勝利。二戰時日本的國力固然遠遠遜於美國,但絕不是說日本就沒有戰勝美國的可能,只能說美國戰勝日本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日本發動對美偷襲,其實就是現在中國所謂的「超限戰」思想,弱者要想戰勝強者,就不能遵守強者們制定的所謂「戰爭規範」。
二戰前世界上有兩大陣營:「英法美」和「德意日」。從人口、資源、工業生產能力等「物」的方面來看,自然是「英法美」的同盟國占絕對優勢。但戰爭就是一種賭博,在「物」方面的劣勢者就象口袋裡沒有多少錢的賭徒,他們要想賭贏腰纏萬貫的闊佬,只能採用「孤注一擲」的賭法:要不大嬴,要不大輸。「德意日」孤注一擲向「英法美」挑戰,也就抱著這種大嬴大輸的心裡。當然「德意日」的確有戰勝「英法美」的可能,如果「德意日」的將領們少犯一些錯誤,如果「英法美」的將領們多犯一些錯誤,二次大戰的勝者就是「德意日」一方,「英法美」的勝利其實不過是一種「險勝」。
在中日戰爭爆發的1937年,「英法美」和「德意日」陣營正處於緊張的對峙中,當時人們根本無法預測哪個陣營會取勝。蔣介石賭「英法美」取勝,堅持抗日戰爭;汪精衛賭「德意日」取勝,主張對日講和。如果我們不以「勝者王侯敗者賊」的歷史觀來評判汪精衛的話,當時汪精衛對日講和的行動並不是什麼賣國行為。如果二戰是「德意日」陣營取勝的話,中國如果站在「英法美」陣營一邊,就不可避免要作為戰敗國受到割地賠款的慘烈制裁,那時中國可能真要被併入日本的一個省,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就要劃上休止符了。如果趁早與日本講和,中國就可以避免成為戰敗國的割地賠款苛刻制裁,還可以讓中華文化苟延殘喘下去。這就是汪精衛一派對日講和的想法和目的。
二、 汪精衛從「主戰」到「主和」的轉變
[字數限制,以下略去N萬字]
[B]ZT趙無眠:如果日本戰勝了中國 選載[/B]
【多維編者按】1999年明鏡出版社出版了趙無眠的史論文集《百年功罪》,《如果日本戰勝中國》為其中一篇。《文藝春秋》雜誌2006年日本11月號,以顯著標題推介《如果日本戰勝中國》,對趙無眠做人物專訪,今年2月日本文藝春秋出版局出版發行其日文版單行本。現節錄該文部分章節。
難以獨立打贏的一場戰爭
如果不是以結果,而以雙方被俘、死傷的數字作為衡量戰爭勝負的依據,豈不是可以這樣說:中國的抗日戰爭沒有勝利,中國應該算是戰敗國,而日本是戰勝國?這顯然是荒謬的。中國抗戰中死傷的巨大數字,無法做具體統計,一般認為當數以千萬計,其中絕大多數是平民。直接死於戰場的軍人,達132萬4千多人。中國軍隊被俘或投降的數字也很大,僅被改編為偽軍的就有幾十萬人。經濟損失更極為驚人,三千萬人喪失家園,戰前戰後物價相差一千八百倍(重慶2613倍,昆明6894倍)。為戰爭花費的巨額款項,已經大大超過了中國人民的納稅能力。
誰都知道,中國是慘勝。中國只是理論上和道義上,贏了這場戰爭。日本是向盟軍投降,而中國僅為盟國陣營中的一員,耗時最久,代價最大,傷亡也最慘重。如果沒有盟國的參戰,中國要贏得這場戰爭幾乎是不可能的。或者無妨這樣講,如果不是日本主動攻擊同盟國而引發太平洋戰爭的話,中國連這樣的慘勝都會覺得奢侈。有人把中國的抗戰,形容為一個羽量級對重量級的拳擊大戰。這位羽量級拳手,被那個重量級的傢伙連續打擊了八年甚至更久之後,極度痛楚、疲憊地倒在繩欄上,忽然裁判一聲口哨,將他的一隻胳膊高高地舉起,宣布是他「贏了」!情況就是這樣。
日本投降后的第三天,在山西的八路軍企圖令駐沁縣日軍放下武器,遭到拒絕,於是發生惡戰。日軍僅一個大隊(營級建制)守城,而八路軍出動一萬餘人攻打,以死亡一千多人的代價仍未能拿下該城。沁縣日軍擊退了八路軍,轉眼將地盤、武器交給了閻錫山的國軍,八路軍卻又輕而易舉地從國軍手裡奪了過來。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晚年嘗撰寫回憶錄,承認八路軍是他在中國作戰時遇到的最有戰鬥力一支軍隊。後來的國共內戰也證明,由八路軍為主組成的人民解放軍,能夠勢如破竹地擊敗數百萬裝備優良的國軍。但即便是這支軍隊,在日落西山的日軍面前也如此不經打。
1945年4月至6月間的湘西會戰,是日本投降前在中國打的最後一次大的戰役。中方投入十九個師,日方投入三個師團、一個旅團和一個聯隊(團級建制)。按史家的評說,這次戰役以日方的失敗告終,所謂「湘西大捷」。雙方的傷亡數字是,日方死1500人,傷5000人;而中方傷亡13713人,為日方的兩倍。中方還特別提到,俘虜日軍軍官17人,士兵230人,為七七事變以來俘虜人數最多的一次。日軍以「強弩之末」在中國作「垂死的掙扎」,仍有這樣戰績,八年抗戰打的是怎樣一種窩囊仗,可想而知。
曾有一個謎語:「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國古人名」。據說猜出來好幾個謎底。一為「屈原」,屈服於美國投擲的原子彈;二為「蘇武」,蘇聯動武,向日本宣戰;三為「共工」,即共產黨指揮的八路軍、新四軍的戰功。是不是還有一個「蔣干」,蔣介石幹得好?不知道。《昭和天皇回憶錄》中,對於日本最高決策層下決心接受波茨坦宣言之前那一段心理歷程,做了較為細緻的招供。日本投降的主因,還是屈服於美國。更直接地說,還是怕原子彈。原子彈的威力,使得以凶頑著稱的數百萬皇軍喪失用武之地,抵抗失效,只能給整個日本帶來一片焦土,甚至種族滅絕。毛澤東說,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事實上,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往往就是物。
[字數限制,以下略去N萬字]
ZT丁子江:老和尚該如何對待色誘?
本文曾由 sujie_alex 在 2006-10-31 06:20 發表於: 倍可親.美國 ( backchina.com )
中國民間流傳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個廟,廟裡有位老和尚,老和尚苦心修行30年,即將修成正果。山下有個鎮,鎮里有名大員外,這大員外很是陰險毒辣,總想破壞老和尚的名節。某日,大員外對自家一個頗有幾分姿色的丫鬟說:你今晚到廟裡去,一定要把那老和尚勾上床。成功了,我一定重重獎賞你,並給你找個好人家,但明天雞叫時分若不能成功,我就將你亂棍打死。那丫鬟當然只得照辦,於是進入廟中,施展了渾身解術來色誘老和尚。哪知那老和尚是個真和尚,整夜坐禪居然絲毫不為所動。眼看就要雞叫了,那丫鬟心想自己生命不保,便大哭起來。老和尚覺得納悶兒,忍不住問哭為何故?丫鬟指著他罵道:你不是一個真和尚!老和尚不服氣地反問:我做錯何事,怎麼不是真和尚?丫鬟喝道:佛經上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而你卻見死不救。老和尚連忙追問發生了何事?丫鬟就把事情經過從頭講了一遍。這下子,老和尚著實碰到了兩難的選擇:見死不救,成不了佛;遇色成奸,同樣也成不了佛。老和尚該怎麼辦?
西方流傳著一個故事:一個男子遭人誣陷,因兇殺罪被判了無期徒刑。他的妻子千方百計想證明其夫無罪,可是不得其門。某日,她丈夫的一個同事求見,說是商量有關打官司的事。這名女子救夫心切,馬上同意麵談。那同事色迷迷而又神態詭異地說,只要她答應同他睡覺,他就可以提供確鑿證據,證明其夫無罪。否則,他就會銷毀這些材料,讓其夫在牢房裡熬過漫長的一生,直到老死在那裡。這女子立刻陷入了倫理的兩難:同此人睡覺?自己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婚外性行為就是通姦,乃最大的罪孽之一,既對丈夫不忠,也上不了天堂;不同此人睡覺?自己心愛的丈夫就會苦難無邊,甚至死於非命。這名女子該怎麼辦?
林語堂名著「京華煙雲」里就有類似這樣一段情節:莫愁要去向軍閥王司令請求釋放自己的丈夫孔立夫;其姐木蘭聽弟弟說,北大高教授遭王司令無辜逮捕,高太太前去求情營救;王司令垂涎她的美貌,要求與之上床,便可釋放其夫;高太太不從,王司令勃然大怒竟下令將高教授立即槍決了,連宣判過程都未舉行;木蘭擔心自己的妹妹,也掛牽原來是自己暗戀之人的孔立夫,便決定親身去見王司令......。
除了表現為兩性關係中的兩難,生活中其他的兩難就更多了。
日本有一個民間故事:在海邊有一個村子,村民都信奉海神,那海神廟就位於村后的一座高山上。對全體村民來說,這海神廟比全村人的生命財產還重要。某日清晨,村裡的一個樵夫上山打柴,當他在山頂的崖邊,向海上眺望時,突然發現遠處一場巨大的海嘯就要來臨。樵夫清楚地知道,這海嘯來臨,必定毀滅整個村子。但山高路遠,跑回村子報警已經來不及了。怎樣才能引起村裡人的注意而避免一場浩劫呢?他思索了一下,最後決定將那座海神廟燒毀。熊熊烈火衝天而起,果然驚動了整個村子。所有的男女老幼都爭先恐後沖向山去,企圖救火。當村民們爬上山頂的時候,海嘯降臨,剎那間,十多層樓高的巨浪將整個村子一卷而去。全村人得救了,但當他們看到海神廟的廢墟殘煙時,還是憤怒起來,一致要求將那樵夫處死。那樵夫欣慰而又負罪地看了看村民們,然後從懸崖上跳了下去。
美國也有一個民間故事:一幫村民為了逃避某印地安部落的追殺,躲進一個山洞裡。外面的人正進行嚴密的搜尋,一個嬰兒大哭起來,母親急忙用手將他的嘴捂住,她不得不如此,如果敵人聽到聲響,躲藏在山洞裡的人們就會被發現,也就意味著死亡要降臨。嬰兒在母親的懷裡痙攣著,母親好幾次不忍心,想放開手,但想到大家的安危,她還是進銷緊緊捂住了嬰兒的嘴……敵人走了,嬰兒也「走」了。後來,村民們決定處死這名女子,因為她殺死了自己的孩子,這是要以命抵命的。
這種現象就是倫理兩難(moral dilemma)的問題。在孔孟之道中,經常可以見到這種兩難的情況。例如對國家的忠和對父母的孝往往是不能兩全的。倘若你的父親是一個國家的敵人或罪犯,你是對國家盡忠,還是對父親盡孝?中國古代倫理準則上,既有「父子互隱」,又有「大義滅親」,如京戲中的那出「轅門斬子」。無論做哪一種選擇,似乎都可以說得通。可不是,很多老子,就是被兒子「革」了命。烈女傳中還有所謂「賣身葬父」一說,也就是說為了孝道,讓爹爹入土為安,甚至可以犧牲貞操和名節。有老婆問老公:我和你老媽都掉到河裡,你到底先救誰?這說明什麼?道德抉擇所產生多層面的悖論效應,並非立即可作黑白判斷。因此中國古人有這樣一句話,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是取魚還是取熊掌者?何為魚?何為熊掌?這就要看面臨兩難選擇的人的價值取向了。
筆者曾帶著上述那個老和尚的兩難故事,去請教一位禪宗大師(此處隱去尊名〕。誰知,他聽完后,並沒有直接回答問題,反而講了另一個故事。說是:從前有個信佛的闊老太太,經常招待四方雲遊的僧人。某次,有一個遠道的和尚在她家修行了很久。一日,老太太對一個丫鬟說道:你去勾引那個和尚,試試他是否是真和尚;你若勾引成功,定有重賞。丫鬟便照令行事,結果那和尚始終不為所動。丫鬟回來讚歎:此乃真和尚也。那老太太一聽,生氣地叫道:他並非真和尚,讓他馬上滾蛋!和尚無奈便離去。過了一年,此和尚又來了,老太太又留他修行。不久,又如法炮製,再讓那丫鬟前去勾引。結果和尚果真上鉤,還讓丫鬟不要告訴她的主子。忠心耿耿的丫鬟回去還是照實稟報。誰知,這次老太太卻誇曰:「此乃真和尚也!」
筆者聽后愕然不已……。如此荒誕,此大師果真為大師否?大師見我生疑,便笑道:這是禪宗25000多件公案中的一個,道者見道,淫者見淫,聽后怎麼悟就是你的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