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小城春秋 於 2010-8-3 04:39 編輯
林黛玉是《紅樓夢》的主人公之一,幾百年來,讀者在讀《紅樓夢》時,一百個人心中就有一百個林黛玉的不同形象,但又是約定俗成,八九不離十地, 界定在一個範圍里,不會太離譜。換句話說,對林黛玉的形象,幾百年來,讀者們已經形成某種「共識」。這是因為《紅樓夢》作者對林黛玉相貌體態的描寫,運用了十分高超的虛寫、實寫、和虛實相應的手法。近代通過電影電視藝術再現《紅樓夢》經典,如果林黛玉的形象與歷代讀者的共識相去太遠,不僅不能為觀眾認同和接受,甚至會成為敗筆而糟蹋經典。由於《紅樓夢》故事的主體結構和流動軌跡,人物的性格衝突和命運結局,都與他們的形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因此,無論怎樣標新立異,如果挑戰書里主要人物形象,就等於徹底顛覆《紅樓夢》這個經典。本文通過書中描寫,粗淺地看看,林黛玉長得什麼樣?
《紅樓夢》第二回,賈夫人仙逝揚州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個三歲之子, 偏又於去歲死了。雖有幾房姬妾,奈他命中無子,亦無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賈氏,生得一女, 乳名黛玉,年方五歲。夫妻無子,故愛如珍寶。且又見他聰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讀書識得幾個字,不過假充養子之意,聊解膝下荒涼之嘆。
這裡提到聰明清秀,是因為才五歲的孩子,這已是十分誇獎了,小孩子長大還是要變的。同一回里,又說:
因聞得鹺政欲聘一西賓, 雨村便相托友力,謀了進去,且作安身之計。妙在只一個女學生,並兩個伴讀丫鬟,這女學生年又小,身體又極怯弱,工課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堪堪又是一載的光陰,誰知女學生之母賈氏夫人一疾而終。女學生侍湯奉葯,守喪盡哀,遂又將辭館別圖 。 林如海意欲令女守制讀書,故又將他留下。近因女學生哀痛過傷,本自怯弱多病的,觸犯舊症,遂連日不曾上學。
第三回: 眾人見黛玉年貌雖小, 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 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 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這裡提到林黛玉年紀小,身體極怯弱,六、七歲的年紀,失了母親,「哀痛過傷,本自怯弱多病的, 觸犯舊症」。林黛玉的弱小,是從本書一開始就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並且一再說她先天不足,有「舊症」。籠統來說,林黛玉的怯弱和先天不足,迎合了中國士大夫階層在審美方面的久遠傳統,戰國時代的美女西施,就是以「病西施」的形象深入人心的。因為審美是以男人為主體,從男性的角度審量的。女子天然的柔弱更能激發男性「我見猶憐」的情懷。男人只有在強者的地位上,才有足夠的能力去愛。唯女性的柔弱,更能襯托出男性的強悍。中國古代的美女多是柔弱美麗,史上就有漢宮飛燕,纖巧輕靈,能做掌中舞。在著名美女中,只有楊玉環,肌如雪膚如玉,玉潤珠圓,天生麗質,也只有萬人之上的君主、帝王,才消受得起這樣雍容華貴,豐滿健康的美女。 事難兩全, 一個人也不可能同時佔有環肥燕瘦。 《紅樓夢》顯然不想辜負讀者對兩種截然不同的美的嚮往,書里既有林黛玉的病態美,集西施、飛燕之大全,但卻骨格清奇,仙風飄渺;又將薛寶釵賦予了楊玉環的豐滿美麗,兼具厚德隨和,如鄰家女孩、知心姐姐,可謂集古往今來(當時)美女之大成,且不說男性讀者愛不忍釋,就是女性讀者也無法挑剔,只有仰慕的份兒。也可見,林黛玉和薛寶釵是燕瘦環肥的模板,彼此襯托。換句話說,薛寶釵必然是胖的,林黛玉必須是瘦的,兩人各佔一端。
想想看,一個瘦瘦弱弱的女孩子,除了招人憐,並不見得招人愛。如果林黛玉只是瘦弱,憑什麼賈寶玉那麼愛她? 在百花爭妍的大觀園裡,只是精神情趣相通,顯然是不可能穩定那份感情,這個故事也就不會那般凄美了。因此,林黛玉必然是有著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並且還有一股「自然的風流態度」和難得的「詠絮」之才!「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惟其才貌雙全,才能以花自喻,發悲秋傷春、感時濺淚之嘆。
(本文的題外話,在87版《紅樓夢》電視劇里扮演林黛玉的陳曉旭,就是用一首《詠絮》的小詩,申請這個角色,可說冥冥之中,好像有著某種神秘的緣分)。
但是,整部《紅樓夢》,作者都沒有實筆描述林黛玉的面貌,她到底長得什麼樣子,總是「虛」在那裡,給予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同時又通過對其他人的描述,或影射,或暗示,從不同側面,朦朦朧朧給了一個影像,這影像是世間無法描述之美,只能想象!這真是作者極高明之處,不落俗套。因為女性面貌之美,再美也就是五官身段,無論怎樣描寫,都能引男人遐想,而那林黛玉並不是俗世中人,是仙胎入世,神聖皎潔,不受玷污的。她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受天地精華, 雨露滋養, 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想象一株仙草,隨風搖曳,姿態萬千,化作人形,自然也是仙袂飄渺,風華絕代。故而作者不在面貌著筆,獨重神態之美,體態之美,氣質之美,才華之美。相較於《紅樓夢》中其他人物的描寫,如王熙鳳,薛寶釵等的美「貌」,林黛玉是美態,是仙女下凡,清麗脫俗。
《紅樓夢》第三回:寶玉早已看見多了一個姊妹, 便料定是林姑媽之女, 忙來作揖。廝見畢歸坐, 細看形容, 與眾各別: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 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只這一番嬌俏柔弱之態,已令人不敢觸碰,不敢做非分之想,更何況她天生 「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當真「此景只應天上有」了。
林黛玉的面貌當然是美若天仙。 《紅樓夢》作者通過幾個周圍的女孩,從不同側面提示了對林黛玉面貌的想象,並通過這幾個女孩,刻畫出林黛玉的命運軌跡。第一個,是香菱,也就是甄英蓮(真應憐)。第一回,寶、黛尚未投胎時,香菱還在富貴鄉里享受父母的珍愛。但正如書中所說,:「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風流冤家來,陪他們去了結此案。」香菱等都是為了這樁風流案而生的,其中的關聯,另文分析。這裡只說香菱的身世和命運,影射了林黛玉,她們都是孤女,有著相似的幸福童年,小時候都是極聰明俊秀的孩子,長大后都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香菱無疑長得極好,書中說她「像東府小蓉大奶奶的摸樣」。這位小蓉大奶奶就是風流仙子秦可卿。可見香菱也是一股風流之態自在不言中。書中香菱學做詩,大觀園裡那麼多小姐,連素以「厚道」著稱的薛寶釵,都不耐煩教她,只有病弱的林黛玉對她諄諄教導,誨人不倦。這位長得極好又極優秀的女孩,在某個方面跟林黛玉有交集,而林黛玉顯然要勝她很多。為什麼寶、黛投胎之前,要從甄英蓮這裡開始?顯然是有緣故的。後來香菱被拐賣,薛家買了去給薛蟠做妾,由此引來一連串的故事。這個香菱跟寶、黛的故事,和黛玉之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其中細節,將另文拆解。這裡只說薛家引發人命官司也要得到她,如此美麗的女孩子香菱,尚不及林黛玉之一二,能想象林黛玉到底有多美?
第二個像林黛玉的女孩是寶玉的丫鬟晴雯。晴雯是大觀園裡公認的、丫鬟里長得最好的一個。她蜂腰削肩,風流靈巧,不僅下人們嫉妒她,連王夫人也嫌她太嫵媚,並直言「眉眼長得像你林妹妹」。這位丫鬟里的極品女孩,她的美麗在大觀園裡眾口一詞,真是「風流靈巧招人怨」,可縱然是極品,也只是眉眼像了林妹妹而已,可見林黛玉的美會是什麼級別的。那個時代的美女標準跟現代不同,現代人講「骨感」美。這是看西方電影形成的概念。白種人比東方人骨骼粗,五官面貌和身體骨骼都很明顯,隨著上世紀好萊塢電影文化的風行,形成了現代的審美觀。而中國傳統上對女性的美,要求是「瘦不露骨」。 《紅樓夢》首創「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瘦骨嶙峋如何能體現柔弱似水呢?因此,林黛玉雖然先天不足,嬌弱如花,但也並不是單純一個瘦。她的纖細,應該是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輕靈、飄逸,仙風道骨也不為過。晴雯的美是現實的俗世里的美,林黛玉的美是超現實的,仙界的美。
林黛玉通身籠罩著一股仙氣,草木之氣。所謂絳珠仙草,讓人聯想起草中之寶人蔘草。中國人自古對人蔘有著各種想象,傳說中的千年人蔘娃娃,就是吸收天地之精氣,由草木而轉化人身。人蔘草的形狀也是七葉一支紅珠花,姿態美麗婀娜。幻化為人形的美,虛無縹緲,是只能遠望,不可近窺,只能想象,無法實描,這正是作者極聰明高超之處。
註:詠絮才
1、謝道韞(約350—405年),陳郡陽夏(今太康)人,東晉著名女詩人。她是東晉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謝安侄女,王羲之的二兒子、左將軍王凝之妻。謝道韞素有雄才,文思敏銳,兼長於書法。少時與家人集聚,適逢下雪。叔父謝安問諸子侄:「何所以也?」侄謝朗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對曰:「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大悅,從此道韞被稱為「詠絮才」。
2.、《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正冊》「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前一句指薛寶釵,后一句指林黛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