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論壇雜誌2010009期封面:誰是下一個富裕群體
誰會成下個富裕群體
——中國「共富」的理想追求與現實圖景
30年前,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分配實行平均主義,稱得上富裕群體的很少,基本上是「共同貧窮」。「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成為推動改革的時代強音。
30年後,「先富」政策效應已經充分顯現,我國富裕群體逐漸壯大,財富正逐年增加,但富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複雜。社會貧富差距從改革開放初期的4.5:1擴大到現在的12.66:1,中國的基尼係數已達0.496,超過了0.4的國際警戒線。我們不禁要問:「共同富裕」難道僅僅是一種美好的願景?
分配製度決定了社會財富的歸集和流向。我們如果還不加大分配製度改革創新的力度,財富將會進一步向某些群體集中,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將要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我們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把「蛋糕」分好。這是全體國人的福音。
人們希冀,2010年成為社會收入分配改革年。
面對「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和現實圖景,我們策劃了本期專題,約請有關知名專家深入剖析中國先富群體形成的歷史軌跡和發展趨勢,社會分配製度改革調整的方向,未來中國「共富」路線圖如何繪就等,並通過網路調查、記者問卷調查等方式,徵集了13298名公眾對「富裕」的理解以及造就更多的后富群體的路徑與方法。值得一讀。
先富群體的成長規律與趨勢
處在改革和轉型期的中國,政策的作用更加突出,可以說政策引向哪裡,富裕群體就可能產生在哪裡
在中國怎樣才能獲得財富?怎樣才能迅速積累財富?獲得財富的條件是什麼,有沒有規律可循?怎樣才能更好地分配財富?這些都需要在理論上進行闡釋。
七種致富類型:中國先富群體的成長軌跡
中國的富裕群體是伴隨改革開放一起成長起來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至少出現了七種致富的類型:
政策致富。政策致富是一般規律,好的大政策使大多數人致富,行業性的、部門性的、地區性的好政策使部分人致富,這在任何國家和地區都是如此。
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政策好政策使中國不斷走向國富民強。改革開放之後,經濟政策逐步放開,率先在東南沿海的經濟特區湧現了民營企業、三資企業,發展工業的同時發展旅遊、房地產、金融、飲食服務等第三產業。深圳、珠海、廈門等特區的出現,在東南沿海出現了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一波致富熱潮,許多人紛紛下海經商,其中很多人取得了驕人的業績。
實業致富。實業致富主要是靠辦企業、出產品致富。1979年改革開放,計劃因素從絕大部分領域逐步退出,民營資本得以進入民生行業、輕工業、服務業等。20世紀80-90年代東南沿海地區的家族(家庭)企業是典型的實業致富,他們生產鞋子、襪子、罐頭、襯衫等民生必需品和打火機、手電筒、縫紉機、家電、塑料等家用輕工產品。當時的消費市場特徵是:由於物質生活水平長期落後和購買力低,消費者只在乎「有」,較少要求「好」,使得這一批企業主迅速致富。現如今,人們只要兢兢業業、遵紀守法、誠信經營、厚積薄發、控制風險地經營,就有可能致富。
投資致富。改革開放初期,老百姓只能購買政府債券或銀行儲蓄,投資渠道狹窄。隨著經濟發展,金融債券的投資渠道被拓寬。
例如股市。中國股票市場的瘋漲和狂跌,使一批人成為了富翁。
又如房地產市場。進入新世紀以後,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城市和二線城市房價出現普漲、暴漲,漲得連房地產老闆都不敢相信。2006年-2009的胡潤排行榜中,房地產行業是最大的財富創造者。很多中國的大企業也把房地產作為副業來經營。
資源致富。資源即是財富,誰掌控了資源,並把資源變資本就可以使自己變得很富有,一個地方是如此,一個人也是此。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講的也是這個道理。於是,佔有資源,掠奪資源,整合資源就成為了市場經濟中謀求致富的一幕大戲。山西煤老闆就是靠煤炭資源致富的一群暴富者的代名詞。
中介代理。中介代理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市場細分的結果。
中介代理者中,中層經理以上者的收入都非常高,達到年薪幾十萬、上百萬的量級。這是新興的財富群體,高收入中介代理者中有文化經紀人,他們是在演出、出版、影視、娛樂、美術、文物等文化市場上為供求雙方充當媒介而收取傭金的經紀人。還有保險代理人。以1998年中國保監會成立為標誌,中國保險業邁入深度發展的時期,保險代理人作為新興的行業發展起來,中層保險經理也成為了社會的高收入群體。此外還有在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證券公司等中介機構工作的人,他們都有可觀的收入,是先富人群。
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衡量一個國家創造力大小的重要標誌,與財富創造和先富群體的崛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2006年中國專利申請數量超過了德國,成為了世界第五大專利大國。中國的知識產權市場也開始逐步發育和完善,使得智力成果的價值能夠順暢通過市場獲得價值體現,知識產權所有者(學者、教授、藝人、作家、技術人員等)也因此可以獲得可觀的財富,藉此邁入富裕階層的行列。
如2009年中國作家排行榜中,第1名鄭淵潔2000萬,第2名郭敬明1700萬。明星、藝術家的收入更高,成為「天之驕子」。他們的高收入與中國文化產業的改革和發展息息相關。又如軟體業。中關村科技城是我國軟體產業的基地,成為了中國創新產業的窗口和平台,一大批高新技術從業人員獲得了很高的經濟收入,湧現了一大批富裕者(管理者和技術人員)。
違規違法致富。從計劃到市場,從摸著石頭過河到設計出一套完整的制度,需要一個過程。有的人就利用這個過程中的不完善撈取好處。
如利用「雙軌制」致富。一些商品是計劃定價,一些商品是市場定價,而市場定價是高於計劃定價的,這就導致很多人通過各種關係,倒賣產品和批文,富了很多人。還有的靠走私貨物致富。包括從國外走私進來汽車、摩托車、原油等。還有的靠坑蒙拐騙致富(如傳銷),靠販毒販賣文物致富,靠污染環境致富,靠行賄受賄致致富……市場經濟是一個大染缸,如果調控不好,就會出現各種違規違法致富的現象。
這就是30多年來中國先富群體、大富群體、暴富群體的富裕軌跡和富裕途徑,無論是靠政策致富、實業致富、投資致富,還是靠名望致富、教育致富、科技致富、知識產權致富,或是靠權力致富、關係致富、精英結盟致富、其它違規違法致富,它們從不同角度展示出中國市場的活力與機會,是老百姓尋求致富的方式和希望,是中國進一步向前的動力。
中國富裕群體形成的財富公式
中國的經濟發展和財富積累方式是世界上最獨特的案例,具有中國特色。這是因為,一方面中國正在努力發展市場經濟,另一方面發現很難套用西方經典經濟學理論解釋。
西方經濟學認為,財富的短期創造公式是勞動力L、資本K結合產生財富,即W=F(L,K),而長期的財富創造公式是W=F(L,K,T),考慮了技術更新T的因素。在中國,情況則更為複雜,人際關係錯綜複雜,潛、顯規則縱橫交織。政策會產生財富,人脈即社會資本會產生財富,土地資源也是重要因素。於是中國的財富生產公式變得更加複雜,也更貼近中國的實際,我們把它抽象為W=F(L,K,T,Sr,P,Rt,I),其中L為勞動,K為資本金融,T為技術水平,Sr為人脈等社會資本,P為國家和地方政策,Rt為地租,I為智力因素(知識、創意等)。各種生產要素按照重要性博弈定價,按均衡分配比例利潤。由於中國財富創造公式的複雜,使得中國富裕群體產生的途徑更加多元化。
中國人創造財富具有獨特性,積累財富也具有獨特性,即存在兩種積累方式並立並存的現象,在某些行業領域是隨機彈性積累(自由平等競爭),而在某些行業領域是定向剛性積累(壟斷性經營)。
隨機彈性積累主要是指機會均等積累,它通過公平競爭創造和積累財富,各成員之間的財富積累是彈性的變動的,若財富變少,則要增強競爭優勢,力爭獲得好的業績,實在不濟,可以選擇退出該領域;若財富很大,也要兢兢業業、力圖保持良好的業績和競爭優勢。整個市場是開放的、彈性的。這種財富積累圖景符合「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建設橄欖形結構社會」的理想目標。在這種分佈中,絕大多數群體處在中等收入範圍,極富裕者和市場失敗者都很少。這種積累的典型行業有:農產品、生活必需品、輕工業、服務業、服裝業等。這些行業的根本屬性是民所必需、遍地經營、市場參與量大。
定向剛性積累,是指在該領域行業內,財富總量在分配過程中傾向於固定地從部分成員流向另一部分成員,財富流出部分和流入部分的成員規模上存在一定的比例關係。這種定向剛性積累的財富積累模式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它的形成源於:一是壟斷,分為自然資源壟斷和行政壟斷。典型行業有石化、電信、重工業、煤礦、鋼鐵、水泥等;二是因為行業規律和內部結構,因為在該行業內,真正創造財富的是少部分人的智力知識(IT產業、投資等)、概念運作(文化創意產業等)和組織模式(中介、代理、信託、直銷等)。財富定向剛性積累的後果是使財富越來越多的向少部分人集中,使財富的分配越來越不合理,貧富懸殊越來越大。
在一個社會中,定向剛性積累的行業是允許其適當存在的,但社會的主要行業一定要是隨機彈性積累的,否則一旦社會主要行業都是暴利行業,那麼必然由於壟斷或精英結盟,出現貧富分化和實業空心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