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園區攬勝 (2010-05-02) 新加坡館開園日吸引萬人 史上最多國家參與的世博會,既讓人看到不分民族國家的平等,但存在的狀況也不免反映出國力強弱與氣質雅俗的現實。 上海世博會開園第一天,20幾度的好天氣,人流卻沒有預期的多,使得園區相對沒有那麼擁擠。但熱門與不熱門的館仍然出現相當大的反差。 同屬朝鮮半島的兄弟國家,位置也不遠,但面積6000平方米的韓國館以韓文為設計的造型,表現不俗的創意,內部用高科技演繹科技、文化、人性與自然,使得兩條街外、只有六分之一大小的朝鮮館,相形見絀。 朝鮮館外形平庸,突出國旗,內部的陳設中,一張滿牆的市容照片讓某些參觀者留下深刻印象。一名66歲的浦姓上海人說,他這一輩的人經過「抗美援朝」時代,對朝鮮總是有些情結,展館印象不深,看到牆上市容也使他想到30年前的上海。他說:「看起來他們市容的進步不是很快,但總是有個摸索過程,相信以後也會好起來。」 而同屬印支半島的越南、寮國和緬甸,也看得出差異。 越南在改革開放后經濟開始起飛,自建了一個1000平方米的國家館,以竹子做材料,館中央的大舞台,呈獻傳統樂器演奏類似搖滾的曲調,還引起不少觀眾的捧場。 不過隔壁受到中國資助的聯合館里,寮國和緬甸兩個鄰居就顯得比較寒傖。寮國展出的是各種傳統手工藝品,緬甸則乾脆乘人潮湧入的第一天開始賺世博財。 緬甸在一進門就設了櫃檯賣石雕手工藝品,再往裡走還有櫃檯賣玉石,不大的展館內並沒有太多裝潢,入門的遊客反而對「緬甸產的」石頭更感興趣,像來到旅遊區一樣掏錢尋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