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聯合早報:從世博看中國外交與經濟盛世虛實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0-5-1 15: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4/30  消息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0年4月27日,上海世博會焰火晚會首次帶妝綵排,燦爛的煙花與絢麗的水景在黃浦江上交相輝映,盛況空前。據悉,30日開幕式當晚,上海世博會焰火晚會總燃放量超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總量達10萬餘發。 中新社發 張波wj 攝

  新加坡《聯合早報》30日刊文《外交與經濟的盛世虛實》。文章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經和國際地位發生巨變,沒有人會單純看待上海世博這場創意與文化盛宴,它也被視為經濟實力支撐的外交盛事。世博會的開幕煙火會空前璀璨,但外交與經濟的盛事要成為可持續的盛世,不能單靠煙火。

  文章摘編如下:

  上海世博倒數1天

  上海世博會今晚正式開幕,距離第一屆的倫敦世博會相隔15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經和國際地位已經發生巨大變化,沒有人會單純看待這場創意與文化的盛宴,它也被視為經濟實力支撐的外交盛事。

  聯合國192個會員國幾乎全部到齊,盛況空前。上一次最多國家參展的世博會是2000年的德國漢諾威,共155國,參觀人次最多的是1970年的日本大阪,有6400萬。上海世博會除了要刷新這兩個「最」之外,還創造了另一個「最」:5.28平方公里的歷來最大場地。

  「這是中國人做事的方式,」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峰笑著說:「向來喜歡歡天喜地、圓圓滿滿。」

  於是大國做大館,小國做小館,窮國集中在一個館,讓本屆世博會成了另一個聯合國大會,也造就了一個國際外交的重要舞台。

  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今年全國人大會議中就清楚表示,世博會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科技、人文領域的盛會,也是外交盛會,中國要開展世博外交。

  近日,媒體關注的焦點也是中國領導忙著接待各國首腦。這是繼2008年奧運外交、去年金融外交之後,中國在短期內的第三場備受世人矚目的外交盛事。

  朱峰認為,來了這麼多國家,當然與中國的經濟、市場和國際作用增強都有關係,但不會對外交關係有特別影響,「中國現在是大塊頭,人家跟你打交道沒有壞處。」

  即使沒有世博會,中國還是不能忽視的外交大國。朱峰相信,「現在的中國不必靠這個來炫耀,(中國近年來的表現使得)人家知道你有多厲害。」

  外交會成為盛事,背景是經濟實力。就在幾天前,世界銀行通過改革方案,第一次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投票權,中國成為繼美、日之後第三大投票國。

  上海要在2020年建成金融、航運、經濟和貿易四大國際中心,陸家嘴今年慶祝開發20周年,從大片農田到跨國金融機構大樓密布,上海的騰飛之勢已經不容忽視。參展國除了看世博,也評估上海。

  去年是二戰以來全球首次出現負增長的年頭,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50%。經濟實力的壯大給一些中國人帶來「盛世」的感覺。一些大城市的人均收入確實顯現這樣的氣派,但全國的人均收入其實僅僅超過3000美元,只算小康。

  大城市的現象可能誤導一些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中國應避免被虛榮心沖昏頭,以致承擔本不應該承擔的巨大成本。他形容世行提高中國的投票權,是美國減輕自己和盟友支持世行的財政壓力之舉。

  他近日在博客文章《中國不能盲目樂觀》中指,把中國在世行控股地位的提高簡單地認為是一種勝利,或者刻意放大中國在世界經濟舞台的形象,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甚至放鬆了需要強化技術實力等真正目標的追求。

  上海在這波金融風暴中,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轉型,要擴大第三產業的比重。對經濟領域的人來說,許多研發、技術和服務,還有待加強。

  「世界走進中國」

  「其實現在是世界走進中國的時刻。」朱峰認為,世博會的意義對中國更甚於對世界:「中國還不夠國際化,出國旅遊的人還不夠多,所以世博會更應該看成是世界在影響中國,只有走進中國才能影響中國。它提供了多視角、互相了解的機會,也讓中國懂得更好地與世界相處。」

  許多輿論認為世博會也是中國學習的好機會。朱峰同意此說,他更認為世博會是巨大的公共管理項目。世博會畢竟只是一場盛事,它要轉成一個盛世的開端,還要靠制度。

  歷史學者葛劍雄指出,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往往沒有產生一批超越時代的巨匠,「盛唐可以炫耀數以萬計的瑰麗詩篇,在思想領域卻黯然失色。」對照這一時代不斷傳出的各種造假事件,民族的創造力很可能真是被扭曲了。

  世博會的開幕煙火空前璀璨,但外交與經濟的盛事要成為可持續的盛世,不能單靠煙火。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1: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