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當一切都有了以後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0-4-29 09: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韓詠紅 (2010-04-26)

  
  中國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強烈地震,造成2000多人遇難,近10萬民眾在零下氣溫的艱苦條件下無家可歸。中共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縮短外訪活動回國到災區視察。他在玉樹州孤兒學校的臨時校舍看望上課的學生時,即興在黑板上用一種40歲以上中國人都曾經十分熟悉的句式,寫下這兩句話鼓舞學生:「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

  當這條新聞為國內各媒體所轉載報道時,很多人記憶深處的情感在同一時刻被喚起。他們不約而同想起「會有的」句式在著名代表,前蘇聯影片《列寧在1918》的經典台詞。話說十月革命后不久,蘇聯國內局勢艱難,人們在挨餓,列寧的警衛員瓦西里在接到新任命要出門,臨行前堅定告訴妻子說:「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那是屬於一代人的共同記憶。中年的中國朋友對我細數當年說,文革時期大家沒有多少娛樂,幾個樣板戲翻來覆去看厭了,好不容易國家引進一些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包括《列寧在1918》、《列寧在十月》等,歐洲電影的藝術魅力迷倒一代中國觀眾。朋友說,像攻打冬宮,列寧乘火車潛回彼得堡領導革命,這些電影場面與人物形象一度讓人魂牽夢繞,一些人還看了十幾遍。電影里前蘇聯革命黨人的形象與話語凝練成為不畏艱難的意志符號,可以想象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震災區,這些經典句子如何再次浮上中國領導人心頭,作為他安撫災民,鼓舞士氣的標語。

  「什麼會有的,什麼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這是困境中的樂觀,體現出信仰的力量。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在今天的場景下,那年的感動可能已經遙遠。雖說中國的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還排在世界100多名以外,但是在絕大多數的地方,麵包、牛奶早就有了。家園、校園,很多人也有了,擁有者包括居住在發達地區的大部分城市居民,因各種原因在改革開放中最早獲得利益的一群。就整個國家而言,距離「一切都有」不遠了;在國內很小一部分富豪、顯貴以及他們的子女來說,「一切都會有」早已不是夢想,而是現實。

  於是,今天的考驗不在於實現「一切都有」,而是讓各地區、各階層的所得能夠更合理平均。需要解決的也不再僅僅是溫飽,而是更高層次的生存需要,例如社會保障,或中國政府自己提出的人民的尊嚴問題。換個方式說,解決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比啟動發展還要困難。人在一窮二白時,比較可能齊心合力,集中意志為全體福祉而艱苦奮鬥;在和平時代,當物質條件開始出現,危機減弱,焦點不再集中時,社群內部會出現意見分歧與分利傾向,曾經感動人的理念很難再發揮過去的力量。在新的條件下,社會需要從上至下合力形成新規則以及凝聚共識的方式,來貼緊時代的變化,對現實的挑戰做出直面回應。

  有報道說,玉樹州孤兒學校將黑板題字珍藏起來,送進西寧博物館。對此,有網民這麼寫道:「送進博物館有必要嗎?以中國現在的國力,做到這兩點應該不是困難的事。而且天災年年有,領導關心群眾應該是平常事,不必如此隆重其事,大吹大擂吧。」

  誠然,中國的國力與條件今非昔比了。回憶,會繼續珍藏在很多人心目中,但是,往前看是唯一的方向與出路。

《聯合早報》

(編輯:梁嘉芪)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1: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