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深入揭批朱鎔基!難道李逵比朱鎔基更懂經濟?

[複製鏈接]

162

主題

843

帖子

32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起軒 發表於 2010-4-21 11: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老實地說,我也不太懂經濟。我不能將「經濟」這一概念進行微言大義的解釋,也不會玩概念空轉,更不會搞文字上的空對空。但我認定亞當·斯密對經濟的基本定義--那就是如何把國人的勤勞智慧激發出來,以使國人將勤勞智慧用於創造社會財富,以使國人建立一種品行能力為本位的價值導向,以使人民富裕起來,以使社會財富增加,以使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
當然,圍繞激發國人的勤勞智慧來增加社會財富這個中心目標,而對再分配製度的設計、討論和調整,也是經濟學研究的範疇。但丟棄了這個中心目標,只在再分配問題上打轉轉,並將這種打轉轉說成是經濟學。哪怕他是政界高官,哪怕他是學界泰斗,我只能說他們是懵懂無知,是走火入魔。
一、朱鎔基的金融調控和貨幣政策「改革」
朱鎔基擔任副總理期間,鄧小平說他懂經濟,於是就讓他完全褫奪了李鵬的權力,並讓他兼任了中央銀行行長的職權,來主宰中國經濟運作。嗣後,鄧小平又讓他完全取代了李鵬,正式當上了中國的總理。
當年我也認為,能有一個懂經濟的人出任中國的總理,也許是中國人民的福祉。但朱鎔基剛一上台就說:現在地方集中了過多的財力,致使中央錢袋空空,所以要適當上收財權云云。
於是就有嗣後的稅收管理體制的「改革」,即基本否定了胡趙體制「財政分灶吃飯」的地方利益,卻保留了胡趙體制的框架結構。也就是把國稅和地稅進行拆分,把主要的稅收項目全部收進中央的錢袋之中,而把邊角零散的稅收項目留給了地方……
當年我擔任著工商銀行基層機構的一個弼馬溫--信貸科長。常常與全國同行定期相聚,來討論投資決策問題和溝通資訊。因而知道各地財政都陷入了入不敷出、寅吃卯糧的窘境之中。各地財政為了拿到胡趙「分灶吃飯,超額分成」體制的好處,乃連年需要銀行協助搞「財政空轉」。通過這種掩耳盜鈴的操作,而拿到較高比例的分成。否則各地財政就面臨著發不出工資的窘迫之中。
而朱鎔基甫一上台,就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當時我實在感到迷糊。於是就想,朱鎔基是不是完全脫離了社會?完全生活于禁宮之中?就像晉惠帝那樣,當大臣向他進諫:「百姓無糧,餓殍於途」的時候,他竟然是脫口而出--「胡不食肉糜?」。
對於這些疑問,當年,我搜集了許多有關朱鎔基的出版物來閱讀。在一片諛詞滔滔、馬屁滾滾的頌揚中,我的疑問始終得不到解答。於是就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來解答心中的疑問。通過我的觀察和思考,最後得出的結論,竟然讓我自己也大吃一驚:
如朱鎔基對金融體制的「改革」。由於中國的金融體系採用了嚴密控制的分支行制構架。這種分支行制設置,各家銀行都自成體系,剛性控制十分嚴密。幾乎完全架空了中央銀行調控國民經濟和調節貨幣供應量的功能,使金融宏觀調控的效果幾乎是等於零。
中國的金融調控和貨幣政策實施等說法,在外行人看來,顯得很神秘。其實在明眼人的看來,這完全叫扯卵蛋。不像美國的格林斯潘,他只要動一根手指頭,就讓全世界產生經濟上的「地震」。
朱上台後,想改變這種調控失效和貨幣失控的狀態,於是就強化中央銀行的權力。其結果呢!強化了的權力,變成了中央銀行和其下轄機構撈取部門利益的特權。讓中央銀行和其下轄機構賺了個缽滿盆滿。中央銀行內的員工,個個都笑得合不攏嘴。而其他銀行體系內的「明眼人」,則破口大罵朱鎔基的胡搞亂政。這種不改變這種機構設置的格局、卻想實現中央銀行的功能的做法,等於是瞎子點燈。朱鎔基雖然看到了問題所在,但不知道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這就像給心肌梗塞的病人看病,卻開避孕藥給他服用。從這一點上來看,朱鎔基確實比李鵬要強一些的。
當時我就猜想,朱鎔基身邊的智囊和高參,是不是都是一些高衙內式的人物、去美歐鍍了幾年金?因而都是一些對西方學理半生不熟、生吞活剝的「洋海龜」,不知道問題的癥結何在,所以就不知道對症下藥。
要是我,就拿這個分支行制開刀,把它改造成美國式的單元制設置(中央銀行除外)。並配套頒布銀行業的反壟斷法,建立維護金融安全的保險制度……這是現代社會銀行體系設計的較優方案。要改,就一步到位。但我那時還在職,我哪敢這樣說?這豈不是僭越犯上?豈不是目中無人?那可是官場上的大忌!弄不好,很有可能,會讓你死無葬身之地的。
二、削減教育、科研、衛生福利經費
朱確實很會抓錢。在他當總理時期,他覺得各級教育、科研、衛生福利等機構佔用了太多的財力,於是就削減乃至卡斷了這些機構和部門的奶水,要他們「自己找飯吃」。隨後就有「教育產業化」的「改革」,迫使許多工農子弟因經濟原因不能上大學;隨後就有削減國民醫療衛生保健上的投資,迫使這些機構只能大幅度提高醫療收費來養活自己,讓很多小老百姓只能在家裡等死,也無力去醫院看病就診;隨後就有那些不能取得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的許多科研機構被掐斷經費來源,讓他們自生自滅,這叫「財政減負」;隨後就有為農業服務的病蟲測報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機構被裁切;隨後就有許多地方性水利設施和管理機構被「減負」等等。
三、朱鎔基「財稅體制改革」的後果
經朱鎔基這麼一「集中財力」之後,本來入不敷出的地方財政,就更加雪上加霜,就更加捉襟見肘。於是地方官員經常為經費問題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經常因為發不出工資,而愁眉不展、苦不堪言。更為要命的是,在各地為財政經費愁眉不展、苦不堪言的情況下,中央更是屢次大幅度提高公職人員的薪酬,嚴令不得拖欠中小學教師的工資等等。但這一切,卻是中央請客,叫地方財政數錢。
經朱鎔基這麼一「集中財力」之後,中央大員手上握著地方財政的命門死穴。地方為了拿到這些經費,只好紛紛去中央投機鑽營,去送禮行賄。我所知道的一個廳長,常常帶上少則20萬、多則五六十萬現金,去找某些中央大員「賭博」,他則在賭桌上故意大肆「放水」--他一夜之間,他就把他帶去的數十餘萬元輸了個精光,而故意讓中央大員們贏了個缽滿盆滿。第二天早上,中央大員大筆一揮,就讓他帶回來幾百萬乃至上千萬的支票……後來,這位廳長因為「政績突出」,也因為關係鐵後台硬,已被提拔擔任了某市的市委書記。且風頭正健、炙手可熱。
經過朱鎔基這麼一「改革」,地方官員被逼無奈,於是就能抓住什麼就是什麼,先解決了今天燃眉之急再說,哪管他坑蒙拐騙,哪管它是暴力搶劫。反正是「黑貓白貓,能來錢的,就是好貓」。也不管是貪官還是酷吏,能解決財政危急的,統統是好官和良吏。這就使得地方上的百姓們,在本來就苦不堪言的盤剝下,更加雪上加霜。各地官員於是將小老百姓們輪番下油鍋,不炸得冒青煙直冒,決不放手。有的人竟然被逼得走投無路,於是以死相抗。而面對這些「新情況」,一些地方官員放出狠話來:「如果刁民以死相要挾。要上吊,就給他準備好繩子;要跳樓,就給他準備好梯子;要跳井,就幫他掀開井口。」
在這種情形下,很多地方官員長期被弄得焦頭爛額,常常是脾氣火爆,動不動就出動全副武裝的軍警,來對付小老百姓的絕望抗爭。也被搞得心浮氣燥,恨不得一鎬子下去,就掘出一大舵黃金來。
在這種情形下,以致地方為了維持財政經費收支平衡,遂使各地苛捐雜稅多如牛毛,乃需要經常性組織浩浩蕩蕩的「執法隊伍」,層層加碼地去向那辛酸苦難的農民收取那「三定五統」,以解財政上的燃眉之急。但卻將斗米小民們推進了「大白天需要打電筒走路」的黑暗深淵之中。
如果你想開一家公司或門市部什麼的,還沒有開張營業,那些收稅和收費的衙門,就如蠅逐臭,紛紛找上門來。稍有不從,即抄傢伙砸家什並抓人。當你要求自己供養的政府提供相關的服務時,這眾多的權力部分,都是一座座小民百姓的閻王殿。如果不雁過拔毛地放大血,你的事情就休想辦成……
這就使各地財政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之中:稅費負擔過重,導致工商業萎縮;工商業萎縮,導致稅費收入減少,於是則需要想方設法提高稅費標準,加大徵收力度;提高稅費標準之後,又進一步引起工商業的萎縮……
這些年來,地方政府對這些敲骨吸髓的徵收沒有絲毫放鬆的前提下,又找到了許多「多快好省」的創收途徑--先是賣城市戶口,將這種城鄉二元隔離所造成的特殊身份--城市戶口大肆迫賣變現,用於貼補地方財政的入不敷出。
當賣戶口這種騙人的伎倆不再吃香的時候,接著就是將前幾十年人民血汗積累並構建的職工福利公房,進行「住房制度改革」,將這些歷史積累下來的財富變成現金,以貼補地方財政的困窘。
當職工福利公房賣完之後,接著就將前幾十年積累的工商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通過這個「股份制改造」,將幾十年人民汗水積累起來的不動產變成現金,以貼補地方財政的困窘。
當工商企業賣完之後,接著就以低價強征向農民圈地,然後高價賣出,從中套錢變現,來貼補地方財政的困窘。
當然還有以修築高等級公路向車主攔路收費;以政府名義大肆拋售福利和體育彩票來圈錢套現的等等方法,來補貼地方財政的虧空等。
於是閭巷百姓玩笑著說:也許將來有一天,當這些騙人、坑人、蒙人的圈錢套現的方法不再讓小老百姓相信的時候,當現有不動產和土地資源被賣光了之後,我想,地方財政為了籌集到必要的財政資金,來供養龐大的官僚機構,只能賣空氣了--即按每個人每天呼吸多少空氣量,向這財稅部門交錢。否則就用膠布把你的嘴巴鼻孔堵住。
四、朱鎔基的「精兵簡政」
朱鎔基看著官僚機構越來越龐大臃腫,甫一上台,就雷厲風行,搞了個「精簡冗員、減輕負擔」的運動。且不說不改變這種官僚特權的基本構架,精簡根本就行不通。單就說朱鎔基把中央高官下放到地方,讓地方財政將這些高官養起來,不但加重了地方的經濟負擔,更加劇了地方官僚機構的臃腫。這真是掩耳盜鈴,這真是脫褲子放響屁。
五、「廣場喋血」之後的「破冰之旅」
朱鎔基確實也很會花錢,如朱鎔基在暗中取代李的過程中,就以他手上巨額的美鈔歐元為釣餌,開始了廣場喋血后的「堅冰之旅」。他僕僕風塵地出訪西方大國,把大把大把的鈔票,灑向西方國家的財團和各種利益派別。把西方國家的財團和各種利益團體搞得發瘋。於是這些人便紛紛為**美言,向民主政府施加壓力,以獲得朱鎔基手上大把的歐元美鈔……使朱的「堅冰之旅」取得了豐碩的「外交成果」。朱的外交才能,確實令國人刮目相看。不少民主國家的機會主義傾向,確實被朱鎔基進行了充分的利用。不少民主政府的官員們,也確實被朱鎔基玩暈了頭。
朱鎔基還要不顧國內人民的死活,來體現大國威儀。他要在國際上承擔穩定亞洲金融和貨幣的義務……香港「收回」后,西方世界可不領情,財政、經濟、金融一落千丈。又趕上亞洲金融風暴,印尼獨裁者隨之垮台。朱就大把投錢去救香港……後來竟然成了常例--每年要給香港特區政府數千億的財政補貼。長此以往,我真不知道,收回香港是禍還是福?或者說,這僅僅是為了黨官們虛偽的面子,卻讓全國人民背上了一個沉重的財政包袱。
亞洲金融風暴,引發印尼獨裁者垮台,也引發印尼民眾非理性的怨憤發泄。而可憐的華人,卻成了這些暴徒的獨一無二的出氣筒。華人的悲慘遭遇,讓全世界都為之傷心落淚。中國政府為了體現其「不干涉內政」之一貫原則,就對華人的悲慘遭遇睜眼閉眼。哪怕是擠進中國大使館暫時躲避,使館人員只能接受北京的指令,將這些受難的華僑推向火海……倒是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當局,接回了許多受難的華人……中國政府韜光養晦的絕世謀略,確實是深不可測。朱鎔基「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寬闊胸襟,也確實能讓國人刮目相看。
朱鎔基出手也很大方。他訪問美國之時,因為當年中國民航多購了幾架歐洲空中客車公司的客機,引起波音公司的嫉妒。於是就波音總裁就拜託白宮克氏,趁朱訪美之時,順帶地提一下這個問題……克氏僅向朱說了一下,話還沒有說完,朱立即答應訂購七十架波音飛機。弄得波音公司幾乎要跳起來,實在不敢相信「中國政府」伸出了一枝這麼巨大的「橄欖枝」……也弄得歐洲空客公司嫉妒非常,幾乎要吐血……
為了打壓台灣同胞的外交空間,朱鎔基受命去拉攏太平洋上一個僅有一萬多人的小島國。朱鎔基一開口,就答應給他們1.6億美元的「友好支援」。使該小島國平均每人可以分到一萬六千美元,條件是與台灣斷交……於是這個小島國就對台灣同胞背過臉去,向「中國政府」握手言歡。要不是他們貪得無厭,試圖又去台灣敲詐到更多的美元,從而抖出了這個醜聞內幕。也許全國人民被朱鎔基賣了,還要天天高喊著:「朱鎔基堅決反貪,萬歲、萬萬歲」呢!
中國政府外交手腕的爐火純青,確實讓我嘆為觀止。朱鎔基確實在美國和歐洲諸國獨領風騷,出盡了風頭。打破了廣場喋血后的外交困局……且使這個「優良的外交傳統」,一直保持到今天。用這種手段,在國際舞台上縱橫開闔、收放自如,所向無敵、無往而不利……為「中國」爭取到很大的「國際地位」……
六、朱鎔基經濟改革的兩個特點
縱觀朱鎔基的「經濟改革」,有這樣兩個顯著的特點:
其一是,當關係到造福普通民眾的政策出台時,最能體現「中國特色」,即最沒有效率。總像病牛耕地,一步三搖。總是不能獲得通過和組織實施。就算正式通過了這類條例或提案,也是將其高懸天空,落不到實處。那真是「千呼萬喚不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如義務教育法,養路費按燃油消耗收取的方法。如廢除那血淚斑斑的收容遣送制度,廢除那踐踏憲法刑法的勞動教養法等等。而如果是關係到官僚階層、壟斷階層、特權階層的利益的時候,則完全是另外一種風格,且最能體現出辦事效率。那真是聽見風就變成了雨,那真是雷厲風行,毫不含糊。
其二是,當關係到官僚集團的待遇、特權階層的利益的時候,就要努力向世界先進水平靠攏,就要提前加入WTO。而當關係到大眾福利、普通民眾的福祉的事情,就強調中國特色,就強調中國家底薄、起點低,要人民要忍耐暫時的困難,要理解政府的難處云云。這種例子就不贅述啦!各位自己去觀察,可以說是俯拾皆是的。
七、朱鎔基「經濟改革」的實質
許多人或被朱鎔基慷慨激昂的口頭演講所迷惑,或受自己知識素養的限制,或被假大空的單向性宣傳所欺騙,所以就看不到朱鎔基「經濟改革」背後禍國殃民的本質。還有很多人,往往滿足於吹糠見米之後,就以為是很大的發現和收穫。而我的思維方式卻是在吹糠見米之後,還要想到稻穀,想到水稻,想到秧苗,想到稻田,想到施肥等等。從而與當前這種急功近利、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主流意識形態格格不入,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尷尬。最後竟被屢屢排擠壓迫,而失了業。
看來,共產黨宣傳機器的吹噓喧囂的東西,竟然與自己觀察分析的結果是如此的南轅北轍。有人說「**宣傳機器上說了一百句話,假如你相信了一句,那麼說明你是傻子」。這確實很有高度概括性。而鄧小平所說的朱鎔基「懂經濟」,竟然弄出這麼一個欲哭無淚結果。這在我看來,這是朱鎔基在對國家和民族的犯罪。
也許,朱鎔基面對這個僵死的體制,確實有他的難言之隱,也確實讓他感到無可奈何。但他「經濟改革」的結果,卻是把人民推進了更黑暗的深淵之中,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如果說鄧小平看中朱鎔基會從小老百姓口袋裡「抓錢」,就說朱「懂經濟」。那麼黑旋風李逵更懂經濟了--因為他只要拿上板斧往大街上威風凜凜地一站,誰敢不老老實實將「經濟」送到他的手上?
清華大學很會附炎趨勢。看著朱鎔基成了高官,於是就聘請朱擔任其經濟管理學員的名譽院長,確實讓人作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9: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