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月薪3000元一輩子繳稅超過40萬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09-12-11 12: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北京時間2009年12月11日 轉載)
   
    來源:華商論壇
     福布斯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中國老百姓的稅收負擔居全球第二(法國第一,卡達、阿聯酋和中國香港分列全球稅負痛苦最輕地區的一、二、三位)。
   
    有網友做了一個推算,認為月薪3000元的普通工薪族,一輩子要繳稅15萬,其中包括個人所得稅(工資代扣)6萬,購車、購房6萬,吸煙等消費稅3萬。
   
    以上演算法不足真實稅負的一半,因為他把納稅最普遍、稅率較高的增值稅忽略了。實際上,在中國月薪3000元的老百姓,一生至少要繳40萬元的稅金。
   
    舉個例子,早晨你花3.5元買了一塊麵包,花1.5元買了一袋牛奶,那麼你要繳納的增值稅是5*17%=0.85元(增值稅為出售方代繳,但納稅人是買主);上午,你花16元買了一瓶大寶洗面奶,你除了繳16*17%=2.72元的增值稅以外,還要繳16*8%=1.28元的消費稅;下午你花370元買了一條牛仔褲,那麼你要繳納的增值稅是370*17%=64.9元。
   
    如果你買一輛10萬元的汽車,繳稅一定在3萬元以上,包括增值稅是1.7萬,此外還有消費稅、購置稅、車船使用稅超過1萬。
   
    可以這樣說,只要你買東西,絕大多數情況下,你要付出17%的增值稅。也就是說,你花完3000元的收入,僅增值稅一項就在400元左右。每月400元增值稅,一年4800元。一輩子平均領工資按50年算,總數是24萬。
   
    個人所得稅本來是用於調節社會公平的,但因為起征點太低幾乎變成了古代的丁稅,人人有份。你辛辛苦苦幹活,得到一份1萬元的獎金,繳完個人所得稅,實際到手的只有8000元。
   
    一生繳40萬的稅,這還不算被強迫繳納的各種「行政事業型收費」(變相的稅,具備強制性、固定性特徵)。
   
    我太太原來是稅務員,自稱他們是「為國斂財」,我說他們收稅是「取之於民,用之於官」----至少很大一部分沒有用於民----官員吃喝嫖賭、樓堂館所、豪車二奶以及並無實質內容的會議,均來自納稅人,腐敗、浪費基本不受監督和節制。多數情況下,老百姓只有繳稅的權利,至於這些錢怎麼花,很大程度上是長官說了算。
   
    肉食者天天喊擴大內需,可是「國富民弱」,大家手頭沒有錢拿什麼擴大?當下的問題,減稅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收到國庫里的錢花在老百姓身上。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3-27 23:05
怎麼叫增值稅,你懂嗎?

6

主題

2177

帖子

127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73
3
zgynkmsgh 發表於 2010-5-7 13: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gynkmsgh 於 2010-5-7 13:25 編輯

還沒聽過稅比加拿大更重的。據稱加拿大的稅僅工資收入中,平均有40%納了稅,成了家庭收入中最大的支出,超過買房的支出。這還不算每次消費時的稅。

你知道嗎, 加拿大人的平均稅負是48%. 想想看, 當我們領取辛苦掙來的工資時, 要交納個人收入稅,; 當我們買商品時, 又要交納銷售稅;當我們看著高漲的油價好不容易有一點點的回落, 趕緊去加油時, 又在不知不覺中交了燃油稅…, 總之, 我們生活在加拿大, 不管是在掙錢還是用錢, 總是在不停地交稅.交稅. 是的, 我們可能無法避免交稅, 但如果能作到以下十個策略, 我們至少可以少交很多稅, 為什麼不多留點錢給你自己和家人呢? Pay yourself first, Pay the government secondly, and Pay the creditors lastly.

http://www./info/finance/2010/0322/15893.html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8: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