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貴州村官數十年堅守貧瘠山村感動總理/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0-4-9 0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星島環球網   2010-04-08



朱昌國堅守貧瘠山村,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核心提示

  溫總理的到訪,讓人們把目光投向了黔西南州興義市一個叫冷洞的村莊。在這裡,一個叫朱昌國的村支書,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這個貧瘠的小山村,帶領村民炸山造地,築路修水窖,並在石漠化的山崖上種植金銀花,使得冷洞村「絕地逢生」,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朱昌國感動了總理,自稱被這位基層幹部「用樸實的語言上了一課」的溫總理,特地指出「冷洞村的實踐彰顯了一種『不怕困難、艱苦奮鬥、攻堅克難、永不退縮』的精神,這就是貴州精神。這種精神比創造的財富還要寶貴、還要長遠。無論是抗旱救災,還是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都需要這種精神。」

  總理的到訪,給朱昌國和村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冷洞村背後有著什麼激動人心的故事?大旱面前,冷洞村如何應對?

  「總理進村,是我最高興的一天」

  4月4日下午3:10,隨著溫家寶總理的到來,冷洞村沸騰了。

  在村子口,剛下車,總理立即向夾道歡迎的群眾揮手致意。見狀,等候在旁的村支書朱昌國邊迎上前去,邊激動地說:「鄉親們,總理來看我們啦!」周圍隨即響起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握手時,總理一句「你們辛苦了」,讓朱昌國倍感溫馨。因為「有很多話想對總理說」,在將總理迎進村的時候,朱昌國迫不及待介紹起了村裡的發展狀況。

  冷洞村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山體裸露,怪石嶙峋,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屬全省一級貧困村。「土如珍珠水如油,滿坡石頭無糧收,有女不嫁本地人,小伙外出去上門……」在過去,這首流傳已久的民謠,曾是冷洞村的真實寫照。近年來,作為村支書,朱昌國帶領村民炸石造田,在石漠化的山崖上因地制宜,種植了兩千多畝金銀花,使得冷洞村「絕地逢生」,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朱昌國發現,在聽取介紹的時候,總理始終面帶微笑,聽得很仔細,還頻頻點頭。於是,他越說越動情:「不種糧不得了,光種糧富不了。如果不造田,農民就沒有飯吃,如果不種植金銀花,不進行石漠化改造,農民就沒有收入,這個地方就不能長遠發展,這些事情是跟我的命聯繫在一起的。」

  朱昌國的話,深深感動了總理。溫家寶說:「一個基層幹部把群眾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他用很樸實的語言,給我們上了一課。」朱昌國隨後向總理提出:「能不能幫村裡多修一些水窖?村裡的通組公路中,還有10多公里的路段需要進行硬化改造……」總理當場肯定朱昌國「想法很好」,並責成相關部門給予落實。

  走到村民李興義家門口,總理在椅子上坐了下來,陳文華等村民獲邀參加一個簡短的座談會。除了詢問村裡的抗旱情況,總理還走進李興義家中,親自察看。當揭開水缸蓋子,看到滿缸的清水時,總理稱讚「這水很清爽」,李興義如實相告:「這是鄉政府送來的,大旱期間經常送。」

  說到抗旱,總理大聲問身邊圍著的村民們:「有黨和政府的關心,你們有沒有信心戰勝這場旱災?」當場得到的是響亮的回答:「有!」

  在一個多小時里,朱昌國始終陪伴在總理身邊。第一次與總理面對面,朱昌國的內心抑制不住興奮,他說,總理給他的印象是一位愛民、慈祥的長者,快要離開冷洞村的時候,總理還語重心長地囑咐他要帶領村民們搞好抗旱工作。

  「感覺肩上責任重大,我一定牢記總理的囑咐。」朱昌國說,這是他最高興的一天,也將會是終身最為難忘的一天。

  一個年輕人的治村夢想

  在崇山峻岭間,儘是光禿禿的大石山,山溝里,石林密如羊群。在古老的神話中,開天闢地的「盤古王」趕山填海,趕到這裡時,「趕山鞭」斷了,這些大石山就留在這裡了。

  1981年,高中畢業后,朱昌國回到了冷洞村。這個在村民們看來「有點沖」的年輕人,當然不相信這些神話,但他從小就和鄉親們一樣,在這片貧瘠土地上艱難生活著。

  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村民就開始了炸石造地的探索,但日子依舊沒有多大起色。由於石漠化嚴重,他們只能在群石中闢土開荒,可種出的包穀,一年也只管上七八個月,在朱昌國的記憶中,吃飯問題一直困擾著這個貧困的小山村。

  不願苦熬的朱昌國,開始帶著一幫鄉親四處包攬工程,並逐漸使家人的生活得以改善。

  1996年,經民主選舉,朱昌國進入村委會。急於「想干點事」的他,熬了幾個通宵,寫出了滿滿四頁紙的報告。在報告中,朱昌國提出了自己的治村構想:第一步是炸石造地,實施地改田,解決村民的吃飯問題;第二步是興修小水窖,解決吃水問題;第三步是修建通組公路,解決出行問題。第四步是在山上種金銀花,既治理石漠化,又增加村民的收入。

  可是,讓朱昌國失望的是,報告遞交上去,便沒了迴音,他自嘲「太年輕」,卻心有不甘,決定自己先行探索。

  經過一番努力,朱昌國對自家的兩畝多地進行改田試驗,並修起了一個蓄水灌溉的水澆池,種起了水稻。當年,朱昌國便收穫了1500多斤干穀子,全家人第一次吃上了自己種的大米。

  看在眼裡,一些持觀望態度的村民動心了。

  生產灌溉靠「望天雨」,不修建水澆池,地改田將難以完成,為此,朱昌國「越級」找到鄉領導,為村民們爭取到了8000元啟動資金。在朱昌國號召下,村民們熱情高漲,在兩個月時間內,竟然修出了32個水澆池。

  此後,一批地改田相繼完成,冷洞村開始告別吃包穀的歷史,村民們初嘗甜頭,興奮異常。這事,讓朱昌國在村民們的心目中威望日增。

  2001年,朱昌國順利當選為村支書,自此,他有了施展拳腳的平台。

  年薪10萬請不動窮支書

  當時的冷洞村,大部分村民組不通公路,全是崎嶇蜿蜒的羊腸小道,村民買化肥要請人背回家,養一頭肥豬出賣時,還要請七八個壯漢抬下山,大家吃夠了沒有公路的苦頭。

  有一年,村民李天亮養的三頭豬要出售,原本和豬販子約好在村口交易,由於找不到人幫忙抬豬,他只得趕著豬走山路,沒想到,驚嚇之下,三頭豬先後跌下懸崖摔死了。最終,豬販子只按原價的一半,向李天亮支付了2000元,而這,幾乎是他家一年的收入。回到家,李天亮和家人抱頭痛哭,心疼不已。

  聽說這件事後,朱昌國痛下決心:修路!

  於是,在鄉領導的支持下,他爭取到了7萬多元資金,又說服村民投工投勞,兩段總長5.5公里的通組公路相繼動工。從第一天開始,朱昌國就和村民們一起揮鐵鎚,鑽炮眼,砌堡坎,一心撲在修路上。

  恰在此時,朱昌國家裡「後院起火」了。

  在貴陽讀書的二兒子因突發心臟病,被送到醫院救治。朱昌國匆匆趕到醫院看了一眼,將兒子託付給妻子照顧,便又回來修路了,但妻子卻為高達6萬元的醫療費犯愁,只得硬著頭皮向親友東湊西借。

  二兒子這場病,使朱家「財政」捉襟見肘。周末時,在則戎中學讀書的女兒跑回家要生活費,家裡卻實在拿不出女兒要的15元錢。看著女兒一個勁哭,村民李志權默默拿出了自己的積蓄,這才解了朱昌國的燃眉之急。

  一個大男人,連15元錢都拿不出,朱昌國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妻子趁機勸他:「你這村官一年也就1800元的補貼,我們都得跟著你受窮,還不如干你的老本行,外出承包工程……」

  機會很快就來了。不久,廣西一家路橋公司向朱昌國發出了邀請:「想請你來做管理,年薪10萬元,如何?」

  自己干過包工頭,會看圖紙,管理上也有經驗,干這行可謂輕車熟路。可思考再三,朱昌國還是謝絕了對方的好意。「我走了,村民們怎麼辦?誰來帶領大家脫貧致富?」

  朱昌國尤為欣慰的是,通過百多天日夜奮戰,路通了,自此,兩個村寨與外界「天塹變通途」,而一開始對他很不服氣的一些村民,也對他刮目相看。

  大旱中金銀花昂首挺立

  一位7旬老人,背著水,艱難跋涉在山坡上,一個踉蹌,老人摔倒在地,身上的水罈子也打破了,老人嚎啕大哭……

  吃「望天水」的冷洞人,一到乾旱年景,就要上幾公裡外的地方去背水。親眼目睹的這一幕幕,一直在朱昌國的記憶中無法抹去。也正因為如此,燒了上任后的「第一把火」,朱昌國趁熱打鐵,把目光投向了修水窖。隨後,他又爭取到5萬元扶貧資金,在一年之內,帶領村民修起了124口小水窖。

  吃上飯了,喝上水了,下一步,按照朱昌國的規劃,村民們還需要解決「錢袋子」的問題。

  小時候,他經常上山採摘野生的金銀花,以此換取學費,這段經歷給了他啟示。他最終在金銀花產業上找到了突破口。為了慎重起見,他到貞豐、安龍等地考察后,引進4000株金銀花種苗,又在自家地里搞起了試驗。

  一些村民心存疑惑:「種包穀還能當飯吃,種金銀花能成嗎?」可喜的是,一年之後,山上的金銀花長勢喜人,開始產生經濟效益,與此同時,朱昌國還領到了國家發放的退耕還林補貼款。

  「種植金銀花,既能治理石漠化,又能增加收入,何樂而不為呢?」在朱昌國的竭力宣傳下,一些黨員幹部帶頭進行了嘗試。漸漸地,金銀花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四周光禿禿的山上,開始披上了層層「綠衣」。村民們的付出,也陸續有了回報。2009年,冷洞村2200多畝金銀花的產值達98萬元,實現純利潤22萬元。為了對接市場,朱昌國還帶領大家開辦了加工廠,成立專業合作社,並準備擴大種植規模,「大幹一場」。

  但是,一場持續至今的大旱,打亂了朱昌國的計劃。

  從3月份開始,朱昌國發現村裡的水澆池和小水窖相繼乾枯,僅存的1200立方水,也就能讓村民們支撐20天左右,而且,更為頭疼的是,山上的金銀花也枯萎了。

  怎麼辦?

  這2200多畝金銀花,無疑是村民們的生命線,在竭力解決人畜飲水問題的同時,朱昌國為搶救金銀花的事坐立不安。面對難題,愛動腦筋的朱昌國,把廢棄的礦泉水瓶裝滿水,在底部鑽一個孔,然後放在金銀花的根部進行滴灌,「這樣既節約了水,又能把水用到最需要的根部,一點不浪費。」

  經過試驗,朱昌國發現滴灌過的金銀花,枯萎的葉子舒展開了,於是準備在全村推廣自己的做法,但這需要10萬個礦泉水瓶,到哪裡找?

  消息傳出后,興義市社會各界緊急馳援冷凍村,10萬餘個礦泉水瓶被送進村裡,派上了大用場,不出一周,滿山的金銀花又重現了生機,也鑄就了冷洞村一段抗旱佳話。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0: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