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名校」只有16個在校生 浙江學生哭了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10-4-8 16: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錢江晚報     
   
     交了近3萬元人民幣中介費,每年3.8萬美金留學費后 浙江學生卻沒想到現實與宣傳大相徑庭,哭著要轉學
本報記者 張谷風
      套用股市的話:留學有風險,出國需謹慎。
      今天,我們很少聽說出國留學讀研究生有被騙的,因為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砥礪,這一塊留學市場相對比較成熟。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個層面出去留學的,大多靠的是自己的實力,進的是貨真價實的世界名校——中間商無利可逐,其中也就幾乎沒有暗箱操作和坑蒙拐騙的可能。
      但是,當留學越來越低齡化,留學市場越來越成為一個全球逐利的黃金場,陷阱也就應運而生。澳洲語言學校倒閉、英國文憑成賺錢機器、美國預科項目冒充名牌大學,此類新聞時有耳聞。以下,則是低齡留學陷阱就在身邊的「現實一種」。
      (為保護未成年人和家庭隱私,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編者注)
       開學后發現全校共16名學生
      招生宣傳上說佔地11英畝的新學校,去年9月學生飛到美國,實地一看,卻發現只有租賃的幾間教室,圖書館、計算機室等都是租用所在的某College(學院)的,而校名就用白紙寫好貼在牆上,像是臨時做的;號稱面向全球首次開招國際生的「美國名校」,開學了,全校卻只有16名學生,而且都是亞洲面孔甚至不妨說就是中國人——美國學生一個都沒……
      上述,不是愚人節的笑話,而是幾個小留學生初出國門的實地見聞;這也是幾個小留學生家庭輾轉半年幾近崩潰的焦慮。
      這些天,錢報家長會連續接到這樣的信息:因為杭城某留學中介的宣傳和竭力推薦,幾名初中畢業生在各交了近3萬元(人民幣)不等的中介費后,以每年3.8萬美金的費用,於去年9月起,先後赴美國某私立高中(下簡稱「美私高」)讀書。沒想到的是,現實與招生介紹大相徑庭。
      4月1日到3日,了解了大致情況后,記者在百度網輸入涉及到的「美國某某中學」字樣,立刻跳出很多相關信息,時間大多在2009年下半年以後發布的;在新浪、搜狐,都有該校相關的招生宣傳。宣傳介紹稱,這是一所在美國的中文學校;也有介紹稱,這是在收購了美國老牌名校后的新校,投資方與辦學方都有中國背景或是從中國出去的資深人士,其主要的招生對象是初三、高一、高二學生等;有一處關於課程特色的欄目宣傳稱讀該高中「因材施教,直接升入美國讀名牌大學」。
      同樣關於這所美私高的負面信息也有不少。
      在百度貼吧,關於它的帖子有25樓之多,有部分已經被刪節。其中網名叫「我恨美私高」和自稱剛從美私高出去的學生,發的帖子內容和本報接到的情況基本類似。
      那麼,會不會發帖的就是這些給本報聯繫的人呢?究竟是確有其事,還是學生因故惡意中傷學校?
       去了一個月,孩子哭著要轉學
      連續走訪了相關部門,終於找到了這些當事人的詳細聯繫方式。
      「美國有5000多所私立高中,為什麼獨獨會讓我們碰上這種倒霉事?」
      為了孩子,不斷在家鄉與杭州、甚至還親自飛到美國的李先生說起這事,氣不打一處來。
      他說的「我們」,包括了他的兒子小均,還有小文、小菲、小華等,他們都剛剛初中畢業,差不多十五六歲的年紀,因為一個共同的目標——留學,和一個共同的去向:美私高,他們走到了一起。
      「我想回家,不能回就幫我轉學吧。」
      去年10月,上學不到一個月,小均在電話里差點哭出聲。
      開始,李先生和太太都不以為然,可能是不適應,畢竟才初中畢業,何況在完全陌生的國度。但是,孩子斷斷續續告訴他,開學了,全校只有9個學生,招生宣傳稱學校有自己的宿舍和校舍,但實際要先租住在家庭旅館,校舍也是租的。對此,李先生將信將疑:會不會是孩子英語差,沒熟悉實際情況。但是,沒過多久,有個消息卻讓他一下子心裡發了慌:短短兩三個月,有幾個同學已經轉學,其中就有杭州一起出去的同伴!
      因為留學相識並成為同學,小均、小菲、小文和小華的父母也自發地結成一個同盟,說好了孩子間相互關照,家長間也隨時互通信息多聯繫。現在出現這麼大的變故,李先生卻蒙在鼓裡。他立刻向其他家長打聽實情,沒想到,另外兩個家長支支吾吾地不願多說,只是告訴他,孩子的確已經轉學。
      遠隔彼岸,情況不明,做家長的心如刀割。電話、MSN和QQ,小均的母親後來乾脆請假不上班了,專門候在網上與孩子溝通。同時,李先生還動用一切力量,讓美國的朋友去學校實地踏看:情況與孩子說的大抵差不多!
      4月5日,針對記者一連串的問題,小文的母親給了一連串這樣的回答:
      「我很清楚,但不想說。」
      小文的媽媽不肯接受採訪。但當記者提到,讀者舉報的這個學校學生人數、校址、住宿情況是否屬實時,她終於冒出一句:「現在又搬過了。」
      是指校址還是宿舍?沒有回答。
      為什麼轉學?個人原因。
      轉到了哪裡?不便告訴。
      中介費和學雜費都退了嗎?退了一部分……
      聯繫幾次中斷。
      兩個居住在不同城市的家長,對記者的這番「窮追猛打」如出一轍——「為了孩子,我不想說什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07: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