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誰是中國古代最令人欽佩的皇子?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10-4-4 15: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面對敵軍鐵桶般的圍困,面對父親思想上的動搖,姚佛念卻表現得從容不迫,彰顯出一副錚錚鐵骨。在從高高的城牆上跳下的一瞬,他用尚未發育完全的小小身軀,為後秦帝國最後的歲月彈奏了悲壯的一曲,完成了人生的永恆。一個年僅11歲的孩子,毫不掩飾烈性的張揚,與「將妻子詣壘門而降」(《晉書》)的父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實,只要往上倒三代,我們就不難發現:姚佛念的祖上死的都很窩囊。他的父親姚泓,在劉裕大軍的強勢進攻下投降,被押解建康斬於鬧市;他的爺爺姚興,倒算是位治世的君王,誰料晚運不濟,經受奪宮之變,連氣帶嚇的一命嗚呼了;老太爺就更有意思了,因為早年做過一件虧心事,便長期被噩夢困擾,最後精神崩潰驚懼而亡。

姚佛念的祖上三代,也是後秦帝國僅有的三任帝王。噩夢、驚嚇、投降,無一善終的結局,讓人唏噓驚嘆。在路衛兵看來,他們的死,有著一個共同點,就是無不給人以軟弱、怯懦的印象。正因如此,姚家的第四代姚佛念的舉動,才更加的讓人欽佩。


羌族在歷史上只有一次建國的機會,就是五胡亂華時期,姚氏一族建立的後秦政權。從這點上講,姚氏一族是非常了不起的,他們實現了羌人主政中原的多年夢想。五胡後期,後秦在北方一度稱雄,與慕容後燕一西一東,二分天下,也算是創造了羌族史上的奇迹。後秦從姚萇建國,到姚興鼎盛,再到姚泓滅亡,總共存世30多年,時間並不長。


後秦的建國,可以說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姚氏的羌軍,曾先後在前趙、後趙、東晉軍中效力,以作戰勇猛著稱。冉閔大誅胡羯,引發中原混戰,姚氏便想趁機佔據關中稱霸,結果適逢前秦強勢興起,在對峙中落敗。無奈之下,姚萇只得率領羌軍投靠了前秦,開始為前秦效力。前秦淝水落敗,羌人再一次看到了希望,這次姚萇順利建國,還誅殺了先前對他寵信有加的主子苻堅(這也是他晚年做噩夢的原因),在前秦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後秦帝國。到了其子姚興時,後秦國力達到鼎盛,不但徹底滅了前秦殘餘勢力,還攻滅了後涼,降服了西秦,與慕容氏的後燕對峙,成為北方霸主。


姚興是後秦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客觀的說,後秦的興盛始於姚興,但是在他的執政後期,帝國也潛伏下了衰敗的危機,特別是晚年的奪宮之變,更讓後秦政權搖搖欲墜。後主姚泓接手時,後秦其實已經是個爛攤子,姚泓雖採取了一系列仁政措施,也已是無力回天。後秦國內開始烽煙四起,禍亂首先出現在羌族內部,「諸羌據李閏以叛」,而地方上也不太平,「北地太守毛雍據趙氏塢以叛」、「平陽氐苟渴聚眾千餘,據五丈原以叛」,(《通鑒》),后又有「并州、定陽、貳城胡數萬落叛泓」(《晉書》)。此起彼伏,讓姚泓應接不暇。


內患如此,外憂也接踵而至。所謂牆倒眾人推,就像30年前的前秦帝國一樣,後秦也一樣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當時的周邊形勢是:西南的仇池政權風頭正鍵,看到後秦內亂,便開始蠢蠢欲動。仇池公楊盛攻陷祁山後,「遂逼秦州」,威脅後秦國都長安;北面是正在雄起的大夏國,赫連勃勃「攻陷陰密,坑將士五千餘人」,也是來勢洶洶;後秦的西面,是曾經惜敗臣服於後秦的西秦,更是摩拳擦掌,欲報一箭之仇。西秦國主乞伏熾磐派使者拜訪劉裕,「求擊秦以自效」(《通鑒》),躊躇滿志的主動請纓,被劉裕委任為平西將軍、河南公,開始出兵後秦。一時間,後秦內憂外患,岌岌可危。


不過內部騷亂也好,周邊進擾也好,也還不足以讓後秦迅速滅亡,畢竟後秦帝國有著雄厚的根基,軍事實力不可小覷。雖然多處被動作戰,有些疲於應付,但也不至於立刻敗亡。然而,形勢還在進一步惡化,東晉的強勢進攻,和北魏的坐視觀望,最終讓後秦走向了亡國的絕境。


其實,在路衛兵看來,後秦的滅亡是必然的,與姚泓當皇帝沒有多大關係,只不過他倒霉的趕上了帝國的末班車而已。到了五胡後期,北方戰場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也面臨著政治上的重新洗牌。特別是南北各興起了一股強勁勢力:南方北府兵的悄然興起,讓東晉的軍事實力驟增,打破了一直以來北強南弱的軍事格局;北方塞外強族拓跋氏也是異軍突起,成為威脅中原的一支勁旅。拓跋氏強勁南下,力挫後燕,迫其分成南北兩部;劉裕誓師北伐,滅掉南燕后直逼後秦。兩股勢力的夾擊,讓中原處於極度弱勢,也加速了五胡時代的終結。


應該說,後秦的滅亡和北魏的坐視不管,也是有著直接關係的。後燕在中原的舊地被北魏佔領后,後秦的北面和東面便與北魏接壤。雙方也有過征戰,後秦敗多勝少,最後不得不採取聯姻政策,取得暫時的邊防安定。假如當時北魏和後秦如聯姻般聯手,未必就打不贏劉裕。然而,面對劉裕的北伐,北魏採取了坐視中立的戰略。劉裕西進,曾「假道於魏」(《通鑒》),北魏只在黃河北岸象徵性的布防,作壁上觀。這便在客觀上幫助了劉裕,讓後秦極度孤立,也讓劉裕更加肆無忌憚,形成破竹之勢。


那麼,北魏當時是如何考慮的呢?北魏有著自己的想法:如果阻止劉裕,勢必引火燒身,當時的北魏實力雖然雄厚,但也犯不上和風頭正鍵的東晉去火拚。況且,如果東晉攻滅掉後秦,也就給它除去了北方的一個勁敵,為它稱霸中原掃清了障礙。再者,劉裕篡立之心,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個遠在建康的白痴皇帝,不過是劉裕手中的一枚棋子而已。所以,他們知道,劉裕北伐,旨在撈取政治資本,即便打下了後秦,也絕不會久留,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經營江南這個大後方上,畢竟對劉裕來講,篡奪皇位才是第一位的。兩相權衡,北魏自然會採取以逸待勞、坐收漁利之計。


屋漏偏逢連陰雨,姚泓的倒霉勁兒還在繼續。面對大兵壓境,後秦的政權內部也出現了分化:先是姚泓的弟弟姚懿「舉兵稱帝」(《通鑒》),欲殺姚泓取而代之;隨後,征北將軍姚恢也自稱大都督、建義大將軍,以清君側為名,率領「安定鎮戶三萬八千,焚廬舍,自北雍州趨長安」,一時眾皆響應。


內有兄弟構難,外有多國相逼,後秦破敗已成定勢。這種「內外危迫」的尷尬局面,也把姚泓擠兌的夠嗆,以至於在召見百官議事時「君臣相泣」(《通鑒》),哭成一片,有些好笑,也有些可憐。其實,後秦彼時的情形,在路衛兵看來,誰當皇帝也都無力回天。不過哭鼻子的事,恐怕就只有姚泓能幹得出來了。不管怎麼說,哭鼻子都不該屬於一個威風的王者。


姚泓在治政上主張仁,表現在戰場上便是懦弱。姚泓的軟弱不光體現在「君臣相泣」的哭鼻子上,還有他的猶豫和僥倖心理。面對勢如破竹的劉裕大軍,姚泓「將妻子詣壘門而降」(《晉書》),不過是為了一線生機的苟且之舉,結果被劉裕押送建康,斬於鬧市之中。一代帝王落得如此下場,簡直窩囊到家了。後秦當年的風光,在姚泓這裡已是黯然失色、毫無生機可言。


或許只有他的兒子姚佛念的縱身一跳,才為後秦令人嘆息的滅亡塗抹上了一筆悲壯的色彩。姚佛念當時勸說父親,說「晉人將逞其欲,終必不全,願自裁決」。大意就是:敵軍無論如何是不會放過咱們的,還不如自我了斷的乾淨。事實證明,姚佛念的話是沒錯的。一個11歲的孩子,看問題如此清醒明白,不知姚泓被斬的一霎那,會作何感想。姚佛念擲地有聲的話語,也彰顯了他極為剛烈的性情,而他獨自登上城牆「自投而死」(《晉書》)的壯舉,更是讓後人欽佩不已。(文/路衛兵)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5-10 03:37
壯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2: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