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美私下裡另有打算匯率戰成了奇怪的戰爭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10-4-1 13: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中評網   
   
     光明網刊載署名南之默的文章說,人民幣匯率問題,近來成為繼「谷歌事件」之後,又一困擾中美關係的重要因素。這場由美國130名議員聯名「逼宮」奧巴馬政府而引發的老問題,卻變得與以往有所不同。表面上看,美國政府要求人民幣升值的聲調仍然堅定,而中國政府反對人民幣升值的強硬態度也絲毫未變。但私下裡,中美兩國卻顯然有著另一番打算。這讓這場看似嚴峻的「匯率戰爭」,變成了一場「奇怪的戰爭」。  

3月15日,130名美國眾議員聯名致信美國財長蓋特納和商務部長駱家輝,敦促美國政府立即採取行動,解決中國「操縱匯率」問題。由此開啟了中美兩國此次的匯率爭端。此次站在論戰前沿的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查爾斯.舒默聲稱:「改變他們的惟一途徑,就是迫使他們作出改變。」第二天,舒默以及共和黨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聯合十多位參議員,就人民幣匯率問題提出議案,要求啟動立法程序,向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  
   
      儘管迫於國會的強大壓力,奧巴馬總統及其政府高官,在此問題上也發表了一些強硬的言論。然而,緊接而來的國會聽證會,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轉圜。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在3月25日就有關中國外匯政策的爭議舉行聽證會時,原本被認為是反華派議員集會的籌款委員會,在其41名成員中,除了兩名議員繼續其「我們對中國匯率操控嚴重不滿」的老調之外,其它大部分議員都對此問題表現出謹慎的態度。在聽證會過程中的提問,主要集中在圍繞美國將採取什麼樣的政策來應對人民幣匯率低估最合理可行。
   
     而在此前一天,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當天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時就說:「中國是一個主權國家,中國將會決定其匯率。我們不能強迫其做出改變。」蓋特納說,「他相信中國會以自己的理由來決定結束人民幣釘住美元的政策。」  
   
      美國國會及政府出現了這樣一種在台前台後、前後相互矛盾的言行,同樣出現在中國國內。在3月14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后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時就明確表示人民幣沒有被低估。然而就人民幣是否應該升值一事,中國國內卻存在兩種不同的聲音。儘管中國國內反對人民幣升值的聲音很多,但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表達了人民幣應該升值的觀點。比如,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家張斌就明確表示:人民幣應當升值10%,並加大日交易波幅的靈活性,以便當局能夠更好地控制傾向政策,抵制通脹。另一名研究員張曙光則表示,人民幣的升值,有利於發展服務業,減少對出口的倚重。  
   
      與此相同觀點的人並不在少數。基於中國當前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一些專家學者表示可以借重人民幣的升值來調整中國的經濟結構,以使得中國的經濟結構變得更健康。而就事實而言,從今年以來中國官方公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直是處在小幅升值狀況。比如,在3月10日,中國銀行外匯市場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兌人民幣6.8264元,創下自去年5月25日以來的新高。此外,還有一些跡象也在暗示,中國方面正在考慮適當調整匯率。比如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北京方面正準備放棄自2008年年中開始施行的非正式的盯住美元政策。  
   
    因此,儘管表面上看,中美兩國政府在此問題,似乎都曾表現得十分強硬,絲毫沒有妥協的餘地,但從現實上看,兩國國內的政治氣氛,卻又是另一番的景象。這場看似十分嚴峻的匯率戰爭,事實上已經成了一場「奇怪的戰爭」。
     
      人民幣的升值,當然並不可能實現全球經濟的再次平衡,對於美國國內經濟的低迷與龐大的失業人員而言,更加沒有多少的好處。但美國政府及其國會的議員,出於選舉政治的需要,這樣強硬的表態卻是不得不做的。同樣的,基於人民幣匯率問題及其機制問題,本屬中國內政,中國政府自然不可能不加以反駁。另外,就現實而言,人民幣的升值問題,也是倒逼中國經濟結構改革的一種方法。在三番五次要求中國經濟改革未見成效的現實面前,中國政府未必不採取這樣方式來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
     
      因而,這樣的一場匯率戰爭,卻是徹頭徹尾的奇怪戰爭。人民幣匯率問題成為兩國政府和政界人士的政治牌。無論是美國政府或是中國政府,都在有意無意地使用這一張牌。更進一步地說,奧巴馬總統與民主黨、共和黨兩黨的議員們,利用人民幣匯率問題來為其政治積累籌碼。對於中國政府而言,同樣需要這一張牌來展現其國家的意志。表面上的政治化鬥爭,在其背後,卻是相互間政治的需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5: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