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武漢大學校長警告:中國高校面臨破產

[複製鏈接]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0-3-24 18: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信源:中國青年報

「隨著出生人口基數的下降,特別是隨著18歲到22歲適齡大學生青年數量的減少,某些高校,特別是某些民辦學校和獨立學院離破產可能不遙遠了。」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最近對記者表示,中國某些高校的破產危機並非聳人聽聞。
今年,北京高考報名人數下降了20%,而上海已經連續3年出現報名人數不足的情況。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進,我國加快了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腳步。數據顯示,未來10年中國18歲~22歲的人口將減少約4000萬人。相應的,生源減少會加劇高校的競爭和淘汰,沒有特色或經營不善的學校會陷入困境。

顧海良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國民教育體系高校的規模數量和結構布局問題。

隨著出生人口數的下降,會出現兩種趨勢。一是考生和家長對高校的選擇將會更加精細。顧校長形容是「招生的倒金字塔」,將來好的專科學校,錄取分數會高於辦學質量不高的本科學校。二是高等教育的分類、分級、分層急劇增加。過去只要當個大學生就知足,將來即使上了好大學,專業不好,就業也會有困難,這樣對專業的選擇更加理性。

他介紹說,大概是從4年前開始,招生時就出現一些分數不高的考生一人能接到十幾二十幾個民辦學校和獨立學院錄取通知書的新聞。這幾年,有些民辦學校、獨立學院招生不足的現象日漸嚴重。「他們用了多種手段搶生源,但降分已經到極限了,700多分滿分,只要有200分就招。」

這是否意味著高校規模「大躍進」將告一段落?

作為著名經濟學家,顧海良喜歡用數字說明問題。他分析,一個民辦學校或者獨立學院,僅僅就其辦學基本經費而言,在校生人數在1.1萬人以上的時候,才可能進入良性循環。而低於6000人就開始賠錢,就必然要壓縮教師和設備維持運轉。所有在校生人數如果低於5000人,這所學校可能就會難以維繫,陷入財務危機。「如果拿不出有效辦法,他們的破產不會太遙遠」。

他說,在中國高校合併和調整規模的大潮中,很多綜合性高校都把擴招的重點放在了研究生上,追求研究生和本科生數量的1∶1。這樣,本科階段擴招來的學生更多地進入二三流大學。而到2020年,人口數量不斷下降,如果一類校招生人數控制不變,那麼二三類學校的生源就吃緊了,「很多學校會面臨招生困難,恐怕連末流學生都搶不到」。

最近,在提交討論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里,未來10年把發展民辦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它們必須面對生源減少的難題。

顧海良建議,一些缺乏競爭力的學校應該及早集約型發展,找到符合自己特色的突破口,切忌辦教育也一哄而上好大喜功。他很推崇有些民辦學校和獨立學院的辦學理念,把學生的培養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合起來、和人才市場需求密切結合起來的辦學模式,要走類似國外「社區大學」的發展模式。

「中國的民辦教育市場還不成熟,沒有足夠多的投資者願意掏錢辦教育。」顧校長指出,民辦教育可以借鑒西方的基金會方式。目前,國內對民辦教育的「非贏利性」有誤解,事實上在歐美國家的私立學校,「非贏利」的意思是,學校要贏利,但投資者不分紅利,這樣把所有的錢都滾在學校基金里保值增值。如果不讓盈利,民辦學校的就無法達到一定規模,更難進入良性循環。

他介紹,西方的遺產稅對扶持世界一流的私立大學影響巨大。富人要把財產留給孩子,70%~80%的財富都得交遺產稅。所以他們只能把錢捐給學校。這些資金催生了西方國家的一些著名的私立大學,可在中國卻產生了一大批「富二代」。

如果政府能規範捐贈渠道,幫助「先富起來的人」成熟起來,而這些民辦學校獨立學院放棄盲目地擴張,改變培養人的目標,為學校學生準確定位,相信中國的民辦教育還是能發展起來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04: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