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善待動植物,求其靈氣

[複製鏈接]

7

主題

17

帖子

8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自由天使 發表於 2010-3-21 21: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善待動植物,求其靈氣。人類經過對動植物的狂砍亂殺,遭到大自然報復之後,才開始明白生態平衡和人類生存的 一致性。聯合國和各成員國先後頒布了相應的法律,採取了保護自然環境的措施。?

  人與大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組成部分。中國封建社會 歷代政府的法律,都規定了「秋斬」制度,即春天定罪,秋天問斬。先輩認為,天人是合一的, 春夏之間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人雖非草木,但亦屬自然界組成部分,其生死應合於自然。秋天 草枯葉落,斬首罪犯才合天地秋殺之時。?

  中國的先哲認為,動植物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與人具有相似的靈性。《聊齋志異》里 記 載許多動植物有人性的故事,被稱為神話。實際上,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和發展,有些 也未必 是神話,而是一些具有超常感官能力的人,感知到了動植物的思維和情感。現代科學證明,植 物也是有思維和情感的。報載有科學家在一盆盛開的花上安裝上特殊儀器裝置,模仿鬼哭狼 嚎的聲音,此花立刻發抖和瑟縮,僅5分鐘左右便死掉了。相反,給它放美妙的音樂,它卻發出 陣陣香味。動物更是如此。1996年4月,報載海南一位婦女,看到一隻龜往她家牆上爬時跌 落下來,她將龜救回家餵了十幾天後放生。第二年的清明,這隻龜又找上門來。幾年來,此龜 年年在清明時節到這位婦女家探「親」。類似的事情很多,從不同的側面證明了動物有思維 和情感。動物與人同屬於生物,只是思維和情感表達的方式不同,而無本質的差異。?

  動物的靈性與人的身體健康相關聯。中國古代有道行的人懂得這一點,因此視動植物為 友,求其靈氣。一些真正的大師深居無人之處,與動植物為伴,與山水為鄰,其道理之一,也是 求動植物和山水的靈氣。修道之人愛惜動植物,養生之人也應如此。民間有一故事,講的是張 李兩個趕考書生,路見一條狗,狗因天熱而伸出長舌喘氣垂涎。張書生見狀認為可氣,打了狗 幾棍子揚長而去。李書生見狗可憐,打一桶井水讓狗飲。二人先後到了考場,張書生突然腦中 一片空白,面對卷子一字答不出來。李書生本是大病初癒,氣血不足,頭昏眼花,可卷子一到手 ,立感氣通血暢,心明眼亮,手中的筆不由自主地在紙上行雲流水,可謂妙筆生花。李書生最終 名列榜首,而張書生名落孫山。?

  元代《忍經》記載了兩件事:後漢時有個楊寶,弘農人。7歲時,在華陰見一隻黃雀被鴟攻 擊落地,招至許多螞蟻圍剿。楊寶見其可憐,救起它並以黃花餵養百日,待痊癒後放生。黃雀 晨去夕歸。有一夜,夢中黃雀變為一黃衣童男,向楊寶反覆施禮,說:「我是西王母使者,去 蓬萊,遭鷹攻擊,感謝你救我。現在我接受派遣到南海去,向你告別。」說著拿出4枚白環,「 保存好這些環,你的子孫可以官至三公。」黃雀飛走,再無音信。此後,楊寶、楊震、楊秉、 楊彪四代人均為官三公。另一件事是:楚國有一人姓祝,字元暢。在去齊國的路上,見沙中有 一蛇頭上有血污,他用棍子挑起蛇放進水中離去。回來時路經此地,見這條蛇口含一顆珠子奉 送,元暢不敢接。晚上,見門外有一片光亮,推門出去,一條蛇吐出一顆珍珠離去,此珠直徑一 寸。?

  鳥雀屬飛禽,蛇屬魚龍,它們被救知恩圖報;如殘害它們,其報復也是自然的。這些史料雖 無法考證,但也說明中國古人早就認識到人對待動植物的態度與養生保健有密切的關係。現 有的科學手段還無法解釋人與動植物靈性之間的關係,可是在生活中令人深思的事情卻時有 發生。?

  佛道兩家不殺生是有其深刻道理的,除了修鍊性善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生靈在被 殺 的瞬間,有可能釋放一種干擾波,破壞人的臟器或意志,其報復的時間或長或短。這種生靈主 要指那些野生動物,因為人們往往不知道它究竟生長了多少年,內在的質量究竟有多高。?

  上面的事例所包含的道理,用現有的科學手段難以解釋清楚,但用模糊數學的思維方法可 以得出一個經驗,不要殘害動植物,要愛護它們,以求靈氣。有道行的人看到樹木和動物受傷, 都會力所能及地幫一把,這肯定有益無害。動植物對人的幫助潛移默化,全在無言無形之中。 我曾擔任解放軍軍事法律顧問辦公室的總法律顧問,雖信奉中庸之道,但為顧全國家之大利益 ,也曾觸怒權貴。當磨難臨頭,好像總有一種冥冥之中的力量保護我,這種力量非常強大。其 強大的力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形成這種力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與動植物為友是一個 重要方面。平日里,我見到花草樹木受損,都力所能及地扶植一下;看到鳥受傷,會將其送到林 蔭處休養。保持這種平和的心態,可隨時接受大自然交換來的良好信息,必有益處,其樂無窮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5: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