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防大學少將:中國的弱點就是過於注重美國空頭許諾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國廣播網 2010年3月17日

     日前,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斯坦伯格、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貝德來華訪問。這兩位被稱為美國「知華派」的高官訪華,外界普遍認為是一場破冰之旅。自去年底以來,從經貿摩擦到對台軍售,再到奧巴馬會見達賴,一連串負面事件不斷衝擊著中美關係。在這種情勢下,美方突然派遣兩名熟悉中國事務的高官來華,背後意涵耐人尋味。就相關話題,記者採訪了國防大學戰略教研室原副主任金一南少將。

  知華」並不代表不「反華」

  記者:有人說,特別是在美國國內,說這次訪華的斯坦貝格和貝德是「知華派」的高官。他們真的了解中國的想法嗎?

  金一南:他們接觸中國事務多一些,當然對中國想法也了解多一些,但是不一定知華就不反華。我們跟美方有時候接觸,我們往往發現一些對中國知道很深的人,他往往反華更厲害。知華和反華並沒有必然的對立關係。所以說我覺得在這點裡邊,關鍵是戴有色眼鏡的問題。你知華,知道中國哪一部分,他知道中國不好的一面知道很多,他拿傳統的理念來描繪中國,那反而會帶來更大的麻煩。所以我覺得從這點,關鍵是看他們的行動。

  哪怕他這次來了兩個最不知華、反華的也可以。比如,70年代初打開中美關係冰凍層的不是知華派,是反華派,是尼克松、基辛格,是共和黨的右翼。這些人知華嗎?不知華,但打開中美關係尖冰的是這些人。我覺得歷史上這個很值得我們借鑒的,而在歷史上,每當中美關係發展到一個大的結點上,知華派的貢獻說實話非常有限。比如說里根上台,中美關係一度非常緊張,但是里根畢竟和中方簽署1982年的「8.17公報」,就是我們現在反覆援引的「8.17公報」。美方承諾逐步減少對台武器的出售。首先,不出售進攻性武器,第二,防禦性武器也逐步減少對台灣方向的出售。然後逐步減少以至最終取消。

  當然,美國人今天沒有做到,但是我們看當時美國人做承諾了,誰做的承諾?共和黨的右翼里根,一個反華很厲害的人。他也不能說是知華派,他是反華派。所以我們從這些事來看,我們對中美關係就是平常心對待,我們絕不把我們任何希望放在來了一個知華派、來一個對中國友好的,沒有這樣說。任何人來,他代表的都是美國的國家利益,這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中美關係變數因美國而起

  記者:您對於中美關係未來的發展持什麼觀點?

  金一南:中美關係我們首先要做一個長遠的打算,當然這個長遠的打算原來有一個概括,叫「好也好不到哪裡去,壞也壞不到哪裡去」。當然,這種概括也是一種概括中美關係的方法,但是我們從最近的中美關係發展事態來看,「好也好不到哪裡去」,前一句基本被事實證明了,「壞不到哪裡去」其實還有很大的變數。

  中美關係的敏感性就在於是兩個大國。兩個大國經濟上深度交往,按照2008年我們的統計,中美兩國的貿易3300億美元,美方的統計4000億美元,這個量是非常大的。兩個國家國家利益密切相關,中美關係這種經濟關係互補性非常強。

  美國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他與日本的經濟關係完全不一樣。美日經濟關係是相互競爭的,美國的強項也是日本的強項,是相互競爭的。中美經濟關係是相互彌補的,比如說,我們需要美國的高科技產品,美國需要我們的是什麼?大量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它是互補的關係。所以說,中美形成這麼大的利益交叉。而且中美雙方互有所求,就是你的產業和我的產業基本上沒有形成美日那種競爭的關係,應該是很好的。但是由於美國對我們可以說是冷戰思維,但是我們說也不完全是冷戰思維。

  他就是一個大國所獨有的,不願意看到其他力量崛起的這樣一種心態。就地緣政治的心態,他就是不願意看到中國的崛起,在這個過程中不由自主的,不是由領導人意志決定的,是不由自主的產生一些遏制中國的政策。我們說這是難以阻止的。雖然利益有這麼大的交叉,但是這種政策面的衝突、國家利益的衝突,而且人為作用非常強。中美關係是需要雙方維護的,精心維護的。如果說一方面相信「壞也壞不到哪裡去「,另一方面任意肆意妄為,那麼我們說中美關係發展前景確實堪憂。

  從世界輿論上看,中美關係非常順暢的時期,奧巴馬上台了。在中國,有很多年輕人也很欣賞奧巴馬的風度、奧巴馬的言論。再加上美國的金融危機,非常需要中國的幫助。再加上中國又是美國債券的最大持有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國人不理解美國對台武器軍售、會見達賴等等一系列行動。我覺得這是中美關係中最大的變數,這些變數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

  我們可以看,主動權在對方,對方在利用這樣的變數。比如中國需要美國的高科技產品、農產品,大量的農產品比如美國的大豆之類、小麥之類,那麼美國需要中國大量的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他覺得這個供求關係是顛倒的。雖然雙方貿易量很大,但是你有求於我的多、我有求於你的少。你在這裡買到的是唯一的,我在你這裡買不到,我在別的地方也可以買到。這就形成一種心理上的不平等,他就覺得高人一頭。在這種情況下,處理國家政策的時候,他要給中美關係帶來很大的變數。

  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這回斯坦伯格來后,我們國內很多人都說是為中美關係做這樣調解的。我覺得如果僅僅以為他們倆是調解中美關係,還是把他們的來訪看的簡單了。美國的任何出發點都是他的國家利益。在當前情況下,包括制裁伊朗急需中國的支持,包括重啟朝核六方會談,也非常需要中國的支持和努力。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為了現實的政治需求,他會說出很多很好的話,讓我們中國人聽了非常滿意的話,很動聽、很入耳的話。

  但是我們說還是中國那句話,「聽其言、觀其行」,主要看行動。如果說弱點的話,我們有時候太重語言,太看重對方空頭的許諾。你注意對方的語言,有些語言是他的承諾,沒有任何實質意義。比如他也要負責任地維護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這句話說出來了,好像很中聽,實際上跟沒說一樣。我們要的是具體步驟,我們中國人在這點上要差一些。這個我覺得是與我們思維關係、思維習慣有關係。

  中美思維習慣不同

  我們中國人思維習慣從大到小,比如說我們講「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我們要謀全局這是我們戰略思維的習慣。我們一看就看林中一群鳥,我們告訴大家林中有一群鳥。美式思維習慣不是這樣的,西方慣常思維習慣不是這樣的。西方慣常思維習慣是,首先手中有幾隻鳥,我不在乎林中有一群鳥。你給我描繪那個前景,多麼大片樹林,多少多少鳥類,我不在乎,我關鍵在乎我手中幾隻鳥。你說林中那群鳥都沒有在你手裡,沒有用的。

  西方這個戰略思維習慣它是從具體到一般。他就認為,如果你不在支持伊朗上,制裁伊朗上配合我,如果說你不在朝核問題,重啟朝核六方會談上積極努力配合我,如果說你不在我對台售台武器上邊做出一些忍讓、會見達賴上做出一些忍讓,你在這些細節上不表示的話,那麼他就覺得中美關係有什麼意義,你不聽我的話有什麼意義呢?你不願意做我的夥伴有什麼意義?他就覺得,中美關係沒有大局。

  我們希望小行動配合大局,所以我們容易在一些具體行動上的具體要價有所忽略。我覺得,我們要充分注意對方,對方就是從具體到一般的。就像我們中國人的老話,他們認為「泰山之土是一簸箕一簸箕堆起來的。把泰山毀掉也是一簸箕一簸箕挖掉的,這就是具體的行動。

  中美關係應當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

  不管美國人來也好、走也好,包括中美今後的交往,我們相信不管中美領導人主觀意願如何,畢竟國家利益形成非常大的交集。不僅國家利益,包括現在發展中國和正在面臨很多麻煩的美國,在眾多事務的安全合作是非常多,包括伊朗、包括朝核、包括反恐這些安全合作非常多。

  那麼這些需求,美方以為中國理所應當就應該配合他,我覺得他實際上沒有把中國擺在平等的位置。那麼這種狀態與以後操辦中美關係,對雙方來講非常不容易。他還是用居高臨下、高人一等的這種關係操作中美關係,必然給中美關係帶來很大的損失。所以說,我們在今天爭取的是什麼?我們並不爭取高人一頭。我們爭取的是一個中美之間建立在平等基礎之上的國家關係。當然這個關係會有衝突、會有麻煩,但是我們相信,只要雙方有這樣的意願,衝突和麻煩通過和平的方法能夠完成調解。

  但是我們經常講,一個巴掌拍不響。達成這樣的意願必須兩個巴掌一起拍,如果只有一方的情願,沒有另一方的情願,那你的任何美好設想都會落空。所以說,對中美關係的發展前景,我們寧願想好事想的少一些,想不利想的多一些。我覺得這樣可能更客觀、更現實一些。

  增強自身實力才是王道

  記者:我們也不能只等著,我們應該怎麼樣讓他了解我們真實的想法,我們應該怎麼傳遞這種想法呢?

  金一南:我覺得從我們方面來看,主要是建立在自身力量的基礎上、實力基礎上。別人一說實力很容易看到軍事實力、經濟實力。我覺得,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這是一個實力,但是我們要注意還有另外一個實力,你的軟實力,就是你的文化感召力、你的民族凝聚力和你政府的決斷力,這些都是實力的一部分。

  當我們一講實力就講經濟力、一講實力就講軍事力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我們國家民族凝聚力的問題、文化感召力問題、政府領導層決斷力的問題,這些是國家實力共同的組成部分。我們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你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而不是期待對方出現什麼失誤,或者對方覺醒了以後給你友好的表示,或者對方調整政策做出對我們有利的反應。我覺得把希望寄託於對方,不如自己實實在在提高本身的能力。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沙發
基督天主神 發表於 2010-3-18 04:10 | 只看該作者
中國最大的弱點是那麼多貪官家屬和財產存放在美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21: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