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控制中國運輸生命:美在緬甸如何扼制中國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10-3-17 13: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光明網刊載書摘:《美國在緬甸如何扼制中國 》[美]威廉?恩道爾著,呂德宏、趙剛、郭寒冰、單立坡譯。內容如下:

  美國決定以武力更迭伊拉克政權的決策實際上在2001年9月11日之前就已做出,同時美國已經在改變對華政策。然而,與美國對當時經濟脆弱但軍力仍很強大的俄羅斯的政策不同,美國對華政策所採取的是某些人所謂的「軟實力」選擇。

  美國用「人權」破壞中國穩定的行動開始於2007年10月的緬甸,它是位於中國南方的前英國殖民地,美國此舉是為了扼住中國的咽喉。

  CNN新聞圖像展示了穿著黃色長袍的佛教僧侶湧上緬甸首都仰光街道遊行,要求獲得更多民主自由,在這些表象的背後,是具有重大地緣政治影響的戰鬥。

  緬甸這個國家的大小相當於小布希的家鄉得克薩斯州,它的悲劇在於它的民眾被他人利用,成為一出大戲的人體道具,而劇本都是別人寫的。寫劇本的是位於華盛頓的國家民主基金會、索羅斯的開放社會研究所、「自由之家」、夏普的愛因斯坦研究所,後者是與美國軍方和情報界有聯繫的機構,用來訓練骨幹,在世界各地按著美國的戰略議程以「非暴力」方式進行政權更迭。美國政府在喬治亞、烏克蘭和塞爾維亞發動顏色革命所使用的就是這些非政府組織和機構。

  與烏克蘭的「橙色革命」、喬治亞的「玫瑰革命」或在俄羅斯周邊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國家所煽動的各種顏色革命一樣,緬甸的「袈裟革命」也是在華盛頓操縱下經過精心策劃的政權更迭行動。美國政府對行動的指導具體到穿袈裟的僧侶「蜂湧」的方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鬧事細節,網際網路博客,各抗議團體之間的手機聯繫以及能快速分散和重組的組織精良的抗議小分隊。但在2007年9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犯了個大錯,在新聞中提到國家民主基金會積極參與了緬甸的抗議活動。

  實際上,美國國務院承認支持了國家民主基金會在緬甸的活動。如前所述,國家民主基金會是一個美國政府出資的實體,設立這個機構的目的就是支持美國對外政策目標,做中央情報局在冷戰時期做的那些事,是以非政府組織的面目出現,國家民主基金會資助索羅斯的開放社會研究所策動緬甸政權的更迭。

  那麼美國在東南亞的優先政策目標究竟是什麼呢?它聽上去很高尚,並讓美國國務院顯得無足輕重。然而,它們的「民主促進活動」卻有著惡毒的隱蔽議程,它的目標直接指向北京的地區穩定,包括能源安全。

  如同在巴爾幹和中亞,美國國務院在緬甸大量的反政府機構中招募和培訓重要的反對派領導人。至少從2003年起,它每年向國家民主基金會注入二百五十多萬美元巨資用於開展在緬甸的活動,以實現政權更迭。美國在緬甸進行的政權更迭行動——袈裟革命,主要是按照國務院的授意,在靠近緬甸的泰國清邁美國總領館進行,泰國政府對美國在泰國的軍事和情報存在很友好。

  據報道,在有些情況下這些活動分子直接在美國進行招募、接受培訓,然後送回緬甸國內組織抗議活動。美國國務院和國家民主基金會出資贊助緬甸境內的主要媒體,其中包括《新時代》雜誌,伊洛瓦底和緬甸民主之聲電台。

  夏普是位於馬薩諸塞州劍橋的愛因斯坦研究所所長。這個研究所的名稱完全是欺騙性的,他是緬甸僧侶領導的非暴力抗議活動實施政權更迭的組織協調人,更準確地說,是這場活動的戰術理論家。如前所述,夏普的愛因斯坦研究所本身,也是美國國會國家民主基金會的一個延伸,其使命是在世界關鍵地區促進有利於美國的政權更迭。

  自從1989年以來,夏普的研究所在緬甸一直很活躍。此前不久,緬甸政府屠殺了約3000名抗議者以平息反對運動。美國中央情報局特種行動人員、前駐仰光武官、秘密行動專家羅伯特。赫爾威上校,於l989年介紹夏普來到緬甸,訓練這裡的反對勢力如何運用非暴力戰略。

  這個研究所在推介夏普的著作《從獨裁到民主》時聲稱:「最初l993年在泰國出版,分發給緬甸的持不同政見者。《從獨裁到民主》這本書很快擴散到世界許多地方。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如何使用非暴力行動推翻獨裁者。」

  在2007年試圖進行的袈裟革命中,權威的倫敦《金融時報》描述了夏普在緬甸事件中的作用。夏普的研究所覺得這篇報道值得登在該所的網站上。它的內容是:「在過去三年裡,(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流亡運動的『政治抵抗委員會』的活動家們培訓了約3000名各階層緬甸人,其中包括數百名佛教僧侶,教會他們非暴力抵抗和社群組織的方法和戰略。在邊界地區舉行的這些培訓,面向從緬甸各地來的人。那些接受過培訓的人將返回自己的地方,與其他渴望變革的人們分享這些觀念。」

  倫敦《金融時報》繼續報道稱:「這些準備——連同行動電話之類的物質支援——幫助奠定了持不同政見的佛教僧侶在9月掀起反對軍政府的宗教抵制運動的基礎,發動了20年來最大的反政府抗議。在動蕩不安的10天里,被不斷惡化的貧窮和廣泛的壓制所激怒的僧侶和普通市民,湧上街頭,在被政府鎮壓之前最多時約有l0萬人上街,政府的鎮壓至少打死了15人,逮捕了數千人。」

  報道繼續稱:「培訓是按照夏普先生的著作《從獨裁到民主》進行的,這是一本薄薄的有關對壓制政權採取非暴力鬥爭的理論小冊子,1994年用緬甸文出版,並開始在這個國家的流亡者和持不同政見者中悄悄傳播。有些人因為持有這本書而被關進監獄。」

  英國《金融時報》進一步指出:「夏普是牛津大學畢業生,是與哈佛大學有密切聯繫的對壓制政權進行非暴力抵抗的理論家,敦促反政府人士採取非暴力手段對抗軍政府。他的追隨者、退役的赫爾威上校,是20世紀80年代駐仰光的美國武官,闡述了如何將軍事風格的規劃運用於和平的反抗活動,怎樣將這些活動上升為戰略性活動。」

  問題是,究竟為什麼會在緬甸這樣一個遙遠的地方進行這種活動呢?

  顯然,答案是地緣政治控制。美國的目的是最終控制從波斯灣到中國南海的戰略性海上交通線。緬甸的海岸線提供了通過世界上最重要的戰略海上通道——馬六甲海峽(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狹窄的海道)——的海軍支點。

  「9.11」以來,五角大樓一直以防備可能的恐怖主義襲擊為借口,試圖將該地區軍事化。當這個計劃流產後,他們轉向防禦海盜。美國設法在印尼最北部的班達亞齊獲得了空軍基地,即蘇丹伊斯坎德爾。穆達空軍基地。然而,包括緬甸在內的該地區國家堅決反對美國將這個地區軍事化的努力。看看地圖就知道緬甸的戰略重要性。連接著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馬六甲海峽,是波斯灣與中國之間最短的海上通道,它是亞洲的關鍵交通樞紐。

  80%以上的中國石油進口用油輪運輸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這個海峽最窄處是位於新加坡海峽的菲利浦水道,最窄處只有l.5英里寬。每天有一千二百餘萬桶裝載在超級油輪上的原油通過這條狹窄的海峽,其中大多數都駛向世界上增長最快的能源市場——中國。

  如果這條海峽被封鎖,近一半的世界油輪船隊需要繞行相當遠的路程,從而立即引起世界範圍內運費的上漲。每年有5萬餘艘船隻通過馬六甲海峽。從緬甸至印尼的班達亞齊是世界上最具戰略性的要道,誰控制了這些水域,誰就控制了中國的運輸生命線。

  自從中國認識到2003年年初美國開始將中東油田進行了單邊的軍事化,北京便很快開始合法地加快對緬甸的經營。促使中國採取這個政策的是能源和軍事安全,而不是人權關切。

  北京向緬甸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其中包括戰鬥機、地面攻擊機、運輸機、坦克、裝甲車、海軍艦艇和地空導彈。中國在緬甸幫助修建鐵路和公路,並獲許在緬甸駐軍。據印度防務消息來源稱,中國在緬甸的可可群島設置了大型電子監聽設備,並正在修建通向印度洋的海軍基地。

  五角大樓的某些人認為緬甸是中國「珍珠鏈」戰略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他們認為,中國的戰略設計是在緬甸、泰國和柬埔寨修建軍事基地,以反制美國對馬六甲海峽要道的控制。中國在緬甸陸地和海域也有大量的油田。

  自1871年英國設立仰光石油公司以來,緬甸一直出產石油和天然氣。仰光石油公司後來更名為伯馬石油公司。緬甸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生產天然氣,在20世紀90年代它向外國公司,如法國石油公司、英國的Premier石油公司發放了在馬達班灣的開採許可,後來德士古和優尼科公司(Unocal,即現在的雪佛龍)也在耶德那和耶德貢獲得了開採權。據估計,僅耶德那一地的天然氣總量就超過5萬億立方英尺,預計可至少持續開採30年。據估計,耶德貢的天然氣儲量是耶德那氣田的1/3.2004年,又在阿拉干沿岸水域發現了一個新的大型天然氣田——瑞氣田。

  2002年,德士古和優尼科石油公司迫於英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壓力從耶德貢工程撤出,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購買了27%的Premier股份。到2004年,緬甸政府通過輸氣管道向泰國出口耶德那的天然氣,每年獲得10億美元。

  2005年,中國、泰國和韓國進行投資,擴大了緬甸石油和天然氣的產能,向泰國的天然氣出口增加了50%.至2007年,天然氣出口成了緬甸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耶德那由法國石油公司、美國優尼科公司、泰國的PTT—EP公司和緬甸國有的緬甸油氣公司(MOGE)聯合開發,由法國的法國石油公司運營。耶德那氣田的供應占泰國天然氣總需求的約20%.

  耶德貢氣田由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緬甸油氣公司和日本的日本石油公司和PTT—EP運營。天然氣從岸上泵出,並與耶德那輸氣管相連。2009年開始,產自瑞氣田的天然氣也連入管道。中國和印度曾圍繞瑞天然氣田的儲備進行過激烈競爭。印度輸了,中國贏了。

  2007年夏天,華盛頓在緬甸發動「袈裟革命」不久,緬甸很快與中國石油公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從孟加拉灣的瑞天然氣田向中國提供大量天然氣,合同期限為30年。這表明,已經成為美國軍事合作者的印度成為了輸家。

  較早些時候,緬甸曾將沿岸水域兩個區域的主要份額給了印度,開採出來的天然氣通過孟加拉的輸氣管道供應給急需能源的印度經濟。印度與孟加拉之間的政治爭吵導致印度的計劃擱淺。

  中國利用了這個僵局。通過向緬甸投資數十億美元建造中緬石油天然氣管道,中國高明地戰勝了印度。這條管道橫跨緬甸,從孟加拉灣最深的港口到中國雲南的昆明,全長超過2300公里。中國還計劃在昆明建一個煉油廠。

  中緬管道可以做到:產自蘇丹等非洲國家和中東特別是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和天然氣,可以不依賴於脆弱的馬六甲海峽咽喉要道運抵中國。

  緬甸將變成中國連接孟加拉及該國以西的國家與中國大陸的「橋樑」,在將來某個時候美國控制馬六甲海峽的情況下,這種聯繫也將不受干擾。因此,華盛頓不惜採取任何手段,決意阻斷這一「橋樑」。

  2007年的「袈裟革命」就是這種嘗試。不過,它沒有完全達到目的。2008年5月,當破壞性極強的氣旋風暴納爾吉斯颶風肆虐緬甸、導致數千人死亡時,美國進行了推翻該國政府的另外一次嘗試。以運送國際救援物資為借口,布希政府威脅強行將軍隊開入該國,以人道主義為理由對緬甸政府施加了最大的壓力。不久后,在2008年7月,布希總統再次呼籲緬甸政府將反對黨領導人昂山素季從軟禁中釋放出來。布希對媒體說:「我深深地關切那個國家。」

  只要世人看看他無視世界的批評,看看他在伊拉克和支持關塔那摩虐待囚犯的那些記錄,布希這番話的真誠度就會受到質疑。然而,這卻是華盛頓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使用人權作為武器來進行政權更迭,並擴展美帝國主義。

  值得注意的是,正當穿著袈裟的僧侶們走上緬甸街頭時,五角大樓開始實施代號為馬拉巴爾07的美印聯合海軍演習,參加演習的還有澳大利亞軍隊、日本自衛隊和新加坡軍隊。美國展示了第七艦隊的實力,部署了「尼米茲」號和「小鷹」號航空母艦以及「考彭斯」號、「普林斯頓」號導彈巡洋艦,還有不少於5艘導彈驅逐艦。

  美國支持下的緬甸政權更迭、華盛頓通過印度和本地區其他盟友越來越多地向本地區投送軍事力量,這些顯然都是北京考慮對緬甸軍政府政策的影響因素。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06: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