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馬英九的接班布局揭密:誰是下一個馬英九(下)

[複製鏈接]

410

主題

1293

帖子

819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1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rcj 發表於 2010-3-17 10: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記者會上,胡志強頭纏紗布,滿面擔憂,帶著眼淚喊出了一句「拜託大家救救我太太!」,讓現場鴉雀無聲,有女記者帶著哭腔喊出:「市長加油!」

也從此開始了一場華人世界為邵曉玲祈福的活動。夫人病重期間,胡志強打算辭去公職專職照顧太太,展現了華人世界政治家裡少見的重愛情的一面。

他的言行也讓他當選當年度台灣夢中情人的頭名,而此前這個位置一般都是留給金城武這樣的大明星。

在胡志強仕途中,擔任過外交官、部會首長、民意代表和地方首長,對於一名政治人物來說,他現在只缺「中央」的經歷了。

2009年的台灣縣市升格計劃成為他仕途新的轉折點,按照新的行政區劃,台中市和台中縣合併成為新的台中市,並升格為「直轄市」。

原本按照規定,干滿兩屆市長的胡就將離開市長這個位置,但是新的行政區劃卻讓他有了繼續待在台中的機會——他可以繼續參選新的台中市長。

黨內同樣具有政治實力的桃園縣長朱立倫卻因為升格失敗,不得不在任滿后離開桃園縣長位置,現在也已經是「行政院」副院長了。

對於新的台中市這樣一個位置,民進黨同樣熱望,傳聲望很高的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將競選台中市長。

升格台中市也被外界視為馬英九打擊蘇貞昌和胡志強的手段——通過輔選胡志強,讓胡繼續留在台中,阻斷他北上之路,同時若國民黨勝選,蘇貞昌的政治空間將進一步被打壓。

外界形象的稱之為「攔胡滅蘇」。

在馬英九接任黨主席的國民黨大會上,胡志強並沒有參選中常委,甚至傳出他有退休的打算。

馬英九和胡志強,40年前的胡大哥和馬小弟之間也在發生著一些微妙的關係。島內資深傳媒人陳文茜形容這兩個年紀相仿的政治人物是互有「瑜亮情結」。

作為最具實力的接班人候選人,胡志強和朱立倫為政風格大有不同,但他們的政治偶像卻都是丘吉爾。

面對2012或者是2016,不論是對於台灣,還是對於國民黨而言,「丘吉爾」只需要一位。

會是誰呢?

台灣的路雖然很辛苦,可最堅固

——對話胡志強

本刊記者 萬靜波 張歡 實習記者 陳小瑾 發自台北

在一堆爛蘋果中選一個吃

人物周刊:台灣藍綠對抗、撕裂民眾的狀況,是不是已經過去了?

胡志強:我希望退潮,我有權利這樣講。政治人物如果靠團結民眾得到支持,他就是政治家;如果靠分裂民眾來得到支持,他就是政客。前一陣子的對立,雙方都有責任,不過始作俑者,或者從分裂當中得到利益的是誰?大家心裡都有盤算。

為什麼現在會覺得和緩,因為以這種方法來爭取選票的作風,已越來越得不到民眾的支持,老套嘛,民眾漸漸厭惡這種做法。

我不愛罵人,我選舉時也不罵人,我認為台灣的選舉就是罵人啊、抹黑啊,甚至於造假、污衊,選民真可憐,在一堆爛蘋果中,要選一個蘋果吃。

人物周刊:這正是我想問的問題,台灣在整個華文世界率先實現了民主轉型,那麼台灣這20年的民主實踐,得和失,或者說經驗和教訓是什麼?

胡志強:今天讓我們平實來講,談民主,大陸跟台灣不一樣。台灣有兩個比西方先進民主國家還激烈的東西,一是反對黨,二是媒體。

一般的民主國家,當然一部分是靠自我的檢討和反省,但更重要的是靠反對黨和自由的輿論。大陸沒有,它可以把經濟帶到這麼好,它可以把民意放到這麼重,我覺得是另一個策略的發展。

我又想到另外一個問題:台灣沒有這麼民主的時候,跟大陸現在狀況相不相同?沒有強而有力的反對黨,沒有激烈而不一定要負責的輿論,一樣能做得很好。你敢貪嗎?你敢對民眾不好?要追究到底啊!差不多就是30年、20年前的台灣。

民主是好是壞,總要歷練,要接受挑戰。台灣往這個方向走,總會有一些別人看起來擔心的亂象,不過,這是在民主成長當中必須付的代價。

我們也付出很多啊,我是民選的,每天忙得要死,跑來跑去很多地方,可是,這就是民主。

如果沒有經過民選,我一定不會想到民眾這麼重要。我覺得無論大陸或台灣,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朝民眾的利益和民主前進。這個路,我們也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猜大陸走怎麼一條路。結果很重要,當然我也要說,過程也很重要。沒有民主就一定沒有好的領袖嗎?也未必嘛。

人物周刊:李敖先生對台灣民主有所批評,他甚至認為台灣是假民主,您覺得這種不成熟的民主階段何時可以過去?

胡志強:只有選民可以決定這一點。

當選民開始厭惡口水、抹黑、污衊……譬如說我,我不做別的事情,給我資料說選舉對手做過什麼壞事,我都不談。我只談自己怎麼做,怎麼做好,他是不是壞人不重要,我怎麼做好最重要。

每到選舉就有些人把大陸拿出來打屁股,認為打得越凶票越多,有沒有人信呢?有,少部分人會信。當選民慢慢唾棄這件事情的時候,選舉就會越來越成熟。選民看到你財大氣粗,廣告你最多,街上看榜你最多,然後覺得說,花這麼多錢,將來要不要把錢弄回來啊?

像我們這種不罵人的都能當選,我沒錢做廣告,你叫我花幾千萬台幣去做廣告,我寧可錢捐得多。我常常想跟選民講,你選我,選我你佔便宜。有的人不是啊,有的人選上后,是他要佔便宜。

媒體真的可以讓你少犯錯

人物周刊:大陸學術界一直有討論關於民主制度的實現路徑,大陸也在搞漸進式改革,您怎麼看?

胡志強:大陸內部的討論我不太清楚,西方基本上討論的是兩種:一種是美國式的民主與改革;一種就是李光耀倡議過,儒教式的東方民主理念。

換句話說,新加坡式的民主和西方民主是不一樣的,它帶來的不利絕對是最高的,可是選舉沒什麼不公平的。坦白說,它的人民群眾黨,硬是每年得到9成多的選票啊。好,你怪它新聞不開放,你認為它的政黨也不開放,就跟我剛才講說大陸的感覺很像,可它覺得它這個民主模式非常好,適合東方人。

話說回來,台灣、日本走的完全是另外一條路。人權至上,全面開放。不一樣的路,看結果吧。

到現在為止,我必須講,好像凡是沒有走人權至上、全面開放的,都會被開放的認為離經叛道,這你同意吧?李光耀受多少批評啊,找不到西方支持者。

我也坦白跟你說,我認為台灣走的路雖然很辛苦,可到最後我認為它最堅固,如果不走這條路——人權至上、全面開放,萬一產生的領袖有了誤差,誰來制衡他?

我自己在政府裡面,對媒體不能說不了解。我常常講的一句話,就是說你可以不喜歡被媒體批評,但你只能接受。為什麼?因為媒體的批評,真的可以讓你少犯錯。反對黨有時候罵我罵得沒有道理,給他罵嘛,有道理你就聽、改嘛,沒有道理不要計較,就是這麼回事。

人物周刊:您曾擔任「新聞局」局長,那時是否已有這樣的自覺,對媒體寬容?

胡志強:我當年到「新聞局」,第一次主持記者會,同仁準備了資料給我,替我做筆記,我要去發言了,他說,這是你要講的,這是千萬不能講的,這是可講可不講的,一個單給我。

我說什麼叫「可講可不講」?他說,他問你就講,不問你就不講。我說我何必等他問,既然可以講,我都講嘛。他萬一沒問我,這信息就沒出去,沒出去對我沒什麼好處啊!

我又告訴他們,記者來採訪是他喜歡你?是他愛你?不是啊,是他的採訪主任、老闆、長官派他出來的。你今天這個也不評論,那個也不說,他回去還是要寫啊。第二天你生氣:怎麼亂寫啊?問了你你不評論嘛。所以我一定儘力講。

不欺騙、不誤導、不利用,就是從我那時候開始的。到現在為止,我絕不說謊。有的問題怎麼會告訴?你當我是傻瓜啊。可我絕不騙你,從我嘴裡出來的一定是真的,不是假的。

少政治,多經濟,兩岸都一樣

人物周刊:您怎麼看兩岸關係?是不是以後就會一帆風順了?

胡志強:我認為應該跟著需要走。從市場經濟的觀點,所有政治的決策,都要跟著需要走。政治跟著經濟走,有什麼錯。政治如果妨礙了經濟的互動,我們就要注意。我覺得兩岸的互動,少政治,多經濟,以需要來指導兩岸的良性發展,然後按部就班去做好。如果以這個大方向走,我對兩岸的未來絕對是樂觀的。

人物周刊:請評價這一年來馬政府的表現。

胡志強:我覺得馬政府上台以後,做得最好的就是兩岸關係的互動。最近有個民調——大部分的台灣人民認為兩岸不會再打仗。這顯示了兩個現象:第一,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讓大家覺得兩岸和平有希望了,減少了這方面的誤解,不容易;第二,更值得回味的問題是,兩岸這麼開放下去,民眾會認為「台獨」的潛在市場會降低,既然降低了,更不會有武力衝突。

人物周刊:你和他是好朋友,您怎麼看他?

胡志強:非常努力,說他能力不夠的人會跌破眼鏡。有人說他決心不夠,他絕對有魄力,只是他要考慮很多人意見。

他求好心切,所以有些人認為他好像衝勁不夠,但是他絕對可以一步一步、穩定中求進步。他不會為了求進步求表現,讓整個社會傾斜,他不是這樣的。

不是因為我們是朋友,我真這樣想。當時我講周美青是最好的「第一夫人」,沒人信啊,他們都不認識她,我最早講的嘛。情人節那天我把周美青從台北送到台中來,讓她一下成為全島的注意點。

談婚姻、妻子和孩子

人物周刊:問個輕鬆的問題。您年輕時做書生,怎麼能找到這麼漂亮的太太?

胡志強:是啊,以我太太在台灣出名的程度,怎麼會嫁給一個窮小子。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從小認識,雙方家長認識,後來雖然沒有往來,也算青梅竹馬。

我太太從來不是一個嫌貧愛富的人,她在最紅時也沒什麼花邊新聞,從來沒有穿名牌、戴名牌。老老實實的人當然會做老老實實的決定,嫁給老老實實的人。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做個教授,只是人生的路程未必是自己能夠控制的。

人物周刊:太太出車禍時,你掉淚,說「拜託大家救救我太太」,政治人物在公開場合顯露對妻子的愛,這在華人世界很少見。

胡志強:你講得簡單啊,我當然也會失控、失態。我進醫院3天了,沒有見記者,哪有心情見。可記者就天天守在那裡,24小時守。他們說你出來開一個記者會,我們決不問問題,你講完就走,我就心軟了。

他們事後告訴我,胡志強太會開記者會了,一定會抱一大堆圖表,提供我太太血壓什麼的,像發言人一樣。沒想到我什麼都沒有,就出來了。我說很對不起啊,這幾天沒跟大家見面。你們都要我出來,我也不知道要講什麼啊,然後就失控了。全場寂靜,居然沒有一個記者問問題,只有一個女記者喊,市長加油!

人性啊!那個時候,沒有記者,沒有市長;沒有媒體,也沒有政治人物。

人物周刊:您有一個在英國做演員的女兒,很有意思,我們想聽聽您的為父之道。

胡志強:我對每一個人都尊重。憑良心講,尊重當然是雙向的,你尊重別人別人就會尊重你。我反對過(她當演員)。因為她媽媽是演員,我追她媽媽時,非常了解演員的辛苦。我就想,會不會10年後她說,終於演到一個電影了——你看那個鏡頭裡,從後面數第15個頭,從左邊數第126個,背面,那個就是我。

但她喜歡啊。我對小孩的態度到最後是一個觀念——放手是成長的唯一途徑。

很難啊,講得容易,太愛他們了。可是到最後,你就是要讓他長大,不讓他摔兩跤,怎麼成長?

怕熱就不要廚房

——台北政治觀察記

本刊記者萬靜波張歡發自台北

為什麼是「馬立強」?

在台灣,馬英九、朱立倫和胡志強,已有了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馬立強」。這本是21世紀初以幽默市長著稱的胡志強在一次3人共同出席場合的玩笑之語,取諧音「馬力強大」之意,最後竟不脛而走,咸為台灣民眾、時事評論家們所認同。

這3人均以洋博士、海歸、大學教授、形象清新著稱,然而擁有類似條件者,國民黨內並非僅見,比他們早一輩的政治人物如連戰、宋楚瑜等不論,剛剛離任的「行政院長」劉兆玄、現任台北市長郝龍斌等也都具備。如果是讚譽他們的個人才能,也不靠譜,在民選制度早已深耕廣種的台灣,哪一個縣市長乃至鄉鎮長沒點吸引選民的真工夫?

在記者看來,這個稱呼的出現,不是偶然,也並非巧合。對大陸讀者來說,要理解「馬立強」這個生造詞的背後內涵,不妨先釐清台灣發展史,特別是世紀之交的台灣政黨選舉史的由來。

1987年台灣解嚴后,島內政治、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民進黨通過合法的選舉鬥爭,不斷從原本掌握執政權的國民黨手裡接收權力。1994年,台灣首次直接選舉台灣省省長、直轄市(台北、高雄)市長,同年還通過「憲法」增修條文,直接選舉台灣領導人。陳水扁就在這一年當選台北市長,「中央政府」所在地首次由反對黨擔任市長。

1997年是民進黨搶班奪權進程中具有標誌意義的一年。當年的台灣縣、市長選舉,23個縣、市長中,民進黨獲得12個席位,首次超出國民黨。南台灣縣市全面由民進黨執政,綠色執政版圖首次出現。國民黨僅保有幾處落後的邊陲縣市。台灣民眾對國民黨的失望和怨憤,通過這次選舉表露無遺。

追究國民黨一路敗選的原因,既有時代風潮的大勢所趁——任何一個失去人心的政權敗落,都有洶湧澎湃的民意反對,其次,國民黨長期執政帶來的僵化印象、保守氣息、官僚主義作風,由李登輝在威權轉型時期造成的黑金政治,以及趙少康、宋楚瑜等先後出走另組政黨帶來的內部分裂,都是主因。不要說市民階層和青年團體,就是普通黨員也對國民黨失去信心。

這就是1998年台北市長競選馬英九終於勝出的意義所在。當時如日中天的在任市長陳水扁,施政滿意度高達7成。而被國民黨內公認為唯一有希望擊敗陳水扁的馬英九(胡志強是國民黨的第二備選),最初卻對政治有些心灰意冷,此前他在「法務部長」職位上發表了「辭官退選」聲明,表示以後「專心教育,不涉政事」。因此當他終於同意代表國民黨參選,並擊敗陳水扁時,他為國民黨帶來的振奮可想而知。

這也是胡志強和朱立倫2001年從民進黨重圍中闖進台中市、桃園縣首長寶座的意義所在。2000年陳水扁登上大位后,國民黨全線潰退,除了「立法院」外幾乎失去了全部政治舞台。這時,只有「馬立強」等3人還有空間揮灑,特別是他們的二次當選,既表明了他們的實力和深孚民望,客觀上也保證了國民黨勢力這幾個重要市縣的繼續在場(台灣其他主要市縣如高雄市、台北縣等,悉數落入民進黨口袋)。從國民黨的立場來說,「馬立強」等人實在是國民黨的中興重臣。

普選制度下,政治人物的實力,全憑選票說話。政治人物的命運,也交由民眾決斷。權力的來源,不再是自上而是自下。權力的退出,也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和平交接。從2005年起,國民黨的黨主席選舉、中常委選舉等,都實現了黨內初選、黨員直選的制度革新。這也是馬英九廣受泛藍支持,最後能贏得2008選戰的民氣基礎。

政治強人時期的獨裁專斷、威權轉型時期的大老話事、密室交易等政治文化傳統,正逐漸喪失存在的土壤。這是我們考察國民黨政治所帶來的啟示。

沒有圍牆的政府

在台灣採訪政治人物,僅從地點而言,都是很難得的經歷。

採訪朱立倫先生,地點約在了台北八德路的國民黨中央黨部,這裡遠離市中心,沒有繁華商店,道路也不寬闊,樓房高約十餘層,也就相當於大陸某個地級市的區級機關辦公樓水平,但和四周低矮的民居相比,已算是鶴立雞群。他的幕僚、桃園縣觀光行銷處處長的陳國君先生特意聲明,你們到了一定告訴我,我來接你們。

起先我們以為這是客套話,後來才知道這是「不得不」:先從中央黨部的入口處乘扶手電筒梯,上到二樓,然後再進電梯下到地下一層,再經過狹窄、僅容兩三人擦肩而過的曲折迴廊,終於進到朱立倫辦公室:沒有窗戶,近20平米,僅有的傢具是黑色大辦公桌、書櫃、大班椅、深色的三座會客沙發。這已算闊氣了,緊挨副主席辦公室的,是國民黨青年部、大陸工作部等了解國民黨歷史者聽來赫赫有名的機構,每個部門只有10平米左右,幾個黨工和幾張電腦桌,房間里已滿滿當當的容不下外人了。

採訪台中市市長鬍志強,同樣如此。採訪地點最早約在了台中市政府。已有近百年歷史的台中市政府,白瓦紅牆尖頂,是日據時代修建的「台中州廳」,從殖民時代迄今,一直被徵用作政府機構的辦公樓,外觀華麗輕快,一直是台中新人結婚的婚紗照拍攝地。以建築論,這棟三層樓房子不失美觀大方,但真正在裡面辦公,卻未必舒適:沒有中央空調,回形走廊,窗戶洞開,還必須開門辦公以接待市民來訪,想想看,常年平均氣溫都在20多度左右的熱帶氣候,穿襯衣打著領帶的記者沒多久就淌下了汗。這棟建築的使用效率頗高,除了警察局等在外辦公,市政府所轄的多數機構都在此辦公。

拜訪其他政治人物的場合,也都大同小異:採訪時任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先生,是在他開封街的私人辦公室——伯仲文教基金會所在地,同時還兼他二子——台北市議員吳志剛的受訪服務處,在一間不起眼的辦公樓的頂樓。這是棟商住樓,還有其他住戶。樓下只有一個上了歲數的老伯值班:「哦,你們找伯公(台灣人尊稱吳伯雄先生為伯公)啊,他來了,已經上去了。」這是周六早上,出入的人很少,伯公沒帶警衛保鏢,一大早就到了。

採訪「立法院長」王金平是在他的辦公室。這個台灣最高民意機構的辦公樓,外觀似乎還比不上台中市政府,兩層小樓,裡面的院子另建有議事廳等建築,但看上去怎麼也不像能容納100多名議員開會、辦公及助手們接待民眾的場所,在「立法院」門房作了登記就進去了。

王金平的會客間也同樣簡陋。內外間加在一起不過四五十平方,沙發看上去已用了多年,布套漿洗得發白,牆上掛了些字畫,也就稱得上乾淨簡潔而已。一群年輕的台灣電視記者堵在門口,長槍短炮地候著。王金平好不容易從記者叢中擠進來,身為董事長,他要先為「台灣民主基金會」錄製宣傳短片。助理人員高效率地給王整理頭髮,有女記者向王院長開玩笑:院長,今天這麼精神,有沒saidou(化妝)啊?」王金平一揮手:「不會啦,一直都這樣子啦。」於是,記者們和王院長都哈哈一樂。

綜而言之,在台灣除了軍事機構外,大多數政府機關、公家辦公場所都是敞開的,沒有圍牆,不需要荷槍實彈的武裝衛兵保護。市民可以在每個政府機關門口唱歌跳舞,不必擔心會遭盤問。「總統府」也向民眾開放,只需登記就可以參觀部分區域,每3個月會向民眾和遊客全面開放半天,記者甚至看到有同學在裡面跳街舞。

據說但凡有市民進入辦事,政府辦公人員都會起身迎接,用敬語,端座倒水。記者沒有實地體驗,只能就此引述台灣當地朋友的描述。

威權時代,政治力量是社會的中心,控制最重要的資源;民主時代,政治力量則日益邊緣化,從中心向邊緣放逐。過去的國民黨中央黨部,位居「總統府」對面、緊靠凱達格蘭大道的一棟景觀絕佳之大樓,現在賣給了長榮集團,中央黨部的牌子換成了「張榮發基金會」,被搬到了台北東部的八德街。何也?黨庫不再通國庫,為給黨工發工資,就得賣房子還債。

老蔣時代,蔣介石先生住在西北郊外、陽明山腳的「士林官邸」,只要他到「總統府」辦公,從「士林官邸」至「總統府」一線就全線戒嚴,交通管制,可苦了沿線上下班的市民。今天,「士林官邸」已經成了向市民開放的公園,「總統官邸」也搬到了「總統府」一路之隔的對面,確實沒有「士林官邸」的舒適氣派,但再也沒有了針對小民的交通阻塞。

其實,引起這一切改變的,不靠嚴刑峻法,不依賴紀律說教,也不必仰望聖人當道、人心浸潤,一項制度的建立就能解決問題:政府使用的每一分錢:小到買不買沙發,牆壁要不要裝修,大到要不要赴海外考察,買不買新辦公樓,都要由議會批准。批准了,可以用;不批准就用?想想陳水扁坐困土城看守所的醜態吧。

怕熱就不要進廚房

對初次造訪台灣的大陸客人來說,最值得看的,不是101大樓,不是阿里山日月潭,不是士林夜市的小吃,不是墾丁海灘,而是競爭激烈的電視媒體現象:多達上百個電視頻道,第一時間播出、全無剪輯的現場直播,或歪曲煽動、或理性冷靜的名嘴政論節目,嘉賓甚至可能大打出手的談話現場,觀點截然對立的藍綠電視陣營,這裡有著全世界新聞報道難以見到的衝突、快捷、火爆和八卦。

就如何看待台灣的電子傳媒現象,各界評說各異。就記者的採訪所見,有政治人物認為「要是邱吉爾在世,來到台北,一定會對這裡的媒體厭惡至極」,有的人徒呼奈何,有前輩記者慨嘆「沒想到民主到來后居然是這番景象」,更有人評說是「台灣之恥」,還有朋友建議,「大陸未來一定要充分借鑒台灣經驗,不要一開始就發放過多的電視台營運牌照」。但更多的意見認為:新聞媒體是促成台灣政治轉型的重要力量,傳媒特別是電子傳媒的娛樂化和口水化,是台灣社會由亂到治過程的必然現象,不必大驚小怪,也不必太過悲觀失望。

這裡無法細述台灣新聞史和台灣當代政治轉型史的關鍵節點,僅以去年7月底記者訪台期間,所看到的電視新聞和政論節目的主要聚焦點做一分析。

2008年7月28日晚,「鳳凰」颱風襲擊台灣,頓時在台灣社會引起波瀾,數十家電視台隨即展開新聞大戰,隨後幾天里,電視新聞的主要議題如下:

災害的損失情況。台北市福華里里長李振貴投訴:政府「水門關閉通知慢」,造成車輛在街道上被淹。有老人死亡,由此開始對政府責任的追問。台中縣烏日災民林某對電視鏡頭喊:誰向我道歉?還有新聞質疑:颱風年年有,為何台南等地政府主導修建的防颱風工程還是容易出現滑坡、不堅固等漏洞?

台灣氣象局口播失誤,把「小颶風說成中颶風」而遭來批評。「行政院長」劉兆玄出來安撫:氣象局同仁也很辛苦,沒必要道歉。由此引來名嘴開炮,楊憲宏在《2100全民開講》上點名批評「劉揆」,張友驊認為:氣象局不該推卸責任;政府應該公開救災款項的使用情況。「劉揆」在出席一個科技論壇時自嘲:還是當教授好,真不想干院長了。」結果再被媒體狂轟為「假惺惺、戀棧」。

傳媒批評的焦點漸漸集中在各地的縣市長身上。台北縣縣長周錫瑋周五晚到南京公幹,颱風一來,提前兩天結束工作,周日晚即趕回。台中市長鬍志強到「邦交國」馬紹爾訪問沒趕回,被批評為「外交比救災重要?」連帶著馬英九也被批「包庇」。

炮火最後集中到了國民黨籍的台東縣女縣長鄺麗貞頭上。她於7月23日率團赴歐洲考察,由於沒趕回指揮,媒體因而質疑她「未苦民所苦」。她的母親隨同出訪,有人檢舉是花公款。台東地檢署隨即前往台東縣政府調閱資料,發現她上任兩年3個月,共「出國」8次,平均一季一次,花費1,100萬餘台幣。有電視評論說,鄺任內多次「假考察,真觀光」,有為選舉收買人心之嫌。8月5日晚,返台的她被迫在記者會上鞠躬道歉。綠營人士進一步攻擊馬英九「薦人不當,應站出來向台東縣民道歉」。

鄺麗貞一行15人12天花費300萬新台幣(合人民幣60萬餘元,人均花費4萬元)。由此展開了媒體對各縣市長「出國」次數和費用的追剿。連帶著「立法委員」的旅費情況也被曝光:每個「立委」一年兩個會期,每會期可報銷差旅費16萬新台幣,合計一年可報銷32萬。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3: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