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花個三億五億翻譯一些國外大學教材,遠比買幾千億美債券更能影響中國發展

[複製鏈接]

52

主題

122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牛律博導 發表於 2010-3-9 12: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翻譯海外大學教材與否,對中國發展影響的分析



1.        為什麼要翻譯西方大學教科書

我國大學教材知識老化, 於現代知識理論嚴重脫節。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從日文翻譯成漢文一些書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我國曾一邊倒地翻譯前蘇聯一些書籍。我們的大學教科書基本建立在這些日俄文翻譯的基礎上。且日俄文的許多東西也是從西方翻譯而來,當時來講在世界上已不算先進,況且又經過這麼多年。 儘管不斷的零星翻譯幾篇文章, 打補丁一樣加入我們的教科書里。 但因為整個知識體系的老化與不系統, 牽強附會的加入一些東西, 使整個教科書更加缺乏條理, 晦澀難懂。

翻譯世界水平的大學教科書, 是我們大學教育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的最快, 最直接方法之一。我國大學教育現狀是,許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 而現代企業需要的人才又極度缺乏。這就是我們的高等教育與當代企業標準脫軌的具體表現。 同樣的投資與辛苦培養出的人才,卻不能當人才使用。其中教科書理論知識的陳舊,起碼要負一半責任。我國每年約畢業500萬大學生, 如果這些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與當今世界先進的知識水平相一致, 這個力量相比較每年派出的留學生而言, 大得多了。

我們的高等教育與科研機構,急需一個體現當代最新知識水平的平台。站在這個平台上, 我們對世界先進技術的理解,學習及引進就容易的多。因為視角和起點高度都相同了。有了這個平台, 也相當於我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的各項研究發現就會具有當代的先進水平, 再不用閉門造車,少走彎路。目前, 許多大學或科研單位里的研究項目,不少早已寫入國外的大學教材。而這些人還在做著不必要的重複勞動。一旦有了翻譯之教材書,就會杜絕這些低水平的,浪費性重複勞動。 他們會站在一個新的, 具有世界水平的高起點上去搞科研。我們經常聽到某項研究與國外相比又填補了一項空白,其實有些空白已經寫入了國外的大學教課書,不需要研究填補,拿來就行了。

在充分消化吸收翻譯教材的基礎上, 幾年之後, 我們就會有自己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教科書, 既包括先進的知識體系, 也包括合理的條理結構。但不要指望沒有全版的翻譯就能達到這個水平。 因為裡面的知識點,條理結構,需要時間去吸收消化。不同讀者看,有不同的視角。所以要讓所有的人, 都有機會接觸原文原貌,而不是僅讓幾位專家學者有機會接觸, 才會對以後各種相關書的出版發揮深遠影響。

一旦擁有這個知識平台, 我們就可以永遠保持在一個高水平之上。 有人說書翻譯出來很快就過時了, 其實不然。因為第一步翻譯是最難的(以至於翻譯了上百年, 也找不出幾本完整系統的譯書)。 以後要跟進國外的新版本, 只需稍稍改動,要簡單的多。反正新版本,舊版本都需要付版費。當科學理論有新的進展,零星的文章翻譯, 就可以跟蹤世界的最新動向。 因為整體站得高了,相關理論都明白。

相比較其他國家和地區, 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知識交通管道不暢。如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新加坡等許多國家,大學教學使用英文,甚至是西方的原版教材。他們的發展儘管整體水平低,但高端技術人才卻是自然地跟著西方走。我們則不一樣,由於語言的隔閡, 我們的高教相比較而言,是在自己的一個相對封閉的小圈子裡, 不能及時趕上世界腳步。即使有一批人留學, 使用外語, 甚至請西方外教,但這個接觸面仍十分小,是用一些「點」與西方「面」的接觸,知識傳播速度慢。但如果我們的學生和科研人員擁有與他們相同水平的知識背景,那情況就完全改觀了,那就會變成面與面的接觸,知識交流會快且暢通。

我們的教育改革包括兩個方面, 理論體系和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與國傢具體情況聯繫較緊密, 人才培養及方法探索需要較長時間。 但理論體系則更具普遍性。 將當今最先進的理論體系選出來,實行拿來主義,可謂是一種最廉價、最直接也是最快實行普及的方法。

知識的引進比文化出口重要。我們現在提倡弘揚民族文化,這很好。 但引進更重要。 文化輸出可以提高我們的國際聲望和知名度,是軟實力。但引進文化知識卻可以使我們的文化知識更具生命力,更與國際接軌。它的直接結果是轉化成了生產力,提高了我們的硬實力。而最終的話語權是硬實力。引進教科書就可以提高我們的硬實力。

如同我國的改革開放一樣, 把先進東西引進來,加以吸收, 在這個基礎上, 在加以創新,才有了我們製造業的今天。我想對外國的先進理論知識也是一樣,我們在他們高等教育知識體系的最高處,齊刷刷地平著一切,全部搬過來,再加以吸收創新,搞出自己的體系。我們的大學生將從此與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生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其影響力將達幾十年, 上百年。

2.        為什麼選擇大學教科書,而不是其他高科技著作

教科書的理論知識多為定論的、成熟的。
它具有普及性,是一個系統的、通俗的知識平台。可以作為各門類學科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而不是僅為少數專家,學者做研究之用。整個高等教材的引進,可使我國的發展不再局限於某一項,某一點的引進、消化、發展,而是如同提速的火車,整體的、方方面面的齊頭並進,快速發展。
我國每年有500萬大學生畢業,而大學生又處在國際間競爭的最前沿。用先進的知識普及他們, 是最直接的著力點,力量強大。

3.        可能遇到的阻力

首先是那種打著民族及民族自尊的旗號, 盲目排外者。這些人思想保守, 會情緒化地、盲目地排斥外來的東西。其表現形式是自尊與愛國,其結果則是不折不扣的誤國。他們認為直接拿來是丟臉的事,或認為是外來文化的侵入,什麼事情都從頭再來就好。這不是明智之舉。但這股勢力有很有市場,會延誤我國的發展步伐。知識, 特別是自然科學, 是世界性的, 是全人類的,不存在外來不外來,只存在你得到了還是沒有得到的區別。正如當今各國互相實施技術封鎖,都是竭盡全力的挖掘對方的知識技術最高點。如果明天它把今天的新技術寫進教科書廉價處理時,你就不要了嗎?我們應當知道,許多西方已經寫進教科書的東西,我們今天還沒有掌握, 還在攻關和填補空白。我們吸收眾長是為了發展, 吸收別人先進的東西,是為了超越別人。 不能讓這些毫無益處的民粹的東西去阻礙國家的正常發展。

認為浪費。 與其翻譯教科書, 不如買點專利實惠。花幾個億買幾項專利,買幾架飛機,都很難與給每年500萬大學生打造一個與國際先進知識體系接軌的高教平台、使整個知識體系向前平推幾十年相提並論。這關係到我國的後續力量與核心競爭力。節省, 省不來國家實力。歷史會證明, 這筆錢花得會像一粒種子與萬頃良田一樣具有戰略性的、深遠的歷史意義。

既得利益者的阻撓。 目前所使用的教科書的編者,留過學或能讀懂一些外文資料的各科權威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教科書編者的身份可以使他們成為權威,海外留過學或能讀懂一些外文資料, 然後提出一些與國內同行不同的見解,也可使一些人成為權威。因為一旦翻譯教科書的到來, 大家水平的同步提高, 可能會使得一些權威不再權威,他們難以接受。當討論高等教材引進與翻譯的時候,這些人又是主要發言者。阻力應當不小。

自是自滿者,得過且過者。他們認為我們的水平已經夠高了,頂多需要修修補補,不翻譯外國的教材也能過。這些人不認為有必要去吸收別人的長處,他們沉醉於過得去的水平, 而沒有想著去博取眾長,使自己出類拔粹。
盲目樂觀者。他們認為零星的、不系統的翻譯,加上留學人員與部分外教,還有部分高校已經部分採用外國原版教材,這些會使我們的知識體系很快趕上。其實這些人低估了語言的隔閡,不要說國內高校的學生,就是在海外呆幾年的留學生,讀起外文來也相當吃力。(我當護士幾年,英文在華人中算好的了,尚覺如此)所以留學生應付考試基本上都是著重課堂筆記,通讀課本的幾乎沒有人。這樣直接的後果是,國內學生或學者,即使英文資料擺在面前,也基本上接受不了太多東西。而留學人員或外文較好者,讀的量比較起母語來講,也少的多。但如果有漢語譯本, 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4.        為什麼要國家主導

這項事業十分龐大, 沒有國家強有力的扶持,幾乎不可能成功。上億元的資金投入, 成千上萬的各個學科的專家學者的參與,整個國家範圍里跨行業,跨學科標準的制定, 從版權到翻譯出版, 需要數年時間的長周期,以及最後出版發行上的政策扶持,沒有政府強有力的參與,實在難以想象。許多書部頭非常大,如醫學的內外科, 使足以讓幾十上百人忙活幾年時間的。還有一些學科本來就冷門, 投入大, 回報少,需要國家政策扶持。這麼宏大複雜的事情僅靠民間或個人,是不現實的。大的學科,民間及個人能力有限, 譯不出來。零散地譯出一點東西, 多會是取一丟九, 標準不一,水平參差不齊。只要看看我們幾百上千年的歷史上有沒有, 有多少系統譯來的大部頭的學術書籍, 就會明白。過去沒有完成的, 僅靠民間,再過100年, 200年, 我們還是不會有。現在就是我們結束這個宿命的時候。

國家參與不但可以迅速地完成,而且是統一標準地,將各學科門類的教科書,斷層般的、齊刷刷的平移到中國來。

從世界歷史上看,成功地大規模翻譯國外教科書的,我國五十年代中期從前蘇聯翻譯應當算一個。儘管水平不算太先進,但至少打下了一個不錯的基礎。另一個成功的例子當屬日本的明治維新,當時的日本看到自己的落後, 奮起直追,從自然科學和教科書開始, 大量地翻譯, 持續了十多年(一說二、三十年),終於成就了一個發達的日本。中日在歷史上大規模的翻譯外文書籍, 都是在強有力的政府的主導下完成的。 今天這個有時效性的歷史機遇, 有落到了我們的強有力的政府頭上。

在這裡我想分析一下政府權力相對分散的國家。 就拿最強的美國來說, 大規模去翻譯其他國家教科書也難以想像。大學都已私有化, 對於教材的選擇, 每個學校, 包括每個學生的選擇都不同, 都是市場驅使。如果想來個用幾年時間,聚集成千上萬的不同學科專家學者去譯書,幾乎不可能, 更不要說其他的國家。所以說這是一個有時限性的機遇。 如果有什麼顧慮,想「摸著石頭過河」的話,可以翻譯了放入各大學的圖書館。 但不能沒有這些教科書的中文譯本。 只要有中文版本在中國,一切都好辦。也算抓住了歷史機遇, 給歷史一個交待。

再來美國集中了世界各地的人才,這些人才使用世界各地的語言,加上發達開放的社會環境, 他們的知識體系也是集世界之大成。他們的科技與核心競爭力不言而喻。他們是經過200多年充分吸收歐洲與世界文化精華髮展而成的。也許100-- 200年之後中國也會達到這個水平,問題是如何讓這個過程能快一點, 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5.不這樣做的後果分析

有沒有翻譯西方教科書對中國發展, 是提前幾十年或是滯後幾十年的影響。不藉助這一推力, 中國仍在慢軌道上發展。

中國可能會永遠地失去這樣一個歷史機遇。我國目前的政制體制, 可以使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並且需要一個相對安定的內外環境,一旦我們的國家也象其他的所謂民主國家一樣,中央權力下降,不再具備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到那時,這種短時間,系統地大批翻譯的機會可能再也沒有了。即使有人想做,有人出錢,也未必能辦得到。所以這個事情拖不得, 一拖很危險。

其他的語言和知識體系更世界化的國家,可能會奪去我們的發展優勢。比如說印度, 大學是英語教學,直接使用英文原版的教材。目前印度的一些人才與科技優勢已有所顯現。一旦當中印這兩個人口大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所孕育的製造業發展階段過去之後,印度的后發人才優勢, 有可能將中國遠遠地甩在後面。到那時候我們還有奮起直追的機會嗎?

不翻譯書,中國不僅沒有節省錢,相反的卻是極大的浪費。中國培養的大學生不具備國際化的知識體系基礎,畢業即失業。我國的企業的國際化步伐將減慢。吸收世界先進技術將會非常慢,事倍功半。國內許多科研機構仍在重複著早已被國外寫入教科書東西, 我們的留學人員, 也還是出國后先補習西方教科書里基本理論。對國家, 對個人, 在時間和經費上都是巨大的浪費。以資金為理由,來否定這個問題,將使中國失去機遇,非金錢能衡量。

6.        操作過程的一點建議(想法)

發揮國家的主導作用。 由教育部組織,跨大學、跨學科人員的參與, 保證質量, 限時完成。
讓海歸人員充分參與。有許多人在國內讀完本科, 又到國外讀相同的或相近的本科。這部分人對中外教科書里的概念異同, 優缺點,理解最透。他們的參與不僅能提高翻譯的準確性, 而且有利於新標準的制定(不必拘泥於過去的標準概念), 糾正一些不正確的、不恰當的,經過多種文字的多次翻譯搞出的大量晦澀難懂的概念和名詞。如果有可能, 盡量聽取一些港台專家的意見。一來華人世界里有一個儘可能統一的標準,再來他們已有的名詞概念有許多比大陸原有的翻譯準確。科學與知識, 沒有必要來你我區別。

每個學科相同課本選擇, 不要少於兩本,最好三本。這樣一來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印證,會使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及新教科書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二, 國內教科書及其它出版物將來的引用,引證的過程,會大大減少版權糾紛。

對於首次的引進出版, 不贊成略寫或改寫。略寫或改寫的結果要麼是扭曲原意, 要麼使本來簡單明了的敘述複雜化。可能需要用幾句話,去說本來一句就能說明的意思。改寫可能會在版費上節約一點, 但後續由於多耗時間或誤解而引起的浪費將是巨大的。如果改寫僅僅為了提高「國產化率」和虛無的自尊, 就更是不足取。

儘早去辦,拖不得。一是由於這是個歷史性的機遇, 一旦政體有所變化就會失去機遇。二是我們的大學每年仍在產出幾百萬與現代企業及國際化脫節的算不上人才的畢業生。三是還有許多科學研究機構在做著別人早已有結論的「科學」, 是社會的巨大浪費。所以是辦的越早, 越節省。

目前國內有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經濟科學譯叢》。十一年前由梁晶工作室與北大、人大、清華等共同發起翻譯了三本經濟學大學教科書。 在2005 年6月份,即慶祝三本書發行十周年的時候, 做回顧與展望,發現:「把過去一個世紀所做努力總結起來,《譯叢》當之無愧做出了重大貢獻」、「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100 多年的翻譯史中, 「這是非常偉大的事情」。
僅僅三本教科書就起這麼大的推動作用,那如果是300 本書,1000本書呢?其實不論我們哪一個學科都非常的需要像這樣的「三本書」, 都會對該學科的發展起到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我們實有必要去推而廣之。
         
從該例可以看出,僅是依靠自然的「西學東漸」真是靠不住。經濟學本來是最活躍,東漸得最快的學科,尚且如此。等翻譯了西方的教科書10年後才得出這樣的結論,其它學科更不用說了。

7.        結論
無論阻力有多大, 先「拿過來」才是硬道理。即使會有許多人反對, 反對的人又有許多理由。將已含著許多前沿理論的教科書放入中國的知識庫,又不會對國家造成傷害。 不去做,對國家潛在的傷害巨大。
考慮將其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比如放入十一五計劃或中長期科學發展規劃。專款,專設立機構, 保證質量, 限時完成。
這件事只有國務院,中央來拍板。這項宏大、複雜的工程,還有沒有其他的組織部門能做得了決定?答案是沒有。包括教育部,各高校及大型民間組織,他們都只能是完成部分工作。

134

主題

4481

帖子

3108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08
沙發
zhousx18 發表於 2010-3-9 12:41 | 只看該作者
不是一直都在悄悄拷貝外國教材嗎?各大學圖書館不都有影印本嗎?科技情報研究所不就是干這些事的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佛也跳牆 發表於 2010-3-9 14:19 | 只看該作者
關鍵是理念,光靠幾本書籍有什麼用。知識的力量取決於掌握知識的頭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

主題

6352

帖子

182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混世魔王

Rank: 4

積分
1824
4
金寶 發表於 2010-3-9 15:58 | 只看該作者
文章沒抓住重點!

傳授知識的多少並不是最主要的,大學的學術文化傳統才是根本。沒有學術文化的內涵,任憑你讀多少書,還是會落後。

以武會友 交結天下豪傑
板斧如風 專砍流氓阿飛
        邪不壓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7

主題

103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5
YaDan 發表於 2010-3-9 16:03 | 只看該作者
把外國教師請進來不是更好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3

主題

1225

帖子

29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6
6
大道無邊 發表於 2010-3-9 17:39 | 只看該作者
你真實在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128

帖子

3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2
7
kenlaugh 發表於 2010-3-9 17:42 | 只看該作者
幾點淺見,僅供參考。

一,個人同意樓主的意見,中國大學的教科書需要改革和補充,更新內容。但僅僅是部分,而不是全部,更不是全部照抄西方大學的教科書。

二,中國大學培養出的畢業生,很多一畢業就失業,這種現象源於諸多因素,並不是大學教育內容陳舊,水平低下這一個因素引起的。如果照樓主說的僅僅是因為中國大學教育的問題,那所有的海歸回來應該是很好就業的了,可為什麼那麼多的海歸回來也一樣無業可就呢?

三,大學里的絕大部分基礎理論知識永遠都不過時,因為自然界的很多規律並不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而改變。過時的僅僅是少部分,或者說是很多更高等教育的課本,比如說研究生的教材等等。。。實際上,很多研究生的課本和教材都是導師編輯的,指定的,或者直接是導師的著作,導師的學術能力直接決定著研究生的水平。而國內的研究生導師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比起國外的確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們需要補充和更新的更多的,更急迫的是研究生的教材。

四,與其說大學教材需要引進和更改,不如說更急迫的是我們的高教體制需要改革。如何建立一種體制,激勵高校在學術和科研能力上不斷進步,如何建立一種體制,使教師和學生更專註於科學研究和創新,而不是僅僅追求學位,職稱等等,更是當務之急。另外,高校里的教學方式也很僵化,純粹灌輸式的無比乏味的教學方式是造就低能大學生的原因之一。我們其實應該積極借鑒西方很多大學里推行的案例教學法,就想哈佛大學一樣,這已經被證明是一種比較成功的教育方法。

五,中國大學培養出的學生,在剛剛就業伊始的確沒有優勢,他們的優勢體現在就業多年之後----由於基礎知識比較紮實,在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提升上會很快。其實,中國高教的毛病在於高等教育形式太多單一,即幾乎所有大學培養出的都是一樣的學生,缺少掌握專門使用技術的即學即用的學生,即缺少高級技術工人。換句話說,就是中國缺少大量的高級技術學校,以用於培養具備各種專門技術的,動手能力強,畢業即能擔當各種技術操作工作的專門人才。

六,高等教育的改革,不僅僅在於各高校內部,還應該延伸到社會上。目前中國社會上普遍存在文憑至上的觀念,表現在:一,沒有文憑,或者說沒有高等的文憑幾乎沒有辦法就業,用人單位不要,看不上。二,持有相對低等文憑的人普遍受到歧視,表現在就業難度相對大,薪酬相對低,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伊始,只認文憑不認能力。這種社會價值趨向逼迫所有的學生追求高文憑,而放棄對高能力的追求。從而造成了高教的現狀和巨大的人力和社會資源的浪費。

七,同意樓主的意見,高教改革需要國家推動。沒有國家的推動和倡導,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足以完成改革,力量太多單薄。

以上幾點僅僅是個人的一些淺見,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一個愛結交的青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8
zjd713 發表於 2010-3-9 19:34 | 只看該作者
還真沒覺得國外的教材、學生有什麼特別之處,混過好幾個單位,單位里的老外基本上都要笨過華人,水平不過爾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匿名  發表於 2010-3-9 19:57
還真沒覺得國外的教材、學生有什麼特別之處,混過好幾個單位,單位里的老外基本上都要笨過華人,水平不過爾 ...
zjd713 發表於 2010-3-9 19:34



    個人「水平不過爾爾」卻做出整體不爾爾的工作,也許正是「國外」值得關注效仿之處。

52

主題

122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5
10
 樓主| 牛律博導 發表於 2010-3-9 21:33 | 只看該作者
能在這裡看到這麼快和好的跟貼,可見關心中國教育者大有人在,非常感謝:

1,        知識是沒有國界的,沒有中洋之區別。只有得到未得到的區別。
2,我們翻譯國外的大學教材並不時要完全取代我們的教材。只是象參考書一樣放入中國的大學院校,圖書館,放進書店給需要的的人取用。我們或取或棄在我,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
3, 翻譯書代替不了留學,教材拓寬了高教的內容,代替不了高教方法;教授再有本事,解決不了教學的內容問題。
4,編書的人可都是各行各業的泰斗領軍人物,教科書不停更新,這些泰斗的智慧就在不停的為中國服務,何樂而不為。
5,翻譯書的錢,比較我們能得到的,簡直不值一提。有幾千億買外債,花個三億五億譯書算個啥?
6,該文僅關注教育內容一項,還有教育方法,環境氛圍,學術態度等要大傢伙分頭行動。一個一個來討論,並非一文能解決所有問題。
7,中國高教教材的落伍,有該例可見一斑:目前國內有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經濟科學譯叢》。十一年前由梁晶工作室與北大、人大、清華等共同發起翻譯了三本經濟學大學教科書。 在2005 年6月份,即慶祝三本書發行十周年的時候, 做回顧與展望,發現:「把過去一個世紀所做努力總結起來,《譯叢》當之無愧做出了重大貢獻」、「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100 多年的翻譯史中, 「這是非常偉大的事情」。
僅僅三本教科書就起這麼大的推動作用,那如果是300 本書,1000本書呢?其實不論我們哪一個學科都非常的需要像這樣的「三本書」, 都會對該學科的發展起到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我們實有必要去推而廣之。
         
從該例可以看出,僅是依靠自然的「西學東漸」真是靠不住。經濟學本來是最活躍,東漸得最快的學科,尚且如此。等翻譯了西方的教科書10年後才得出這樣的結論,其它學科更不用說了。
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11
zjd713 發表於 2010-3-9 23:45 | 只看該作者
個人「水平不過爾爾」卻做出整體不爾爾的工作,也許正是「國外」值得關注效仿之處。
Guest from 141.156.165.x 發表於 2010-3-9 19:57



因為好些工作不是他們自己做的,而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是他們制定的,僅此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匿名  發表於 2010-3-10 02:31
1. 教才雖重要,但教才後面的故事是讀不到的!
2. 人才的成長不僅僅是會讀書,還得會工作.什麼樣的份圍,機會,催生出什麼樣人才.
3. 培養人才不能象搞奧運冠軍式培養,得幾個獎.應以人為本,各盡其能. "一個和尚挑水吃..."
可能作者讀了很多書,你應反省一下.你的得失在哪?
知識不是平面的,人才也不是書本的堆集.求證也很重要.

238

主題

6129

帖子

2573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73
13
fred_yu_job 發表於 2010-3-10 03:31 | 只看該作者
問題在於體制,而不是教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17

帖子

8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8
14
wloowau 發表於 2010-3-10 04:24 | 只看該作者
國外優秀的經驗固然要虛心學習,取其精華,但同時要警惕爬蟲主義,洋奴精神。爬的再好,還是爬蟲。沒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即使學的再像,骨子裡也是奴才,並且永遠是奴才!

因此,一個民族要真正獨立自強,必須學會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問題,要創造出自己理論體系,才能獲得話語權。拋開對於西方學術的迷信,用平常心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爭取早日走出一條創新之路,贏得話語權,這才是硬道理!

西方崛起的歷史無疑也表明了:凡是不迷信權威,凡是敢於說不,凡是敢於造反的民族,才能獲得話語權,才能成為了優秀的民族!凡是不敢質疑權威,凡是唯唯諾諾,凡是規規矩矩的民族,最終只能有兩個下場:要麼被異族滅絕,要麼世世代代被奴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15
zjd713 發表於 2010-3-10 05:01 | 只看該作者
問題在於體制,而不是教材
fred_yu_job 發表於 2010-3-10 03:31



我看不完全是,某種程度上可以稱之為一種迷信。舉個例子吧,說道民主化程度,我認為台灣甚至高於美國,那請問是台灣人去美國留學的人多還是美國人去台灣的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9

主題

7041

帖子

2576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4

積分
2576
16
不惑之禍 發表於 2010-3-10 05:38 | 只看該作者
還真沒覺得國外的教材、學生有什麼特別之處,混過好幾個單位,單位里的老外基本上都要笨過華人,水平不過爾 ...
zjd713 發表於 2010-3-9 19:34


是單位水平不過爾爾,所以招的老外水平也不過爾爾。行,再差也比國內強,回國還要翻牆,混著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5372

帖子

225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Grand Jedi Master

Rank: 4

積分
2252
17
jedi_xie 發表於 2010-3-10 05:59 | 只看該作者
還是別浪費這些錢好,翻譯?真的很搞哦,就怕用3,5億搞個機器翻譯給你。看看那些翻譯的IT書吧,緊貼國外發行時間,不過不知所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匿名  發表於 2010-3-10 06:11
To tell you the truth, the translation from certain signific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is extremely important. Spend a little money to gain a big achievement is a tremendous intelligent investment.
I had been an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in "this" country.  My pay used to be $1 for a word, and that was longer than 10 years ago.

1633

主題

5156

帖子

68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81
19
沒有放屁 發表於 2010-3-10 11:54 | 只看該作者
其實買回版權, 直接用原版有何不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

主題

122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5
20
 樓主| 牛律博導 發表於 2010-3-10 11:59 | 只看該作者
文章沒抓住重點!

傳授知識的多少並不是最主要的,大學的學術文化傳統才是根本。沒有學術文化的內涵,任 ...
金寶 發表於 2010-3-9 15:58

  
學術文化傳統也好,理念也好,體制也好都有需要改進之處;但既然要改,就一項一項來。高教的內容也是其中重要一項,也是比較容易著手的一項。我們不能因為學術文化,理念,體制還存在問題,就懶得著手去干目前能夠辦到的,如同房舊屋臟那裡都要干,就乾脆不幹。我們要的是堅持再堅持,干一點是一點。我們堅信這是正確方向。愚公能移山,當今的我們何不來個--愚公譯書?

試看中國高鐵模式,在拿來主義的基礎山創新其不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1: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