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清末中國留美幼童的故事(二)

[複製鏈接]

910

主題

2378

帖子

715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1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諧和。 發表於 2010-3-5 01: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清末中國留美幼童的故事(二)

「這個共和國如今和它當初的理想背道而馳了多 遠?我們只需看看他們通過的排華法案即可」   

120名「留美幼童」中,李恩富也是個不能遺忘的 人。   

早在1887年,他就在美國波士頓出版了一本書,名 為《我在中國的童年故事》,生動描述了當年他是如何 從中國南方小鎮踏上赴美留學之路的。   但是還有另一個李恩富:一個為了自己的信念,能 夠用盡他生命中所有最美好的東西去換取的李恩富。在 19世紀末的美國,在反華浪潮的風口浪尖上,他為在美 華人爭取平等的人權所做的一切。   

1884年,回國兩年多的李恩富在傳教士的幫助下再 次返回美國。回國前,他在耶魯大學完成了一年的學 業,1887年,他從那裡畢業。這名中國學生在英語語言 文字方面的造詣讓人驚嘆,大學二年級時,他就在英文 作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之後他又在講演、辯論等多種 語言文字的比賽中充分展示他超人的語言天賦。   

早在10年前,李恩富的語言天賦就被容閎發現,中 學時,容閎特意把他送到有近200年歷史、以語言學習為 長的霍普金斯學校。第一年過後,他的成績已經是全班 的第五名。第二年期末,他的拉丁文得了第一名,以全 班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被耶魯錄取。   

1887年是李恩富生命中一個光芒四射的年份。這年 他26歲,從耶魯畢業后,波士頓LOTHROP公司出版了他的書 《我在中國童年的故事》,這是華裔作者,甚至可能是 亞裔作者第一本在美國出版的圖書。此時是美國排華法 案通過5年之際,在美華人的生活正步入最艱辛的時 刻。顯然,人們已經完全忽略了這位中國青年在那個特 定時代所帶有的種族印記,他已經完全進入了美國人的 社會。  

 但李恩富選擇了讓他陷入最為困苦境地的生存方 式。他用他的嘴和手中的筆,為他的同胞吶喊。他在新 英格蘭四處發表演說,準確剖析中國華工問題,提供強 有力的論證,言辭激烈辛辣,強烈譴責反華運動的支持 者,他的言行當時在耶魯、在新英格蘭引起極大反響。   

李恩富一篇最有名的論文題目是:中國人必須留 下。文章的標題刻意模仿當時反華浪潮中一條最為有名 的口號「中國人必須滾開!」之前,他試圖通過反映華 工的生活艱辛,獲得美國人的了解和同情。而在《中國 人必須留下》一文中,他開始了新的論爭。他猛烈攻擊 華工遭受的和其他種族工人不平等的待遇,呼籲美國政 府必須要為它的領土上發生的難以接受的種族歧視、種 族暴力問題負全部的責任。不僅如此,他還反擊美國的 所謂民主的崇高理念,質疑如今的美國人是否真的秉承 了先父開國時創立的自由平等信念:   看看現如今的美國人是如何對待其他人種的吧,人 們難以想像這個國度,在她誕生之初,亞伯拉罕•林肯 將其立國之本歸於自由。它靠著對其他民族的欺壓而膨 脹,這就是他所謂的自由嗎?靠著建立在一個民族對另 一個民族壓迫掠奪之上的自由嗎?這個共和國如今和它 當初的理想背道而馳了多遠?我們只需看看他們通過的 排華法案即可。   李恩富一針見血地列舉種種事實證據,指出所有這 些不平等、壓迫、種族歧視都和美國的立國精神相左。   

1880年年末,為了將聲音傳遞到反華浪潮最為激烈 的美國西部,他決意西行。而他犧牲一切為自己的同胞 所做的努力也在西部灰飛煙滅。他希望能夠喚醒同胞為 自己的平等權利去做努力,但面對一群沒有受過任何教 育的同胞,他力不從心。他們已經慣於忍受白人的欺 壓,寧願蜷縮在中國城的角落裡瑟瑟發抖,也不願意站 出來為他們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作證。他希望幫助他 們成立中國勞工工會,將人們組織起來去為權利鬥爭, 但結果西部華工卻像一盤散沙。   

失去一切的李恩富開始了漂流生活,他居住過許多 個美國城市,曾為許多家美國的報紙工作。他再一次結 婚,有了兩個兒子。1927年,66歲的李恩富再一次失去了 工作。此時,他早已加入美國國籍,幾乎把自己的全部 生命留在美國,卻孤獨地回到香港。  

 他最後一次和他的美國朋友聯繫是在1938年的3月29 日:「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戰爭,一場慘無人道,野蠻的 戰爭。日本人的飛機每日在城市上空盤旋轟炸。生命隨 時都可能終結。」  

 在他去世5年之後,1943年,持續了61年的美國排華 法案終止。   

頑固派咒罵:唐紹儀不是議和,是在饋獻江山  

 武昌起義爆發前,晚清社會有三大政治力量:堅 持「大清皇帝萬世一系」的專制勢力;主張君主立憲的 改良派;以顛覆皇權建立民國為目標的革命黨。這三種 力量中,都有留學生。在「洋務運動」和後來的「新 政」時期留學歐美的學生,大多支持改良。「留日 生」中出了不少革命軍的骨幹。還有少數留學日本 的「貴胄子弟」是捍衛帝制的死硬派。  

 戊戌變法時曾背叛光緒的袁世凱,1908年慈禧死後 被罷斥,這時重被起用。他曾厲行「新政」,力倡君主 立憲,現在一被請出,就提出「開國會」、「解除黨 禁」、「組織責任內閣」等條件。他班底中的許多「留 美幼童」,因此身處急流漩渦。   他們中有袁世凱的外務大臣梁敦彥,郵傳大臣唐紹 儀、副大臣梁如浩,駐英國公使劉玉麟,駐德國公使梁 誠,袁世凱的重要幕僚蔡廷干、蔡紹基。他們多為溫和 的改良派。但「歐風美雨」的熏陶,使他們中的幾乎所 有人很自然地傾向共和。   這就是唐紹儀受命參加和談時犬牙交錯的背景:他 是大清王朝的全權代表,但在他的身後是主張君主立憲 的袁世凱;而他自己的內心,又懷有著和袁世凱大不相 同的「共和思想」。   

談判場景極為有趣:作為朝廷命官的一品大員唐紹 儀,不著官服,而是西裝,領帶,法式皮帽,呢大衣, 一身西人裝束,抵達上海。和他形成對照,前來迎接他 的南方革命黨談判代表伍廷芳,卻還穿著中式長袍。  

 從1911年12月18日到12月31日,雙方在上海公共租界市 政廳進行了5次談判。有關政權更迭的實質性會談,在 南陽路上一位著名的立憲派人士家中秘密舉行。   

在「公開」的場合,伍廷芳和唐紹儀都向中國和世 界公開闡明了自己的政治理念。那是兩位歐美留學生之 間的精彩碰撞,與其說是談判,不如說是在傾訴對中國 政治的肺腑之言。   

曾是李鴻章的高級幕僚、擔任過中國駐美公使的伍 廷芳原先也認為,中國應該實行君主立憲,共和立憲的 時機還不成熟。但今天中國人的程度,可以實行共和民 主了!人心如此,不僅留學生們這樣看,連素稱頑固的 老先生也這樣說。他們說,可以立憲,即可以共和,差 別僅僅在選舉大總統這一點上。今天各省的咨議局、北 京的資政院,都已經民選,選舉大總統何難之有?清廷 專制二百多年,使中國敗壞到今天的樣子。即使一間銀 行的總經理敗壞了信用,都必須辭職,何況一個國家? 今天中國必須實行民主,由百姓公選大總統……   

唐紹儀:今天如果沒有清廷,馬上可以實行共和。 但既然存在著清廷,我們想要共和立憲,就必須有完美 無缺的共和立憲……共和立憲,萬眾一心,我們漢人是 沒有不贊成的。不過我們需要籌措妥善的辦法,使局勢 和平解決,以免清廷橫生阻力。我有共和的思想,可比 你要早啊!我在美國留學,一向接受的就是共和思想。 今天我們所討論的,不是要不要共和,而是謀求用和平 手段去實現它的辦法……   

1911年12月27日,唐紹儀致電袁世凱,提出「召開臨 時國會解決國體問題」,請袁世凱代奏請朝廷。接到電 報的次日,清廷就同意召開國民會議解決國體問題。令 唐紹儀就會議代表的選舉等問題繼續進行談判。   

和談向著成功步步逼近。但唐紹儀的態度遭到頑固 派的攻擊,他們咒罵,唐紹儀不是議和,是在饋獻江 山。唐紹儀本是袁世凱信任的重臣,但精明的袁世凱一 開始就清楚他們之間理念的分別。無論君主立憲還是民 主立憲,袁世凱真正關心的是他自己的權力。談判開始 后,袁世凱對唐紹儀擬訂的許多有利於南方的條款感到 不滿。正當伍廷芳和唐紹儀就召開國民會議的細節達成 初步協議時,南方革命黨人成立了臨時政府,選舉孫中 山為臨時大總統。憤怒的袁世凱宣布拒絕接受協議,撤 消了唐紹儀議和總代表的職務。袁世凱的決定,半是對 唐紹儀不滿,半是對孫中山施壓。他要確保用取消帝制 換取他的大總統一職。   

唐紹儀沒有離開上海,仍在幕後發揮溝通南北雙方 的作用。而袁世凱也不敢全盤推翻伍廷芳和唐紹儀商定 的協議———中國步入共和已經不可逆轉。   1912年2月5日,另外兩位「留美幼童」———駐德公 使梁誠和駐英公使劉玉麟發電報,敦促清廷承認共和。 在此之前,兩位「留美幼童」吳應科、宋文歲羽已經隨 海軍投向革命。在南京臨時政府,「留美幼童」唐元湛 成為電報局長,而溫秉忠是外事官員。   

在反覆磋商后,清廷終於同意清帝退位。孫中山履 行諾言,辭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 統。   

中華民國的第一任總理是「留美幼童」唐紹儀。唐 紹儀是袁世凱任命的,同時也是革命黨所認同的。在宣 誓就任總理時,唐紹儀已經宣布加入同盟會,成為同盟 會員。   唐紹儀內閣的全部12人中,有9人是早年的留學生。   

一句話引發的留學計劃   

20世紀初,彷彿一夜間風氣大開。曾國藩、李鴻章 當年為了派遣留學生,費盡心機;而僅隔30多年後,一下 子便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官派和自費的旅日、旅歐美的留 學生。其中較著名的官派計劃,便是「庚子賠款留學計 划」。而這筆資金,卻是留美幼童之一梁誠,硬從美國 人手裡要回來的。   1904年12月,中國駐美公使梁誠為了中國對美的庚子 賠款是用黃金還是用白銀一事,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據 理力爭。談話間海約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賠案實屬過 多」,引起他的注意。這說明美政府已發現,有關部門 在上報庚子之亂的損失時,有「浮報冒報」。敏感的梁 誠不再去糾纏賠款用金用銀之事,而是向美國政府鄭重 提出「減收賠款」的要求。   

經梁誠不斷奔走,老羅斯福總統在1907年12月3日國 會咨文中,要求授權「退還」庚款。這一議案被正式通 過,但規定應退還的美金10,785,286.12元必須用於派遣 中國學生留學美國。這就是「庚款留學計劃」的由來。   

為選派學生赴美,1909年,在京師設立了游美學務 處。第二批留學美國的幼童、外務部主事唐國安擔任幫 辦。這年,在630名參試者中僅錄取了47人。據說因為有 這樣的插曲:唐國安代表外務部的意見,主張招收16歲 以下的幼童,像他自己那樣,從小送美培養,否則對外 國語言「絕無專精之望」;學部則堅持招收30歲以上的學 生,不然的話,「國學既乏根底,出洋實為耗費」。雙 方針鋒相對,評閱考卷時,外務部所取的英文第一名, 在學部一分未得;而學部所的取第一名,在外務部受同 樣的待遇。   

於是有了折中方案,將游美肆業館辦成正式留美預 備學校,先在國內有計劃地訓練,以便培養合格的畢業 生送美留學。內務府將皇室賜園———清華園撥給學務 處,所以預備學校名為「清華學堂」。1911年,唐國安 任學堂監督,後學堂改名「清華學校」,唐國安任校長 ———他由此被稱為清華大學草創期的校長。   第一批「庚款生」中有後來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 奇,有第四批留美的幼童鄺國光的兒子鄺煦?。第二 批「庚款生」中有胡適、趙元任(著名語言學家)、竺可 楨(著名氣象學家)。從1909到1918年,共499名學生使用庚 子賠款的返還部分留學美國。此事大大推動了留學美國 的潮流,其他各類官費留美和私費留美生迅速增加。到 1917年,在讀的留美學生達1170人,已回國的留美生400 人。   

1911年,經過考試選拔的第一批11名「庚款生」赴 美,由唐國安護送。有趣的是,他們在舊金山登陸后, 走的路線和近40年前「留美幼童」完全一樣。他們坐火 車橫穿美國,下車的第一站,還是春田(Springfield)。在 那裡迎候他們的,是當年政府「召回」幼童時逃跑的容 揆。   

「留美幼童」作為一個群體———一個在清末洋務 運動中產生、為清王朝的自我改良而培植的留學生群 體,他們在中國歷史的舞台上已然謝幕。他們滿口地道 的英文,保留著西方的生活習慣,但在一個「革命」了 的社會,他們不但會被人看成「前清遺老」,還有「洋 奴」之嫌。   

二戰結束時,絕大多數「幼童」已不在人世。最後 一位離去的「幼童」鄺榮光,1965年103歲時在天津辭 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6: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