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鄭永年:中國不能模糊谷歌事件的焦點

[複製鏈接]

3105

主題

3648

帖子

2598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9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chulton 發表於 2010-2-20 19: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聯合早報  2010-02-20
     
     自從谷歌揚言退出中國市場后,在全球範圍內大家都在爭相看這場由谷歌掀起的西方商業vs中國政府的較量遊戲。各方面的反應似乎都集中在要把事情政治化。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和總統奧巴馬親自出面干預,西方的媒體也道貌岸然起來,無限制地高揚谷歌的道德,似乎美國(西方)精神可以通過這次機會弘揚開來。很自然,中國的一些媒體和要人也出來做同樣政治化的回應。
   
    相比之下,中國政府的反應較為理性。有關方面希望在商言商,在商業的範疇內來解決問題,而不想把它抬高到中美兩國的政治關係的層面。實際上,不管谷歌還是美國政府施加怎樣的壓力,都不會對中國政府的決策產生實質性的影響。谷歌不會也綁架不了中美關係。西方公司想通過政治手段來促進其商業利益,政客干預商業,這些過去已經多次發生過,今後也不可避免。從以往的經驗看,遇到這種情況,主要看中國如何反應。不管如何爭吵,商業之間不會發生冷戰,只有政治才會導致冷戰。如果中美雙方都無限度地把事件高度政治化,那也有可能。不過如果這樣做,犧牲的就是生意。從長遠看,政治的干預不可能持續;在經濟和政治之間,最終說話的是經濟而非政治。中國政府不想把這件事情上升到政治層面是非常理性的。
   

中國網際網路業仍無國際競爭力
   
    但是,正是因為人們的焦點都在中美兩國的政治較量上,就谷歌事件對中國本身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的意義缺少深刻的反思。實際上,人們可以從這件事情上總結出很多的經驗教訓,從而了解到應當做些什麼,或者不應當做什麼,而有利於中國網際網路技術和產業日後的健康發展。
   
    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多,已經是一個網際網路大國,但中國絕非是網際網路強國。中國的網際網路技術儘管有很大的進步,但技術創新非常少,遠遠落後於先進國家。從經濟學角度看,儘管有巨大的潛力,中國還沒有形成網際網路經濟。據研究,中國的網際網路消費落後美國近三倍。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中國和西方的所有「對抗」都無意義。中國還處於一個落後狀態,國家的技術體制尤其知識經濟發明體制,還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技術都從西方學來,而學習是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所以如果去對抗,犧牲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非西方的利益。
   
    這裡涉及到幾個重要的問題。首先是競爭的問題。谷歌一走,也許會有其他的搜索引擎分得市場,但很長一段時間內,百度不會有挑戰者。可以相信,好的網際網路服務都來自競爭。谷歌一旦撤離中國,中國網際網路的質量一定會退化。從網際網路的發展來看,政府應當大力鼓勵競爭。谷歌在中國的競爭力是谷歌本身的問題,但政府的立場應當非常清楚。外界一些人認為,中國的有關方面在用各種變相的形式來保護民族產業。歷史地看,保護民族產業也屬於必須,尤其對后發展中國家來說。但同時政府也應當看到保護的限度。一個企業真正的成長動力來自競爭。企業在初期可以在政府保護下生存發展,但是,未來的發展必須受制於市場的壓力。
   

中國的法律政治性太強
   
    從很多方面來看,中國的網際網路業還未形成自己的發展模式。像谷歌這樣的企業,在中國不僅可以給予競爭壓力,還能給予經驗。在某些方面,百度在中國有強大的優勢;但在國際層面,百度無法和谷歌相比。未來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方向,如果要走向國際,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學別人的經驗。
   
    其次是信息流通管理問題。信息產業依賴於完全的信息流通。中國別說發展模式,就是網際網路的管理模式也不完善。谷歌事件之所以影響這麼大,是因為中國對網際網路企業沒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規制。外界的諸多不滿,包括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本身的不滿,就是中國所用的手段,大部分是政治控制而非表現為規制的確立。一旦進入政治控制領域,主觀成分就變得重要。規制和法律都是客觀的。不管什麼樣的法律,做到人人(每一個企業)平等就可以。現在大家都在說,任何外國公司都要接受中國的法律,但在很大程度上,中國的法律表現出諸多政治和政策成分,法律的執行更表現為政治和政策性。這是最大的缺陷,搞得西方的一些企業不知道做什麼。中國的企業對中國法律的政治性了解深刻,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繞過法律。西方的企業就不是這樣了。改革開放以來,有越來越多的西方企業期望通過僱用中國的人才來幫助他們繞過中國法律。很顯然,中國必須把政治控制轉型成為規制或法律。不能建立一個健全有效的法制來管治企業,無論對外企還是民族企業,都是一種非常負面的制度制約。
   
    在信息產業,每個國家都有規制、審查,這個世界上還沒有百分之百的網路信息自由。美國禁止傳播關於恐怖主義的東西,英國對侮辱女王的內容要審查,新加坡不可以討論宗教、種族和語言等有損社會和諧的敏感問題等。任何國家都有其核心利益,這些核心利益不是隨便可以破壞的。如果中國對此有明確的法律,並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們就知道怎麼去適應了,來自外界的質疑就自然會減少。
   

政治考慮限制技術進步
   
    更重要的是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問題。對信息的政治控制不僅僅是對信息流通的管制,更會限制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規制更多指的是一種特定的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出來之後,對其適用功能的規定。
   
    規制不能限制技術本身的發展。如果一個搜索引擎只能面對有限空間,那就不是搜索引擎了。網路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就和人的思維一樣。如果你事先被規定可以思維什麼,不可以思維什麼,那麼你的思維就已經受到制約,不會有突破性的進步。技術的探索若受到政治限制,就不會有快速的發展。中國在這方面有很豐富的歷史經驗。歷史上,中國方方面面的科技也有比較發達的時候,但最終沒有找到突破口,而被西方所超越。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因素是政治,很多技術的發展受到政治考量的制約。更多的是,人們因為受到政治的限制而不敢去發展新技術。
   
    中國現在的網路技術管理,對中國本身的經濟和網際網路創新精神,都在產生著非常負面的影響。在某些方面,比如用法律保護青少年遠離色情信息,這是應當的。但現在網路管理缺乏法制管理,好像什麼都不可以說。該管的(如色情)沒有管好,不該管的則管得過度。這裡有很多因素在發生作用,但政治無疑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一些網路管理措施有可能把中國的網際網路業管死。尤其現在很多管理者僅僅是官僚式的執行者,他們本身不關注網際網路的發展,不知道網際網路產業的性質,只知道網際網路產生了一些他們認為是負面的效應,需要消除。在中國,政府這麼強勢,既可以扶持出一個網際網路產業,但要從技術上要扼殺這個行業也很容易。不過,應當清楚意識到的是,未來的產業都和信息技術有關。中國花了多少年才趕上來,現在,網際網路產業實際上已經到了一個尋求突破口的關頭。如果因為政治因素而妨礙了技術突破,國家的整體利益就會受到損害。
   
    這裡還有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問題,即民族性格。一個民族的性格和其人民所接觸到的信息有關。如果某些問題上,人們所接觸的只是選擇過的信息,就會限制人格的完整。像現在一些激進的(各種)「主義」者的心理狀態,與他們接觸到所選擇信息分不開。
   
    要是整個國民的性格都有問題,以後中國怎麼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作為政府,就不能只考慮政治穩定,還要考慮社會人格的健康發展,經濟和政治的健康發展。要有健全人格的百姓,需要讓老百姓接觸到較全面信息,甚至色情信息,最多對未成年人設限。政府要相信百姓的判斷能力。
   
    從發展的觀點來看,鄧小平說過,當中國打開窗戶的時候,蒼蠅蚊子都要飛進來。但要不要打開窗戶?要發展經濟,肯定要打開。網際網路產業也一樣,不開放就不會有進步,但開放,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負面東西。如果光強調控制,發展的動力從哪裡來?讓百姓接受選擇過的信息,從長遠來看更不穩定。一些長期封閉的社會,一旦社會出現一些新信息,馬上就會不穩定了。這種社會不是有機社會,而是人為的沙堆。一旦缺乏控制,馬上就會解體。
   
    谷歌事件本身,不管其如何結束,對中國的網際網路產生不了多大的影響。但對谷歌事件引出來的一些事情應當給予足夠的制度思考。這不僅僅關係到在華外國企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本身企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問題。
   
    作者是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172

主題

5579

帖子

16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50
沙發
中國的中 發表於 2010-2-20 20:38 | 只看該作者
這裡涉及到幾個重要的問題。首先是競爭的問題。谷歌一走,也許會有其他的搜索引擎分得市場,但很長一段時間內,百度不會有挑戰者。可以相信,好的網際網路服務都來自競爭。谷歌一旦撤離中國,中國網際網路的質量一定會退化。從網際網路的發展來看,政府應當大力鼓勵競爭。
schulton 發表於 2010-2-20 21:59


這段話在美國同樣成立,微軟的windows和谷歌的搜索,都有競爭嗎?沒有。可見美國的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發展也很成問題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20: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