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路民意的崛起與中國政治生態的嬗變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0-2-20 04: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02-19)
  
● 張衛東

  中國是全球第77個接通國際網際網路的國家,起步並不算早。但16年過去后,中國網民數量猛增到3億8400萬人,比美國總人口還多。更讓人始料不及的是,網路民意的崛起,還越來越多地影響著各級政府的決策理念和執政方式,促發了政治生態的嬗變。

網路民意的中國特色

  網路只是一個工具,本身並無好壞之分。但當它被現實社會中的人們使用時,就會因所在國的國情不同,而賦之不同的運作規則,其所承載的民意也就呈現出不同狀態與特色。

  總觀中國的網路民意,大抵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網民自願充當「公民記者」,自動自發地上載傳統媒體不想、不能或尚未來得及報道的內容。如央視新址大樓著火事件。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對2009年77件影響力較大的社會熱點事件的分析,其中由網路爆料而引發民眾關注的就有23件。這類爆料,讓習慣於遮醜的部分官員和傳統媒體難堪。另一類是就某一事件使用「大眾麥克風」進行評論,通過網路發文或高數量的跟帖等左右輿論,影響事件的後續發展及其處理。如杭州飆車案。不管是哪一類,只要在廣大受眾中引起共鳴併產生互動,就很容易竄升為炙手可熱的網路民意,產生強大的社會衝擊波。

  網路世界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當前,中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快速發展背後所隱藏的諸多矛盾和問題正一一暴露出來。如果這些矛盾和問題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就容易成為引發民眾不滿情緒的導火索。理論上,中國社會並不缺少疏導民意的渠道。但由於機制的不健全或利害關係的影響,現實中的這些民意渠道並不十分暢通,對民眾反應的問題或觀點要麼置之不理,要麼黑箱操作,要麼打擊報復,久而久之,使民眾對政府預設的渠道失去信任,才轉而訴諸網路。網路的虛擬性,可以讓民眾放心地說出現實中想說而不敢或不能說的話;網路的扁平性,又能擴大信息的影響面和影響力,進一步激發民眾表達意見的積極性。再加上家國一體的中華文化傳統影響及長期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教育,更容易觸動網民內心的社會責任感,促使他們勇於就現實社會中的問題發表看法。

  當然,網路民意也是複雜的。網路的虛擬性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看到了機會,這些人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不負責任地蠱惑視聽。更有甚者,還有人將網路民意當成產業,通過招募「水軍」和「網路打手」,製造注水民意,實施「網路暴力」,脅迫民眾「被民意」。所有這些,共同構成了中國網路民意的浮世繪。

網路民意與政府態度的博弈

  對於網路,中國政府開始並沒有足夠認識。儘管在接入網際網路的初期就發布了一系列關於網路管理的法律法規,但實際上,只要不涉及政治敏感題材,網上發言還是比較自由。在此時期,政府與網民的注意力尚集中在網際網路本身的應用上,還沒有產生太多交集與碰撞。

  2000年後,網民人數迅速增加,網路民意也開始沸騰起來。政府官員的廉潔程度、執法水平和誠信問題等,都成為網民爆料和議論的對象,網際網路對政治的衝擊日益顯性化。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對網路民意的爆發也警覺起來,並於2002年左右,引入了網路關鍵字過濾系統。嚴格管制的後果,是原本活躍的網站、論壇、博客等開始降溫了。但在降溫的背後,是網警和網民玩起了「貓追老鼠」的遊戲。一些網民運用技術手段輕易就可突破網路屏障,獲取政府有意阻攔的信息,網路民意在全新的視角下繼續積聚。

 此時,中國政府陷入了兩難。既要積極推進網際網路的建設,力求以信息技術拉近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又要避免網際網路的發展對政權產生負面影響。就在這兩難選擇的過程中,中國網民數量繼續超速增加,網民範圍已延伸到了城市底層、農村和更多的大中學生群體,網路民意更加多元,也更有力道。從2007年的「華南虎」事件,到2008年的周久耕、林嘉祥等數位官員被免職,再到2009年網民從虛擬空間有組織地走進現實社會,一再表明網路民意咄咄逼人的氣勢與威力。
  網路民意已不可小視,中國政府深諳其義。胡錦濤、溫家寶相繼「觸網」,各省、市、自治區負責人紛紛建立博客、會見網民,一些地方政府還設立了網路新聞發言人,都是在爭取網路民意,並試圖加強對網路輿論的影響。針對不同性質的網路民意,中國政府也逐步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態度。一類是有益於維護政權核心利益的網路民意,則予以支持和引導。比如奧運火炬傳遞受阻時網路上爆發出來的激憤情緒,汶川地震后中國網民空前團結一致、共克時艱的意願,都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即使是中國政治體制本身所衍生出的腐敗等問題,中央政府也不再遮遮蓋蓋,而是順勢而為,曝光一個,查處一個。這類社會問題多數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或政府公權與官員私利博弈的結果,借網民之力打擊他們,既能整肅吏治,更能順應民意,為政權加分。一類是與政權核心利益相悖的網路民意,則給予更大力度的圍堵和打擊。比如新疆7·5事件后,為保持政局穩定,乾脆將新疆的網路關掉。近期以掃黃名義開展的網路整治活動,同時也是對網上言論的一次徹底清查。在這方面,政治自信心迅速提升的中國政府的態度越來越堅決。還有一類,是無關政權核心利益的,政府一般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給予了很寬鬆的表達環境。比如一般的建言獻策、生活信息、娛樂八卦等,皆屬此類。

網路民意催生政治文明

  中國政府對待網路民意態度的變化,主要緣自網民力量的壯大和自身的成熟,其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影響將是深遠的。

  多年以來,中國政府官員的任命、考核多由上級部門操作,造成一些官員的眼睛長期向上看,對民意並不在意。事實上,有許多官員和上級搞好了關係,即使工作沒有做好,甚至出了很多問題,怨聲載道,照樣能夠得到升遷。網路民意的崛起,特別是中央政府對待網路民意的態度發生轉變后,這種狀況才開始改善。在網路民意的「聚光燈」下,政府官員的眼睛不得不轉向下面,接受民眾監督。這種無處不在的監督,有利於彌補權力監督不夠的體制局限,也有利於改變「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怪現象,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同時,官員向下看的做法,恰與「權為民所有、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新權力觀不謀而合,有利於提高政權的合法性,而這正是中共領導層所期盼的。

  由於這種改變是被動的,總有一些官員不情願,不經意間就會顯露出固有的傲慢與霸氣。某地文化部門一位主管領導就曾對記者揚言:「你敢在新華網曝光,我就叫它關閉。」2009年初,河南青年王帥在網上發了一篇「靈寶老農抗旱絕招」的帖子,反映當地政府違法徵用土地、損害當地農民利益的問題,結果換來8天拘留和長期失業;相反,也有地方將網民「招安」為政協委員、宣傳顧問等,並沒想到網民脫離了網路那個特殊語境還能不能說出心裡話。

  同時,在圍堵涉及政權核心利益的網路民意時,也頗遇挫折。在中國,對於網路需要管理恐怕不會有人提出異議,但管理到什麼尺度,卻一直難以達成共識。去年,「綠壩——花季護航」軟體的安裝就因反對聲太多,只得作罷。最近,美國谷歌公司以退出中國市場相威脅,抗議中國政府管制網路,並引來奧巴馬、希拉莉、佩洛西等政治人物的支持,致使這個中國內部的問題被拉到全球舞台的聚光燈下放大。

  谷歌事件並不是單純的網路事件,而是大國博弈過程中的一次政治較量。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世界老大的地位受到了威脅。尤讓美國不爽的是,引起世界熱議的「中國模式」離美國倡導的「西方模式」相去甚遠,中國在很多方面也越來越不聽話。在此背景下,谷歌事件的發生就非常自然了。美國有意將此事鬧大,政治意圖非常明顯。更值得玩味的是,谷歌公司從2003年就進入了中國,可直到今天才非常巧合地與中美貿易摩擦、減排衝突、對台軍售、會見達賴等系列問題撞在一起,形成打向中國的一套組合拳。

  應該看到,中國政府管制網路,主要目的是維護其政權核心利益。管制的範圍與方式,只會隨政權核心利益的改變而調整,不可能因國內外的壓力而退讓。可以想見,中美兩國在網路上的較量還會持續下去,而面臨繁重發展任務的中國勢必促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當無法化了時,才會反戈相擊,一如過去人權遭到指責時常做的那樣。但不可否認,類似事件的衝擊很可能會促使中國政府躬身自省,在政權核心利益之外做出最大限度的調整,為政治文明鋪路。

作者為新加坡教師


(聯合早報網)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238

主題

6129

帖子

2573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73
沙發
fred_yu_job 發表於 2010-2-20 10:41 | 只看該作者
很看好網路民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3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2-20 11:37 | 只看該作者
支持網路反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4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0-2-20 13:22 | 只看該作者
這個黨真是太關注民意了。看看人家美國,直接是法官獨裁,民意只是個P。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3: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