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3-6 07: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3-6 08:00 編輯

《千字文》是我國最優秀的一篇啟蒙教材。它用一千個漢字勾勒出完整的中國文化史的基本輪廓,代表了中國傳統教育啟蒙階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音韻諧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長詩,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識全書。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貞稱其為「絕妙文章」,清代褚人獲稱讚其「局於有限之文字而能條理貫穿毫無舛錯,如舞霓裳於寸木,抽長緒於亂絲」。
《千字文》全篇主題清晰,章句文理一脈相承,層層推進,語言優美,詞藻華麗,幾乎是句句引經,字字用典。這是其它幾篇也被公認為不錯的訓蒙讀物不能相比的。所以歷代書法家都競相書寫,如智永、懷素、歐陽詢、趙佶、趙孟俯、文徵明等都有留傳至今的帖本。
我們現代人如果沒有一個特殊的機緣,一生中能把《千字文》從頭到尾好好讀一遍的機會不是很多。現在無論在海外還是中國大陸, 能讀懂《千字文》的人不是研究生也是學中文的本科生。但在民國建立之前,這是六歲孩子入蒙學就必讀的教材。現代人如果沒有文史功底,確實讀不懂。且不說文中的引經據典與用韻,只翻字典查生字一項,就足以讓人望而生畏,興趣全無了。有感於此,我就笨鳥先飛,先求古尋論一番,權作一塊引玉之磚。希望我們生活在海外的每一個華人都能籍此珍惜自己的文化,知道我們的根究竟在哪裡,才不會恥於作中國人。開講以來大受歡迎,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聽了倍感親切,這倒是我們始料不及的。
《千字文》既是用一千個字編成的韻文,我們這次開講就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講者「解字說文」,學者「隨文入觀」。講的人將字義、文義講明白,聽的人要隨著文句的展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觀去想。古文在理解上沒有標準答案,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義」,完全看讀者的領悟力和想象能力。如果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學生的想象力就被扼殺了。人沒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創造性思維,就沒有發明創造,這是一連串的因果關係。傳統教育的好處就在於處處給學生留門,而不是老師越俎代庖,處處關門閉戶。「講不清,師之過;聽不明,學之惰」。如果真的能夠隨文入觀,我們這些吃膩了「教育快餐」的人,一定會發現古人的粗茶淡飯別有一番風味。五穀雜糧是養胃的,不會傷人,希望大家多吃。

劉宏毅    二零零五年乙酉仲夏於北京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這兩句話講的是開天闢地和宇宙的誕生。天地是怎樣形成的?宇宙形成以後的初期又是什麼樣子?都在這兩句話中,不要小看這八個字,都是引經據典。

「天地玄黃」四字語出《易經》。《易經·坤》里說「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這裡為了押韻,改作「天地玄黃」。這種不改動古人文字的引經,稱明引。「宇宙洪荒」四字出自《淮南子》與《法言》。劉安在《淮南子·齊俗》里說:「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西漢的楊雄,在他著的《法言》裡面說過「鴻荒之世,聖人惡之」。兩部經典上的話合起來就有了「宇宙洪荒」這一句話,這種引經的方式叫暗引。這兩句話的八個字都是語出有典。

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看,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天的顏色是黑的,地的顏色是黃的」。這不是無病呻吟嗎?能作為經典流傳幾千年嗎?這兩句話的深層含義在哪裡呢?我只能盡我的學識試解文辭,義理則需要諸位隨文入觀,看看能體會到哪裡。

「 天地」這兩個字在古漢語里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廣,我們熟悉的太空之「天」與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辨別清楚「天地「二字的含義,必須要回歸到中國的《易經》。《易經》是五經之首,講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的道理。中國的傳統文化,諸如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統統都是從《易經》這個根本上發展出來的。學習中國文化又不讀《易經》,不是笑話嗎?

《易經》上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狀態的,現代物理學稱為大爆炸以前的一個超密度無限塌縮的粒子,中國文化叫太極。一百五十億年以前,這個超密度的粒子瞬間產生大爆炸,形成了現在的物質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質凝集成星體,就是「地」;無形的空間擴展開來形成了太空,就是「 天」。《幼學瓊林》中說:「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不是既形象又具體嗎?但這只是物理的天地、物質世界的天地,在《易經》文化裡面統屬於形而下的「器世間」,也就是物質世界。形而上則是非物質的「道」的世間,那不是我們現有的智力能夠討論的,所以孔子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存」是承認它確實存在,「不論」是暫且不討論,因為我們的智能不夠,一說就吵架,那又何苦呢!

對智能高的人講真話: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對智能不夠的人只能說淺話:太空是天,地球是地。同樣都是「天地」兩個字,深人有深解淺人有淺說,各得其所不亦樂乎。   

「玄」在顏色上指的是深青近於黑的顏色;在意義上指的是高遠、深邃、高深莫測。肉眼可見的天空的顏色是藍色的,怎麼說是黑色呢?天空所以是藍色,是因為水與光相互作用的結果,物理學上稱為光的散射效應。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現藍色,大氣分子散射了陽光,天空才呈現出藍色。但是宇航員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除了恆星放射出點點微光,太空確實是黑色的。所以,僅從顏色上講,「天玄」是對的。此外天道高遠,像老子說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體,玄之又玄,深不可測,是我們現有的智能不能理解的。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測,所以叫做「天玄」。

「 地黃」也有兩重意思。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確切地說,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夏商周三代,特別是周代的文化。上古時期,夏商周都在黃河流域立國建都,如果再縮小範圍,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說是黃河流域的文化。黃河是母親河,從昆崙山(約古宗列盆地)發源,彙集於星宿海,過磯石山,經九曲十八彎,從西北高原流下來,同時帶下來黃土形成了沖積性平原。那水的顏色是黃的、土的顏色也是黃的,農作物黍、稷等都是黃色的,所以稱為「地黃」。

另一重的含義,宇宙中的天體包括地球在內,都是大爆炸的產物,它們在初始狀態都是熾熱的物質。地球就將其溫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漿之內,並藉助太陽不斷地加以補充。有溫度才可能有生命現象,在色譜分析上,玄色是冷色,黃色是暖色。「地黃」也是讚歎溫暖的大地有長養和哺育作用,所以中國人才把大地尊稱為「母親」。

天道高遠,地道深邃,「黃」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迷信的人說:「人死了以後歸於黃泉,過了奈何橋就是黃泉道了」。話雖不可信,其意無非是指那個不為活人所知的另一個深邃的世界。可見,要理解「天地玄黃」四個字,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宇宙洪荒

《淮南子》上說「四方上下謂之宇」,四方上下又叫六合,所以宇是空間的概念。「往古來今謂之宙」,往古來今是歷史的承續,所以宙是時間的概念。「宇宙」二字,一個說的是空間,一個說的是時間,代表了現代科學「時空」的觀念。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詞,只言物理的太空,相當於古人所說的「宇」,並沒有「宙」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時間並不是真實的客觀存在,只是人的主觀感覺而已。空間狀態的延續是時間,脫離開空間也就沒有時間,空間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可以想象一個物體在空間中運動,經歷的空間愈大,所費的時間也愈長;反過來,空間縮小了,運動時間也就隨著縮短了。

南北朝的《述異記》中載有「王質觀棋」的故事。晉朝的樵夫王質進山砍柴,看見松下有兩個童子在下棋,他就駐足觀了一盤棋。棋罷,斧子把兒已經爛了。回到家裡,百歲已過,同時代的人都過世了。可見空間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今天我們覺得時間不夠用,一天的時間比起我們小時候的一天,似乎短了很多。這很自然,因為相對空間縮小了。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經要走三年,現在坐飛機去印度幾個小時就到了。交通的便利縮小了空間,自然地我們在時間的感覺上就相對縮短了。

此外,時間與物體的運動速度有直接關係。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宇宙中的品質、能量和速度可以互相轉化。宇宙的速度極限是光速,即30萬公里/秒,當運動速度到達光速,時間就趨近於零。超過光速運動,時間就倒轉了,就是科幻片里描繪的「時光隧道」。到達這一步,人類才能說「進化」了,否則總是研究猴變人、人變猴的,一點新意都沒有。但問題是,零也是存在的一種形式,不是不存在。人類即使進入了時光隧道,也只是倒計時而已,還是沒有超越時空的束縛。古代的讀書人沒有不讀《金剛經》和《道德經》的,這兩部著作是東西方兩大聖人教給我們破時空的經典,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所謂「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現代人把它當作宗教典籍加以排斥,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 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後的早期狀態,大約是在距今五十億年以前(太陽系形成時期)。那時地球的地殼很薄,溫度極高。造山運動引發了洪水,洪字的本義就是大水,指地球上早期洪水說的。例如我國最早的歷史資料,《尚書·堯典》中就有:「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的記述。地球上的洪水至少鬧了三次,大禹治水是最近的一次,大約在四千年以前。大禹平水患,定九州,是人類史上出現的改造自然的最早的範例。

「 荒」字的本義是草木蒙昧,指代的是遠古時期人類還沒有出現以前,距今至少有五百萬年,那時的地球還處在混沌蒙昧的狀態中。中國自古就有「盤古開天地」的故事,說的是盤古氏開天地。在久遠前天地還未分開的時候,有一個人如同胎兒一樣,盤縮在像雞蛋殼一般的天地裡面睡覺,一睡就是一萬八千年。誰也不知道他有多少歲了,所以稱他為「盤古」。盤古睡醒了以後覺得又黑又悶,就把這個「雞蛋殼」一斧子劈成了兩半。輕者上升為天,濁者下降為地。為了固定住天地,他每天身高長一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地終於被固定住了,盤古也化作了天地的一部分。這雖是個神話故事,但與宇宙大爆炸說似乎有些神似。

如果將以上兩句話譯為白話文,大概意思是:

開天闢地,宇宙誕生。
天色玄,其道高遠而蒼茫;
地色黃,其道深邃而寬廣。
地球上洪水泛濫、草木蒙生,
一片荒蕪混沌。

劉宏毅    二零零五年乙酉仲夏於北京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3-6 08:12 | 只看該作者
日月盈昃

談到日月星象就進入了中國傳統天文學的領域。中國的天文學不同於西方天文學,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是中國傳統科技的一部分。日月是最容易觀察的,同時也是與地球關係最密切的兩個星體。原因之一,月亮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月 亮距地球三十八萬公里,太陽距地球一億五千萬公里。原因之二,在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陽表面直徑一樣大。中國人將「日」叫作太陽,將「月」稱為太陰,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就叫作七曜,或七政。「七曜 」就是七顆光明閃耀的星球。日語裡面從星期一數到星期天,稱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金曜日等等,指的就是這七星。

「盈」指的是盈滿,這是針對月亮說的;「昃」的意思是傾斜,是針對太陽說的。《易經·豐》里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月亮十五是滿月叫盈,又叫望,取日月相望之義。每個月的陰曆十五,夕陽還沒落山月亮已經升起來了。一日一月、一白一黃相對而望,蔚為瑰麗。月光完全消失的時候,夜空陰晦而黯淡,叫做晦,就是陰曆三十。到了初一月光復甦,又有一線光明,叫做朔。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來了,像鐮刀一樣,叫作新月。到了初八,月亮上圓下缺(或左圓右缺)叫作上弦。十五是滿月,再到下圓上缺(或右圓左缺)是謂下弦。最後到一勾殘月,就又回到晦。這是當月球與太陽同時起落的時候,月球受日照的一面完全反背著地球,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光了。

「昃」指的是日西斜,太陽每天都東升西落,正午的時候位置最高,一過午時就叫昃。中國自己的天文學裡面講究黃道、白道和赤道,這是最基本的天體運行的軌道。

中國人出門做事,喜歡挑個黃道吉日。什麼是黃道呢? 天文黃道是指太陽圍繞地球運轉一周形成的軌跡。太陽怎麼會圍繞地球轉呢?是地球圍繞太陽轉。我們說這要看討論問題的基點在哪裡,如果以地球為基點太陽為參照物,在地球上觀察太陽的運動確實是太陽圍繞地球轉。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晚上從西方落下,我們看到的現象就是日升日落。如果這個說法不能接受,可以改為「 在地球上觀察太陽運動所形成的視運動的軌道叫作黃道」,隨便怎麼說,實質是一個內容。黃道一個周天三百六十度,分為十二個等份,叫做黃道「十二次」或「十二宮」。從子到亥,每宮三十度,月走一宮,十二宮走完,太陽剛好轉了一個周天。

什麼是白道呢?白道是在地球上觀察月亮圍繞地球轉一周所形成的軌道。地球赤道是在南北極之間,畫一條假想的并行線,把地球分成南半球和北半球兩部分。天文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以此為標記,天球上才有對應的九州分野。

根據月亮盈虧變化的一個周期來紀日,是中國最早使用的太陰曆,簡稱陰曆,太陰就是月亮。再根據太陽在黃道十二宮的不同位置來紀月,故有所謂夏建寅,殷建丑,周建子之別的太陽曆。中國的曆法一向是陰陽合曆。夏商周三代各自有各自的曆法,我們現在使用的是夏曆,也就是夏朝的曆法。

辰宿列張

這一句話,語出《淮南子》。《淮南子》一書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共同編著的。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曾孫,漢厲王劉長之子。《淮南子》中有「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的記述。可見《千字文》的作者周興嗣,對五經和諸子百家讀得爛熟,可以信手拈來。
    廣義的「辰」是星體的總稱,俗稱星辰。狹義的「辰」是北辰,指北斗七星而言。北斗七星屬於現代天文學的大熊星座,可以用來辨方向、定季節。「辰」又指太陽所行黃道十二宮(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辰宮。

廣義的「宿」指的是星宿。星和宿的區別,單顆的稱星,一顆以上的一團星、一組星,就稱為宿。天上的星基本上都是星座、星團,一團團一組組,根本數不出有多少個,只能叫一宿(一個星宿)。中國天文學最鼎盛的時代是隋唐時期,那時的星域分區,把視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牆,意思是將星域分成三進的大院套。然後再按東西南北,象切西瓜一樣把星域分成四塊(四方),每一方選擇七組恆星,所謂恆星是不動的星,像太陽一樣永遠不變,以便於觀察和比較。每一方有七組星宿,四方加起來有二十八組,就是二十八宿。

西方人不叫星宿,叫星座。星座是一個星群,如有大熊座、仙女座、雙魚座等等。西方天文學本有四十八個星座,以後希臘人又加上四十個,總共八十八星座。它們是根據西方神話傳說的人物、動物、器皿等命名的,例如有射手座、水準座、金牛座等等,與我們中國的稱謂不同。

按照中國古人的說法: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實際上,是把二十八宿連起來以後,看其形狀像這四種動物而已。例如東方蒼龍,一共有七組星,「角亢氐房心尾箕」,將它們以聯機聯結起來,形狀活象一隻回首翹尾、奔騰不已的龍。龍宿居東,在季為春,在物為木,生髮溫和。我們是東方龍的傳人、龍的子孫,永遠不要忘記我們中國人的發祥地。

南方朱雀七組星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好象一隻展翅的孔雀。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連起來的形狀像只張口的老虎。北方玄武「鬥牛女虛危室壁」分成兩組,一組象蛇,另一組象龜。北方為水位,所以中國文化中的水神常與龜蛇聯繫在一起。

古人從小就對星宿非常熟悉,行文賦詩信手拈來。如蘇軾的《前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鬥牛」是北方玄武的兩宿,月亮運行到鬥牛之間,表示季值孟秋,時至中夜。蘇東坡的這篇文章,作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陰曆七月十六日。現代科技發展了,我們對天文學反而一竅不通,中國的孩子參加國際組織的夏令營,居然不會在夜晚用星辰辨別方向,外國人覺得很奇怪。「列」是排列,陳擺開來的意思。「張」是張布,展開掛起來。

兩句話的白話譯文,意思是:
日月在天空中運行往複,
日出日落,月圓月缺。
星辰閃爍張布,各按自己的位置,
陳列散布在遼闊的空中。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3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0-3-6 10:24 | 只看該作者
這是上帝的感動才能成就的文字。其實中國自古是上帝的伊甸園,伊甸園在東方,內有四條大河,這就是「四川」,也稱天府。
西方人崇拜耶穌,卻不知道耶穌一出生就有東方的博士來教化他。西方人居然還要用他們無法自圓其說的宗教來教化中國人,上帝也不讓呀。
看看聖經的傳遞路徑就知道了:希伯萊文-希臘文-英文-中文。沒一種文字的變更,人口都有增加,到現在為止,說英文的人口都比不過說中文的人口,這就確保了一個「抵擋」層,使傳播者只能傳經,不能傳教。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4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3-8 11:50 | 只看該作者
這是上帝的感動才能成就的文字。其實中國自古是上帝的伊甸園,伊甸園在東方,內有四條大河,這就是「四川」 ...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0-3-6 10:24

孔子是洋人,『仲尼』就是 Johnny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5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0-3-8 12:05 | 只看該作者
孔子是洋人,『仲尼』就是 Johnny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3-7 22:50

亞當是中國人,因為亞當是土做的,「土」就是正負相合,代表中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11: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