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引進蘇戰機始末

[複製鏈接]

410

主題

1293

帖子

819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1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rcj 發表於 2010-2-18 17: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蘇-27因其性能先進,當時只裝備蘇聯國土防空軍,即便在蘇聯國內,也沒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正因如此,蘇聯在最初的談判中,不願出售蘇-27。但為什麼中國還是買到蘇-27了呢?

 1989年5月16日,鄧小平在北京會見戈爾巴喬夫,宣告中蘇關係正常化。

  50多年前,揚威朝鮮戰場的蘇聯米格-15戰機壯大了年輕的中國空軍。20年前,蘇-27戰鬥機的引進使中國空軍的空中實力有了質的提升。蘇-27是在什麼背景下「飛進」中國的?俄羅斯「航空艦隊」出版社的《蘇-27家族》一書為大家揭開了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戈爾巴喬夫的「厚禮」

  1989年,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訪問北京,冰封30年的中蘇關係終於揭開了新的篇章。莫斯科迫切希望改善與北京的關係,戈爾巴喬夫為此送出了一份厚禮———重啟中蘇軍事合作。

  1989年9月,蘇聯《紅星報》發表了對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大將的專訪,他表示如果中國希望獲得米格-29之類的高性能飛機,「蘇聯政府認為不存在政治障礙」。這番談話如一聲驚雷,在國際政治界、軍事界引起軒然大波,外界把他的話看作是中蘇全面和解的發軔。

  俄羅斯解密檔案顯示,1989年上半年,在蘇共內部激烈討論的諸多問題中,就包括蘇聯該不該與中國和解的內容。相當多的「知華派」人士認為,被阿富汗戰爭耗盡氣血的蘇聯已不可能繼續單獨對抗美國,國際上將出現「美國單一超強」的局面。同時,美國認為它不再需要同中國結成對抗蘇聯的統一戰線,「對華遏制」漸漸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主線。蘇聯政府對國際局勢做出的這一判斷,成為其推動中蘇乃至後來中俄進行軍事接觸的首要動機。正如俄羅斯前外長普里馬科夫所說:「現在輪到我們向美國打『中國牌』了。」

  中國代表團看中蘇-27

  蘇-27因其性能先進,當時只裝備蘇聯國土防空軍,即便在蘇聯國內,也沒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正因如此,蘇聯在最初的談判中,不願出售蘇-27。但為什麼中國還是買到蘇-27了呢?

  事情要從1990年3月說起。當時,以國防科工委副主任謝光為首的中國政府高級代表團訪問莫斯科,緊接著在5月31日,由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率領的更高級別代表團也訪問了莫斯科。根據《劉華清回憶錄》,這次訪問中,經過激烈談判,雙方簽署了《會議紀要》,中國購買蘇聯武器的工作進入程序化談判階段。正是在那次會談中,中國軍人了解到除了米格-29戰鬥機之外,蘇聯還有更先進的蘇-27。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訪問期間,蘇聯空軍在機密的庫賓卡基地向客人們現場展示了蘇-27戰機。蘇-27的優越性能讓中方大為讚賞,堅定了中方引進蘇-27的決心。隨後,中方提出,不想要米格-29,要買蘇-27。

  據米高揚設計局總設計師別里雅柯夫回憶,蘇聯真正希望推銷的是米格-29,因為該機航程短,屬於戰術飛機。但在會談中途休息和進餐的過程中,那些曾在蘇聯留學的中方領導人與蘇方領導人共同回憶起兩國並肩前進的歲月,蘇聯官員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所感染。在中方代表團即將離開之際,別洛烏索夫突然向中方轉達說:蘇聯政府原則上批准向中國出售蘇-27。蘇聯回復如此之快讓中國代表團很高興。

  在作出銷售蘇-27決定的同時,蘇聯又開始考慮是否按慣例將賣給中國的蘇-27降低技術檔次,但要用「簡化版蘇-27」糊弄住中國人,實在是太難了。 1990年12月,中蘇就蘇-27出口事宜進行最後磋商。「會談是封閉式的,吵吵爭爭、進進退退」,但結果皆大歡喜。28日,中國購買24 架蘇-27SK單座戰鬥機和蘇-27UBK雙座教練機的協定在北京簽署。作為蘇-27的首次出口,中國買到的蘇-27在規格上與蘇聯自用型號一致,同時合同金額的70%以易貨交易形式支付。

  協議簽署后,蘇聯派出蘇-27戰機,於1991年2月在北京南苑機場進行展示。這時,西方還被蒙在鼓裡,以為這隻不過是一場飛行交流活動罷了。

  蘇-27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鬥機,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護航、海上巡邏等。

  蘇-27SK進入中國

  作為中國空軍歷史上第二次急速現代化的起點,中國方面對引進蘇-27極為重視,空軍內部將該項目稱為「906工程」。然而,1991年12月26日,存在了69年的蘇聯轟然倒塌,這份署有「蘇聯」名號的合同還能執行嗎?

  獨立后的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政治遺產,俄總統葉利欽也承諾繼續履行出售蘇-27的義務。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蘇-27安全飛抵中國安徽某基地,列裝中國空軍某王牌殲擊航空兵師。11月25日,剩餘12架也安全抵達。至此,解放軍空軍進入「蘇-27時代」,此時距蘇聯正式裝備蘇-27也僅 7年。

  值得一提的是,這批蘇-27是在俄經濟最困難時製造的,由於中國支付的美元貨款太過珍貴,俄中央政府便把所有現款接收,而將易貨來的罐頭、羽絨衣等以「實物工資」的形式支付給工人們。  

  1993年8月,中俄開始了第二輪蘇-27戰機談判。中國不僅希望購買更多的蘇-27,更希望俄羅斯轉讓技術。但俄方以「維持工廠正常開工及工人工作」為由,要求中國再買48架蘇-27,才能討論技術轉讓話題。俄方還堅持希望中國以美元支付全部貨款。中方則表示,如果得不到生產線,採購量將不超過 48架。最終,雙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術,幫助中國企業聯合生產,同時中國同意再訂購更多的蘇-27SK成品機。

  引進生產線

  中國下定決心要引進蘇-27生產線。1995年12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再次率團訪俄。中方堅持要俄方轉讓生產技術,同時,中方還與俄羅斯簽署了第二批24架蘇-27採購合同,原則同意完全以美元購買。最終,雙方基本達成蘇-27生產技術轉讓的共同精神。

  1996年4月和7月,第二批共24架蘇-27SK抵達中國廣東某基地。同年12月,俄副總理波雷納科夫訪華,與中方正式簽下引進蘇 -27生產線的協議。根據合同,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屬下的瀋陽飛機製造公司在15年時間內製造200架蘇-27,其中第一批蘇-27的機體全部由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飛機生產聯合體(KnAAPO)提供,以後批次的機體逐步過渡到中國自主製造,但俄羅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飛機所需的發動機、雷達及電子設備、機載武器。

  1997年,中國組裝蘇-27工作正式立項。1999年9月,首批國產殲-11開始交付部隊。

  直到今天,西方觀察家一直追問為什麼俄羅斯最終同意向中國轉移蘇-27生產線?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俄羅斯研製出了新一代蘇-30、蘇-35等戰鬥機。蘇-27戰機首席試飛員伊留申少將說:「中國也很聰明,儘管引進的蘇-27生產線對俄羅斯來說有些過時,但對中國卻很有價值,中國看重了蘇-27的改良潛力,畢竟蘇-30、蘇-35的基礎設計都源於蘇-27……」。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6: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