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探秘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三大東方智慧(圖)

[複製鏈接]

341

主題

1850

帖子

101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南西北 發表於 2010-2-9 08: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年02月08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記者 李佳佳

  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東方之冠」8日正式竣工。經歷了782個日夜的等待,這座凝聚了中國元素與東方智慧的建築,似一抹飛紅躍上黃浦江畔,接受世人的打量。



  從2007年12月18日開工到2010年2月8日竣工,從打下第一根樁到主體結構封頂,從披上第一抹「紅」到空間交付布展,中國館「東方之冠」無論在施工、選材還是營造上,無不閃耀著「東方智慧」。



  百里挑一「紅外衣」

  「中國館不用『中國紅』,是交待不過去的。」得益於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宋建明及其團隊的「慧眼」,在經過了5次科技諮詢會後,中國館項目部和設計團隊從「故宮紅」中得到啟發,通過對市場中上百種紅色材料色樣的分析,終於給「中國紅」下了準確的定義:正色之紅,一組多色,一脈相承,和而不同,艷麗而不失沉著。

  考慮到中國館「斗冠」造型和整體視覺效果,宋建明建議,橫樑上的「中國紅」應從上到下,依次由深至淺,顏色既統一又有微妙的變化。如今再看這件「外衣」,儘管建築外立面使用了四種顏色,但由於經過了合理布局,加上光線、環境等因素,人們一眼望去,依然是渾然一體的「中國紅」。

  絕藝「三斬斧」大台階

  作為中國館的標誌性景觀,76級踏步、寬度達到72米的大台階的質量與工藝堪比人民大會堂,因全部採用花崗石「華夏灰」製作而成,整體呈現出黑白相間的視覺效果。

  承建商重拾流行於浙江、福建一帶瀕臨失傳的民間絕藝「三斬斧」,經由130位年逾半百的工匠純手工的「剁斧」工藝,楞是鑿出均勻、細緻的紋理。據悉,運用此工藝,平均每一厘米寬度,就要斬上七刀之多;在一塊一米見方的石頭上,斬斧居然達到上萬刀,以此計算,整個中國館的大台階加起來超過五千四百多萬刀。山東採集的原料、溫嶺的石匠外加上海青浦的製造,一塊石材從石頭變成台階成品期間需要上百道工序,僅原始石料就相當於兩個澳門館的大小。

  「新九洲清晏」造奇觀

  「新九洲清晏」是中國館地區館的屋頂花園,取意於圓明園四十景之終景「九洲清晏」,寓「河清海晏,天上昇平,江山永固」。該景觀以屋頂平台開闊的中心廣場寓意內湖水面,以九處園林景觀寓意九個島嶼,面積約2.7萬平方米,在世博會中主要用於人流集散,在會後則用於公共休閑活動。

  中國國家館位居「新九洲」之首,取有「和諧」、「本」、「宗」之意的「雍」命名;然後依地勢與氣候把中國的典型景觀抽象成「田」、「澤」、「漁」、「脊」、「林」、「甸」、「壑」、「漠」八類,並為其加上「土」字旁造出新的漢字,依次給其餘八個洲命名。八個洲分別種植相應類型的植物對各種地貌景觀進行具體演繹,如「澤」中種植水衫等濕地植物,「漠」中種植胡楊、檉柳等沙漠植物。曲徑蜿蜒於九洲之間,銜接了各種地貌景觀,行走其中,華夏山河的瑰麗畫卷依次展現在遊人眼前。
雲飛
來自黃鶴白雲的地方
暢遊大鵬騰空的海灣
~~~~~~~~~~~
有才者未必都是君子 有德者則必不同於小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4: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