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梁羽生:中國武俠小說略談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2-8 11: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的武俠小說,有資格列入一般文學史的,我大致看過。外國的武俠小說,也看了一些。還有一些是未曾看過原書,而僅從文學史的間接評論,知道它的大概內容的。我不敢妄談中外武俠小說的比較,但就我看過的而論,我覺得中外的武俠小說各有特點,我個人是更喜愛中國的武俠小說的。

    中國的武俠小說最早是作為「傳奇文學」的一支,起源於唐代中葉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的時期,算起來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但關於「武俠」的記載,則還要早得多。遠在漢代,司馬遷《史記》中《刺客列傳》里的荊軻、聶政,《遊俠列傳》里的朱家、郭解,就都是「武俠」一流人物。但這些「列傳」屬於傳記體裁,並非小說寫法,所以還不能稱為「武俠小說」。不過,唐代的武俠小說,也頗受到《刺客列傳》與《遊俠列傳》的影響,因此敘其淵源,順帶提及。

    武俠小說在唐代藩鎮割據時期興起,這是有其歷史原因與社會背景的。

    唐代的藩鎮可以比作民初的軍閥,各佔地盤,互相攻伐。因為天下擾亂,藩鎮專橫,所以,人們希望有一種能夠替他們打抱不平的俠客出來。「武俠小說」的興起,便是這種心理的反映。

    另一方面,由於割據的軍閥,互派刺客,刺殺政敵,刺客的本領,被渲染誇大,演成很多神奇的傳說。這也是唐代小說的另一社會因素。

    中唐之後,暗殺之風非常興盛,在「正史」上也可窺見一斑。例如:《資治通鑒》二一五記載說:「(李林甫)自以多結怨,常虞刺客,出則步騎百餘人為左右翼,金吾靜街,前驅在數百步外,公卿走避。居則重關複壁,以石甃地,牆中置板,如防大敵。一夕屢徙床,雖家人莫知其處。」防備如此嚴密,想象中的刺客,當然是有神出鬼沒的技能了。唐代武俠小說中空空兒、精精兒就是這一類被軍閥所僱用的職業刺客。

    出於這兩方面的因素,唐代武俠小說中的「遊俠」也就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老百姓幻想的俠客,為百姓打抱不平的;一種是軍閥所蓄養的「遊俠」,為軍閥做保鏢或職業刺客的。后一種其實只是統治者之間爭權奪利的工具、看門的鷹犬,實在不能稱為「遊俠」。還有一種更複雜的是,本來依附於軍閥,而所做的事情也有符合於當時百姓的願望的,如《紅線傳》中的紅線,以節度使婢女的身份,憑個人的能力,制止了兩個藩鎮的割據戰爭。

    唐代著名的武俠小說有《紅線傳》、《虯髯客傳》、《劉無雙傳》、《崑崙奴傳》、《聶隱娘傳》,等等(空空兒、精精兒則是附在《聶隱娘傳》中)。《虯髯客傳》與《紅線傳》這兩篇尤其寫得出色。

    《虯髯客傳》寫隋朝末年,楊素當權,書生李靖以布衣進謁,願獻治世奇策。楊素傲慢無禮,李靖直斥其非,侃侃而談。楊素身邊一個執紅拂的婢女對他甚為注意,當晚李靖回到旅店,紅拂便來私奔。二人途中遇虯髯客,意氣相得。虯髯客本有爭霸天下雄心,後來見了李世民,認為李才是「天下真主」,遂把所積的資產送給李靖,讓他去輔佐李世民統一中國,自己則到海外稱王。

    紅拂、李靖、虯髯客這三個人物都寫得非常生動,性格鮮明。後世稱他們為「風塵三俠」。但這「三俠」的「俠」的表現,卻又各個不同。虯髯客豪邁絕倫,紅拂是豪爽脫俗,李靖則在豪俠之中帶了幾分書生氣。小說中旅舍遇虯髯客一段,寥寥數筆,就寫出了他們性格的分別(引文及評論見《與武俠小說的不解緣》一篇)。

    紅拂作為一個女奴,而敢鄙視權傾朝野的楊素,認為楊素是「屍居餘氣,不足畏也」。而且毫無願忌地走出相府(楊素官位「司空」,相當於宰相),選擇自己的自由幸福。這反映了反封建束縛的要求,是《虯髯客傳》進步的一面。

    但《虯髯客傳》在思想上也有極大的缺點,那就是認為「真命天子」是不可抗的正統觀點。試看像虯髯客那樣非凡的英雄,見了唐太宗尚且推枰斂手,甘拜下風,不敢逐鹿,自己到海外另闢事業。至於李靖那就更等而下之,只配為李世民打天下了。作者的立場,顯然是在歌頌「天子聖明」,維護李唐王朝的。

    《紅線傳》的主角「紅線」是潞州節度使薛嵩的婢女,小說寫另一個節度使田承嗣想吞併潞州,薛嵩憂懼,無法可想,紅線便自告奮勇,替他去探虛實。一個更次,往返七百餘里,將田承嗣床頭的金盒取回為信。薛嵩遣使者送返金盒,田承嗣驚恐非常,趕忙和薛嵩修好,一場戰禍,遂得避免。

    小說的主角是個婢女,以奴隸作為小說的主角,在封建社會中確是大膽之作。但寫紅線是為了對薛嵩「感恩圖報」,才去取金盒,弭戰禍,儘管這符合於當時百姓厭惡軍閥混戰、要求和平的願望,但把一個「女俠」變成了軍閥的工具,這卻未免大大減弱了作品的價值,也損害了作者所要著意描寫的「女俠」的精神面貌。另外,小說中的佛道迷信思想,如說紅線前生本為男子,因犯過錯,而「陷為女子」,現在為百姓立了這場功德,就可以「還其本形」,重為男子,等等,這也是小說中的糟粕。

    唐代的武俠小說都是短篇,如《虯髯客傳》、《紅線傳》都不到三千字。在這麼短的篇幅中,寫故事、寫景物、寫性格,每一方面都寫得很精彩,這確是極不容易的事。從這裡也可見到它的藝術功夫了。

    到了宋代,民間「說書」(講故事)的風氣盛行,民間藝人(宋代稱為「說話人」)根據傳說編造的故事稱為「話本」。「說話人」所講的故事,大都是英雄豪俠的故事。最著名的《水滸傳》中的許多英雄故事,就是宋代「說話人」的集體創作,早就在民間流傳了的。元末明初施耐庵將這些故事經過藝術的加工和整理,成為現在通行的《水滸傳》。

    《水滸傳》是我國最受重視的文學遺產之一。它是一本寫官逼民反的農民起義小說,把它作為「武俠小說」那是不適當的。但其中一個個的英雄豪俠故事,如「林沖雪夜殲仇」、「武松打虎」、「李逵與眾好漢劫法場」、「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大鬧五台山」,等等,都具有武俠小說的色彩。後世的武俠小說,受《水滸傳》的影響最大。所以談到中國的武俠小說,還是不能不提及《水滸傳》。

    《水滸傳》的英雄已是比唐代武俠小說的「俠客」進了一步,他們並非只憑個人的力量,而是結成一股集體的力量反抗統治者的了。在藝術性方面,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遠遠超過了前人。《水滸傳》的一些主要人物,如宋江、盧俊義、林沖、魯智深、李逵、阮小二,等等,各有各的性格,而且都是與他們的出身相吻合的。注意人物出身與性格的關聯,這是《水滸傳》的一個藝術特點。

    但《水滸傳》也並非十全十美,毫無瑕疵,和其他文字遺產一樣,它也是有精華,也有糟粕的。它一方面寫了農民的起義,一方面又貫穿著要接受「招安」的妥協思想,以宋江為代表,他反抗的統治者只是貪官污吏,卻不是皇帝本人。同時它將其他的農民領袖,如方臘、田慶、王虎等誣為盜寇,而宋江等人雖是被迫上梁山,卻還是要「替天行道」的。這一個「道」,一方面是替百姓「打抱不平」,一方面又是替「天子」維持正統。所以才有了後來宋江接受招安,替朝廷「征四寇」之舉。因此儘管它寫了農民起義,還不能說是站在農民立場的。

    不過儘管如此,在封建社會中能出現這樣一本小說,也是難能可貴的了。同時,它雖然以宋江為代表人物,貫穿了要維持正統的妥協思想,卻也描寫了「下層」出身的李逵、朱貴等人,蔑視皇帝的思想。如李逵幾次提出要推倒大宋皇帝,被宋江壓下,就是一例。因此,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我們還是應該承認《水滸傳》是封建社會中的一部應受重視的作品。

    一九六五年五月

    補記:這是我早年對中國武俠小說的論述。論點頗受當時流行的「唯物史觀」影響,現在看來,是不夠成熟的。為存其真,不作改動。至於我目前的史學觀點請參看本書乙輯「師友憶往」中的《金應熙的博學與迷惘》一篇。

    無錫一九九八年八月三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05: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