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商人掏錢進政協」背後的精英通吃土壤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0-2-8 21: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年02月01日07:10重慶時報李妍

這兩年,從地方「兩會」到全國「兩會」雷人提案不斷,政協委員參會時或缺席,或提出毫無操作性的提案,也屢讓輿論嘩然。更讓人鬧心的是,一些身為政協委員的商界精英也屢次公然為自身行業利益搖旗吶喊,卻對大眾福祉置若罔聞。這些做法都讓人困惑。

困惑之外,一條越來越清晰的權力路徑卻逐漸鋪展開來——政協委員正成為一種身份一份榮譽,並漸漸形成一股政治話語權。於是,頭戴這頂花翎,成了很多社會精英的夢想,其中不乏有錢的商人。

1月30日,廣東省政協委員餘慶安表示,改革開放超過30年,新階層社會人士也該進入參與政協事務,但不能將此錯誤理解成賺錢能力強就能進政協,「不該讓商人掏錢進政協,這會讓廣大人民群眾失去信心」。(1月31日《廣州日報》)

商人掏錢就可進政協,其間「金錢政治」魅影若隱若現。儘管從法律意義上說,政協只有議政權,但這並不影響它在權力場域的發聲重量。事實上,很多政協委員正是通過自己的政治乃至行業精英身份,從而對權力決策間接產生影響。也因此,商人掏錢進政協,實際也正是購買權力的一種方式。能用金錢購買權力,其中有商人利益需求,自然也有腐敗滋生的土壤。其實,不管是「政協委員究竟代表誰」的爭議,還是對「商人掏錢進政協」的質疑,其實質都指向了一個問題:政協委員究竟是怎麼誕生的?

從法律程序上來講,如果說人大代表是通過選舉產生,那麼政協委員就更似一種「吸收」。有人曾總結出政協委員構成的三大特徵:老闆多、明星多、冠軍多。的確,從現實看,政協委員的產生更像一種精英選拔,他們一般先由各單位提名推薦,然後報經政協常委協商通過,最後向社會公布即可。很大程度上,很多政協委員並不主動報名爭取,他們進入政協叫接受邀請參政議政。在這個過程中,儘管許多社會精英、明星進入政協,為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帶來一股新風,但卻也為議政不專業、監督不積極、為自我利益吶喊等埋下伏筆。

選拔精英參政議政沒有問題。問題是如果這只是一種被動選拔的權力行使,或者當這種被動的身份最終只是演化成一種榮譽、自我利益訴求的象徵,那這種權力就極有可能變異。就像「商人掏錢進政協」,實際就正是將這種參政議政的權力,赤裸裸地變現,並最終成為商人實現自我利益訴求的一種手段。而這種一味對精英盲目吸收的模式,實際也為「商人掏錢進政協」提供了門票。在一切以金錢作為度量衡的語境里,誰敢說有錢的商人不是行業精英?誰又會去查這種對精英的吸收是否存在某種交易呢?

政協委員的產生過程本身運行的就是一套精英邏輯,其並沒有認真考慮委員自身參政議政能力或責任心。正是在這種精英通吃的土壤下,被稱為精英的商人可以掏錢進入,然後為自己的訴求搖旗吶喊。就像餘慶安所說的,商人有企業問題需要解決,工商業聯合會也可以解決具體經濟問題,「政協不是解決具體經濟問題的平台。」這實際上就很能說明,如今的政協更多地被企業精英當作了解決自我利益、實現自我訴求的平台。

而越來越多在「兩會」前夕組織的商業遊說活動,實際上也正昭示著,這種企圖用商業遊說,獲得政治話語權並影響公共決策的模式,正在成為商人實現利益訴求的新方式。這種利益訴求帶來的交易可能導致腐敗,普通民眾聲音也可能在此消弭。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2: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