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當年明月: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史料,而是歷史觀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2-7 10: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部《明朝那些事兒》,讓人們記住了石悅(筆名當年明月)。這位1980年出生的非文學和歷史學專業出身的公務員,將歷史講得有趣又嚴肅。目前,《明朝那些事兒》系列作品銷量超過一千萬冊,成為60年來最暢銷的史學讀本,被譯成日、韓、英等多國文字出版發行。



  歷史題材作品如此走紅,是否說明年輕人已經迷上了歷史?對此,石悅有不同的看法。近日,他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說,「如果有一天,史記的文言文版暢銷,我覺得才真正說得上是喜歡歷史。」



  中國青年報:《明朝那些事兒》大賣,有人認為,你出奇制勝的法寶,是將看似庸常的故事講得妙筆生花。



  當年明月:您過獎了。不過,這點我倒是不否認,畢竟能這麼講故事的,確實不多。還有一個因素是,我確實懂得歷史。你是否真正懂得歷史的意義,讀者還是看得出來的。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史料,而是歷史觀。



  中國青年報:你對歷史的「真懂」,是怎麼做到的?



  當年明月:其實只有四個字——感同身受。要知道歷史上的人物、事件,那都是發生過的,不是忽悠人的。另外,歷史也不是所謂白話文翻譯過來的歷史故事。在我看來,大多數都是血淋淋的,如果能明白這一點,不能說是真懂,起碼也是開始懂了。



  中國青年報:通常人們都認為,「80后」、「90后」不太喜歡讀歷史文化題材的書,但「明礬」(這裡指當年明月的愛好者——編者注)里年輕人很多。你剛開始創作時,對讀者群有清晰的了解嗎?



  當年明月:坦率地說,傳統文化也好,歷史也罷,都是讓人比較難以理解的,關鍵問題是,講述歷史和傳統文化的人,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只有滿足這兩個條件,才可能保證講述的內容真的能讓人接受。



  第一個條件是你要真懂,如果沒有真懂,就難以做到以小見大。第二個是你要有講述的技巧和方式。具備以上兩個條件,就不用做市場調查。



  中國青年報:有人說,現在年輕人關注歷史文化,一個原因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青少年有了發展自己興趣的機會和條件。你怎麼看?



  當年明月:那真是談不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就業倒是真的越來越困難,要找個發展自己興趣的機會,似乎比較渺茫。找就業機會還算比較現實。



  中國青年報:「明朝系列」之後,不僅歷史書籍熱賣,一些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也多了起來,比如《孔子》等。對此你怎麼看?你覺得當下年輕人的文化鑒賞力如何?



  當年明月:歷史書籍還沒算熱,歷史題材電視劇倒很多。《孔子》我還沒看,聽說票房不太理想。年輕人的文化鑒賞力,我覺得總是往上走的,但一個喜歡歷史的潮流,應該還沒有形成。如果有一天,《史記》的文言文版暢銷,才真說得上是人們喜歡歷史了。



  中國青年報:你覺得應該怎樣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歷史和傳統文化?



  當年明月:年輕人迷上歷史,往往不是因為喜歡歷史,而是因為現實。因為現實太殘酷,看上去似乎渺茫,所以才回頭看。有一天,如果沒人回頭看,沒人迷茫了,那麼歷史的作用,就真正地完成了。所以歷史也好,傳統文化也好,都適應現實而生。現實需要它們,它們就出現,現實不需要,它們就冷淡。強迫是無用的,吸引也是無用的。



  中國青年報:你覺得青少年應該怎麼提高文化鑒賞力?



  當年明月:青少年有他們的選擇,我這樣的人,估計一百個人裡面也出不了一個—不抽煙、不喝酒、不泡吧,就喜歡看看書,要都這樣,也沒戲了。所以我認為,青年人選擇幹什麼就尊重他們的選擇。因為,再過十幾年,當他們變成中年人的時候,他們無論原先干過什麼,都會走上同樣的道路。



  中國青年報:能給我們的青少年推薦幾本歷史文化書籍嗎?



  當年明月:我的書就別推薦了,《萬曆十五年》、《中國歷代政治之得失》都很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10: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