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珠三角現新一輪「民工荒」 經濟需要轉型

[複製鏈接]

3105

主題

3648

帖子

2598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9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chulton 發表於 2010-1-25 20: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0-01-25

    1月21日,廣州開始預訂實名制火車票的第一天,但廣州火車站早已熙熙攘攘。此時,離鐵道部公布的30日啟動春運還有10天,打算回湖南老家過年的農民工小張,悠閑自在地在火車站西廣場候車。他剛剛從一家做再生塑料的工廠里辭了工,為了避開春運,準備提前回家過年。
   
    與受金融危機影響,大量農民工被企業辭退,只能無奈返鄉的境況相比,2009年年未到2010年春運,珠三角的企業卻出現新一輪「民工荒」:經濟回暖了,各地企業接到大量訂單,卻找不到工人。出來打工已經四五年的小張已經學會了塑料分類的手藝,他表示,一點都不擔心節後生計,「只要你會一門手藝,去哪裡都有飯吃」。
   
    可農民工們的「悠閑」,卻把珠三角許多企業的老闆急成熱鍋上的螞蟻,東莞市立德電子廠就大量缺工,卻找不到人,董事總經理張德成甚至表示:「只要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工作技能,即使50歲也沒有關係!」
   
    一些專家在「民工荒」的憂慮中看到了經濟回暖的跡象,然而,沒有人企業就不能正常運作,大量訂單不能按期完成,阻礙了企業在經濟回暖中穩健前進的步伐。
   
    在珠三角一帶,「民工荒」一兩年一次已見怪不怪。但今年出現的「荒」同時預示著「暖」,著實令人喜憂參半。在勞動力充足的中國,屢屢出現的「民工荒」怪圈到底何解?對於企業而言,該怎樣處理好與農民工的關係,才是科學發展之道?
   
    金融危機把農民工當包袱甩
   
    小張說,招工難要怪金融危機時許多企業不招工,很多人都回老家了,現在工廠有工開了,當然找不到人。
   
    在珠三角最大的製造業人才招聘基地匯安,高峰時每一場招聘會都會有5000人來應聘,而現在只有3000人。哈一代玩具廠的老闆肖森林表示,從5月到7月,訂單數量明顯增加,但工廠里卻有三分之一的機器因為沒有招到足夠多的工人而無法運轉。
   
    一項調查顯示,用工荒在珠三角的東莞、深圳、廣州等市已普遍存在。在東莞,訂單最多的已經排到今年的5月,超過一半的企業都存在缺工的情況。
   
    2009 年的2月,廣東省勞動部門公布的求人倍率為1∶0.8。意味著每一個求職者對應的只有0.8個崗位,將有20%的求職者難以找到工作。2009年春節后,勞動部門透露970萬外省農民工入粵,其中260萬人無明確就業目標。這種反差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實現扭轉。
   
    在一些勞務市場,甚至取消了從前求職者10元的門票,還專門製作一個「普工招聘網」,「以前是企業選普工,如今是普工挑企業。普工非常稀缺!」該勞務市場負責人表示。
   
    去年9月22日央視報道,浙江省人力資源市場7月用工缺口達25萬人。深圳市4月用工缺口2.3萬人,6月用工缺口超過6萬人。就連四川這樣的內陸省份城市都面臨用工缺口。
   
    珠三角成為「民工荒」的一個縮影。金融危機時,大量農民工幾乎成了珠三角企業力挽狂瀾最直接的犧牲品。而今,經濟回暖,企業急需用工,回家的農民工卻不回來了。何況這次企業雖大量復工,卻臨近春節。企業的大量招工使農民工們看到自己的價值,回家過節的傳統思想令他們更不想留在異地。金融危機可以「甩」了他們,他們當然可以「甩」了經濟回暖。
   
    當然,「民工荒」責不在農民工,那到底是誰在操縱這個令企業頭疼的怪圈?
   
    民工荒「慌」了誰
   
    就在近日,陝西有報道稱,開縣農民工成了民工荒中的「香餑餑」。家住開縣中和鎮的吳成軒在廣東一帶打工近10年,今年年前提早返鄉。除了避開春運,他還肩負「勞務中介」任務,老闆讓他過年回老家去找點老鄉過來當工人。
     「以前招工優中選優,求職者仍然門庭若市,如今招工條件大幅降低,一般工人的工資也從月均1200元提高到1800元或2000元,但仍無人上門求職!」廣東東莞市立德電子廠董事總經理張德成心急如焚,現在手上的訂單足夠開6條生產線,而現有工人包括管理人員全部上陣的情況下,也只能勉強開夠3條生產線。
   
    招足夠的普工如今是珠三角一帶老闆們最頭疼的。民工「荒」,老闆們心更「慌」。金融危機時,被迫離職的大多數是普工,企業一般選擇裁減非核心工人,保留熟練工人和中層幹部,而今,大多數企業只好面臨普工稀缺的難題。選擇的增多使農民工們變得很挑剔,不輕易應聘,企業手拿多份訂單卻無法開工,導致有些企業有了訂單也不敢接。
   
    相比而言,農民工們卻在這個歲末顯得悠然自得。在陝西,隨著招商引資的步伐,沿海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落戶開縣,很多在外打工並有了一定工作經驗的農民工紛紛回鄉工作,乃至回鄉創業。據了解,去年以來,開縣有1000多名農民工回鄉創業,帶動4000多人就業。
   
    在勞動力輸出的大省四川,許多農民工返鄉后,乾脆留在了本省乃至鎮里工作。「工資和沿海地區相差不多,還每天都可以回到家裡照顧家人孩子。」一位回鄉辦廠並招聘了一大批工人的老闆表示,他們根本不需要貼招聘廣告就有人主動上門找工,「每人每月最高有2000左右的工資,家裡小孩甚至可以自己來這裡找媽媽,這樣的工作環境,他們不希望再出去。」
   
    面對這一現象,部分出口加工型企業卻選擇繼續缺工而不是加薪。東莞一家製鞋企業面對用工不足,只有選擇性地接單,但並不願意通過大幅提高工資來吸引外來工,因為「一旦訂單下降再降薪不容易」。
   
    前段時間,廣東一地方媒體與麻省理工大學的黃亞生教授、中山大學政務學院郭巍青教授合作調研中,大部分接受訪問的工人指出,工廠給出的條件並沒有大幅度提升,僅僅提升了10%到20%。而在許多招聘信息中,大部分崗位都要求有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因此,很可能存在大量要求有勞動技能的工作無人應聘。調研提出,外來工找不到符合薪水預期的工作,一些崗位又和應聘者本身能力不匹配,從而出現了「民工荒」與「找工難」同時存在的供求結構錯位現象。
   
    廣東省社科院教授丁力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如今珠三角地區出現民工荒的問題「很正常」,這反映了企業和農民工的供需關係。在現有的工資水平下,應聘者少需求者多,企業的生產需求又進入旺季,勢必會出現「用工荒」的局面。是否存在不同於往年的「用工荒」問題還有待觀察,應看看來年春天的招工形勢再下定論。
   
    企業發展應讓民工做得安心
   
    在廣州,「民工荒」浪潮也席捲了大學校園。記者看到在廣州某大學的QQ群上轉發著這樣一條招聘信息,「著名電子設備企業招人事專員:今年因需招400名員工,現需招4名人事專員。要求大學本科,男,非廣東省人。」負責招聘的陳小姐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不方便告知該企業的具體名稱,而400名員工也尚未開始招聘,希望有意向的大學生可以向他們投遞簡歷。
   
    在「用工難」的尷尬下,珠三角的各大企業紛紛各出奇招,希望招到更多的工人以保證生產順利進行。年終獎、改善福利、員工培訓、拓寬招工渠道等,希望通過現有的努力,能招聘到足量的工人。
   
    對於在東莞市一家服裝廠打工的張德祥夫妻而言,「民工荒」給他們帶來了「好處」。前幾年一直只能住在不同宿舍內的小兩口,去年開始住上了廠里給他們提供的「夫妻房」,工資也比前年漲了,加起來有2800元左右,夫妻倆每月可以存下1700元左右。
   
    據調查,2009年,在東莞,超過6成的企業員工將首次拿到雙薪或年終獎,一半以上的企業計劃2010年加薪。針對用工緊缺狀況,東莞許多企業紛紛提高薪酬及福利待遇。「春節只要留下來過年的,廠里負責他們的吃住,還給每人發個紅包。」東莞一家民營企業的老闆說。
     沿海不少城市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護農民工的政策,不僅僅要求企業按時發放工資,還督促企業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購買社保、醫保。
   
    業內人士分析,隨著農民工群體的結構更新換代,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打工族更關注薪金高低、企業的前途、工作環境、發展空間。如果珠三角的薪酬待遇和工作條件還不隨之提高,部分勞動力將加速流向長三角等地市場。如今,許多企業對民工的態度在慢慢改變。改善工人福利成為許多企業的選擇,加強技術工人的培訓也日益受到重視。在市場競爭的狀態下,唯有讓應聘者感到適合自己的發展前途,生活得踏實舒心,才能讓他們找到留下來的動力。
   
    「到了今年4月,就可以看到企業人才儲備的效果。」丁力如是說。
   
    積極應對產業轉型 企業民工都不「慌」
   
    早在去年初,廣東省提出了「騰籠換鳥」式產業轉型,即把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當地二三產業和珠三角發達地區轉移。為此,廣東省政府動用500億元資金,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落戶離珠三角不遠的粵東、粵西、粵北產業轉移工業園,而且一次性安排10億元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專項資金,主要用於扶持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和總部、扶持來料加工企業不停產轉型等方面。丁力表示,這一產業的轉型在目前還是進行得不錯,環珠三角的轉型速度已經超過了珠三角的轉型速度。
   
    2009年度廣東大型企業競爭力評估報告顯示,過去4年中,入選的前50家企業始終在廣州、深圳等8個地級市,並且江門、茂名和湛江的入選企業始終保持在1家,佛山保持在兩家,珠海和惠州略有變化,而廣州和深圳入選企業的波動相對較大。從全省來看,粵西地區共有兩家企業,粵北、粵東還沒有企業入圍。
   
    廣東省省情調研中心的專家表示,實踐證明,「雙轉移」戰略已經成為廣東提升珠三角產業結構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消費、投資、出口等經濟指標均明顯高於珠三角。
   
    記者觀察到,產業轉型的同時也致使企業的用工需求向高技能人才轉移,常規的普通農民工供給不能與之對應,進而出現結構性「民工荒」。
   
    從上述評估報告中可以看出,前50位企業2009年度營業收入總計23087億元,比2008年度增加2274億元,增長10.9%,遠低於2008年度 32.7%的增長速度。前50位企業2009年度總資產52493億元,比2008年度增加5358億元,增長11.4%,遠低於2008年度57.1%的增速。2009年度,廣東大型企業盈利能力已明顯降低,企業本身遭遇著發展瓶頸,有可能制約著企業對用工結構的調整。
   
    丁力指出,珠三角要想保持優勢,應該順應產業轉移規律找准產業升級的方向。企業必須實現經濟轉型,而經濟轉型的核心難題正是技術創新。
   
    中山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認為,在當前中國根本不缺勞動力的情況下,節前「民工荒」不用「慌」,企業和政府要想的是如何吸引勞動力到珠三角。目前,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升級轉型勢在必行,在內地招工工資水平已和沿海旗鼓相當的情況下,企業要走自主創新路,要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不能再走靠榨取廉價勞動力獲得利潤的老路子。
   
    「自主品牌企業有自己的文化,我們不靠壓榨工人勞動成果增高利潤。」「天地一號」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介紹,公司建有一整套嚴格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步步為營地儲備了工人,以應對季節性缺工,所以目前生產線上井然有序。
   
    正如重慶市開縣政府辦副主任、縣勞務辦主任劉沛明所言,「要想掙到錢,民工得有一技之長」,除了企業、政府該為民工提供既合適又有保障的工作環境之外,民工自己要提高自身的素質,而這一點,更關乎民工本身的長久利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4 05: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