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當今盛世真正實現了「不拘一格降人才」!

[複製鏈接]

76

主題

372

帖子

1039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3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獃子 發表於 2010-1-17 08: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龔自珍老先生曾有詩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暗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老先生身處清之末世,深感時局沉暗,但絕望中尚抱有希望,故有此一哀一勸。究其原因,他認為當時的困境是因為缺乏人才,所以請求天公不拘不一格降人才。

龔老先生的拳拳愛國情懷和憤懣之心自是感人肺腑。然而,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他向老天的呼籲屬於認識上的錯誤。這雖然比向老天爺求雨的願望要高一個層次,但終究是唯心主義的,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效果。

當然,我們不能用唯物主義這麼先進的思想意識去苛求龔老先生。更重要的是,他也許就是借題發揮,實際的意思是希望朝廷應該不拘不一格地去選拔人才,也就是選拔朝廷命官了,從而打破萬馬齊暗的局面。只是他不便明說罷了。

如果這樣解釋,就意味著龔老先生認為當時的科舉制這種主要的選拔官員的方式太單一了,不能產生適合各方面各級別所需要的官員。所以,他才會呼籲要不拘一格,就是說不要只採用一種方式,而要採用多種多樣的方式來選拔官員。

說到這裡,有必要回顧一下古今中外曾出現過的官員選拔方式。窮我所知,我認為古今中外有過五種選拔官員的方式。一是功績制,就是論功行賞,論功封爵。二是世襲制,就是老子當官,兒子理所當然地也當官;三是察舉制,就是通過考察侯選者的某方面行為和能力來選拔官員;四是考試製,最典型的就是科舉了;五是選舉制,就是由一些人或者所有的人來投票選舉產生。公允地說,這四種方式各有各的優點,各有各的弊端。不能說某種方式就在各方都優越於另外一種方式。

世襲制中外各國都出現過,受詬病最多,但也不能說一無是處。壞處是明顯的多多的。單說世襲子弟的素質就容易呈現遞減趨勢,一代不如一代。這有先天的原因,就是遺傳因素,二是後天養尊處優不思進取造成的。太祖就說過,「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按照「封建迷信」的解釋,是因為第一代人太顯赫,把祖上積的德和祖墳的好風水都用光了。如果整個國家的官員都是出於世襲,那後果可想而知。

但世襲制也有好處。它的最大好處是能極大地激發人們的進取心。這個道理要稍為費點口舌。我們知道,人不是單純為自己而活著的,人有很大部分是為了自己的後代而活著的。你看現在我們像行屍走肉般活著,圖個什麼呀?支撐我們的是什麼呀?還不是希望自己的後代能有個人樣,比自己強,是吧?拿梁山好漢武松和楊志的最初的志向來說,也是想在邊疆上一刀一槍,博得個 「封妻蔭子,榮華富貴,後半世快活」。不管怎麼說,單純為自己活著總比還為自己的後代著想的動力要差些。所以,當有建功立業的機會時,許諾世襲是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的。當然世襲制的弊端更多。這也難怪,誰讓它是很原始的一種方式呢?所以,隨著歷史的發展,就逐漸被淘汰了。但由於它的這個優越性,也還沒有被完全淘汰。

照說功績制是最公平合理的,誰的功績大誰任用誰唄。但功績制的適應性不強。最適用于軍隊,最適合於造反、革命、戰爭或者某個力量的草創時期,不太適合於和平穩定時期。秦朝就主要採用的是功績制,誰殺的敵人多,就提拔誰。這個最好考核,以人頭計數。但和平時期這個制度就不好推行,一是功績的考核不像殺敵那樣好量化,更重要的是,建功立業的大時代都已過去了,該輪到世襲制派用場了。不然,當初那樣拚命幹什麼呢?一說身上都是傷,革命成功了,人也老了,身體也不行了。自己也享不了什麼福,讓子孫後代享享福還不應該嗎?所以,功績制的邏輯結果就是世襲制。

再說察舉制。中國歷史上,察舉作為一種正式的選拔官員的制度出現在漢朝,叫做「舉孝廉」。就是朝廷要求地方官員通過考察民間人士,向朝廷舉薦當地的孝順清廉之士,然而朝廷將他們任命為官員。我們現在組織上考察擬提升的官員,也是察舉的一種形式。為什麼要搞察舉制呢?這是因為世襲制會形成貴族階層。你想呀,這麼一代一代地世襲下去,可不就形成貴族階層了嗎?當然,皇帝是不願意看到這個結果的。這會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重新回到分封制。所以皇帝另闢蹊蹺,搞出個察舉制來,以此來削弱王侯的勢力。這個當然是出於皇帝的私心,但客觀上對於整個社會還是有利的。這樣開闢了社會底層通過向高層的通道,對人力資源的競爭、優化和提升還是會有一些額外的作用。

然而,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皇帝雖然這麼一廂情願地打著算盤,但那些有了世襲地位的貴族門閥也有自己的算盤。「舉孝廉」不是還得由他們來操盤嗎?所以,後來搞來搞去,那些從「舉孝廉」中產生的官員,大多也成了貴族門閥的門生從屬。皇帝的如意算盤就落空了。所以,我們看到漢晉兩代的貴族門閥勢力都很強。另一方面,孝廉作為選拔官員的指標不過硬,不全面。孝廉並不意味著有知識,能力強,而且孝廉可以偽裝。孝廉也非一成不變的品質。有些人可能當官前孝廉,當官后就不一定還能保持孝廉。

這樣,後來的皇帝就另外想出了一招,就是搞科舉。舉孝廉沒有成效,那就考試。考什麼?不是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嗎?那就考「四書五經」,這個對皇帝胃口。你別說,這一招還很靈。對維護君權、教化百姓、抑制腐敗、穩定社會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科舉製成為傳統中國社會最成熟、最持久和最有效的官員選拔制度。

說科舉制度能抑制腐敗是我的一大發現。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科舉考試歷來都是考些四書五經的內容,整些八股文。經此進入官場之前的讀書人大多隻具備一些經書知識,既沒有實用的知識,也沒有「工作經驗」。但是請注意,恰恰是因為他們沒有「工作經驗」,使得初入官場的官員,就如一瓢清水傾入一池污水似的腐敗官場。對污水有一定的稀釋的作用。這個怎麼講?因為中舉后的讀書人是直接來自於民間底層,一躍龍門不假時日就委以重任,成為一方父母官,所以,在讀書人通過分散化的私學來接受教育的體制下,我們不能排除,在其中確有為數不少的讀書人是真信孔孟之道的,我們也不能排除這些人進入官場后,仍然有一些能堅持自己的信念,能夠為民請命,能夠做到清正廉明。不管怎麼說,由於他們不諳官場的腐敗之道,所以每一批新官都多多少少都能夠對官場的腐敗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然而,後來科舉制被認為阻礙了中國人的思想進步和知識更新,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隨著西方文明的侵入和隨之而來的中國人價值觀念的改變和知識體系的更新,就被廢止了。

選舉制是泊來品,產生於西方,已成為現代社會產生政務官的通行方式。我們國家也部分地實現了此一制度。選舉制優點很多,但卻不能說沒有一點缺點。我認為它的缺點倒不是什麼花錢太多,也不是不一定能選出真正能為人服務的公僕,而是降低了官員對最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如果我們完全徹底地搞民主選舉,當官對許多優秀人才就缺乏吸引力。如果官員的一舉一動都處於監督之下,搞不了一點點以權謀私,搞不好選民下一屆就把你趕下台,那還有什麼勁呀?你看台灣才進入民主社會的中級階段,陳水扁下台後被搞得如此狼狽,他現在肯定腸子都悔青了。邱吉爾的那句話,「我捍衛的就是人民有把我趕下台的權利」不是那麼好接受的。這樣一來,最優秀的人才肯定不願意當官了啦?肯定都願意去當資本家或者高級白領了啦。現成的例子,我們現在是40個教授爭當一個處長,博士畢業生半數以上當上了公務員。這充分說明我們國家的官員對最優秀的人才是有相當吸引力的。可想而知,如果一個國家最優秀的人才不願意擔任公職,那肯定也會是公眾利益的一大損害。

綜上所述,所有的官員選拔制度都各有千秋,各有其適用的歷史時期和適用範圍。礙於其歷史的局限性或者缺乏兼收並蓄地博大胸懷,古今中外除了當今中國,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在選拔官員上同時採用這五種方式。經過我認真細緻地考察,我認為唯有我朝在這方面做到了「用其所長,舍其所短」,真正做到了龔自珍老先生所說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要不怎麼說是「五千年來未有之盛世」呢?

我這麼說,是有充分理由的。有人指責我們現在的官僚體系主要是世襲制,所謂「500家族」是了。這其實是以偏概全,是一種極大的誤解。誠然,現在是有許多「紅色後代」位居要津,但這怎麼能與過去的世襲制同日而語呢?從建國以來,那一個條文規定了當官的後代就一定能當官了,沒有吧?同樣,也沒有那一個條文規定農民的後代長大后一定還是農民,縱然只有百萬分之一的機會呢?如果說是有那麼一點點意思,那也只能說是隱性的世襲制,有點彈性的世襲制,而不是過去那種顯性的和剛性的世襲制。而且世襲成份在官員的選拔上也不佔有絕對優勢。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紅色後代」都成為了官員,成為了官員的也並非都是「紅色後代」,胡溫兩人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例證。那些成為了官員的紅色後代和其它不是紅色後代的官員一樣也可能要經過考試,要比評政績,要經過考察,要經過公示、經過等額或差額選舉。對於中低級官員可能只需要用其中的一二種方式,比如說最近廣東省就面向全國通過考試和相關測試來選拔年輕的官員。對於高級官員就需要全用上。像山東那個28歲最年輕的副廳級,相信所有的方式都要用上。我們似乎有理由相信,經過這樣或那樣,一種或多種選拔方式產生出來的官員,他們或者具有必要的現代化知識、或者具有豐富的從政經驗、或者具有不低於社會平均的道德水平、或者具有一定的民意支持。甚至兼而有之,那肯定就是我們這個社會最優秀的人才了。

不得不嘆服,當今盛世才是真正實現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呀!

0

主題

109

帖子

19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0
沙發
freewriter 發表於 2010-1-24 20:18 | 只看該作者
精英們「背靠大樹好乘涼」固然出於本能,卻也顯出「出世」與「入世」的圍城特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6: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