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譴責某些品格低下的造謠者:薄瓜瓜「夜店照」真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9年5月9日,薄瓜瓜被評為首屆英國「十大傑出華人青年」,獲大本鐘獎。這則消息從英國媒體傳到國內后,引發一陣熱議。議論中既有對薄瓜瓜為中國人爭光的讚譽,也有從他家庭背景引發的想象。一位年僅21歲的大學生在海外獲此殊榮,作為薄一波的孫子、薄熙來的兒子、就讀於牛津的薄瓜瓜到底什麼樣?不少媒體都在聯繫採訪他。沉默了一段時間后,薄瓜瓜終於同意在回到重慶后的第三天與記者做一次交流。
  
  寒暄中透著一種成熟
  
  5月21日下午,重慶某酒店大堂。薄瓜瓜一露面,記者就看到一張陽光笑臉,隱隱透著稚氣。他伸出手來和記者握手,詢問記者能在重慶待多久后,便建議記者「在重慶好好玩幾天」,寒暄中透著一種成熟。他的舉止讓記者有些意外,似乎和想象中的「高幹子弟」有些不同。
  
  面對媒體,薄瓜瓜希望袒露的是真實獨立的自我,他從小特殊的奮鬥經歷和家庭教育,可以讓人們看到一個與一般猜測完全不同的薄瓜瓜。那才是原本的他。
  

  

  

  
  當選「十傑」,讓不少人關注和議論薄瓜瓜。他不止一次向記者強調,自己還只是學生,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學習,只有學有所成,將來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和人民作貢獻。或許,薄瓜瓜從小學到大學的求學經歷,正是我們了解「學生薄瓜瓜」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一步。
  
  以自己的努力   支持自己的學業
  
  記者:到國外上學是你最先提出來的?那時你才11歲,而且當時你就讀的景山學校可是重點學校。
  
  薄瓜瓜: 對,但11歲也是少年了!景山學校的整體水平雖然很高,但對我壓力不大,放學以後就沒事了,心裡感到有點「空」,不滿足。爺爺說過:「花盆難養萬年松,有志氣的孩子要敢於闖一闖。」我想,自己為什麼不能離開這個環境到外面闖一闖?鄧爺爺小小年紀就到法國學習,眼界才那麼開闊。我的想法得到姥爺、姥姥和四姨的支持,他們鼓勵我「好男兒志在四方」。當時到哪兒去八字還沒一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從景山退了學在家自學。
  
  記者:為什麼選擇英國呢?哈羅公學是怎樣錄取你的?據說你是哈羅公學500年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學生。
  
  薄瓜瓜:因為家裡人分析,英國的英語最標準,公立中學的信譽在全世界也很高,所以就選了英國。
  
  可是一聯繫就發現很困難,聽說英國人剛出生就得報名,還要在指定的預備學校考察好多年,最後參加全英統考,過了關才能入學。而我當時連英文也不懂。
  
  在希望不大的情況下,媽媽帶著我,開始在英國幫我補習英文。那時比較苦,吃、住、行樣樣成問題,沒有任何人幫忙,幾天就要換個地方住。記得有一次,媽媽領我去一個新住處,又小又暗,條件特別差,我一進屋就說:「這不是貧民窟嘛!」媽媽一句話也沒說。後來我對自己的態度特別後悔。
  
  不過我學得比較快,給了大家信心,所以他們還是鼓勵我報考哈羅。正好另一所公立名校給我做了一次很系統的智商測驗,也準備給我一個名額。我被送到預備學校插班,也沒有像其他新生那樣被要求降級。後來哈羅公學同意我參加面試,之後就宣布給我一個附帶條件的機會——參加當年的全英入學統考,並規定了成績線。結果我的成績除了拉丁文得B,其他6門都得了A。由於成績不錯,得到了首屆「科山獎」和助學金。從16歲開始,每年我都是獎學金學生。我很自豪,我是以自己的努力支持了自己的學業,沒有給媽媽爸爸增添負擔。
  
  記者:在英國學校里生活怎麼樣?
  
  薄瓜瓜:我上的學校管理非常嚴格,周末不放假,連本地學生也見不到家人。開始每星期只有60便士的零花錢,等於七八元人民幣。我全部用來買零食都吃不飽,經常覺得特別餓。(笑)
  
  記者:每星期只有60便士的零花錢是學校的規定?
  
  薄瓜瓜:對,很多人對英國的名校有誤解。英國的學校也是五花八門,私立高級學校靠錢也能去,但像哈羅這類非常傳統的學校,絕不給你舒適的生活。英國的傳統觀念看不起那些談錢談地位的人,不少人連「貴族」這個詞都要迴避。這種學校的生活條件也十分簡陋,甚至連暖氣都不開,就是要讓你吃些苦,磨練你的心志。
  
  記得那時候,我和一些同學餓壞了,到晚上就把枕頭套扯下來,悄悄跑到廚房,看到有什麼吃的,比如蘋果啦、吃剩的牛排啦,抓過來就往枕頭套里扔,拎回來大家一塊分享。
  
  記者:你在哈羅公學就是獎學金學生,資料上還記載著你畢業考試得了11個「A加星」,名列前茅。學習對你是不是一項重大挑戰?
  
  薄瓜瓜:看用什麼心態學了。我學習有兩種,一是學校的課業和考試,二是自己要修鍊的東西。學校課業倒沒多難。英國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上化學、物理、生物,當初我都沒學過。我狠勁兒用兩周時間把這三本教材都背熟了,結果這方面一下佔了上風,預備學校畢業時還得到全校唯一的自然科學獎。在哈羅宗教課一開始比較難,這也是中國學生沒有的課程。但當理解了其中的知識架構,也就沒有難點了。後來我的學習筆記還被當做範本在學校印發了。實際上,學習沒有任何秘密,得11個「A加星」也只是敢於定下這個目標罷了,只要努力,就沒有「弱項」。
  
  在牛津更刺激,特別是PPE(政、經、哲)的本科,公認是攻堅戰,有些人甚至先上牛津的研究生,再考本科。光讀那麼多經典原著,時間就緊繃繃的。而在讀書中又會挖出很多不同的理論和思想,把學校的課業和自己的修鍊內容結合,確實是不小的挑戰。
  
  記者:考試前會壓力大到睡不著嗎?
  
  薄瓜瓜:不是壓力大到睡不著,而是經常為了突擊學習沒時間睡覺。加上自己還選修了一些額外的課程,比如天文學之類。我覺得考試很有意義,能讓你在短期內吸收大量的知識,突飛猛進。
  
  記者:你是說很享受考試?
  
  薄瓜瓜:(笑)我的覺悟還沒這麼高。但我享受每次考試之後的那種「痛快感」,大腦迅速膨脹之後的收穫讓人很有成就感。
  
  記者:是怎麼想到要出這本《還有不同》的書的?
  
  薄瓜瓜: 這本書的內容其實是我平時積累的構思。我平時也會和老師討論寫作,正巧這些東西被出版社看到了,他們有興趣出。其實後來我寫的幾本更好一些,但都是自己列印給一部分人看的,沒有出版發行。
  
  記者:你好像有很多時間,除了讀書、寫書,還辦這麼多活動?
  
  薄瓜瓜: 我把做的所有事情都當做學業的一部分,比如通過演講和辯論來激活自己的思想,體會到更深刻的東西。想做的事,我都能找出時間,我只不過是笨鳥先飛,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記者:你在哈羅公學期間還報名參加了軍訓中的「攻擊性淘汰賽」,相當於鐵人三項,最後堅持下來的只有8名學生,據說你是其中唯一的東方人。參加這個比賽為了證明什麼嗎?
  
  薄瓜瓜:有人說,東方人體力不行,我不信,偏要試一試。既然參加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笑到最後。不只為了榮譽, 也希望通過這個機會檢測一下自己的體能極限和意志力。
  
  我沒必要和社會誤解較勁
  
  記者:不管你將來做什麼,或許你取得的每一步成功都會伴隨著一些質疑,你自己有過這方面的預想嗎?
  
  薄瓜瓜:我想沒必要和社會誤解去較勁。需要做的事很多,與其把心思放在為自己正名、消除猜疑上,不如把精力投放在更有益的事情上,多做一些建設性的工作。當然,大家能給我更多理解,我會更愉快,理解畢竟比誤解要好。但在不被理解的情況下,我也願意去承受誤解。媽媽很早就提出過「享受誤解」,人家因為重視你才會誤解你,而誤解往往是理解的初級階段和準備階段。有太多的事情別人不容易理解,你也沒有時間去跟每一個人詳談。既然如此,不如積極面對,從誤解中了解社會,理解這些誤解產生的社會原因。再往大處想,當今世界也有很多對中國的「誤解」,與其用心為自己解釋,不如為自己的國家多做些說明。
  
  「我不擔心,我又沒做什麼虧心事,既然人們對我有猜疑有好奇,那我就應當更透明,讓人看清我到底什麼樣。我媽媽說,人要徹底就要透明。」
  
  媽媽在事業的巔峰期毅然放棄
  
  記者:在牛津你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
  
  薄瓜瓜:本來每一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教育的目的也無非是根據不同的特質而因才施教。你所指的不同又是哪一方面的?(笑)
  
  記者:我說的是作為高幹子弟的不同。
  
  薄瓜瓜:這個太沒有什麼感覺了,大家都一樣,學校里很少關注誰是什麼家庭背景,彼此都是用學生的心態來交往的。
  
  記者:你和父親作為兩代人,在觀念上有沒有什麼不同?
  
  薄瓜瓜:我很多觀點都受父親的影響。他總對我說,「事在人為,功在不舍,勤能補拙,要想做出點事,就要比別人更加努力,比別人更能吃苦」。如果一定要找出我們的不同點,當然也有。比如他總是要求我在牛津埋頭苦讀,爭當「讀書冠軍」,少去參加學生會的社會活動。其實在牛津,還真的不容你分心,不能不埋頭讀書,不止一個同學因為學習壓力過大而自殺
  
  記者:你的母親谷開來律師也曾名聲顯赫,但這兩年看到關於她的消息越來越少了。
  
  薄瓜瓜:爸爸常常和我議論媽媽,覺得她很偉大,有思想,有創意,做什麼事都做得非常好。當年辦律師事務所很成功,為了避嫌,她在事業的巔峰期毅然選擇了放棄。爸爸說,其實這不是一個人的損失,而是一個事業的損失。他甚至說,如果當時他自己退下來,支持媽媽去做,她會做得更好!她退出以後,就像隱居一樣,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爸爸有活動讓她參加她也不肯。我特別理解,她最不願意被罩在爸爸的影子下,失掉自己。她現在整天讀書做學問,研究「比較文化」。
  
  其實這種情況在家裡不是第一例。我叔叔薄熙成早就激流勇退了,然後一直致力於教育事業,現在已幫助貧困地區近千個窮孩子上了大學,還自己編教材,每學期給他們講課。我覺得他很了不起。
  
  那是聯歡和表演 絕對沒有出格的東西
  
  記者: 現在網路上有人貼出你在牛津和外國女孩的合影,被人議論成「夜店照」,也有人覺得很正常,你對此作何評價?
  
  薄瓜瓜:謝謝你提出這個問題。這張照片是在牛津大學的一次化裝舞會上拍的。牛津每個學院每兩周都要舉行一次化裝舞會,每次舞會一兩百人,多的時候三百多人,這是牛津大學的傳統文化,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化裝舞會的特點就是要求師生都以表演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大家都故意做出滑稽、搞笑的動作,這種方式能讓同學關係和師生關係更融洽。在這種類似狂歡的集體活動中,平時很靦腆的同學也往往做出怪樣,解脫平時巨大的學習壓力。但不管大家多麼興奮,也只是聯歡和表演,絕沒有出格的東西,和黃色更不沾邊。你說的這張照片,我和兩個女生站在一起,只是對著鏡頭做了點怪樣,比如我有意歪戴著領帶。
  
  把這說成「夜店照」讓我感覺好像是「深更半夜」在「黑店」里幹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其實,如果把整個舞會場面都照出來,誰看到也不會往歪處想的。 據青年周末
  
  
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風乾。

老的時候,下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22: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