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海地地震,美國製造?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0-1-22 23: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新華網      2010-01-21

  美國著名政治漫畫家、美國報刊漫畫家協會主席特德·拉爾撰文,寫下了「為何我們手上沾滿海地人鮮血」這樣的文字,並冠以「海地地震,美國製造」的標題。

  貧窮導致傷亡過大

  「海地震后的傷亡數字在不斷更新,而受政府控制的美國媒體卻在共用同一句背景介紹: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拉爾在開篇中這樣寫道,「切!我真想知道海地為什麼會這麼窮!」

  「你也許會想,海地會富裕起來的,但事實是,它曾經讓很多人已經富裕起來。」

  「看看這些照片,倒塌的建築物都是由空心煤渣磚和焦炭磚砌成,在地震帶建築施工中最需要的就是連接建材的鋼筋,在富裕國家鋼筋是施工硬性規定,儘管建築在地震中可能受損,但不至於如此脆弱。」

  拉爾說:「當一堆煤渣磚倒在你身上,存活就只是一種奢望;即便你幸運得生,在海地這樣缺乏救援設備、通信設施、緊急救助機制的國家,指望別人將你從廢墟中拖出來也只是一種奢望;即便鄰居將你活著拖出廢墟,指望有救護車送你去醫院更是一種奢望。」

  百年前「被管制」

  海地為什麼會這麼窮?1915年,美國時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下令美軍部隊佔領海地,聲稱「要保護美國人投資的海地」。自1915年至1934年,美國在海地施行嚴格軍事管制,「謀殺海地愛國者,將海地國民生產總值的四成放進了美國銀行家的口袋」。此外,海地人被禁止擔任任何政府公職,為美國獨裁統治海地近半個世紀打下基礎。

  在美國影響下,海地向美國貨大敞國門,美國農產品在幾乎沒有關稅的優待政策下肆意流入海地,摧毀了海地本國農業。「一個曾經在農業上自給自足的國家就此破產,田地荒廢,數十萬農民流入太子港貧民窟。」


在《中華網社區》有另一同題的文章,轉發如下:

    委內瑞拉媒體發表文章稱,海地1月12日發生的大地震是美國軍方研究「地震武器」造成的。此次試驗針對的目標是伊朗。

    俄《報紙報》1月20日發表了題為「委內瑞拉從俄羅斯海軍了解到美國襲擊海地和中國」的文章。報道說,委內瑞拉媒體發表文章稱,海地1月12日發生的大地震是美國軍方研究「地震武器」造成的。

    《報紙報》報道說,委內瑞拉國家電視頻道「ViveTV」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文章說,海地地震是美國海軍在加勒比海域進行試驗的結果。此次試驗針對的目標是伊朗。

    《報紙報》說「ViveTV」是宣傳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的電視頻道。上述文章作者並沒有指出是援引查韋斯的話,但西班牙媒體,特別是ABC新聞網都認為這是援引總統查韋斯的講話。

    「ViveTV」網站文章說上述結論是從俄羅斯北方艦隊報告得出的,文章說俄羅斯北方艦隊一直在監督美第四艦隊在加勒比海的活動。而且,「ViveTV」網站文章還說四川汶川地震也是美軍試驗武器造成的。但是,《報紙報》採訪的俄羅斯北方艦隊發言人表示,他們沒有給查韋斯任何關於海地地震與美軍試驗武器的報告。接受採訪的軍方人士表示,查韋斯這樣說是為了對美國進行反宣傳。

    但《報紙報》採訪的俄一名軍方人士表示,海地地震有可能是美國地震武器造成的。該軍方人士說,美國這方面工作自1960年起步,2006年進入積極階段。他說,通過地下核試驗可以影響地幔各種波動。該軍方人士說,雖然國際社會嚴禁進行地下核試驗,但美國可能還在繼續進行試驗。但他同時表示,形成人造地震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而且還沒有出現任何裝置,但工作還在繼續。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沙發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0-1-22 23:39 | 只看該作者
《北京青年報》的同題文章是這樣的:


  美國著名政治漫畫家、美國報刊漫畫家協會主席特德·拉爾撰文稱———

  地震是天災,具有一定隨機性。但相同烈度的地震卻可在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中帶來不同傷亡、不同悲劇。做個不太恰當的假設:倘使一周前的那場地震不是發生在海地,而是發生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某座城市,或許房屋倒塌不會以城市計,人員死傷不會以十萬計。

  西方國家可以更多地在建築設計中規定防震係數等安全人居因素,而大多數海地人仍處於低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階段。繼續細究下去,海地為何貧窮至此?

  美國著名政治漫畫家、美國報刊漫畫家協會主席特德·拉爾日前撰文,寫下了「為何我們手上沾滿海地人鮮血」這樣的文字,並冠以「海地地震,美國製造」的標題。

  ■因為窮所以傷

  「海地震后的傷亡數字在不斷更新,而受政府控制的美國媒體卻在共用同一句背景介紹: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拉爾在開篇中這樣寫道,「切!我真想知道海地為什麼會這麼窮!」

  「你也許會想,海地會富裕起來的,但事實是,它曾經讓很多人已經富裕起來。」

  「看看這些照片,(海地坍塌的)建築物都是由空心煤渣磚和焦炭磚砌成,在地震帶建築施工中最需要的就是連接建材的鋼筋,在富裕國家鋼筋是施工硬性規定,儘管建築在地震中可能受損,但不至於如此脆弱,」拉爾引用了一段英國北愛爾蘭大學環境科學研究院主任斯德西的觀點。

  拉爾說:「當一堆煤渣磚倒在你身上,存活就只是一種奢望;即便你幸運得生,在海地這樣缺乏救援設備、通信設施、緊急救助機制的國家,指望別人將你從廢墟中拖出來也只是一種奢望;即便鄰居將你活著拖出廢墟,指望有救護車送你去醫院更是一種奢望。」

  在海地,「地震也許是一種隨機,但傷亡卻是一種註定。別去怪建築質量,因為貧窮才是導致傷亡的最主要原因」。

  ■百年前「被投資」

  海地為什麼會這麼窮?拉爾說,故事得從1910年開始。

  1910年,一個名叫紐約國民城市銀行的金融機構買下了當時海地唯一一家商業銀行和最大金庫——海地國家銀行,當時,那家紐約國民城市銀行,也就是後來響噹噹的花旗銀行,對海地人打著漂亮的旗號說,美國人購買海地國家銀行就是買走了海地全部債務。

  5年後,美國時任總統威爾遜下令美軍部隊佔領海地,聲稱「要保護美國人投資的海地」。

  海地,一個國家,成了美國人的投資品。

  拉爾講述說,自1915年至1934年,美國在海地施行嚴格軍事管制,「謀殺海地愛國者,將海地國民生產總值的四成放進了美國銀行家的口袋」。

  美國人直接控制海地金融直至1947年。「美國銀行家和將軍們吸幹了海地人的血,致使海地社會動蕩至1957年,爾後,美國中情局在海地安插了一位終身獨裁總統弗朗索瓦·杜瓦利埃」。

  ■粗暴地深愛著

  拉爾說,杜瓦利埃1971年去世前,美國人就已相中了他的兒子讓-克洛德·杜瓦利埃。「在美國人的懷抱下,小杜瓦利埃訓練軍隊幫助美國人對抗古巴,攫取了國庫中至少3億至5億美元,私藏在自己位於瑞士等地的私人賬戶里。」

  在美國影響下,小杜瓦利埃向美國貨大敞國門,美國農產品在幾乎沒有關稅的優待政策下肆意流入海地,摧毀了海地本國農業。「一個曾經在農業上自給自足的國家就此破產,田地荒廢,數十萬農民流入太子港貧民窟。」

  「美國人粗暴地愛著海地。我們兩度驅逐了在海地受人歡迎的(前總統)阿里斯蒂德,其中第二次,我們還免費向他提供了一趟飛往中非的班機,儘管他本人說是中情局綁架了他。綁架他,他又能怎樣呢!」拉爾說。

  「儘管我們對海地『仁至義盡』,海地仍然是個第四世界的失敗國家!」拉爾說,「但我們從來不氣餒,美國的企業們依然援助海地,就像迪斯尼在海地給專賣店員工每小時施捨28美分工資那樣!」

  作為美國人,拉爾在這篇文章中充滿自嘲。他在文章結尾以美國大佬的口吻問海地人:「你們這些忘恩負義的海地人還想從我們這裡要走些什麼?」

  海地當地時間19日,多架美國海軍直升機降落在太子港總統官邸院內,聲勢壯大,美國兵貓腰前沖,頗有搶灘登陸的味道。美軍士兵開始了他們在太子港新的「征程」,美國媒體也由此開始新一輪美國味兒十足的報道。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9

主題

7041

帖子

2576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4

積分
2576
3
不惑之禍 發表於 2010-1-23 00:38 | 只看該作者
這個特德·拉爾一定是拿了什麼基金會的錢,東方反美勢力的走狗。否則他生在美國,長在美國,美國政府把他養大,他怎麼一點也不愛美國?美國報刊漫畫家協會也一定是個反美組織。
一個人,如果極力宣揚他自己都不信的東西,那他就是做好了干任何壞事的準備。— 托馬斯潘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2

主題

2147

帖子

549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9
4
lpknx 發表於 2010-1-23 01:31 | 只看該作者
幸虧北京開奧運和閱兵時, 美國氣象武器失靈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348

帖子

19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6
5
北京朝陽區 發表於 2010-1-23 03:06 | 只看該作者
3# 不惑之禍


很有可能,一點也不奇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03: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